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河北省2012年-2013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例病原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了解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的菌群种类及分子分型特征。方法对2012年-2013年从流脑病例中分离的脑膜炎奈瑟菌菌株进行培养、生化鉴定、血清学鉴定、种属及分群的荧光定量PCR检测以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por A基因分型研究;并对2012年-2013年流脑病例的脑脊液和血清标本进行种属、分群的荧光定量PCR检测及MLST分析。结果2012年-2013年,从流脑病例中共检测出B群5例,C群14例,W135群2例;MLST结果显示除1例没有所属的克隆群外,其余16例标本均属于ST-4821克隆群;6株Nm菌株的por A基因分属于不同的型别。结论河北省2012年-2013年流脑病例以C群为主,B群流脑呈现增长趋势,本省首次出现了W135群流脑病例,病例大都为高致病性ST-4821克隆群,提示应加强本省Nm的监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湖南湘西地区B群流脑聚集性疫情中病例及其密切接触人群中分离到的B群脑膜炎奈瑟菌的分子分型特征及其流行关系。方法对病例的血液标本及其密切接触者的咽拭子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及生化鉴定,确认为脑膜炎奈瑟菌后,对菌株进行血清学分群和药敏试验;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以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方法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结果共分离到3株B群脑膜炎奈瑟菌,均对复方磺胺甲恶唑(SXT)耐药,对青霉素(PEN)和氨苄青霉素(AMP)的药敏结果为中介度,对其他9种抗生素米诺环素(MIN)、头孢曲松(CRO)、头孢噻肟(CTX)、利福平(RIF)、阿奇霉素(AZM)、氯霉素(CHL)、环丙沙星(CIP)、左氧氟沙星(LVX)和美洛培南(MEM)均敏感,PFGE结果显示3株菌株为同一带型,MLST结果显示3株菌株均为ST-4821 complex高致病克隆群。结论该起湖南湘西地区B群流脑聚集性疫情中病人与其密切接触者中分离到的B群脑膜炎奈瑟菌在分子分型实验中呈现高度一致性,提示为同一来源。流脑菌在湖南省的菌群已经发生变迁,带致病性克隆群的B群菌株可能成为优势菌株,引起流脑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山东省首例C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死亡病例进行病原学分析.方法 对山东省首例C群流脑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菌株分离、鉴定、血清学分群及药物敏感性检测,并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uh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分析.结果 山东省首次从流脑病人脑脊液中分离到C群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该菌株对环丙沙星、左氧沙星、复方新诺明耐药.PFGE分析为AH30型,MLST分析为ST-3200型.结论 从山东省首例C群Nm引起死亡病例的腩脊液中分离的菌株,其基因型为ST-3200型,是中国首次发现的C群ST-3200型菌株.应加强对C群Nm的监测,密切关注C群流腩的发病及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4.
北京地区2005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原学监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2005年北京地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进行病原学监测.方法对临床流脑病例的血液、脑脊液标本进行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对鉴定阳性的菌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多位点序列(MLST)分析.结果在7份血液和5份脑脊液标本中检测到脑膜炎奈瑟菌的核酸片段.共分离到105株脑膜炎奈瑟菌.A群和C群菌株的群内菌株PFGE图谱无差异条带.MLST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地区A群脑膜炎奈瑟菌的序列类型主要是ST7,而C群主要是ST4821.结论北京地区目前流脑病例主要由序列类型为ST7的A群和ST4821的C群脑膜炎奈瑟菌引起.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首例W135群流脑的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2007年5月广东中山发现的1例W135流脑病例进行病原学分析.方法 标本进行常规鉴定、乳胶凝集、PCR鉴定、测序等,同时对菌株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该病例证实为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脑膜炎病例,采用多位点测序分型(MLST)对该株菌的基因组7个管家基因进行DNA测序,其序列型为ST-2960,属于ST-11/ET-37 complex序列群.该菌株对头孢噻肟、氨苄青霉素、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等药物均敏感.结论 该病例为广东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首次从脑脊液分离到病原菌的W135群流脑病例,提示我们要加强流脑病原学监测.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了1例河北省W群脑膜炎奈瑟菌致流脑死亡病例。患者年龄14岁,始发症状为发热、意识障碍。血液培养得到W群脑膜炎奈瑟菌, MLST分型结果为ST-11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2012~2013年合肥市W135群流脑死亡病例及密接接触者病原学特征。方法对送检的2份死亡病例和9份密切接触者标本进行生化鉴定、血清分群、PCR检测和药物敏感性试验。对阳性菌株中的管家基因采用多位点测序分型(MLST)进行DNA测序。结果实验室证实11份标本均为W135群脑膜炎奈瑟氏球菌;测序结果显示这11株阳性菌株均属于ST-11 complex/ET-37 complex克隆群,为ST-11型;5株菌株对萘啶酸、环丙沙星、磺胺甲基异恶唑耐药。结论合肥市流脑死亡病例和密切接触者分离到W135群脑膜炎奈瑟氏球菌,出现流脑菌群变迁。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山东省1例X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鉴定。方法开展病例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病例血液和脑脊液标本及其密切接触者咽拭子标本进行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es,Nm)分离培养和血清群鉴定,对菌株进行外膜蛋白porA、fetA基因分型和多位点序列分型以及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结果该病例为5岁男童,曾接种A群和A群C群脑膜炎球菌疫苗,无流脑病例接触史。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标本均检出X群Nm,属ST-7型和ST-5克隆群;菌株的porA基因VR1区为新基因型,VR2为9型,VR3为35-1型,fetA基因为F3-1型;菌株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复方新诺明耐药。结论该病例为山东省报告的首例X群流脑病例,菌株外膜蛋白porA基因发生变异且菌株耐药性强;提示X群流脑有流行风险,应加强流脑病原学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山东省1例X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鉴定。方法开展病例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病例血液和脑脊液标本及其密切接触者咽拭子标本进行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es, Nm)分离培养和血清群鉴定,对菌株进行外膜蛋白porA、fetA基因分型和多位点序列分型以及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结果该病例为5岁男童,曾接种A群和A群C群脑膜炎球菌疫苗,无流脑病例接触史。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标本均检出X群Nm,属ST-7型和ST-5克隆群;菌株的porA基因VR1区为新基因型,VR2为9型,VR3为35-1型,fetA基因为F3-1型;菌株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复方新诺明耐药。结论该病例为山东省报告的首例X群流脑病例,菌株外膜蛋白porA基因发生变异且菌株耐药性强;提示X群流脑有流行风险,应加强流脑病原学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广东省1967-2007年自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人中分离的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 N. Meningitidis)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了解菌株间的遗传进化关系.方法 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ping, MLST)技术,分别对1967-2007年分离的16株N. Meningitidis菌株的7个看家基因的序列进行测定,并将序列与PubMLST数据库中储存的序列比对,确定其等位基因谱型及菌株序列型(sequence type, ST),并采用splits Tree在线软件分析菌株之间的进化关系.结果 16株N. Meningitidis菌株分为13株A群、2株C群和1株W135群,分属5大克隆系,分别为ST-5、ST-1、ST-4821、ST-11克隆系和未知克隆系的ST-254序列型,其中ST-5克隆系所占比例最多,占68.75% (11/16).1967-2006年的13株A群分离株中,11株属ST-5克隆系,占84.61% (11/13),另有1977年的1株分离株为ST-1克隆系和1株1984年的分离株为未知克隆系的ST-254序列型;2004和2006年的C群分离株属新出现的高致病性克隆系ST-4821;2007年首次分离的1株W135群菌株为ST-2960,属高致病性的ST-11/ET-37克隆系的子克隆.结论 分离于不同年代病人的广东N. Meningitidis分离株呈多克隆系并存,但近期以高致病性克隆系为主,特别是广东省首次出现高致病性ST-11/ET-37克隆系的W135群,提示应加强流脑的病原学监测.应用MLST分子分型技术,初步揭示了广东省脑膜炎奈瑟菌的遗传进化关系,基于等位基因图谱的MLST基因分型技术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并通过互联网实现了序列数据库信息的全球共享.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2019—2020年本省分离到的新发X群和Y群脑膜炎奈瑟菌病例菌株的药物敏感性及分子分型特征。方法 从病人血液和脑脊液中分离到的脑膜炎奈瑟菌经生化鉴定后,进行血清学分群、药敏试验以及多位点序列分型分析。 结果 新发的X群、Y群脑膜炎奈瑟菌药敏试验中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米诺环素、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氯霉素、阿奇霉素、美罗培南和利福平全部敏感;对复方磺胺甲噁唑耐药;与B群菌株的药物敏感性比较具有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以及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更高的敏感性,多位点序列分型结果显示X菌株为ST-5克隆群,两株Y群菌株为ST-23克隆群。结论 X群有可能是从A群菌株荚膜转换而来,Y群菌株与国际高致病流行ST克隆群一致,二者均有可能成为新的流脑流行群并引起暴发疫情,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湖南省C群和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方法收集2006—2016年湖南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的血液或脑脊液、患者密切接触者以及健康人群的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到的脑膜炎奈瑟菌菌株,进行生化检测、血清学分群。选取其中的C群和W135群部分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并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以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结果经生化和血清学确认后,选取22株C群脑膜炎奈瑟菌和9株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大部分检测抗菌药物全部敏感,但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C群菌株全部耐药,而W135群菌株的耐药率为55.5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1,P=0.006)。经PFGE分型后,22株C群脑膜炎奈瑟菌共分为5种PFGE带型,其中5株HNC-01带型和13株HNC-02带型属同一亚型;2006年湖南省第1例C群患者分离菌株的PFGE带型为HNC-02,与2012、2013年患者以及患者密切接触者分离菌株的图谱完全一致,与带型为HNC-01的2008、2010、2013年的患者分离菌株仅有一个带型的差异,均属于优势带型。9株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PFGE分型后共分为2个带型,其中首例患者与2013、2016年患者分离菌株的带型一致,均为HNW-01型。选取其中优势带型菌株经MLST后,结果 C群脑膜炎奈瑟菌为ST4821型,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为ST11型,均属于脑膜炎奈瑟菌的高致病性克隆群。结论湖南省C群流脑和W135群流脑自首例病例出现后,各自都成为了该群病例的优势流行克隆群,C群流脑近年有减少态势,但出现了新的流行型别;W135群自2012年起成为我省新的流脑流行株,其优势菌株与国际上侵袭性的W群分型一致,可能引起新的大流行,应及时制定相应的防控政策。  相似文献   

13.
湖南省首起由C群脑膜炎奈瑟菌引起流脑局部流行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湖南省首起由C群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流脑局部流行疫情特征。方法依据《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防治指南(试行)》和GB16884—1997进行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从患者的脑脊液中分离到奈瑟菌。经湖南省CDC实验室复核鉴定为C群脑膜炎球菌。结论此次疫情为湖南省首起由C群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流脑疫情。隔离治疗病人、在疫区易感人群中紧急接种流脑(A+C)疫苗是控制疫情扩散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刘建荣  宋淑娥  何莹  刘水  杜志刚 《职业与健康》2008,24(22):2417-2418
目的对1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情进行病原学检测。方法采集病人和密切接触者标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鉴定。结果病例的脑脊液、淤斑均检出A群脑膜炎奈瑟菌。结论此病例是由A群脑膜炎奈瑟菌感染引起。  相似文献   

15.
罗明  龚成  张铁钢  陈超  陈萌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0):5361-5363
目的 采用不同方法对2006~2008年北京地区流脑病例进行核酸检测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方法 收集北京地区流脑病例的抗凝血标本和脑脊液标本,利用普通多重PCR和多重实时荧光PCR进行流脑病例病原学检测.结果 (1) 2006~2008年,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预防所实验室共收集到79例流脑病例标本.脑膜炎奈瑟氏菌、肺炎链球菌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三者总检出率为31.65% (25/79),其中脑膜炎奈瑟氏菌检出率为29.11% (23/79),占总阳性率的92% (23/25);肺炎链球菌检出率为2.53% (2/79),占总阳性率的8% (2/25),B型流感嗜血杆菌未检出.脑膜炎奈瑟氏菌血清群分布A群、C群和未定型所占比例分别为:65.22%、26.08%、8.70%. (2)流脑多重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的灵敏性明显优于流脑多重普通PCR; (3)抗凝血标本脑膜炎奈瑟氏菌检出率明显低于脑脊液标本.结论 北京地区引起流脑病例的主要病原菌血清型为A和C群.仅检测流脑病例血液标本可能会造成漏检.  相似文献   

16.
刘丹  段杉  高艳  赵剑虹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23,(11):1331-1334+1338
目的 对北京市朝阳区健康人群携带的脑膜炎奈瑟菌进行血清基因型和多位点序列分型研究,了解菌群病原学特征。方法 收集2017年—2020年北京市朝阳区健康人群咽拭子标本中分离的21株脑膜炎奈瑟菌,进行生化鉴定和种特异性基因复核,并采用real-time PCR方法进行血清基因分群,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方法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使用MEGA5.1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分离株与全球高致病性克隆群的关系。结果 经鉴定21株菌均为脑膜炎奈瑟菌,血清群结果为B群11株,X群3株,不可分群7株。21株脑膜炎奈瑟菌共有16种序列型,其中14株属于4个已定义的克隆群,cc4821 (8株)、cc5(2株)、cc198(2株)、cc175 (2株),7株为无序列群,分别是ST-7962(2株)、ST-5586(3株)、ST-5613(1株)、ST-5863(1株)。基于管家基因序列的系统发生树,结果表明分离株ST型别多样化,存在全球高致病性克隆群cc4821和cc5,以B群cc4821为优势克隆。划为无序列群的2株B群的ST-7962分离株与cc4821关系较近,可能与B群分离株ST-4897(cc4821)...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方法 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新疆CDC保存的1960-2019年流脑发病数据,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采用分离培养和荧光PCR对临床标本进行检测,并开展健康人群带菌调查。采用玻片凝集和荧光PCR方法检测菌株的血清群,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方法检测脑膜炎奈瑟菌(Nm)菌株分子分型特征。结果 1960-2019年新疆流脑年发病率为0.02/10万~81.32/10万,病死率为1.05%~20.78%。喀什地区、阿克苏地区、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与和田地区发病数位居前5位。1990年以前,病例和密切接触者均以A群为主(81.82%);1990年以后,出现B、C、W和Y群病例(14.00%),密切接触者没有明显优势的血清群,B、A、W、Y、C群分别为23.28%、18.53%、15.52%、9.91%、7.33%。健康人群带菌率为15.50%,16~岁带菌率最高(25.53%),菌株主要血清群为B(52.11%)、W(20.66%)、C(12.21%)和Y(9.39%)。MLST分子分型结果显示,新疆Nm菌株主要克隆群为ST-4821、ST-175和ST-5克隆群,病例Nm菌株以ST-5和ST-4821克隆群为主。结论 1960-2019年新疆流脑发病率存在地区差异,健康人群带菌率高,Nm菌株血清群正在发生变迁。应在重点地区加强流脑疫情的防控,防止流脑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8.
一起C群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爆发的5例患者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国内多由A群脑膜炎奈瑟菌引起,C群菌少见,爆发性流行更为少见,现将南京市第二医院收治的一起疫点上C群菌流脑爆发5例患者的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田晓辉  夏昕  王敏  戴德芳 《实用预防医学》2012,19(9):1311-1313,1295
目的了解张家界市首例C群流脑死亡病例及其密切接触人群中分离到的11株脑膜炎奈瑟菌的病原学特征及其流行关系。方法经培养及生化鉴定后,对菌株进行血清学及聚合酶链反应(PCR)鉴定分群,最后采用最低抑菌浓度(MIC)琼脂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脉冲场凝胶电泳对菌株进行PFGE分型分析。结果通过生化、血清学和PCR实验共鉴定到9株C群脑膜炎奈瑟菌和2株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药敏试验中所有菌株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米诺环素、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氯霉素、阿奇霉素、美罗培南和利福平全部敏感;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全部耐药;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部分耐药,PFGE结果显示11株菌株共分为两个带型,其中9株C群脑膜炎奈瑟菌菌株带型完全相同。结论 C群和W135群可能成为新的流脑流行群引起疾病,分离的菌株对大部分抗生素仍较敏感,但要注意耐药趋势,造成该病例死亡的病原菌为C群脑膜炎奈瑟菌,与其密接同学中分离到的C群脑膜炎奈瑟菌的PFGE分型呈现高度一致性,提示为同一克隆群。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从广州市报告的两例B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例中分离的4株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研究。方法分纯并提取菌株DNA、运用MI。ST分析对7个管家基因进行扩增并测序,确定菌株的序列型,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两例病例分离株7个管家基因位点序列均不相同,第一例病例分离株的序列型为ST-7型,属高致病性ST-5complex/subgroupIII克隆系;第二例病例分离株的序列型为新发现的ST一9804型。结论广州两例B群流脑病例虽然发生时间相近,但分属不同的序列型,无同源性。MLST分型技术对研究不同流脑病例间的流行病学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