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桥脑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指征和手术入路。方法显微手术切除桥脑海绵状血管瘤12例。11例位于桥脑背侧的海绵状血管瘤,采用枕下正中经菱形窝入路切除;1例位于桥脑腹外侧的海绵状血管瘤,采用枕下经乙状窦后入路切除。结果均镜下全切除病灶,术后病理证实为脑海绵状血管瘤。术后临床表现改善者6例,3例无变化;1例术后面瘫加重;1例术后出现外展神经瘫痪;死亡1例。术后3个月,9例MRI复查,均未见病灶,脑干组织影像学修复良好。结论正确选择手术指征和手术入路,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桥脑CM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CA)的诊断和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43例经病理证实的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结果:全部病例术前均行头颅MRI或CT检查,其中30例MRI检查结果为海绵状血管瘤,与病理结果相符,4例MRI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不相符。其他9例CT检查结果为脑内血肿。显微手术全部切除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无死亡,效果满意。结论:MRI对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对于有明显临床表现的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采用显微手术切除病灶,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显微手术治疗小脑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小脑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12例均经手术切除和病理证实的小脑海绵状血管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急性起病,表现为小脑自发性出血。慢性起病1例,表现为渐进性共济失调、行走不稳。头颅MRI平扫与增强多表现为T1高信号,T2高或混杂信号,病灶周围有环形低信号带。磁敏感加权成像序列(SWI)更有助于诊断。12例均采用显微手术治疗,所有病灶均完整切除,疗效满意。结论自发性出血是本病的主要症状,多有共济失调等小脑受损体征。MRI具有较高的诊断特异性,手术是处理小脑海绵状血管瘤安全和有效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本组18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中,病灶位于一侧大脑脚3例,桥脑及桥脑臂9例,桥脑一延髓4例,延髓2例。分别采用经幕下小脑上人路、一侧颞枕小脑幕人路、桥小脑角人路和枕后正巾人路显微手术治疗。结果血管瘤镜下全切17例,次全切除1例。眩晕病人术后症状明显减轻,除1例术后新出现复视外,其余颅神经损害患者症状减轻,或无变化。结论显微手术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是可行的,早期手术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绵状血管瘤 (cavernous angiomas, CA),约占隐匿性血管畸形的20%[1].由于其"隐匿性"的特点,使得临床诊断、治疗较为困难.本文报道了1999年6月至2004年6月间,同济医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资料完整的颅内CA患者21例,介绍其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6.
立体定向显微手术摘除脑内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病灶多较小,位置较深,传统手术或难以准确定位或可造成较大的脑损伤。本将探讨定向开颅术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应用。方法以立体定向显微脑手术除了9例位于脑深部的小型(直径0.8-1.4cm)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体层摄影(CT)立体定位,小骨窗开颅和标准显微外科病灶切除。结果9例病人的海绵状血管瘤得以全切,而未造成术后严重神经功能障碍。全部病人在6-17个月的术后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显微手术治疗眼眶海绵状血管瘤(OCH)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2021年显微手术治疗的17例OCH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中,无痛进行性眼球突出7例,视力下降6例,复视2例,头痛1例,体检发现1例。额下入路开颅手术7例,改良额眶入路开颅术6例,经外侧入路手术3例,经结膜入路眼眶手术+额下开颅术1例。病灶全切除15例,部分切除2例。术后7例眼球突出均改善,3例视力改善。术后2例出现短暂复视,2例出现结膜下出血;1例发生动眼神经麻痹。未发生面神经额肌支麻痹。术后随访12~89个月,平均52.9个月;肿瘤无复发。结论 出现视力受损或进行性眼球突出的OCH,建议手术治疗。根据肿瘤具体情况选择合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5年9月显微手术治疗的19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其中桥脑12例,中脑4例,延髓2例,桥脑延髓交界区1例。经坐位枕下后正中小脑延髓裂入路12例,坐位乙状窦后入路4例,坐位后正中幕下小脑上入路2例,翼点入路1例。结果 病灶全切除17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症状改善16例,无明显变化3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4~58个月,次全切除2例均复发并行二次手术;术前KPS评分为(75±6)分,术后KPS评分为(84±8)分,随访1年KPS评分为(90±5)分。结论 应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以及术者经验及习惯选择手术方式,坐位可以作为大部分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常规手术体位;显微手术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做到全切除,使患者获得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9.
中颅窝脑外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回顾分析 1990年~ 2 0 0 0年经外科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中颅窝脑外海绵状血管瘤 (CA) 10例 ,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男 3例 ,女 7例。年龄 4 5岁~6 4岁 ,平均 5 1 2岁。病程 2月~ 12年 ,平均 1年8月。2 临床症状 :面部麻木 3例 ,头晕头昏 5例 ,视力下降 4例 ,眼睑下垂、复视 3例 ,头痛 3例。3 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者均行CT、MRI检查 ,8例行DSA检查。瘤体积从 2cm× 2cm× 1 5cm~10cm× 9cm× 11cm不等 ,其中 8例有中颅窝骨质吸收 ,5例前床突骨质吸收 ,2例有蝶鞍、视神经孔扩大。CT检查呈中颅…  相似文献   

10.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angioma,CA)在MRI检查中具有典型和特异性形态表现,随着MRI技术的广泛应用,被发现的脑内CA病例逐渐增多。由于脑内CA体积较小,位置较深在,或邻近脑的重要功能区,传统的开颅手术难以准确定位病灶。因此,如何有效的治疗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值得探讨。我们应用立体定向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摘除22例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的手术入路、手术技巧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7年1月手术治疗的24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的临床资料。结果 畸形全切除22例,部分切除2例。术后随访6个月~10年,2例发生肺炎,3例发生脑膜炎,经抗生素治疗后痊愈;5例发生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1例遗留轻微面瘫和吞咽困难,1例昏迷后自动出院。术后KPS评分[(75.83±21.04)分]明显高于术前[(64.58±10.62)分;P<0.05]。结论 对于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和时机,术中根据位置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利用神经导航及电生理监测,采取两点定位法,对神经功能的保护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手术入路及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8年12月神经导航及术中电生理监测辅助下显微手术治疗的60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全切除57例;次全切除3例,术后辅助伽玛刀治疗。出院时神经功能障碍改善34例,无变化21例,加重8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无颅内感染及脑脊液漏。术后随访3~60个月,平均(27.1±13.5)个月,术后症状加重8例中,2例好转,3例恢复至术前,3例无明显变化。肿瘤全切除病例未见肿瘤复发。伽玛刀治疗3例中,1例再出血。结论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手术需严格掌握适应证,选择合理手术时机,根据病灶位置采取个体化入路,联合神经导航及电生理监测等辅助技术,可以完整切除肿瘤、减少并发症,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3.
75%的海绵状血管畸形(cavernous malformations)位于幕上.随着MRI的发展,使一些无症状的或以癫痫、出血、神经性功能缺损以及头痛的病人得以确诊为海绵状血管畸形.本文报告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1983年1月至1996年1月收治的幕上脑内海绵状血管畸形28例.本组28例全部经显微手术治疗,无手术死亡,3例术后失语,6例轻偏瘫,均于两周后恢复.本文讨论了本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以及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显微手术治疗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效果。方法我院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经病理学证实的髓内海绵状血管瘤25例(男性12例,女性13例);均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完成显微手术治疗,用Frankel分级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1~4年,平均2.3年。术前Frankel分级A级4例,B级1例,C级5例,D级8例,E级7例;术后1年Frankel分级A级3例,B级2例,C级3,D级7例,E级10例。术后症状改善18例(72%),症状维持不变4例(16%),症状加重3例(12%)。结论 MRI是术前诊断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最佳方式,手术是治疗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方法,术中联合神经电生理监测能够使手术更安全、更有效。  相似文献   

15.
颅内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手术时机的选择、术中注意事项、疗效及其并发症的防治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显微手术治疗的8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2例共计92个动脉瘤全部成功夹闭,其中9例术中破裂出血。出院时按GOS评分,恢复良好61例,中残12例,重残6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2例。结论DSA和3D—CTA均可有效诊断颅内动脉瘤。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以及术者具备娴熟的显微外科操作技术,并注重并发症的防治,可使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可靠,并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Dolenc入路手术治疗海绵窦肿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到2020年6月经Dolenc入路手术切除的60例海绵窦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全切除36例,次全切除9例,大部分切除15例.术后病理显示55例(91.7%)为良性肿瘤,其中脑膜瘤27例,神经鞘瘤12例,垂体腺瘤12例.术后随访半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适应证和手术入路选择. 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显微手术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中脑海绵状血管瘤9例,间脑-中脑交界处1例,中脑-桥脑交界处2例,桥脑海绵状血管瘤33例,延髓海绵状血管瘤4例,桥脑-延髓交界处2例.49例亚急性手术,2例慢性期手术. 结果 术中均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引导手术,11例采用神经导航定位.根据肿瘤的部位选择手术入路.肿瘤全切49例,2例次全切,肿瘤全切除率为96.1%.术中19例伴有明显的静脉畸形,予以保护.神经功能障碍改善23例,无明显变化25例,术后症状改善和稳定率为94.1%(48/51).无手术死亡. 结论 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和个体化选择手术入路,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和神经导航辅助手术,有助于提高肿瘤全切除率.  相似文献   

18.
显微手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切除腩十海绵状血管瘤的时机、方法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显微手术切除及病理证实的10例脑干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CT及MRI检查.海绵状血管瘤位丁中脑1例、桥脑7例、延髓2例.采用颞下入路切除中脑海绵状血管瘤1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桥腑海绵状血管瘤3例;枕下中线经第四脑室入路切除延髓海绵状血管瘤2例、桥脑海绵状血管瘤4例.采用GOS分级对于术结果进行评估.结果 显微镜下将肿瘤全切,无手术死亡.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48个月(平均18.5个月).术后3个月GOS分级:Ⅴ级5例,Ⅳ级5例;术后1年GOS分级:Ⅴ级8例,Ⅳ级2例.无再出血者.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脑干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方法,远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Ms)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和治疗原则,为颅内CMs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5年9月至2011年9月西京医院、海军总医院显微手术切除的127例颅内CMs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127例,男63例、女64例,年龄5~68岁.颅内病灶共139个,其中脑内病灶133个(幕上103个,幕下30个),脑外病灶6个,均位于左侧海绵窦.癫痫是最常见临床症状(58/127),其他症状包括头痛、脑神经功能障碍等.脑内CMs的典型MRI特征为“桑葚”样团块影,而脑外CMs的MRI特征与脑内CMs不同.所有病例均手术治疗,5例巨大病变有少部分残留,其余病灶均全切;1例遗留有轻偏瘫,生活可自理;有癫痫症状的58例患者中,4例术后仍需口服抗癫痫药物治疗,偶有癫痫发作,其余患者症状消失.结论 脑内CMs是最常见的颅内CMs类型,主要位于幕上,手术治疗能取得良好疗效,是首选治疗方法.脑外CMs少见,主要位于海绵窦区,手术和放疗均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