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9岁,因发作性抽搐一周入院。查体:神经系统未见明显阳性体征。M RI示左侧额叶有一异常信号影,2.3cm×2.0cm×2.0cm,为长T1、长T2信号,有一瘤结节明显增强,囊壁边缘轻度环形强化的病变,周围无水肿带。边界清楚,脑室无受压,中线结构居中。入院诊断为胶质瘤。在全麻下左额开颅肿瘤切除术。术中穿刺囊腔,抽出淡黄色囊液10m l,囊壁淡黄色,质韧,与周围脑组织边界不清。沿质地偏韧的肿瘤边界分离肿瘤,囊壁上可见一暗红色实质性肿块,予以整块切除。术后病理报告为海绵状血管瘤。术后8d治愈出院。2讨论绝大多数海绵状血管瘤表…  相似文献   

2.
有癫痫史的中枢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有癫痫史的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瘤(CMs)病人的癫痫类型和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一个医疗中心9年37例患者的资料,分析癫痫的类型、表现、病程、频率及病灶部位,行3年以上随访.结果本组无死亡病例,远期随访无神经功能障碍加重.癫痫完全控制76%,发作减少16%,无明显改善8%.导航下手术癫痫完全控制82%,常规手术完全控制71%.结论癫痫病程短,发作次数少,以部分性发作为主,未累及边缘系统,病变部位与临床表现、脑电图定位一致者手术效果好.应用神经导航辅助显微外科技术以及合理地应用外科手术入路是提高本病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分析、总结9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病主要临床表现是癫痫发作和瘤内反复小量出血产生的症状。术前诊断正确者仅2例。8例开颅切除病灶,1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论 本病属血管畸形的一种,但脑血管造影常不能明确诊断,最有效的检查手段是核磁共振。对病灶境界清楚的病例,全切病灶是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孟氏孔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报告1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孟氏孔海绵状血管瘤,结合文献复习,介绍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手术治疗。缝果患者入院后分期行脑室外引流术及显微手术,全切病灶并打通脑脊液循环通路;术后随访4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孟氏孔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罕见部位血管畸形;主要临床表现为颅内压增高、记忆力障碍及共济失调等;影像学检查MRI有特异性表现;疏渗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治疗采用手术切除,脑室镜的应用有助于孟氏孔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5.
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瘤诊治的进一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瘤(CA)诊治的进展。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5年97例患者(近期组)的资料,并与过去报告的79例(早期组)进行比较。结果 近期组单发CA 86例,多发11例,脑实质内71例,脑外26例。术前CT和MRI拟诊率近期组为28.6%(10/35)和79.5%(58/73),早期组为4.6%(3/65)和72.5%(29/40)。脑内CA全切率和手术死亡率近期组为98.6%(70/71)和0,早期组为93.6%(44/47)和6.4%(3/47)。近期组鞍旁CM经硬膜外或硬膜下入路全切率分别为83%(5/6)和11%(1/9),早期组无1例全切。长期随访优良率近期组为97.5%(78/80),早期组为91.5%(43/47)。结论 提高对CA在MRI表现的识别能力、应用神经导航辅助显微外科技术以及合理地应用手术入路是提高本病诊治水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spinal epidural cavernousangioma ,SECA)在临床上十分罕见,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不到60例[1]。221年1月我科收治了1例SECA患者,现结合本例及相关文献将SECA的诊治报告如下。患者男性,50岁。因双下肢麻木、运动障碍、腹部束带  相似文献   

7.
患者 女性,61岁。以双下肢麻木无力入院,发病以来以左腿无力为重,偶有大便失禁,无疼痛史。查体:双下肢肌力Ⅴ-级,双侧L1水平以下痛觉减退,而触觉正常,深感觉及深浅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胸椎MRI显示:T9下缘至T11下缘水平见一边缘整齐的梭形长T1长T2异常信号灶,大小约6cm×2cm×2cm,与椎管后壁广基相连,可见“鼠尾征”,与脊髓边界不清,其间无低信  相似文献   

8.
颅中窝脑外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我院1992-1996年间共收治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颅内脑外的海绵状血管瘤引例,占同期收治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48%(31/78)。现报告如下并对其诊断和治疗进行讨论。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6例,女15例。发病年龄11-70岁,平均43.l岁。自首发症状至就诊时间平均2年3月(3月一7年)。2.临床表现:首发症状:头痛胀问例,面部麻木6例,一侧眼睑下垂6例,闭经1例,癫痫1例。本组共有闭经3例,动眼神经麻痹10例,三叉神经损害11例,外展神经损害2例,视神经损害9例,面神经损害4例,眼球突出5例…  相似文献   

9.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40,自引:7,他引:33  
目的:阐述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CSHAs)的诊断和治疗进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至2000年收治20例CSHAs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有关献。结果:20例CSHAs占同期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收治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16.3%。临床常见表现为视力丧失、复视、头痛、面部麻木和眼外肌麻痹。术前以CT和MRI为主要诊断方法,但缺少特征性表现,误诊率达38.9%。20例患均经改良翼点开颅伴(或)不伴眶颧弓切断,其中经硬膜外入路取瘤13例,经硬膜下入路7例。经硬脑膜外入路和硬脑膜下入路肿瘤全切除分别为12例(92.3%)和0,不全切除分别为1例(7.7%)和7例(100%)。平均随访3年,硬脑膜入路组全部有改善,无肿瘤复发。硬脑膜下入路组无改善和加重各40%和60%。肿瘤不全切除肿瘤增大2例,不变或缩小3例,其中2例术后曾放疗或伽玛刀治疗。结论:对中年女性患海绵窦内肿瘤,在鉴别诊断时应考虑到本病。经颅底开颅和硬脑膜外入路切除CSHAs应为首选方法,不全切除术后可辅以放射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10.
蝶鞍内海绵状血管瘤非常罕见,临床上常被误诊为垂体腺瘤。本文复习我院收治的一例鞍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并结合文献报告如下。患者,女性,60岁,因阵发性头痛6个月入院。患者主要表现为左侧额部阵发性疼痛及沉重感,伴胸闷、气短、肢体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骨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病理学特点及手术疗效,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颅骨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及手术疗效,并复习文献。结果 8例位于额骨,顶骨及枕骨各1例,X线平片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类圆形低密度影。CT平扫表现为高密度或稍高密度,骨窗位常呈特征性的蜂窝状或日光放射状的溶骨性改变。MRI信号特点复杂,MRI平扫表现为高低信号混杂影为主,增强后不均匀强化。9例患者行病变扩大切除术加钛网修补术,1例行病变扩大切除术。肉眼见病变呈暗红色,突出颅骨表面;镜下见大量囊状扩张的壁薄血管,血管腔内被血细胞填充,组织分化成熟。随访3至24个月无复发。结论颅骨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对于单发病灶,行扩大整块切除加一期颅骨缺损修补术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脑干海棉状血管瘤的诊断及应用伽玛刀治疗指标.方法对34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直径为0.8~1.8cm(平均1.28cm),病变中心剂量为22~45Gy(平均32.45Gy),周边剂量为9~14Gy(平均12.67Gy),进行治疗.结果随访5月-6年,经MRI复查19例,1例基本消失,10例病灶明显缩小,5例病灶大小不变无增大.1例术后半年局部出血,症状加重在外院行手术治疗,2例出现迟发性脑水肿,其余病例未见有症状加重.结论伽玛刀治疗脑干绵状血管瘤,对控制肿瘤生长,降低出血率,缓解临床症状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杨俊,赵继宗过去认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较少见,随着神经影像学的发展,特别是MRI的应用,提高了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率。1.发病率:目前对正常人群海绵状血管瘤的发生率还不太清楚(1,2)。Curling(1)对8131例行头部和脊髓M...  相似文献   

14.
例1,男,40岁,因发作性左手麻木无力1月就诊。发作时握物无力,每次持续约1分钟,间歇期正常。10岁时有癫痫大发作史,持续2年后经药物治愈。神经系统查体未见阳性体征。头部CT平扫示左基底节区片状高密度影,边界欠清,CT值47Hu;CT强化后,病灶明显强化,并见粗大血管影;MRI示右基底节区短T1,、长T2信号,周围见有低信号环,以  相似文献   

15.
作者报告11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性别及年龄分布、主要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病理检查结果、治疗措施及效果;分析了CA病人癫痛及出血的产生原因;总结了CA病人一般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6.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intracranial cerebral cavernous an-giomas,ICCA)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而非真性肿瘤。其是由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约占所有血管畸形的10%~15%。人群发生率约为0.4%~0.8%[1]。ICCA好发于幕上大脑皮质下,幕下少见,小脑的ICCA更为少见。但  相似文献   

17.
脑海绵状血管瘤(cerebral cavernous angiomas,CCA)或海绵状血管畸形(cavernous malformation,CM)是一种脑血管先天性发育异常.以往临床上很少见.随着CT,尤其是MRI的广泛应用,发现的CCA病例越来越多.同时也促进了CCA家系调查与自然病史的研究.另一方面,随着CCA自然史的逐渐明了,以及显微外科,立体定向微侵袭外科技术与放射外科的发展,人们对CCA的治疗有了新的认识.1 流行病学资料  相似文献   

18.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过去12年经手术证实的82例颅内CA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主要临床表现为:病灶外出血、癫痫、头痛和局限性神经功能缺损。76例经显微外科手术6获全切,74例临床症状改善或消失。结论 显微外科治疗颅内CA效果良好,MR是诊断颅内CA的最敏感方法。  相似文献   

19.
脊髓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分析脊髓海绵状血管瘤(CA)的临床和放射学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19年间收治的19例脊髓CA的临床资料。结果 平均病程4.2年,临床主要表现为脊髓压迫症。MR T_1W可见低、高和混杂信号,T_2W高信号多见,个别瘤周可见低信号环。19例脊髓CA全切15例,次全切或部分全切3例,仅作活检1例。17例平均随访5.7年,临床改善及稳定者15例。结论 MR是诊断脊髓CA的敏感方法。手术治疗效果较好,影响病人预后的最重要因素是术前功能状况及瘫痪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20.
脑海绵状血管瘤选择性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选择手术切除及伽玛刀治疗脑海绵状血管瘤效果。探讨伽玛刀治疗的适应证。方法回顾1996~2005年手术10例,伽玛刀治疗26例,随访4个月~9年。对癫痫、出血、病灶及局部神经功能障碍控制、变化、改善观察和评估。结果手术10例,8例恢复正常,2例遗留轻度限局神经功能障碍,可做轻工作。CT、MRI复查:9例病灶消失,1例疑有病灶部分残留行伽玛刀治疗,无再出血及癫痫发作病例。伽玛刀治疗26例,随访21例。随访时间4个月~28个月。局部神经功能障碍观察:治疗前4例有锥体束征,治疗后3例恢复,1例无变化。癫痫发作观察:治疗前发作者19例,16例治疗后半年无发作而停药始无发作。3例治疗后偶有发作,服药半年停药,再未发作。CT及MRI复查:治疗后2~28个月,复查1~3次。病灶消失1例,4例无变化,缩小16例,其中2例灶周水肿、1例水肿伴灶内出血症状加重,经治疗逐好转。结论神经外科显微手术切除是首选根治方法。对病灶位于难以手术部位,多发灶难以一次切除,病人难以承受手术或不接受手术症状显著者,伽玛刀是一种安全可选择的治疗方法。对降低出血率、癫痫及病灶控制、改善症状是有效的。对病灶缩小或消失、降低出血率的机制等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