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影响慢性硬脑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术后复发因素。方法回顾1995~2005年作者手术治疗38例CSDH患者,并结合有关文献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术后复发4例,复发率为10.02%,复发的患者平均年龄64岁。其中因术后颅内大量积气复发1例,高密度复发1例,等密度到混杂密度复发2例。结论患者的年龄、凝血机制异常、血肿的密度、术后积气和引流量的多少影响CDSH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术后复发的因素。方法回顾我科自2006年3月至2010年9月手术治疗243例CSDH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复发相关因素。结果术后复发37例,复发率为15.23%。复发的37例患者平均年龄70岁。其中因凝血功能障碍复发者28例;头颅CT血肿为高密度者复发6例,等密度者复发14例,低密度者复发4例,混杂密度者复发13例;因术后大量颅内积气复发者3例;血肿位于单侧复发19例,双侧复发18例。结论患者的年龄,凝血功能障碍,血肿的性质、部位,术后颅内积气和引流量的多少影响CSDH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复发的危险因素。 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接受CSDH手术治疗的1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钻孔外引流手术治疗,术后随访时间超过3个月,比较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SDH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 结果113例患者中,术后复发患者10例,未复发患者103例,术后复发率8.8%。复发组患者与非复发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术前血肿厚度、中线偏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患者的血肿类型、血肿侧别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分隔分层和双侧血肿是CSDH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影像学术前血肿分隔分层型和双侧血肿是CSDH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患者的临床预后及复发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市西海岸新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17例CSDH患者的一般资料、CT表现、血肿量及手术方式,分析其预后复发的情况。 结果本次入组117例患者,平均随访3个月,104例患者预后良好,13例患者复发。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术前CT分型和血肿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方式对预后复发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进一步发现患者年龄、术前CT影像及血肿量与患者血肿的复发相关。 结论CT分型可作为CSDH手术方式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根据术前CT征象以及患者的病情选择最优的治疗方案,降低血肿复发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析YL-1型一次性血肿粉粹穿刺针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术后并发症的原因。方法回顾2003~2008年行锥颅穿刺手术治疗的83例CSDH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有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出现并发症5例,发生率为6.0%.5例患者平均年龄69.6岁。其中因自身有免疫系统疾病血肿复发1例,CT检查示等密度到混杂密度者血肿复发2例,术后大量颅内积气1例,术后急性硬膜外血肿1例。结论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凝血机制异常、血肿的密度、术后积气和穿刺技术熟练程度是影响CSDH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龄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钻孔引流术术后血肿复发的潜在危险因素。方法选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5年4月~2017年6月之间接受钻孔引流术治疗的高龄CSDH患者129例,将其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对各变量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129例CSDH患者钻孔术后6个月内共有13例复发(10.08%)。通过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血肿类型(混杂密度型)、血肿厚度及糖尿病与CSDH钻孔术后复发有关;而血肿混杂密度型(P=0.019,OR=2.954)和糖尿病(P=0.011,OR=24.580)是CSDH钻孔引流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混杂密度型血肿和糖尿病是高龄CSDH钻孔引流术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可根据患者的具体临床特点提供个体化的治疗及随访方案,尽量提高高龄CSDH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术后复发的因素和诊疗方法。方法回顾近14a来经手术治疗的517例CSDH患者,并结合有关文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术后复发16例,死亡3例,复发率和病死率分别为3.11%和0.58%。复发的16例患者平均年龄68.20岁。其中因服用抗凝剂复发5例,因术后大量颅内积气复发2例,CT高密度到混杂密度复发7例,CT等密度复发4例。结论凝血机制异常、术中冲洗出纤溶物质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程度、CT影像的密度为CSDH复发的影响因素。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应首选钻孔引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187例CSDH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手术方法、手术结果及其与复发的关系。本组187例CSDH患者中,179例行钻孔引流术治疗,8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入院时和出院时按Bender分级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结果出院时Bender分级0~Ⅰ级168例(89.8%),Ⅱ~Ⅳ级19例(10.2%);入院时0~Ⅰ级98例(52.4%),Ⅱ~Ⅳ级89例(47.6%),入院时与出院时Bender0~Ⅰ级和Ⅱ~Ⅳ级患者百分率均差异显著(P<0.05)。本组术后6个月内硬膜下血肿复发32例(17.1%),并发症发率为56.1%。血肿复发者的术前凝血功能障碍率、CT图像上血肿混杂密度的发生率和脑中线移位≥10mm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无血肿复发者(P<0.05)。结论本文提示,与慢性硬膜下血肿复发有关的因素包括术前凝血功能障碍、CT图像上血肿呈现混杂密度和脑中线移位≥10mm。综合治疗可减少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双侧慢性硬脑膜下血肿(CSDH)的临床特点和诊治经验.方法 对30例双侧CSDH的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方法和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30例中男性22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66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精神症状和肢体无力.CT扫描上血肿表现为高密度4例,等密度5例,低密度16例,混合密度5例;中线结构移位21例.经双侧单孔引流治疗后,平均术后11天出院.出院时GOS评分5分29例,4分1例.23例随访半年以上,未见复发.结论 双侧CSDH以老年人多见,双下肢无力是主要体征之一.早期诊断后双侧单孔引流冲洗,可以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钻孔引流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2年3月钻孔引流术治疗的188例CSDH的临床资料。术后6个月随访判断复发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术后6个月,17例复发,复发率为9.04%;171例未复发。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肿厚度>25 mm、双侧血肿、高密度血肿是CSDH钻孔引流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CSDH钻孔引流术后具有一定的复发率。如果存在血肿厚度>25 mm、双侧血肿、高密度血肿等情况,CSDH病人钻孔引流术后复发的风险明显增高,应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复发,并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患者术前CT和MRI图像对术中所见血肿液化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9年3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69例CSDH患者(83侧)为研究对象, 患者术前均行颅脑CT和(或)MRI检查。根据CT图像中血肿密度将血肿分为高、等和低密度3种, 根据MRI图像中血肿信号均匀部分的比例将血肿分为均匀和不均匀2种。比较不同密度、信号均匀和不均匀血肿患者术中所见血肿液化程度的差异, 总结特殊形态血肿患者术中所见血肿液化程度。结果共计58例CSDH患者(69侧)完成术前CT检查, CT图像中不同血肿密度患者术中血肿液化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T图像中等密度血肿患者术中血肿液化程度优于低密度血肿、高密度血肿(平均秩次分别为40.71、34.67、25.27)。共有50例CSDH患者(63侧)术前进行了MRI检查, MRI图像中血肿信号均匀患者术中血肿液化程度优于血肿信号不均匀患者(平均秩次分别为46.53、17.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CT或MRI图像中表现为肥皂泡征的血肿术中均以血块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与钻孔引流术比较,研究硬通道穿刺引流术治疗高龄多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21例80岁以上单侧多分隔型CSDH采用钻孔引流术治疗9例(钻孔组),采用硬通道穿刺引流术治疗12例(硬通道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1周血肿清除率、术后并发症及术后3个月血肿复发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钻孔组手术时间50~95 min,平均(78±14)min,硬通道组22~40 min,平均(29±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血肿清除率钻孔组92%~100%,平均(96%±3%),硬通道组90%~100%,平均(9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钻孔组无癫痫发作,硬通道组癫痫发作1例(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颅内占位性积气、脑实质损伤及颅内感染等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钻孔组无血肿复发,硬通道组复发3例(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硬通道穿刺引流术治疗高龄多分隔型CSDH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口服氨甲环酸对混杂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保守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就诊于我院的混杂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22例,全组病例均行头颅CT平扫确诊。所有患者均口服氨甲环酸250mg每日3次,治疗1~3月,随访4~6个月。比较患者用药前后血肿量的变化,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观察头颅CT的演变过程。结果有效16例(72.7%),无效4例(18.2%),失访2例(9.1%)。16例(72.7%)在治疗1个月后,头疼、肢体乏力等临床症状均有改善,3个月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头颅CT示血肿明显吸收。3例因口服药物3~4周后临床症状加重收住院行手术治疗,术后继续口服氨甲环酸,随访6个月无1例复发。1例在服药1个月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血肿大部分呈低密度影,血肿吸收减少,后因消化道不适停止服药。2例分别在服药8周及12周后失访。结论口服氨甲环酸保守治疗混杂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安全有效,同时可减少混杂密度CSDH钻孔引流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专用引流管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我科127例CSDH患者应用专用引流管治疗的术前准备、术中处理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结果本组127例患者全部治愈,平均住院天数5.4天,3例继发硬膜下血肿再行开颅手术后治愈,随访3-6个月均无血肿复发。结论应用专用引流管治疗CSDH安全、有效,而充分的术前准备、积极处理治疗并存疾病、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是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钻孔引流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12月手术治疗的176例CSDH患者,其中复发患者12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血肿的影像学特征、服药情况,术后头颅CT表现等可能的危险因素;并结合有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未复发患者的平均年龄(54.3±19.2)岁,复发患者的平均年龄(73.2±17.4)岁(P=0.01)。37例双侧血肿患者中复发4例(P=0.04)。服用抗凝药物27例患者中,复发4例(P=0.03)。39例术前CT示血肿密度不均一患者中复发9例(P=0.01);术后CT复查脑复张不全患者27例中,有7例复发(P=0.02);15例大量颅内积气患者中复发3例(P=0.04)。117例术中引流管置于血肿腔前部患者中复发5例,49例引流管留置于血肿腔后部患者中复发7例(P=0.008)。结论高龄、双侧血肿、服用抗凝药物、血肿密度不均一、引流管留置于血肿腔后部、术后颅内积气和脑复张欠佳是CSDH患者钻孔引流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CT影像学特征对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术后复发的影响及其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72例经手术治疗的CSDH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CSDH的CT影像指标(血肿密度、厚度及中线结构移位)与其术后复发的关系;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SDH复发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CT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自1986年至1988年对70例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病人,均进行 CT 检查及手术治疗,本文着重探讨 CT 检查对本病的诊断价值。资料及结果本组计70例病人,其中男64例,女6例。年龄为28天至75岁,平均52.9岁.病程:以头外伤距入院时间计算病程,无头外伤史者以发病距入院时间计算病程。病程为15天至3年,平均病程115天。手术情况,手术采取颅钻孔术68例,颅钻孔术及瓣状开颅术2例,术中发现硬膜下血肿77个,双侧血肿7例,血肿部位均位于幕上。血肿均有不同程度的包膜形成。血肿性状为液体状65个(84.4%),液体状混有部分血凝块12个(15.6%)。CT 资料:本组70例病人均进行 CT 检查.CT 机型号 GE8800。CT 改变包括密度、占位效应、增强扫描等。一、密度及分型血肿密度被认为是该病最重要的 CT 表现,我们据本组资料提出血肿的 CT 密度分型如下:1.高密度型血肿密度高于正常脑组织.本组14个(18.2%),CT 值42~70Hu,平均54.1Hu.2.混合密度型与脑组织比较血肿含高密度、等密度及低密度改变,我们提出2种亚型:①混杂型:血肿由高密度、等密度及低密度不均匀、不规则地混合形成,本组12个(15.6%),CT 值22~67Hu,平均40.8Hμ.②液平型:血肿上层为低密度,下层为高密度,中间为液平面或等密度过渡区。本组9个(11.7%),CT 值18~50Hu,平均39.2Hu.3.等密度型因正常人脑灰白质 X 线吸收系数相差0.7%,CT 上灰白质有约7Hu的差异.我们因此提出等密度的2种亚型:①灰质等密度型:血肿密度与脑灰质密度相等,本组14个(18.2%),CT 值34~42Hu,平均37.4Hu。②白质等密度型:血肿密度与脑白质密度相等,本组10个(13%),CT 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外膜的超微结构观测,探讨CSDH发生和发展的病理学基础. 方法 收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间行血肿清除术的8例CSDH患者的外膜标本,其中CT显示血肿密度为低密度2例,等密度2例,高密度2例,混杂密度2例.应用光镜和电镜观察血肿外膜上新生血管的形态和结构. 结果 光镜下可见血肿外膜大量新生的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并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积.电镜下可见血肿外膜组织含大量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部分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异常,可见损伤内皮细胞,不连续,毛细血管周围常有红细胞渗出;部分毛细血管结构完整,扩张不明显,血管中有微血栓形成、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颗粒大,部分与成纤维细胞接触,有时可见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活化明显,呈增殖状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异常和红细胞渗出在血肿密度为高密度者的标本中最为明显. 结论 CSDH外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及反复再出血是CSDH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及其复发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aematoma, CSDH)约占颅内血肿的10%,在老年人群的发病率约为16.5/10万人,其起病经过隐匿,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征,手术效果较好,但研究发现约8%~37%患者术后血肿复发,无症状患者复查头颅CT 80%示残存程度不等滞留液,预防血肿复发成为CSDH治疗的焦点[1].本文回顾研究我科2000年1月至2003年1月收治老年CSDH患者265例,其中复发患者28例,探讨其治疗经过及复发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20.
<正>1对象与方法2004年7月~2008年7月,我科在神经内镜辅助下行颅骨钻孔治疗分隔状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64例,其中男49例,女15例;年龄41~89岁,平均65.1岁。头颅CT显示:血肿均位于单侧并呈分隔状,等密度14例,低密度21例,混杂密度29例;中线移位5mm15例,≥5mm49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