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比较关节镜双后内入路与切开手术治疗急性单纯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经手术治疗的52例急性单纯性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关节镜组27例患者行关节镜双后内入路手术治疗,其中男16例,女11例,年龄19~52(34.9±9.2)岁;切开复位组25例患者行膝关节后内侧切口手术治疗,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18~54(33.7±8.4)岁。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愈合情况、并发症以及术后12个月Lysholm、IKDC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血管、神经损伤。5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24(15.0±1.7)个月。关节镜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大于切开复位组(P<0.05);关节镜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小于切开复位组(P<0.05);关节镜组和切开复位组术后12个月Lysholm评分分别为(95.9±1.7)分和(86.4±1.2)分,均较术前的(49.1±2.3)分和(48.9±1.1)分显著提高(P<0.05);关节镜组和切开复位组术后12个月IKDC总分分别为(96.9±1.5)分和(87.1±1.4)分,均较术前的(47.6±4.1)分和(48.1±3.9)分显著提高(P<0.05);关节镜组术后12个月膝关节Lysholm、IKDC评分均高于切开复位组(P<0.05)。结论:关节镜双后内入路治疗急性单纯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早期效果满意,疗效优于传统开放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操作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罗杨  魏民 《中国骨伤》2022,35(6):555-559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单通道双线技术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至2020年4月,收治22例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男14例,女8例;年龄26~45(34.8±5.9)岁;手术时间为受伤后5~15(11.2±4.1) d。所有患者给予关节镜下骨块复位和单通道双线技术固定。术后根据X线片评估骨折愈合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采用Lysholm评分、IKDC 2000评分和抽屉试验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22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时间12~75(34.6±13.0)个月。Lysholm评分术前(30.80±9.55)分,末次随访(89.60±2.8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7,P<0.01);IKDC 2000术前(24.60±7.21)分,末次随访(80.00±6.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1,P<0.01)。1例患者抽屉试验为弱阳性。结论:单通道双线技术可实现对髁间棘撕脱骨块的有效固定,操作简便、创伤小,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髁间棘撕脱骨折。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单通道双线技术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至2020年4月,收治22例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男14例,女8例;年龄26~45(34.8±5.9)岁;手术时间为受伤后5~15(11.2±4.1) d。所有患者给予关节镜下骨块复位和单通道双线技术固定。术后根据X线片评估骨折愈合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采用Lysholm评分、IKDC 2000评分和抽屉试验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22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时间12~75(34.6±13.0)个月。Lysholm评分术前(30.80±9.55)分,末次随访(89.60±2.8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7,P<0.01);IKDC 2000术前(24.60±7.21)分,末次随访(80.00±6.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1,P<0.01)。1例患者抽屉试验为弱阳性。结论:单通道双线技术可实现对髁间棘撕脱骨块的有效固定,操作简便、创伤小,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髁间棘撕脱骨折。  相似文献   

3.
徐鸿尧  戴志宏  邹相杰  夏鹏程  黄河 《中国骨伤》2020,33(12):1101-1105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使用Inside-out技术与Outside-in技术治疗原发性冻结肩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4月至2019年7月,65例原发性冻结肩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观察组32例,男14例,女18例;年龄48~64(54.82±5.35)岁;右侧18例,左侧14例;病程4~10(7.76±1.19)个月;采用Outside-in技术松解治疗。对照组33例,男16例,女17例;年龄45~62(54.64±4.16)岁;右侧18例,左侧15例;病程5~9(7.65±1.24)个月;采用Inside-out技术松解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比较手术前后Constant-Murley功能评分及术后1个月肩关节活动度评价临床疗效。结果:65例获得随访,时间9~17(11.34±2.24)个月。两组患者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Constant-Murley功能评分较术前提高(P<0.05),但两组间Constant-Murley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肩关节外展、后伸、前屈、外旋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内旋功能较对照组改善(P<0.05)。结论:两种关节镜下松解方案在治疗原发性冻结肩中都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肩关节功能与疼痛程度都得到了有效的改善。Outside-in从外向内松解技术更为直接,操作更简单,手术时间短,在原发性冻结肩的松解操作时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制器械关节镜下单通道治疗腕管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60例原发性腕管综合征病例,分为关节镜组和传统手术组,关节镜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47.5±4.5)岁,病程(6.6±4.2)个月;传统手术组30例,男10例,女20例,年龄(48.5±3.5)岁,病程(5.6±4.4)个月。两组均为单侧。根据腕关节的解剖及治疗需要切断腕横韧带和关节镜的特点自行设计了器械,包括套管、内心、钩刀。将两组患者分别进行关节镜联合自制器械单通道治疗和传统腕横韧带切开减压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恢复工作时间进行统计比较,采用波士顿腕管量表(Boston Carpal Tunnel Questionnaire,BCTQ)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关节镜组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方面均较传统手术组具明显优势,住院总费用增加。术后BCTQ评分,术后1个月两组功能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关节镜组优于传统手术组;术后3、6个月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关节镜联合自制器械单通道治疗腕管综合征较开放性手术疗效可靠、微创、手术过程简化,但术前应明确诊断,选择合适病例才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股骨侧袢钢板固定和界面螺钉由股骨侧进钉固定前交叉韧带股骨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至2021年9月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65例,按其股骨侧固定方式不同分为袢钢板组和界面钉组。袢钢板组(袢钢板固定)35例,男27例,女8例,年龄18~50(35.00±7.60)岁。界面钉组(界面钉固定)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18~50(32.00±8.50)岁。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手术时间、术中并发症,术后1、3、6 d的C反应蛋白及术后18个月Lysholm评分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和CT测量的股骨隧道直径扩大值。结果:所有患者成功接受手术,并获得随访,时间18~36(25.16±4.50)个月。所有患者前抽屉试验和Lachman试验均转为阴性。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袢钢板组手术时间(74.00±6.84) min与界面钉组(91.67±6.34) 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 d袢钢板组C反应蛋白分别为(40.00±10.10)、(20.00±8.23) mg·L-1,界面钉组分别为(60.00±8.93)、(30±8.66) mg·L-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d两组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Lysholm评分、IKD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袢钢板组CT冠状位和矢状位股骨隧道直径扩大值分别为(2.75±0.19) mm、(1.55±0.25) mm,界面钉组分别为(2.81±0.22) mm、(1.61±0.20) 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界面螺钉由关节外向内中央挤压固定肌腱,虽然手术步骤较为繁琐、手术时间略长,早期术后炎症反应略重,但骨隧道扩大却明显小于袢钢板悬吊固定,同时术后无金属异物残留,且临床效果与袢钢板悬吊固定无差异,仍然不失为一种良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踝关节镜下采用免打结锚钉修复距腓前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8年4月至2021年8月,对24例采用全踝关节镜下免打结锚钉修复距腓前韧带治疗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22~42(28.6±5.8)岁;受伤至手术时间6~10(7.7±1.3)个月。比较手术前后美国踝与足关节协会(American Or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距骨倾斜角及距骨前移距离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8~12(10.20±1.14)个月。伤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伤口感染,神经损伤及踝关节外侧不稳等其他并发症。AOFAS评分由术前(52.79±8.96)分提高到术后6个月(93.00±4.01)分,其中优23例,良1例;VAS由术前(5.50±0.98)分下降到术后6个月(1.04±0.80)分(P<0.05);距骨倾斜角由术前(9.16±2.09)°下降到术后3个月(3.10±1.72)°(P<0.05);距骨前移距离由术前(8.80±2.55) mm下降到术后3个月(2.98±1.97) mm (P<0.05)。末次随访24例患者行踝关节抽屉试验及内翻试验均为阴性。结论:全踝关节镜下采用免打结锚钉技术修复距腓前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可靠,踝关节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胫骨开放性骨折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特点并对最终不同内固定方式之间的成本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接受手术治疗的55例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髓内钉(intramedullary nailing,IMN)固定组(IMN组)和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固定组(LCP组)。其中IMN组35例,男27例,女8例;年龄25~69(49.0±10.6)岁;骨折Gustilo-Anderson分型,Ⅰ型1例,Ⅱ型19例,Ⅲ型15例;内固定方式为髓内钉固定。钢板螺钉组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46~72(53.4±14.7)岁;Gustilo-Anderson分型,Ⅰ型2例,Ⅱ型11例,Ⅲ型7例;内固定方式为锁定加压钢板固定。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包括术前等待时间、清创手术次数、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是否输血及白蛋白、细菌培养、并发症情况;随访资料包括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年根据Johner-Wruhs评分评价患者术后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情况,术后1年的总治疗成本(包括住院费用及术后1年费用)。对影响治疗成本的相关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的再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同时对两组的总治疗成本情况进行成本效果和增量成本效果分析。结果:5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4~27(16.4±7.1)个月。IMN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分别为(243.18±118.82) ml,(247.50±57.94) min;LCP组分别为(467.86±490.53) ml,(350.00±178.77) 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前等待时间、清创手术次数、输血及白蛋白、细菌培养、合并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治疗成本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饮酒(P=0.042),合并基础疾病(P=0.045),高能量损伤(P=0.012),清创手术次数>2次(P=0.001),术中出血量>400 ml (P<0.001),细菌培养(P=0.000),有并发症(P=0.035),以及输血和白蛋白(P=0.027)患者治疗成本显著增高,多重线性回归结果为吸烟饮酒组[β=-0.256,t=-2.628,95% CI (-29 667.09,-4 997.47),P=0.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治疗成本IMN组(136 435.90±39 093.98)元,LCP组(140 034.62±56 821.12)元。成本效果分析表明IMN组和LCP组平均每获得1%的Johner-Wruhs评分优良率分别需花费1 705.45、1 647.46元。LCP与IMN相比每多获得1%的优良率需多花费的成本为719.74元。结论:IMN和LCP固定作为开放性胫骨骨折的最终内固定治疗方案均可以获得较好的中远期疗效,IMN固定在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方面优于LCP固定。同时合并吸烟饮酒、受伤原因、合并基础疾病、清创手术次数、术中出血量、进行细菌培养、输血及白蛋白及并发症存在对治疗成本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8.
彭祥  双峰  李浩  邵银初  胡炜  单记春  杨迪  万得恩  许文波 《中国骨伤》2023,36(11):1021-1025
目的:对比分析直接上方入路(direct superior approach,DSA)与后外侧入路(posterior lateral approach,PLA)在高龄股骨颈骨折半髋置换术中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 2021 年12月收治的72例接受半髋置换手术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6例采用微创DSA入路,男10例,女26例,年龄(82.82±4.05)岁;36例采用传统PLA入路,男14例,女22例,年龄(82.79±3.21)岁。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不同时间点Harris评分。结果:DSA组手术时间(79.41±17.39) min,比PLA组(98.45±26.58) min更短;切口长度(8.33±2.69) cm,比PLA组(11.18±1.33) cm短;术中失血量(138.46±71.58) ml,比PLA组(173.51±87.17) ml更少;初次下地时间(3.04±0.95) d,比PLA组(4.52±1.10) d更早;住院时长(8.70±1.89) d,比PLA组(10.67±2.35) d短(P<0.05)。两组术前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DSA组Harris功能和总分高于PLA组(P<0.05),而术后1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半髋置换手术中,DSA入路较PLA入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初次下地时间、住院时长以及术后1个月的Harris评分等临床指标更优,在促进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早期康复上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9.
徐立虎  靳佳欣  刘众成  姜金  王红  夏亚一  吴萌 《中国骨伤》2021,34(12):1103-1107
目的:观察KD-Ⅲ-M型膝关节损伤患者中内侧副韧带Ⅲ度损伤患者Ⅰ期重建前后交叉韧带及内侧副韧带修补手术的疗效,比较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并有限切开行内侧副韧带修补手术的基础上LARS人工韧带和自体对侧腘绳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的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住院费用及术后疗效等。方法:2016年3月至2019年1月符合该研究标准的患者36例,分为两组。A组20例,男17例,女3例,年龄(34.7±9.2)岁,选用自体腘绳肌重建前后交叉韧带,内侧副韧带原位修补;B组16例,男15例,女1例,年龄(36.8±8.6)岁,选用LARS人工韧带重建后交叉韧带,自体同侧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内侧副韧带原位修补。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分别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epcial Surgery,HSS)评分及Lysholm评分评价,组内及组间进行疗效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均无感染及切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发生。A组手术时间(120.25±9.55) min,B组(106.63±8.85) 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患者住院时间(10.60±1.64) d,B组住院时间(10.38±1.59) 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术后不小于1年的随访,HSS评分A组由术前(32.95±5.03)分提高至术后(84.70±5.72)分(P<0.01),B组由术前(33.81±4.10)分提高至术后(85.00±5.25)分(P<0.01);Lyshlom评分,A组术前(21.10±3.46)分提高至术后(80.25±5.75)分(P<0.01),B组由术前(21.56±3.01)分提高至术后(80.00±4.30)分(P<0.01);两组患者组间术前术后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腘绳肌重建前后交叉韧带,内侧副韧带原位修补较LARS人工韧带重建后交叉韧带,自体同侧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内侧副韧带原位修补的手术时间明显增加,后者住院费用高于前者,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李健  戴祝  廖瑛  吴彪  刘全辉 《中国骨伤》2022,35(6):532-537
目的:比较髌腱外偏角和胫骨结节-滑车沟距离(tibia tubercle-trochlea groove,TT-TG)的CT测量结果,以及在复发性髌骨脱位中的诊断能力和病理阈值。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20年3月对46例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和112例非髌骨脱位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46例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根据TT-TG值分为2组:TT-TG ≥ 20 mm髌骨脱位(A组)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16~27(21.00±3.98)岁;TT-TG<20 mm髌骨脱位(B组)35例,男14例,女21例;年龄16~37(22.83±6.09)岁;非髌骨脱位(C组)112例,男63例,女49例;年龄16~36(22.87±5.69)岁。比较3组患者的髌腱外偏角和TT-TG值的测量数据,并采用Spearman分析其相关性。采用同类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确定组内的可重复性。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评价参数的诊断能力,并计算出髌腱外偏角截骨参数,以及髌腱外偏角和TT-TG值在诊断复发性髌骨脱位的诊断参数。结果:A、B、C组的髌腱外偏角分别为(22.04±3.19)°、(17.20±4.43)°、(10.22±3.45)°,TT-TG值分别为(21.15±0.71)、(15.97±2.69)、(11.12±3.77) mm,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髌腱外偏角与TT-TG值对比,存在强正相关(r=0.735,P<0.000 1)。髌腱外偏角在A、B组中的组内ICC值(0.980、0.982)比TT-TG值(0.594、0.775)测量的可重复性更好,C组中髌腱外偏角(0.956)和TT-TG值(0.906)可重复性均很好。在复发性髌骨脱位诊断中,髌腱外偏角的ROC曲线下面积(0.916)大于TT-TG值(0.886),其诊断参数分别为13.84°和14.69 mm;在胫骨截骨术中,髌腱外偏角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1,截骨参数为20.15°。结论:CT成像可以可靠地测量髌腱外偏角。髌腱外偏角与TT-TG值存在强正相关,可通过其测量明确复发性髌脱位病理状态,并且髌腱外偏角在复发性髌骨脱位的诊断能力优于TT-TG值。髌腱外偏角同样可用于指导复发性髌骨脱位的胫骨截骨手术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1.
关节镜下射频消融技术治疗跟痛症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通过关节镜下微创射频消融技术治疗慢性跟痛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跟痛症患者13例,男5例,女8例;年龄35~68岁。于足跟部标记疼痛点,行局部浸润麻醉。选取跟骨结节前缘跖腱膜两侧分别建立内外侧入路。皮下组织内注射15~20ml含0.03%肾上腺素的生理盐水,后以肌腱剥离器钝性分离皮下组织与跖腱膜,建立人工腔隙。关节镜监视下以射频消融技术清理增生杂乱的跖腱膜,清除跟周滑囊,再以TOPAZ刀头行跖腱膜局部网状打孔治疗。患者手术前后均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后足评分(AOFAS-AH),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13例术后恢复良好,疼痛均有显著改善,VAS评分由术前的8.71±1.64,改善为术后1个月的6.27±2.53及术后6个月的2.30±2.69。AOFAS-AH评分由术前的56.43±3.72,改善为术后1个月的68.15±7.38及术后6个月的84.51±2.93。术中、术后均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结论:跖腱膜长期受牵拉导致的跖腱膜炎及跟周滑囊炎是引起跟痛症的一个重要原因。关节镜监视下射频消融清除增生的组织及跟周滑囊,并行跖腱膜打孔治疗,手术操作简单,术中无须部分及完全切断跖腱膜或切除跟骨骨刺,创伤小,对患者足部功能影响小,有利于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2.
谷成毅  陈明亮  丁松  许涛  周游 《中国骨伤》2023,36(2):139-144
目的:探讨内镜下跟骨骨刺切除联合跖筋膜松解和跟骨减压三联手术治疗顽固性跟痛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50例顽固性跟痛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30例;年龄40~68(50.12±7.35)岁,病史1~4年,所有患者行内镜下跟骨骨刺切除联合足底跖筋膜松解和跟骨减压术,术后随访24~60(42.00±3.28)个月。术前患者均存在明显的足跟疼痛,X线检查多提示存在跟骨骨刺。疗效评估指标除常规足部检查外,还通过X线结果测量足弓高度、内弓角手术前后的改变。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系统评估足部疼痛程度;采用美国骨科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系统,对足部疼痛、自主活动、步态和稳定性进行综合性分析。结果:VAS由术前的(8.75±1.24)分,降为术后3个月的(5.15±2.35)分,术后6个月的(4.07±2.53)分和末次随访的(3.95±2.44)分(P<0.05)。AOFAS评分由术前的(53.46±4.17)分,...  相似文献   

13.
张玉龙  焦成  荣林 《中国骨伤》2022,35(10):971-976
目的:分析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与小切口肩袖修补术对老年肩袖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60例老年肩袖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37例,女23例;年龄61~77(63.45±12.34)岁;病程6~12(5.32±1.02)个月;左侧29例,右侧31例。其中,行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者30例,为观察组;行小切口肩袖修补术者30例,为对照组。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UCLA)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肩关节前屈活动度、外旋活动度、外展活动度,术后72 h内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然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UCLA评分、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提高(P<0.05),两组术后UCLA、ASES、Constant-Murley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肩关节前屈活动度、外旋活动度、外展活动度较术前均显著增加(P<0.05),术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48、72 h VAS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3.33%(4/30)低于对照组33.33%(10/30)(P<0.05)。结论: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和小切口肩袖修补术均可以改善老年肩袖损伤后的肩部功能,但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72 h内疼痛程度和并发症均明显优于小切口肩袖修补术,可根据患者临床实际情况与需求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4.
徐晓旭  张磊  姜博  孙晋  刘晓华  张晟  李妍 《中国骨伤》2024,37(4):387-391
目的:探讨外踝关节扭伤继发跗骨窦综合征的发生率和跗骨窦封闭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391例外踝扭伤患者中88例行跗骨窦封闭注射治疗,其中男22例,女66例;年龄29~60(41.00±7.52)岁,病程1~12(5.6±4.2)个月。具体药物为复方倍他米松1 ml+盐酸利多卡因4 ml。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3、6、12个月对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结果:88例患者完成目标随访,时间均为12个月。外踝关节扭伤继发跗骨窦综合征发生率为22.5%(88/391),封闭治疗后1个月VAS(1.20±0.89)分,AOFAS(88.70±7.04)分;治疗3个月后VAS(1.60±1.35)分,AOFAS(85.20±10.95)分;治疗6个月后VAS(2.35±1.39)分,AOFAS(80.30±9.75)分;治疗12个月后VAS(2.80±1.51)分,AO...  相似文献   

15.
关节镜治疗后踝撞击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魏民  刘洋 《中国骨伤》2016,29(12):1084-1087
目的 :观察后踝关节镜治疗后踝撞击征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采用后方双入路后踝关节镜治疗34例后踝撞击征患者,其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29~62岁,平均42.2岁。采用VAS视觉模拟评分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12个月关节疼痛情况,并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进行踝关节功能评价。结果:所有病例获12个月随访,切口愈合良好,无伤口并发症。术中发现34例骨性撞击和19例软组织撞击。手术时间20~35 min,平均(25.6±5.2)min;术后2、6和12个月后踝撞击征呈阴性。术后12个月的VAS视觉模拟评分1.2±1.3明显优于术前的4.6±1.0(P0.05)。术后12个月的AOFAS踝后足评分84.7±6.5明显高于术前的62.7±8.9。结论:采用关节镜治疗后踝撞击征可以缓解疼痛,改善功能,手术时间较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李宁  秦立武  姜红江 《中国骨伤》2021,34(2):121-125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在髋关节撞击综合征关节镜手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经髋关节镜治疗的34例髋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34髋),根据术前是否应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分为TXA组和对照组,每组17例。其中TXA组男10例,女7例;年龄20~49(32.1±7.6)岁;手术切口前10 min予15 mg/kg氨甲环酸静滴。对照组男11例,女6例;年龄20~49(30.9±6.2)岁;手术切口前10 min予生理盐水100 ml静滴。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及手术总失血量;分别于术后3、7 d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髋部疼痛缓解情况;于术后第3、6、9及12周采用髋关节改良Harris评分(modified Harris Hip Score,mHHS)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患者随访均超过12周。两组术后切口均愈合良好,无感染及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XA组手术总失血量、术中失血量分别为(0.47±0.20)L、(0.18±0.08)L,对照组分别为(0.66±0.22)L、(0.24±0.01)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7 d 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 TXA组VAS评分2.35±1.12与对照组3.12±0.7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7 d 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周TXA组mHHS评分分别为87.72±1.95、91.92±2.32,对照组分别为84.08±1.21、89.77±3.30;两组术后3和6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后9、12周mHH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应用氨甲环酸可有效减少髋关节撞击综合征关节镜手术失血量,从而改善手术视野,降低手术操作难度,同时能够促进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早期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7.
罗建昌  郎伯旭 《中国骨伤》2018,31(6):504-509
目的:观察改良跖筋膜牵伸手法配合针刀松解为主治疗跟骨骨刺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探讨此方法的优点。方法:将115例2010年9月至2015年9月诊断为跟骨骨刺综合征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58例,男21例,女37例;年龄26~73岁,病程6~51个月;采用改良手法牵伸配合针刀松解治疗。对照组57例,男22例,女35例;年龄31~75,病程7~58个月;采用常规牵伸手法配合针刀松解。分别于治疗后1周、1个月和3个月进行足跟痛NRS评分,采用"Foot and Ankle Ability Measure(FAAM)"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治疗后1、3个月,疼痛NRS评分3.89±0.96,2.46±0.95,均优于对照组的4.52±1.21,4.73±1.11;治疗组FAAM得分率(3.89±0.96)%,(2.46±0.95)%,均优于对照组的(4.52±1.21)%,(4.73±1.11)%;总体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改良跖筋膜牵伸手法配合针刀松解能定位牵伸力点,对跟骨骨刺综合征患者疗效显著,相比传统牵伸手法配合针刀松解有较高的中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骶管注射疗法对无坐骨神经痛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方法:2010年12月至2011年6月,对就诊的65例经CT或MRI检查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或膨出所致的急性腰痛且无下肢放射痛的患者随机分为骶管注射组(试验组)和腰椎斜扳组(对照组),试验组35例,男30例,女5例,年龄3356岁,平均(43.90±1.14)岁;对照组30例,男27例,女3例,年龄3457岁,平均(44.00±1.19)岁。两组的发病时间为1 h~3 d。分别行骶管注射或腰椎斜扳手法治疗。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30 min两组的VA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后急性腰痛症状明显缓解,骶管注射组和腰椎斜扳组的VAS评分分别从(6.63±0.97)和(6.67±0.96)分减至(3.06±1.51)和(3.93±1.20)分,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患者VAS评分,但骶管注射组治疗要优于腰椎斜板组(P 0.05)。结论:骶管注射和腰椎斜扳疗法对无坐骨神经痛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腰痛的患者具有快速缓解的作用,且前者的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制定个体化截骨角在拇外翻Chevron截骨矫形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采用Chevron截骨治疗轻中度拇外翻患者47例(66足),根据术前设计方案分为计算机截骨组(A组)和传统截骨组(B组)。其中A组25例(33足),男4例(5足),女21例(28足),平均年龄(47.88±6.08)岁,负重位跖骨间角(IMA)(13.58±1.15)°,术前AOFAS评分59.00±5.86,术前采用个性化3D打印技术设计操作方案,进行个体化截骨治疗;B组22例(33足),男3例(3足),女19例(30足),平均年龄(48.16±6.16)岁,负重位IMA(13.51±1.14)°,术前AOFAS评分60.67±5.85,术前仅参考负重位X线,根据手术经验截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1周VAS疼痛评分、创口愈合情况及术后负重位IMA的改善情况,并采用足踝外科评分系统(AOFAS)对术后足踝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A组随访时间为(12.41±2.32)个月与B组为(11.73±2.7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1例术后失访排除,所有病例术后创口Ⅰ期愈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1周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IMA为(5.21±0.88)°,B组IMA为(6.42±0.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8,P0.05)。A组AOFAS评分为88.15±5.19与B组为82.90±5.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优14足,良19足;B组优5足,良27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3D打印技术制定的个体化截骨方案治疗轻中度拇外翻,较传统经验制定手术方案能更好地纠正患者的IMA,改善术后足部功能,是一种个体化数字化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两种弹性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在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开窗髓核摘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019年6月至2021年3月采用手术治疗的6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中置入不同的弹性固定系统,分为使用普通椎弓根螺钉弹性棒连接固定组(弹性棒组)和特制弹性椎弓根螺钉刚性棒连接固定组(弹性钉组)。其中弹性棒组33例,男18例,女15例,年龄30~69(49.18±10.23)岁;弹性钉组31例,男16例,女15例,年龄32~68(49.81±9.24)岁。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伤口引流量及术后下地时间,比较术前及术后3、12个月时的腰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测量术前及术后12个月侧位DR片上位邻近椎体间隙高度;采用Mac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随访。弹性棒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下地时间分别为(63.73±12.01) min、(89.55±16.07) ml、(81.67±16.00) ml、(3.45±0.75) d,弹性钉组为(62.96±11.54) min、(88.35±17.14) ml、(82.29±15.40) ml、(3.29±0.78) 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术后腰痛及下肢麻木等症状明显改善,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VAS、JOA评分、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上位邻近椎体间隙高度与术前同一节段椎体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照Macnab标准评定疗效,弹性棒组优30例,良2例,可1例;弹性钉组优29例,良2例,可0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2,P=0.68)。结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开窗髓核摘除术中,两种弹性椎弓根内固定系统疗效相当,均可使用。而弹性钉内固定系统对于两椎体之间距离较短,在弹性棒不能放入或放入困难时具有一定的优势,使用更广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