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吴春薇  郑萍  吴坚  鲁杰  闫安 《中国骨伤》2013,26(4):297-301
目的:评价牵伸训练联合双氯芬酸二乙胺超声透入以及牵伸训练联合脉冲超声波对跖筋膜炎的治疗效果,并比较其疗效。方法:自2009年6月至2012年3月治疗跖筋膜炎30例,分为3组:超声透入加牵伸组,脉冲超声波加牵伸组,单纯牵伸组,各10例。牵伸组男2例,女8例,平均年龄(46.7±6.5)岁,体质指数(26.7±2.8)kg/m2;脉冲超声波加牵伸组男4例,女6例,平均年龄(45.8±6.1)岁,体质指数(26.4±3.4)kg/m2;超声透入加牵伸组男3例,女7例,平均年龄(48.4±8.0)岁,体质指数(25.4±3.0)kg/m2。超声透入加牵伸和脉冲超声波加牵伸组的超声治疗每日10min,每周治疗5次,共4周,其中超声透入加牵伸组耦合剂使用双氯芬酸二乙胺(扶他林)。另外,所有患者进行小腿后群肌、跟腱及跖筋膜的牵伸训练。在治疗前、治疗后即刻及治疗3个月后,以视觉类比标度(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价晨起足跟痛,并抽取足部功能指数量表(foot function index,FFI)中的行动障碍子量表评价患足功能状态。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资料和足跟痛起始状态组间无明显差异。晨痛及行动障碍的改善:治疗1个月时超声透入加牵伸组改善较单纯牵伸组明显(P<0.05),3个月时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内比较显示3组晨痛及行动障碍在治疗前后的3个时间点均得到有效改善(P<0.05)。结论:单纯牵伸训练以及联合超声透入或脉冲超声波对治疗跖筋膜炎的晨痛和功能障碍均有效,而联合超声透入治疗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铍针治疗肩胛肌筋膜炎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铍针治疗肩胛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并分析作用机制.方法:自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治疗116例肩胛肌筋膜炎患者,其中治疗组58例,对照组58例,治疗组脱落2例,对照组剔除1例、脱落4例.剔除脱落病例后共109例,治疗组56例,男15例,女41例,平均年龄(28.02±4.85)岁,病程0.25~3年;对照组53例,男19例,女34例,平均年龄(27.23±4.54)岁,病程0.25~1年.治疗组采用铍针治疗,一次性治疗,松解1~3个痛点,1周后复查,根据痛点分布可再治疗1次,松解1~3个痛点,第2周后采集数据.对照组采用针灸按摩仪治疗,每次治疗20 min,隔日1次,治疗6次为1个疗程,第2周后采集数据.两组治疗前后通过软组织张力测试仪测量局部软组织位移值、香蕉面积,用压痛测量仪测量压痛值,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记录VAS评分,最后对上述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软组织位移值、压痛值高于对照组,香蕉面积和VAS低于对照组.治疗组临床痊愈30例,显效13例,好转12例,无效1例;对照组临床痊愈16例,显效19例,好转11例,无效7例.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铍针通过减轻肩胛部局部痛点的软组织张力,解除神经压迫和刺激,从而有效缓解肩胛肌筋膜炎患者的疼痛症状,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传统切开手术与关节镜技术在治疗坐骨结节囊肿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自2014年5月至2016年9月对49例坐骨结节囊肿患者采用信封法分为关节镜组和传统切开组。关节镜组24例,男16例,女8例,年龄42~81(64.1±9.3)岁,病程2~36(17.0±9.1)个月,在囊肿周围建立人工腔隙,关节镜下刨削清理囊肿壁。传统切开组25例,男11例,女14例,年龄47~79(61.2±10.6)岁,病程4~36(17.5±8.5)个月,分别于术后1 d、1周、1个月时采用肿块表面横行切口,分离切除肿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疼痛评价。结果:4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8(11.3±3.3)个月。传统切开组2例出现术后切口感染,1例术后复发,关节镜组均Ⅰ期愈合;关节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分别为(54.7±7.7)min、(20.8±3.5)ml、(20.3±5.6)ml、(2.8±0.6)d,均明显优于传统切开组的(71.8±8.8)min、(67.3±12.0)ml、(103.6±20.3)ml、(7.8±2.9)d。关节镜组术后1 d、1周、1个月VAS评分为(2.6±0.7、0.5±0.6、0.3±0.5)显著低于传统切开组的(6.0±0.7、3.0±1.0、1.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切开手术相比,关节镜治疗坐骨结节囊肿具有创伤小、围手术期出血量少、术后疼痛程度轻、安全性高以及恢复快等特点,但要求术者有关节镜手术经验,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8月至2013年7月收治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患者99例,分为3组:关节镜治疗组(32例,男6例,女26例),外科手术切开腱鞘组(34例,男7例,女27例)和封闭治疗组(33例,男6例,女27例)。观察并比较3组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和治疗后1个月腕部及拇指静息状态下疼痛程度、活动状态下疼痛程度、局部压痛程度、局部肿胀情况、腕部及拇指活动情况及总体症状评分方面的差异。同时计算3组在不同时间点的总有效率。结果:随访1周和1个月后,关节镜治疗组和外科手术切开腱鞘组活动疼痛评分低于封闭治疗组(P=0.044和0.039)。1个月后关节镜治疗组和外科手术切开腱鞘组局部压痛评分低于封闭治疗组(P=0.017)。随访1周和1个月后关节镜治疗组和外科手术切开腱鞘组总体症状评分均低于封闭治疗组(P=0.007和0.015)。治疗后随访1周关节镜治疗组、外科手术切开腱鞘组和封闭治疗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3),但随访1个月后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结论:相比传统手术切开腱鞘治疗和封闭治疗,关节镜下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疗效满意,手术创伤小,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在狭窄性腱鞘炎治疗中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中医手法与关节镜在治疗髌股关节病中疗效的优劣。方法:将符合髌股关节病诊断的患者分成手法组和关节镜组,各31例。手法组男4例,女27例;平均年龄(52.83±5.79)岁;采用中医手法治疗。关节镜组男8例,女23例;平均年龄(54.14±6.12)岁;采用关节镜下平衡术治疗。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前、后HSS膝关节评分变化和X线片髌股关节适合角以及外侧髌股角的角度变化;同时进行两组间治疗前后评分变化和角度变化的比较。结果:两种治疗方法均可使HSS评分明显改善;治疗后手法组HSS平均(94.80±7.26)分,关节镜组平均(88.65±5.79)分,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法组在负重位外侧髌股关节角度的改善上较关节镜组明显。结论:两种治疗方法疗效相当,手法治疗创伤小,髌骨向外倾斜改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关节镜筋膜深层入路治疗跖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7例经至少1个月正规非手术治疗效果不理想的单足跖筋膜炎患者在关节镜下筋膜深层入路行清理跟骨骨赘、切断跖筋膜内侧1/3~1/2术。术后1年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评估足踝功能。结果1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9个月。术后患足完全负重时间7~14 d。AOFAS踝-后足评分术前57.0分±7.4分,术后1年91.7分±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例术后残留足跟部疼痛,经非手术治疗疼痛缓解。结论关节镜筋膜深层入路治疗跖筋膜炎创伤小、视野清楚、术后恢复快、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7.
关节镜松解术结合手法治疗肩凝症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比较关节镜松解术后采用常规康复方法及结合应用手法治疗难治性肩凝症的疗效,评价手法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7年3月至2010年7月,对符合肩凝症诊断标准、接受关节镜下粘连松解术的48例48肩(左肩23例,右肩25例),分为手法治疗组和常规康复治疗组.常规康复治疗组26例,男11例,女15例;手法治疗组22例,男9例,女13例.手法治疗组除术后常规康复外接受手法推拿干预,手法治疗原则初期为活血止痛,后期为松解粘连、滑利关节,推拿治疗时间每次20 min,每日2次,共治疗10d.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记录术前、术后各随访点的ASES评分及肩关节活动范围.结果:48例均获随访,时间4~25个月,平均(12.54±5.78)个月.术后1个月时,手法治疗组ASES评分和肩关节前屈活动度优于常规康复治疗组,末次随访时两组的各项随访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关节镜松解术结合术后手法治疗,有助于加快肩凝症患者的早期康复进程,帮助其尽早重返社会,但其远期关节功能与术后常规康复治疗相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针刀治疗腕管综合征的疗效。方法:2014年7月至2016年12月,60例门诊收治的腕管综合征患者分为两组,针刀治疗组(治疗组)和支具药物组(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男8例,女22例;平均年龄(49.38±7.43)岁。对照组男7例,女23例;平均年龄(50.23±8.71)岁。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SNAP)、运动传导末端潜伏期(D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采用针刀治疗1~2次;对照组患者口服塞来昔布、维生素B1、维生素B12,并采用支具固定;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SCV、SNAP、DML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SCV分别为(48.63±7.33)、(41.24±6.15)m/s,SNAP分别为(9.89±3.71)、(8.22±2.19)m/s,DML分别为(5.11±2.28)、(6.13±2.23)m/s,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刀疗法可以减轻患者症状,具有可行性,适合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修补术与全关节镜下修补术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治疗的肩袖损伤8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即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修补组(A组)和全关节镜下修补组(B组)。A组46例,男25例,女21例;平均年龄(52.8±7.8)岁;采用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肩袖修补术治疗。B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53.2±9.5)岁;采用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肌力情况以及ASES、UCLA、VA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18~35个月,平均20.8个月。A组患者术后肩关节外展活动度(131.4±18.8)°,外旋(64.9±8.8)°,内旋(63.7±7.3)°;B组患者术后外展活动度(132.3±16.9)°,外旋(65.1±9.4)°,内旋(64.4±8.1)°;两组术后肩关节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但术后两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患者ASES评分88.4±8.9,UCLA评分29.6±3.6,VAS评分1.4±0.3;B组患者ASES评分89.5±9.6,UCLA评分30.8±4.1,VAS评分1.3±0.4;治疗后两组ASES、UCLA评分较治疗前增加,VA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但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修补术与全关节镜下修补对于肩袖损伤均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可以提升手术治疗安全性及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罗建昌  郎伯旭 《中国骨伤》2018,31(6):504-509
目的:观察改良跖筋膜牵伸手法配合针刀松解为主治疗跟骨骨刺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探讨此方法的优点。方法:将115例2010年9月至2015年9月诊断为跟骨骨刺综合征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58例,男21例,女37例;年龄26~73岁,病程6~51个月;采用改良手法牵伸配合针刀松解治疗。对照组57例,男22例,女35例;年龄31~75,病程7~58个月;采用常规牵伸手法配合针刀松解。分别于治疗后1周、1个月和3个月进行足跟痛NRS评分,采用"Foot and Ankle Ability Measure(FAAM)"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治疗后1、3个月,疼痛NRS评分3.89±0.96,2.46±0.95,均优于对照组的4.52±1.21,4.73±1.11;治疗组FAAM得分率(3.89±0.96)%,(2.46±0.95)%,均优于对照组的(4.52±1.21)%,(4.73±1.11)%;总体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改良跖筋膜牵伸手法配合针刀松解能定位牵伸力点,对跟骨骨刺综合征患者疗效显著,相比传统牵伸手法配合针刀松解有较高的中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髌内侧支持带紧缩术和石膏固定法治疗急性髌骨脱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急性髌骨脱位患者29例,病史2周以内,年龄9~31岁,分为手术组和非手术组.手术组17例,男7例,女10例,平均年龄(16.2±6.2)岁,采用关节镜下髌内侧支持带紧缩术治疗;非手术组12例,男5例,女7例,平均年龄(16.3±5.0)岁,行石膏外固定治疗.治疗前及随访1年时,进行Kujala评分,行CT检查测量髌骨倾斜角,观察髌骨恐惧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组治疗前后髌骨倾斜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Kujala评分低于治疗前;非手术组治疗后髌骨倾斜角大于治疗前,Kujala评分低于治疗前.随访1年,手术组Kujala评分84.1±5.6,高于非手术组73.3±10.5;髌骨倾斜角(13.5±3.5)°,小于非手术组(21.2±5.3)°.结论:关节镜下采用髌内侧支持带紧缩术治疗急性髌骨脱位相比石膏外固定治疗,在术后1年之内具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应用Rigidfix交叉钉和Intrafix固定钉固定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和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在关节镜下采用异体肌腱联合应用Rigidfix交叉钉与Intrafix固定钉治疗ACL或PCL损伤34例,分为两组:ACL重建组(A组)和PCL重建组(B组).A组24例,男19例,女5例;平均年龄(31.83±9.57)岁;在关节镜下移植同种异体肌腱重建ACL,股骨侧用Rigidfix交叉钉固定,胫骨侧用Intrafix固定钉固定.B组10例,其中男8例,女2例;平均年龄(27.20±7.59)岁;在关节镜下移植同种异体肌腱重建PCL,股骨侧用Intrafix固定钉固定,胫骨侧用Rigidfix交叉钉固定.术后即行前后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检查膝关节稳定性,并随访患者18个月以上,采用膝关节Lysholm评分和Tegner评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34例均获随访,时间18~26个月,平均(20.79±2.39)个月.所有患者术后疼痛症状消失,前、后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阴性.A组术前Lysholm评分43.04±7.57,术后6、12、18个月增加至85.41±4.68、92.50±3.05和93.45±2.57;术前Tegner评分2.62±0.92,术后6、12、18个月分别增加至7.45±1.14、8.58±0.77和8.95±0.55.B组术前Lysholm评分46.20±8.27,术后6、12、18个月分别增加至86.40±5.14、90.40±2.67和92.00±3.85;术前Tegner评分2.00-0.66,术后6、12、18个月分别增加至7.10±0.99、8.60±0.84和8.80±0.42.两组患者各时间点Lysholm和Tegne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术前Lysholm评分43.97±7.79,术后6、12、18个月分别增加至85.70±4.76、91.88±3.06和93.02±3.01;术前Tegner评分2.44±0.89,术后6、12、18个月分别增加至7.35±1.09、8.58±0.78和8.91±0.51.随访期间无明显排异反应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关节镜下采用Rigidfix交叉钉和Intrafix固定钉固定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膝关节交叉韧带方法简?  相似文献   

13.
王秀峰  杨光  徐铁峰  刘铁民 《中国骨伤》2012,25(11):891-894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采用单束重建和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0年5月,45例前交叉韧带撕裂患者分别行前交叉韧带解剖双束重建(双束重建组)和自体腘绳肌腱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单束重建组)。双束组22例,男15例,女7例;年龄(27.04±3.68)岁;运动损伤3例,交通损伤19例。单束组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28.16±4.76)岁;运动损伤2例,交通损伤16例。按照IKDC、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及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及KT-1000评估疗效。结果:双束重建组22例、单束重建组18例均获随访,时间12个月。单束重建组IKDC评分从术前(41.40±6.30)分提高至(95.70±3.10)分;Lysholm评分从(47.20±6.30)分提高至(94.20±2.40)分,双束重建组IKDC评分从术前(40.90±6.10)分提高至(96.10±3.40)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从术前(48.10±6.50)分提高至(95.10±2.49)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中均有1例Lachman试验I度阳性,1例轴移试验阳性。双束重建组KT-1000值(1.5±1.2)mm,单束重建组KT-1000值(1.9±1.5)m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关节镜下采用单束重建和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桡骨下端骨折采用掌侧切口切开复位"T"形钢板内固定并Ⅰ期行腕横韧带切除对术后发生迟发性腕管综合征的预防作用。方法:自2000年3月至2007年3月,桡骨下端骨折患者采用两种方法治疗。采用切开复位"T"形钢板内固定并Ⅰ期行腕横韧带切除治疗32例,男8例,女24例;年龄46~66岁;B3型骨折21例,C1型骨折6例,C2型骨折4例,C3型骨折1例。采用单纯骨折切开复位"T"形钢板内固定治疗30例,男7例,女23例;年龄45~65岁;B3型骨折13例,C1型骨折9例,C2型骨折6例,C3型骨折2例。对两组术后迟发性腕管综合征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骨折切开复位"T"形钢板内固定并Ⅰ期行腕横韧带切除组32例,其中3例发生迟发性腕管综合征,而单纯骨折切开复位"T"形钢板内固定组30例,其中10例发生迟发性腕管综合征,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Ⅰ期行腕横韧带切除能较好地预防桡骨下端骨折掌侧切口术后迟发性腕管综合征。  相似文献   

15.
两种手术方法治疗跟骨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闭合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与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8月至2010年5月,对进行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25例,A组)及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28例,B组)治疗的53例跟骨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5例,女18例;年龄18~67岁,平均39.1岁。Sanders骨折分型:Ⅱ型18例,Ⅲ型29例,Ⅳ型6例。分析内容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影像学资料及术后功能恢复情况(按照Maryland足功能评分标准)。结果:53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9~35个月,平均20.4个月。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A组少于B组,A组无骨折不愈合、感染及皮肤坏死病例,并发创伤性距下关节炎1例;B组3例出现局部皮肤坏死,1例骨折部位应用人工骨4个月未愈合,1例发生创伤性关节炎,无深部感染发生。末次随访时影像学表现2组无明显差异。术后功能恢复A组优8例,良12例;B组优10例,良14例。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可获得良好的复位和可靠的固定,且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后早期局部皮肤并发症方面,较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顾力军  裘兴栋  赵勇  秦伟凯  董福慧 《中国骨伤》2012,25(12):1036-1039
目的:观察铍针与扶他林治疗早中期膝骨关节炎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7例早中期膝骨关节炎患者分为铍针治疗组34例和外用扶他林对照组33例,治疗结束1个月后随访,共60例完成随访(共脱落7例,其中治疗组4例,对照组3例)。其中治疗组男5例,女25例;年龄40~68岁,平均(55.90±9.34)岁;病程0.25~1年,平均(0.87±0.34)年;对照组男6例,女24例;年龄40~70岁,平均(58.67±7.39)岁;病程0.25~2年,平均(0.93±0.60)年。治疗组采用铍针治疗,每周治疗1次,3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扶他林乳胶剂局部痛点涂抹,每日3次,3周为1个疗程。两组治疗前后通过软组织张力测试仪测量局部软组织位移值、香蕉面积,用压痛测量仪测量压痛值,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记录治疗前后的VAS评分,并评价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及疗效,最后对上述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软组织位移值、香蕉面积、压痛测量值、主观VAS评分及HSS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软组织位移值、压痛值和HSS评分高于对照组,香蕉面积和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根据膝关节HSS评分结果及VAS疼痛指数综合评定疗效,治疗组治愈3例,显效8例,有效18例,无效1例;对照组治愈1例,显效4例,有效20例,无效5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铍针治疗的优势在于有效降低膝骨关节炎患者局部软组织的高张力状态,进而减轻疼痛症状,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