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踝关节骨折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VIP、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自建库至2021年6月文献,由两名评价员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和进行质量评价后,应用Rev Man 5.3和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12篇文献,共10 037例患者,其中切口感染560例,感染发病率为5.58%。Meta分析结果显示,踝关节骨折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MD=4.70,95%CI:3.05~6.34)、身体质量指数(MD=0.82,95%CI:0.36~1.29)、术前清蛋白<35 g/L (OR=2.30,95%CI:1.26~4.22)、糖尿病(OR=1.71,95%CI:1.26~2.30)、合并心脏病(OR=2.92,95%CI:1.74~4.91)、吸烟(OR=1.51,95%CI:1.05~2.16)、饮酒(OR=1.56,95%CI:1.19~2.05)、开放性骨折(OR=5.59,95%CI:4.05~7.73)、伴有骨折脱位(OR=1.72,95%CI:1.35~2.18)、手术时间(MD=24.56,95%CI:17.59~31.53)、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3级(OR=2.05,95%CI:1.51~2.78)、Ⅱ~Ⅳ级污染切口(OR=4.66,95%CI:2.93~7.43)。结论 踝关节骨折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多,医务人员应重视踝关节骨折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国家早期预警评分(NEWS)联合相关指标预测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列线图,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准确的预测模型,改善脓毒症患者的预后。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2021年12月某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和内科重症监护病房(MICU)收治的脓毒症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对训练组中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的差异,采用其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并验证准确性。结果 最终纳入330例患者,训练组和验证组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训练组中死亡组与存活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EWS评分(OR=1.70,95%CI:1.36~2.14)、合并呼吸衰竭(OR=3.82,95%CI:1.13~12.92)、病程中使用呼吸机(OR=0.26,95%CI:0.09~0.80)、红细胞分布宽度(OR=1.25,95%CI:1.05~1.50)、乳酸值(OR=1.55,95%CI:1.27~1.91)是影响脓毒症患者30天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评估与验证预后列线图模型显示,训练组与验证组的C-index分别为0.903、0.905。两组间的校准曲线均与理想曲线拟合较好,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6、0.899,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列线图在训练组与验证组有极高的临床获益性。结论 影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较多,联合最具价值的影响因素,构建基于NEWS评分预测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列线图,预测性能较好,可进一步为临床医生提供简单有效的评估方式,提高预测准确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复数菌与单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三甲医院2017年1月-2021年12月临床和病原学确诊的血流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依据检出病原菌种数分为单菌组和复数菌组,研究结局为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复数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有430例患者血培养阳性。单菌血流感染367例(85.3%),复数菌血流感染63例(14.7%)。复数菌组患者医院感染所占比率较单菌组高(76.2% VS 5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复数菌组患者下呼吸道感染比率较单菌组高(44.4% VS 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复数菌组患者住院时间较单菌组高[24(16~39) VS 19(13~26)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复数菌组患者病死率高于单菌组(12.7% VS 3.8%),且住院时间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复数菌感染(OR=3.24,95%CI:1.20~8.75)、消化道肿瘤(OR=3.28,95%CI=1.21~8.84)、有创机械通气(OR=3.40,95%CI=1.22~9.42)、深静脉置管(OR=2.76,95%CI=1.00~7.64)、留置导尿管(OR=3.28,95%CI=1.04~10.40)是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相较于单菌组,复数菌组送检时间至出院时间间隔显著延长[20(15~36) d VS 16(10~22) d,P<0.001]。单菌组与复数菌组患者检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构成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住院患者复数菌血流感染死亡风险显著增加,消化道肿瘤、有创机械通气、深静脉置管、留置导尿管是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引起临床的重要关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单中心数据构建预测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月某院行剖宫产术的孕妇临床资料,分别使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孕妇行剖宫产术后发生产褥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相关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 妊娠期生殖道炎性感染(OR=3.457,95%CI:1.205~9.917)、妊娠期糖尿病(OR=4.901,95%CI:1.247~19.259)、胎膜早破(OR=8.513,95%CI:3.041~23.830)、产后阴道反复出血(OR=10.000,95%CI:3.404~29.373)、血红蛋白<90 g/L (OR=4.657,95%CI:1.689~12.840)及清蛋白<40 g/L (OR=5.163,95%CI:2.062~12.926)是孕妇行剖宫产术后发生产褥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基于以上6项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孕妇行剖宫产术后发生产褥感染的列线图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内外部验证,结果显示训练集和验证集的校正曲线与理想曲线拟合均较好,预测值同实测值基本一致,C指数分别为0.774(95%CI:0.739~0.809)、0.765(95%CI:0.734~0.796),该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结论 孕妇行剖宫产术后发生产褥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较多,此研究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和区分度,可为临床筛查高风险孕妇和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旨在识别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建立一种能准确预测直肠癌前切除术后腹腔感染的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某院胃肠外科2017年12月—2020年9月行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直肠癌前切除术后独立危险因素。基于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并对其性能进行评价。结果 共纳入247例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32例发生腹腔感染,发病率为13.0%。经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糖尿病(OR=4.430,95%CI:1.177~16.668,P<0.05)、手术时间≥180 min (OR=5.502,95%CI:1.459~20.752,P<0.05),以及术后发生吻合口瘘(OR=18.171,95%CI:4.756~69.416,P<0.05)、肺部感染(OR=7.689,95%CI:2.143~27.593,P<0.05)是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结果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校准曲线显示该列线图模型的预测发生概率和实际发生概率之间一致性较好,Bootstrap法计算出C-index值为0.945,区分度较好,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45(95%CI:0.871~0.971),决策分析曲线显示价值性高。结论 基于直肠癌前切除术后患者发生腹腔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能直观预测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的概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老年性痴呆患者隐匿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明确诊断为老年性痴呆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病历资料,从确诊患者中随机挑选部分患者作为建模组,并根据是否具备隐匿性分为隐匿性肺炎组、非隐匿性肺炎组,其余病例作为验证组。分别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老年痴呆患者发生隐匿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应用R4.0.3软件构建nomogram图并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共纳入216例患者。其中148例(隐匿性肺炎75例、非隐匿性肺炎73例)用于建模,68例(隐匿性肺炎37例、非隐匿性肺炎31例)用于验证。糖尿病(OR=2.565,95%CI:1.094~6.015)、重度痴呆(OR=3.079,95%CI:1.116~8.494)、痴呆病程≥10年(OR=5.782,95%CI:2.139~15.627)、年龄≥80岁(OR=2.737,95%CI:1.011~7.413)、长期卧床(OR=4.835,95%CI:1.716~13.625)为痴呆合并隐匿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通过该5项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验证结果显示:建模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1,验证组AUC为0.756,提示该模型诊断能力良好;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模型拟合优度良好;decision曲线分析显示该模型有较高的获益性。结论 年龄≥80岁、重度痴呆、痴呆病程≥10年、糖尿病、长期卧床是老年性痴呆患者发生隐匿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列线图模型个体化可预测老年性痴呆患者发生隐匿性肺炎的概率,从而尽早干预,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患者的病原学特征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22年5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的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发生血流感染30 d内的治疗结局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分析患者的病原学特征及预后情况,并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185例患者,基础疾病以急性白血病为主(125例,67.6%)。共分离197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109株(55.3%),其中大肠埃希菌55株(27.9%);革兰阳性菌86株(43.7%),其中人葡萄球菌24株(12.2%);真菌2株(1.0%)。大肠埃希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BSLs)菌株28株(50.9%);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BSLs菌株2株(10.0%);耐甲氧西林的人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70.8%、71.4%、36.4%。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70岁、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7 d、未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合并心功能不全、合并急性肾功能不全、感染性休克、肺部感染患者的30天病死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7 d[OR=3.306,95%CI(1.224~8.927)]、合并心功能不全[OR=6.291,95%CI(1.930~20.508)]、合并急性肾功能不全[OR=8.419,95%CI(2.198~32.241)]、感染性休克[OR=22.150,95%CI(3.639~134.806)]均为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患者30天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阳性菌以人葡萄球菌为主。影响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较多,缩短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改善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积极控制感染性休克是减少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患者30天内死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吸毒人群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研究人员于2021年1—7月依据纳入排除标准招募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景洪市戒毒所、美沙酮门诊及社区的吸毒人员。采用结构化问卷调查形式, 并抽取被调查者3 mL血清样本, 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HCV血清学筛查测试。分析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景洪市吸毒人群HCV感染情况及其危险因素。结果 共调查404例吸毒人群, HCV抗体阳性26例, 阳性率6.44%。静脉注射吸毒(OR=4.236, 95%CI: 1.644~10.913, P=0.003)、女性(OR=0.135, 95%CI: 0.019~0.987, P=0.048)、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OR=6.745, 95%CI: 1.113~40.890, P=0.038)的吸毒人群HCV感染风险较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景洪市吸毒人群中采用静脉注射吸毒方式是HCV感染的高危因素, 同时吸毒者的年龄、文化程度、性别也与HC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个体化预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肺部感染的风险列线图模型,并验证模型的预测效能。方法 选取2018年7月-2021年6月于某院行PCI术的215例老年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术后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使用单因素、LASSO回归和多因素回归分析PCI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据此建立列线图风险模型。结果 39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感染发病率18.14%,培养分离病原菌4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67.44%。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 70岁、吸烟、糖尿病、Killip分级Ⅲ~Ⅳ级、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是老年AMI患者PCI术后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模型验证结果显示,C-index为0.823;H-L偏差度检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122,P=0.537);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40(95%CI:0.805~0.875);在1%~96%范围内,模型预测净获益值较高,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结论 年龄≥ 70岁、吸烟、糖尿病、Killip分级Ⅲ~Ⅳ级、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与老年AMI患者PCI术后肺部感染相关,据此构建的列线图模型能有效预测肺部感染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系统评价肺结核患者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方法 在线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和PubMed数据库中从建库至2020年2月28日发表的与肺结核患者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相关文献,两名研究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和质量评价后,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16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4.51,95%CI:1.85~10.96)、病程≥5年(OR=4.32,95%CI:3.04~6.14)、复治肺结核(OR=5.82,95%CI:3.08~11.00)、病变累及肺野数≥3个(OR=2.82,95%CI:2.33~3.42)、有肺部空洞(OR=3.44,95%CI:2.06~5.75)、合并糖尿病(OR=2.05,95%CI:1.75~2.42)、侵入性操作(OR=6.42,95%CI:4.54~9.08)、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OR=4.52,95%CI:1.79~11.39)、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OR=3.74,95%CI:2.26~6.19)、痰涂片阳性(OR=0.49,95%CI:0.28~0.87)与肺结核患者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相关;性别与肺结核患者并发肺部真菌感染未见明显关联(P=0.066)。 结论 高龄、病程长、复治肺结核、病变累及肺野数多、有肺部空洞、合并糖尿病、侵入性操作、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是肺结核患者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Meta分析明确糖尿病足溃疡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MDRO)的危险因素。方法检索数据库有关糖尿病足溃疡患者感染MDRO危险因素的文献,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统计分析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20篇,总样本量为2 568例。纳入分析的危险因素共13个,经Meta分析结果表明,足溃疡病程[WMD=5.25,95%CI(0.13~10.37),P=0.04]、缺血性溃疡[OR=2.84,95%CI(2.25~3.60),P0.001]、溃疡面积[OR=2.43,95%CI(1.58~3.72),P0.001]、因同一溃疡住院次数2次[OR=16.82,95%CI(10.85~26.09),P0.001]、抗菌药物暴露史[OR=5.86,95%CI(3.79~9.07),P0.001]、曾经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OR=5.15,95%CI(3.51~7.56),P0.001]、合并骨髓炎[OR=7.22,95%CI(4.45~11.69),P0.001]、糖尿病肾病[OR=1.41,95%CI(1.12~1.76),P=0.003]以及贫血[OR=3.18,95%CI(2.04~4.95),P0.001]为MDRO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足溃疡病程越长、缺血性溃疡、溃疡面积越大、住院次数越多、有抗菌药物应用史以及合并骨髓炎、糖尿病肾病及贫血的患者MDRO感染的风险越高,医护人员应及时识别相关危险因素并积极采取措施预防MDRO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重型、危重型(以下简称危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省某定点医院2020年1—4月重症隔离病区危重症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为病例组,未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重症COVID-19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有62例危重症COVID-19患者。其中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10例,未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52例。62例患者中14例合并细菌或真菌感染,感染率为22.6%;10例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感染率为16.1%,分别为耐碳氢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感染4例,耐碳氢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感染6例;合并非多重耐药菌或真菌感染共9例(11株)。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病例组中心静脉置管比例、抗菌药物使用种类、使用抗菌药物种类≥4种比例均高于对照组;病例组清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危重症COVID-19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独立危险因素为抗菌药物使用种类≥4种(OR=17.104,95%CI:1.805~162.033),清蛋白为保护因素(OR=0.834,95%CI:0.709~0.982)。结论 危重症COVID-19患者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清蛋白水平,有利于预防与控制危重症COVID-19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构建营养不良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10月于唐山市某三甲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32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一般资料、疾病相关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建立营养不良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和校准曲线评价列线图模型的诊断效能和校准度、临床决策曲线评估临床收益性。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OR=2.472,95%CI:1.189~5.139)、水肿(OR=2.228, 95%CI:1.190~4.171)、贫血(OR=3.266, 95%CI:1.566~6.810)、血清尿素氮≥8.85 mmol/L(OR=3.241,95%CI:1.639~6.411)、血清总蛋白<60g/L(OR=9.166,95%CI:4.083~20.576)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营养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33,灵敏度为74.04%,特异度为84.72%,H-L检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术后囊袋感染的风险因素,依此构建个性化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2016年1月—2018年5月安徽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且接受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依据患者术后1年囊袋感染的发生情况将受试对象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采用lasso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术后囊袋感染的独立风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322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术后起搏器囊袋感染的发病率为7.45%(24例)。lasso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手术时长、手术次数、切口愈合不良是受试对象术后囊袋感染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均P<0.05)。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通过Bootstrp自抽样1 000次进行内部验证,内部验证后列线图模型的C统计量为0.869(95%CI:0.773~0.947),提示列线图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校准曲线分析表明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概率与患者实际发生情况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018,提示列线图具有较好的校准度。决策曲线分析法表明,当列线图模型的概率阈值为0.03~0.62时,患者的临床净收益率最高,提示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适用性。结论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术后囊袋感染的发生情况受多种风险因素影响,列线图可整合术后囊袋感染的风险因素并用于个性化地预测患者术后囊袋感染风险,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开颅患者手术后肺炎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调查2014年1月—2015年12月某大型教学医院神经外科行开颅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手术情况及手术后肺炎发生情况等。分析开颅手术患者手术后肺炎的危险因素。结果共调查880例开颅手术后患者,发生手术后肺炎178例,发病率为20.2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大、术前合并基础疾病、ASA分级为Ⅲ-Ⅳ级、失血量大、手术持续时间长、术前住院日数长、术中输血、留置胃管、机械通气时间≥4 h、有气管切开、急诊手术的患者手术后肺炎的发病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6个变量为手术后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按OR值从大至小排序依次为气管切开[OR=27.73,95%CI(2.49~30.83)]、术后留置胃管[OR=4.55,95%CI(2.54~8.16)]、急诊手术[OR=4.34,95%CI(1.49~12.63)]、机械通气时间[OR=2.81,95%CI(1.37~5.75)]、术前住院时间[OR=1.06,95%CI(1.02~1.10)]、年龄[OR=1.03,95%CI(1.01~1.04)]。结论开颅手术患者手术后肺炎发病率高,应针对其危险因素采取有效防控措施,降低其感染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儿童反复喘息与4位点哮喘基因预测模型的关系,分析反复喘息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3月在玉环市人民医院住院或门诊就诊的喘息儿童91例,根据哮喘预测指数(API)是否阳性,分为API阳性组55例,API阴性组36例,同时选择健康体检儿童30例为对照组。比较3组儿童4位点哮喘基因预测模型的高危率;将反复喘息儿童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API阳性组4位点哮喘基因预测模型的高危率较API阴性组及对照组显著升高(χ2=12.487,P<0.05);API阳性组4位点哮喘基因预测模型的高危风险是API阴性组的2.54倍,是对照组的5.32倍。单因素分析儿童反复喘息与4位点哮喘基因预测模型的高危型、过敏史、过敏疾病家族史、吸入过敏原阳性、食入过敏原阳性、被动吸烟、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及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χ2=13.831,22.817,25.475,20.573,6.373,11.487,10.790,10.789,P<0.05),而与居住环境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4位点哮喘基因预测模型的高危型(OR=5.535,95%CI:1.928~15.893)、过敏史(OR=4.921,95%CI:1.661~14.577)、过敏疾病家族史(OR=4.460,95%CI:1.560~12.749)、吸入过敏原阳性(OR=13.105,95%CI:2.436~70.503)、被动吸烟(OR=3.704,95%CI:1.304~10.521)为喘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反复喘息儿童,尤其是API阳性儿童,4位点哮喘基因预测模型的高危率显著升高;反复喘息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4位点哮喘基因预测模型高危型是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明确老年人发生认知衰弱的危险因素。 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1年8月,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4篇文献,总样本量18 83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高龄(OR=2.65; 95%CI:2.19~3.20)、女性(OR=2.56; 95%CI:1.47~4.47)、文化程度较低(OR=2.13; 95%CI:1.32~3.43)、较少运动(OR=3.60; 95%CI:2.47~5.23)、久坐行为(OR=2.26; 95%CI:1.62~3.17)、无智力活动(OR=3.00; 95%CI:1.69~5.33)、抑郁(OR=3.51; 95%CI:2.92~4.21)、睡眠不足(OR=2.30; 95%CI:1.74~3.03)、多病共存(OR=3.03; 95%CI:1.97~4.66)、糖尿病史(OR=2.65; 95%CI:2.10~3.36)、HbA1c≥8.5%(OR=3.24; 95%CI:1.65~6.39)、营养不良(OR=3.06; 95%CI:2.19~4.30)和跌倒史(OR=4.03; 95%CI:2.52~6.43)是老年认知衰弱的危险因素。 结论 老年认知衰弱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应重点关注高危人群,尽早采取干预措施,以降低认知衰弱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