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改良的全管道灌流器对副送水内镜清洗消毒的效果。方法 选取某院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站患者使用后的奥林巴斯副送水肠镜,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3组:A组和C组各30根,B组32根。A组使用改良前的普通灌流器,且未对副送水管道进行特殊处理;B组使用改良前的普通灌流器,但使用外接连接管(MAJ-855),对每个清洗消毒步骤均使用30 mL注射器对副送水管道手工注气注液最少3次;C组使用改良后的全管道灌流器。3组内镜均按照标准步骤进行清洗消毒及干燥,比较3组内镜各管道的消毒合格率,清洗消毒工作人员(以下简称洗消员)手工操作时间以及躯体疲劳程度。结果 A组内镜整体消毒合格率为30.0%,B组为78.1%,C组为100.0%。3组内镜整体消毒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414,P<0.001)。3组内镜的送气送水管道和钳子管道的消毒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内镜副送水管道的消毒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473,P<0.001)。洗消员清洗消毒手工操作时间A、B、C组分别为:(4.81+0.63)、(6.72+0.42)、(4.88+0.66)min,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5.149,P<0.001)。洗消员清洗消毒3组内镜的躯体疲劳量表评分A、B、C组分别为:(4.67+1.32)、(5.83+0.91)、(4.33+1.03)分,洗消员清洗消毒3组内镜的躯体疲劳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348,P<0.001)。结论 改良的全管道灌流器可提高副送水管道的消毒合格率,节约洗消员的手工操作时间,降低洗消员的躯体疲劳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软式内镜管道自动清洗装置对消化内镜消毒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某医院消化内镜中心160条胃肠镜检查后的内镜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区组随机化的方法,将内镜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内镜管道刷洗阶段,试验组内镜采用软式内镜管道自动清洗装置刷洗内镜,对照组内镜采用清洗消毒员手工刷洗内镜。比较两组内镜的消毒合格率、内镜管道刷洗时间及清洗消毒员躯体疲劳程度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试验组内镜总体消毒合格率(98.75%)高于对照组(88.75%,P=0.009),其中试验组胃镜消毒合格率高于对照组(98.33%VS 86.89%,P=0.016),肠镜消毒合格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VS 90.00%,P=0.299)。试验组内镜管道刷洗时间长于对照组[(158.76±17.46)s VS (117.44±13.59)s,P<0.001]。试验组刷洗前后清洗消毒员躯体疲劳程度得分差值低于对照组[(0.87±0.80)分VS (2.84±1.08)分,P<0.001],其中刷洗前清洗消毒员躯体疲劳程度得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3±0.50)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滤膜法与倾注法检测内镜的消毒效果。方法选择某院所有科室的全部内镜,采用滤膜法与倾注法对内镜的消毒效果进行检测和评价。结果共采集消毒后内镜192条,其中滤膜法与倾注法各检测96条,按消毒后内镜检出菌落数0、1~10、11~20、21~300、300 CFU/件进行分组,经秩和检验结果显示,鼻咽镜、支气管镜、胃镜和肠镜倾注法和滤膜法检测内镜消毒后菌落数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滤膜法检出的菌落数高于倾注法。倾注法检测内镜消毒效果合格率为91.67%,滤膜法为88.54%,两种方法的合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3,P=0.630)。结论滤膜法比倾注法更能检出消毒后内镜残留细菌菌落数,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查找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有效的策略,持续提高内镜消毒质量。方法应用FOCUS-PDCA程序,查找影响内镜消毒失败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整改、培训考核。改进前(2014年11月-2015年3月)检测内镜24件,改进中(2015年4月-2016年4月)检测内镜120件,改进后(2016年5月-2017年6月)检测内镜350件;应用倾注培养加滤膜接种的方法检测内镜消毒后菌落总数,比较不同阶段内镜消毒合格率以及护士、清洗工人知识掌握情况。结果内镜菌落总数的合格率由改进前的75.0%、改进中的86.7%,提高到改进后的98.6%(χ~2=36.673,P<0.01),呈线性趋势;胃镜、肠镜和支气管镜的检测合格率均升高(χ~2=7.250,P=0.019;χ~2=11.012,P=0.003;P<0.01);机器清洗的胃镜菌落总数合格率由改进前的66.7%提高到100.0%(χ~2=7.030,P=0.048);手工清洗的肠镜合格率由50.0%提高到100.0%(χ~2=18.096,P<0.01);手工清洗的支气管镜合格率由77.3%提高到99.4%(P<0.01);护士与工人的知识技能评分也由91.2分提高到96分(t=8.232,P=0.001)。结论利用FOCUS-PDCA模式可对软式内镜清洗、消毒各环节及时进行管理和改进,规范了内镜洗消流程,持续提高了内镜消毒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一元低腐蚀性过氧乙酸消毒液对通过建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模型的内镜钳子管道的消毒和生物膜去除效果,并观察验证过氧乙酸消毒液消毒的有效性和时效性。方法生物膜去除效果检测选取奥林帕斯内镜售后服务机构集中回收的临床已使用的内镜钳子管10条搭建生物膜模型后采用过氧乙酸浸泡后抽样。临床观察消毒液有效性和时效性,选取2019年1-12月300条胃镜和300条肠镜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过氧乙酸消毒液消毒,统计内镜消毒效果;比较每条内镜连续5 d经步骤a、b来采集样本以检测管道表面附着情况。比较连续使用14 d,浸泡212条内镜后消毒效果。结果内镜钳子管道经过刷洗+过氧乙酸杀灭5 min和15 min,细菌培养无菌生长,生物膜有效去除。胃镜消毒后菌落数平均为(9.362±2.621)CFU低于消毒前菌落数(P<0.001),胃镜消毒合格率为100.00%(300/300)。肠镜消毒后菌落数为0 CFU低于消毒前(P<0.001);肠镜消毒合格率为100.00%。连续使用过程中采集天数对菌落数目无明显影响,且采集天数、采集步骤的交互作用对菌落数目无明显影响。连续使用14 d后浓度仍>1 000 mg/L,为有效浓度,消毒后内镜抽样合格率为100.00%。结论过氧乙酸消毒液在软式内镜消毒中具有较好效果,能有效去除生物膜,具有较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消毒供应中心对新生儿奶瓶再处理的专项化管理的效果。方法 2020年1月-2020年6月医院新生儿科自行手工清洗的奶瓶随机抽取1 000个为对照组,2021年1月实行专项化管理后随机抽取新生儿科奶瓶1 000个为试验组,用目测法、ATP生物荧光法检测奶瓶的清洗质量,微生物培养法检测奶瓶的消毒及储存质量。结果 奶瓶不合格部位主要为奶嘴内侧及奶瓶内部;目测法对照组的合格率为87.1%,试验组的合格率为98.0%,两组清洗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157,P<0.001);使用ATP生物荧光法对照组的合格率52.7%,试验组的合格率为98.0%,清洗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157,P<0.001);使用ATP生物荧光法对照组的合格率52.7%,试验组的合格率为98.0%,清洗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0.443,P<0.001);采用微生物培养法,对清洗消毒干燥后的奶瓶采样,对照组合格率为68.4%,试验组合格率为97.1%,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0.443,P<0.001);采用微生物培养法,对清洗消毒干燥后的奶瓶采样,对照组合格率为68.4%,试验组合格率为97.1%,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8.521,P<0.001);清洗消毒后采用纸塑袋包装,可以储存5天。结论 消毒供应中心对新生儿奶瓶再处理的专项化管理,可以提高奶瓶清洗及消毒效果,同时可以延长储存期,防止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使用全自动清洗消毒机和传统手工清洗消毒方法对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某院消化内镜中心的109条消化内镜,根据编号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全自动清洗消毒机进行清洗消毒,对照组采用传统手工清洗消毒方法,对两组内镜不同部位进行采样。采用目测法结合ATP生物荧光检测法检测内镜的清洗质量,采用倾注培养法检测内镜的染菌量。比较两组内镜的清洗、消毒合格率。结果试验组共55条内镜,对照组共54条内镜。试验组内镜清洗总合格率为94.55%,对照组内镜清洗总合格率为83.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试验组内镜阀门的清洗合格率高于对照组(96.36%vs8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内镜表面、内镜管腔清洗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内镜消毒总合格率为96.36%,对照组内镜消毒总合格率为85.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内镜管腔消毒合格率高于对照组(96.36%vs 8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内镜表面、阀门两个部位的消毒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全自动清洗消毒机对于消化内镜的清洗消毒效果要优于传统的手工清洗消毒。如采用传统的手工清洗消毒内镜,则需要严格执行软式内镜的清洗消毒规范,最大限度地降低内镜诊治发生交叉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过氧乙酸和环氧乙烷两种不同方法对胰腺包裹性坏死(WON)并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经皮/经胃)内镜下清创术内镜的灭菌效果。方法 选取江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WON并MDRO感染(经皮/经胃)内镜下清创术患者使用带副送水功能的内镜,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A组采用过氧乙酸浸泡灭菌,B组采用环氧乙烷低温灭菌。滤膜法采集内镜的钳子管道、送气/送水管道和副送水管道3个位点标本进行微生物培养,比较两组内镜灭菌合格率、菌落数和检出MDRO情况。结果 共采集78条副送水内镜,A组和B组各39条,共234份标本,A组和B组内镜灭菌合格率分别为61.54%、100%。A组钳子管道灭菌合格率为82.05%,送气/送水管道灭菌合格率为89.74%,副送水管道灭菌合格率为74.36%,B组3个位点灭菌合格率均为100%。A组钳子管道、送气/送水管道和副送水管道菌落总数范围分别为0~6、0~112、0~23 CFU,分离MDRO 36株,以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将A组15条不合格的内镜转为环氧乙烷低温灭菌后,微生物学监测合格率达100%。结论 ...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改进内镜清洗消毒流程对内镜的消毒效果。方法采用现场采样检测方法,对消毒后内镜进行监测,传统的内镜清洗消毒流程方法作为改进前,优化清洗流程作为改进后,统计分析内镜清洗消毒流程改进前后内镜消毒的合格率及生物膜清除率。结果改进前后均抽查内镜1160件,改进后抽查内镜消毒合格率99.57%,高于改进前合格率77.41%(χ~2=6.365,P0.001);改进后抽查内镜生物膜清除率为100.00%,高于改进前的清除率91.47%(χ~2=9.265,P=0.024)。结论改进后的内镜清洗消毒流程能够提高内镜消毒合格率,去除内镜管腔的生物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四川省农村地区饮用水复合二氧化氯消毒实施效果,为饮用水卫生监测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根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对四川省2014-2016年农村地区采用复合二氧化氯消毒的822份监测水样微生物、消毒及消毒副产物指标进行评价和分析。 结果 监测水样总大肠菌群和菌落总数合格率分别为87.7%和82.4%。总大肠菌群合格率在供水规模(χ2=23.872,P<0.001)和水源类型(χ2=7.679,P=0.022)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型工程合格率高于小型,深井合格率高于水库、江河溪水;菌落总数合格率在水源类型(χ2=22.572,P<0.001)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江河溪水合格率高于深井、水库;二氧化氯合格率为85.8%,在供水规模(χ2=9.603,P=0.002)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型工程合格率高于小型;消毒副产物亚氯酸盐和氯酸盐合格率分别为99.0%和99.3%。 结论 四川省农村地区采用复合二氧化氯消毒饮用水消毒效果较好,但未能达到较理想的状态,需进一步查找具体原因,提高农村饮用水水样的微生物指标合格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滤膜法与涂抹法检测内镜清洗消毒的效果及成本。方法随机抽取某大型三甲综合医院2018年1—12月清洗消毒后内镜,同一内镜分别采用滤膜法和涂抹法检测内镜清洗消毒效果。比较两种方法检测的合格率、病原菌检出率、菌落计数及成本消耗。并利用问卷星与微信平台调查部分医院内镜清洗消毒效果检测方法现状。结果共检测软式内镜207支。滤膜法与涂抹法的检测合格率分别为78.26%、95.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内镜清洗消毒后病原菌检出率、检出菌落数滤膜法均高于涂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07支内镜滤膜法较涂抹法每年增加经济成本1 498.48元,平均每支增加7.24元/次。使用滤膜法较涂抹法平均每支内镜多耗时62 s。共调查26所医院的内镜清洗消毒后检测方法使用情况,仅有2所医院使用滤膜法。对于使用滤膜法检测内镜清洗消毒效果,医院最关注的问题为增加的经济成本。结论检测内镜清洗消毒效果时,滤膜法可以更有效的培养出内镜洗脱液中的细菌,客观的反映内镜清洗消毒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观察不同清洗消毒方法用于手术室内镜器械中的清洗灭菌效果.方法:在2020年1月~2020年12月开展研究,选择200件污染内镜进行分析,将200件内镜采用抽签的方式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件.对照组采先用手工清洗后使用2%戊二醛消毒液浸泡灭菌10h,最后使用无菌注射用水清洗干净再使用;观察组先浸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掌握某省县级医疗机构胃镜消毒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9所县级二级综合医疗机构,采用问卷调查与现场询问的方法,填写调查问卷,实地观察清洗消毒操作,并针对可能的风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比较干预前后胃镜清洗消毒效果。结果干预前后各采集胃镜样本45份,干预前胃镜清洗消毒合格率为11.11%,干预后为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00,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是否合理配置清洗消毒设备(OR=23.813)、清洗消毒流程是否符合规范要求(OR=13.223)、是否熟练掌握胃镜相关知识与技能(OR=9.265)、是否合理配置清洗消毒工具(OR=7.745)、清洗剂与消毒剂是否正确使用(OR=0.076)5项因素为影响胃镜消毒效果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县级医疗机构胃镜清洗消毒合格率低,应合理配置清洗消毒设备和工具,加强培训,规范清洗消毒流程和清洗剂消毒剂的使用,提高工作人员的相关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新内镜中心验收过程中模拟内镜清洗消毒流程,查找存在的问题并给予解决方案。方法 新内镜中心验收中采用人工和全自动机清洗方法模拟内镜清洗消毒流程,对终末漂洗用纯水及清洗消毒后内镜进行微生物学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分析不合格原因并针对性进行改进。结果 纯水供给管道消毒前后内镜终末漂洗用纯水检测合格率分别0、100%,染菌量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为200(186,213)、1.5(0,6)CFU/100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酶液浓度调整前后人工清洗消毒内镜检测合格率分别为80.00%、91.67%。全自动内镜清洗消毒机(AER)自身消毒前后,自动清洗消毒机空载运行后水标本检测合格率分别为30%、100%,染菌量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为97.5(8,175)、4(1.75,6.00)CFU/100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管腔疑似有生物膜形成的内镜用2 000 mg/L过氧乙酸消毒后,合格率达100%。结论 新内镜中心纯水供给管道未消毒、内镜清洗环节中酶液浓度错误、AER未进行自身消毒、内镜管腔生物膜形成是此次新内镜中心验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针对性改进后,问题得到解决。为保障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医疗机构应积极重视新内镜中心启用前的验收工作,消除造成内镜消毒不合格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智能内镜储存柜和标准内镜储存柜在干燥消化内镜管腔中的价值。方法 根据压力气枪对活检管腔充气的时间,将240条内镜分为30 s、40 s、50 s充气组,每组80条,充气结束后30 s、40 s、50 s充气组各排除已干燥内镜13、30、41条,将每组中干燥不合格的内镜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放入智能内镜储存柜,对照组放入标准内镜储能柜,放置1、2、3、6、24 h采用水分测试法检测管腔是否含有残余液滴。结果30 s、40 s、50 s充气组内镜管腔干燥的合格率分别为16.25%、37.50%、51.25%,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气组内镜在放入储存柜1、2、3、6 h后,智能柜与标准柜内镜管腔干燥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再处理后的内镜放入智能柜中1 h即可达到所有内镜管腔干燥。30 s、40 s充气组内镜放置24 h时,智能柜和标准柜管腔干燥合格率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0 s充气组内镜放置24 h时,智能柜和标准柜管腔干燥合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苏州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内镜中心(室)消化内镜的清洗消毒管理现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方法 2015年7月对苏州市不同级别的28所医疗机构(三级医疗机构18所,二级医疗机构10所)消化内镜清洗消毒管理现状进行现场调查,并采用ATP生物荧光法对清洗消毒后的消化内镜进行抽样检测。结果被调查的28所医疗机构均设立了单独的内镜清洗消毒室,配置一体化内镜清洗工作站的占89.29%,配置内镜自动清洗消毒机的占17.86%;配备专用多酶洗液、选择正确消毒剂、每日监测消毒剂浓度、消毒时间达标的执行率均为100%。而多酶洗液做到一镜一换的仅占39.29%,清洗消毒人员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品的占78.57%。现场检测77条消化内镜,合格率为88.31%。结论苏州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消化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工作比较规范,但在操作环节上仍存在问题,需严格按国家相关规范执行,进一步提高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