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桥本病与甲状腺癌并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新余  郑起  冯昌宁  秦环龙 《肿瘤》2004,24(6):592-594
目的探讨桥本病与甲状腺癌并存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对1986年1月~2003年12月44例桥本病与甲状腺癌并存患者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桥本病与甲状腺癌并存发生率为16.9%,其中1995年以前桥本病与甲状腺癌并存患者6例,占同期手术治疗的桥本病57例的10.5%,1995年以后为38例,占同期桥本病204例的18.6%(P<0.01).全组乳头状癌31例(70.5%),滤泡状癌9例(20.5%),混合性癌3例,粘膜相关淋巴瘤1例.隐灶癌14例,占32%.术前B超9例提示有钙化(20.5%),15例行同位素扫描7例(46.7%)为冷结节,19例行血TGA、MCA测定10例(52.6%)升高.全组中双侧甲状腺癌5例(11.4%),有5例(11.4%)出现一侧或双侧颈淋巴结转移.手术方式主要为一侧或双侧甲状腺全切除或次全切除.结论桥本病与甲状腺癌并存发生率较高,其发病率近年来有明显增高趋势.临床治疗桥本病时应警惕并存甲状腺癌特别是隐灶癌的可能性.术中应警惕双侧甲状腺癌及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行甲状腺切除联合同期双侧颈淋巴结清扫(颈清)术的安全性、适应证和手术难点。方法对1991年1月至2004年6月我科收治的分化型甲状腺癌行甲状腺切除联合同期双侧颈清术患者36例作回顾性分析,手术切口选择根据原发癌灶的位置及颈淋巴结可疑转移情况,选择相应的H型、L型或衣领式,甲状腺组织行近全切或全切,双侧颈清术原则上按保留颈内静脉、副神经、胸锁乳突肌改良颈清术式进行。结果全组36例患者无一例手术死亡,术后并发症为创口出血2例,一侧喉返神经损伤4例,一侧喉上神经内支损伤2例,一侧喉上神经外支损伤9例,一侧副神经损伤3例,一侧颈交感神经损伤5例,一侧膈神经损伤2例,一侧乳糜瘘6例,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13例,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3例。淋巴结阳性数0-21个,平均8.3个/例,双侧淋巴结均阳性31/36,一侧淋巴结阳性,另一侧淋巴结阴性3/36,双侧淋巴结均阴性2/36。经1-13年随访,4例死亡,7例失访,25例存活,3例复发。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行甲状腺切除联合同期双侧颈清术是安全的,关键是至少保留一侧颈内静脉,不要同时损伤双侧喉返神经和膈神经;对双侧颈淋巴结病理证实转移或临床判断转移(淋巴结明显肿大、质地偏硬或淋巴结为典型的紫葡萄颜色)的分化型甲状腺癌,均应行甲状腺切除联合同期双侧颈清;至少保留一个有血供的甲状旁腺;尽可能将甲状腺组织近全切或全切;应兼顾手术彻底性和机体功能保留。  相似文献   

3.
135例甲状腺微小癌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特点、诊断和外科治疗方式。[方法]回顾分析浙江省台州医院1987年6月至2002年6月手术治疗的135例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资料。[结果]135例甲状腺微小癌中76例(56.30%)术前拟诊甲状腺良性病变,而术中或术后发现为甲状腺微小癌。对原发灶均行一侧腺叶及以上切除。37例行功能性颈淋巴清扫中有13例有颈淋巴结转移。123例(91.11%)随访6个月至10年,无1例死亡。[结论]甲状腺微小癌多数因拟诊甲状腺良性病变在术中或术后发现,腺叶切除可作为主要手术方式,对临床淋巴结肿大者行同侧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4.
双侧甲状腺癌外科治疗的术式选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双侧甲状腺癌外科治疗的术式选择。方法:对21例双侧甲腺癌病例中3例进行近全甲状腺切除术,18例行全甲状腺切除术。行一侧功能性颈清扫术5例,一侧传统性颈清扫术2例,双侧功能性颈清扫术7例,一侧传统性颈清扫术加对侧功能性颈清扫术1例,双侧传统性颈清扫术1例。结果:21例随访2-13年,平均5年2个月,死亡1例,20例无瘤生存。术后无一例出现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和喉返神经麻痹。结论:双阅甲状腺癌为多发癌,主张行全甲状腺切除术。保持清楚的解剖层次,保护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是全甲状腺切除术的关键。如术前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应同时行一侧或双侧颈清扫术,对N0患者不必常规行颈清扫术,提倡长期密切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特征和综合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64年-2006年收治甲状腺鳞状细胞癌患者42例,22例行原发灶完整切除+患侧侧颈或区域颈淋巴结清扫,其中病理证实有淋巴结转移者18例;13例行原发灶扩大切除;姑息切除术7例,其中2例同时行气管切开.术后行根治性局部放疗37例,剂量为60-75Gy.结果:患者总的半年生存率为52.3%(22/42),1年生存率为28.6%(12/42),2年生存率为19.0%(8/42),中位生存期为10.1个月.结论:甲状腺鳞状细胞癌是罕见的恶性肿瘤,病情发展迅速,预后差.早期发现并进行扩大根治性手术,并辅以足量放疗,能最大限度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Wu YS  Wang XD  Zhang WC 《癌症》2008,27(2):170-173
背景与目的:甲状腺滤泡状腺癌是一种分化型甲状腺癌,目前针对甲状腺滤泡状腺癌的手术方式存在较大的分歧,本研究旨在总结甲状腺滤泡状腺癌手术治疗效果,探讨外科治疗的最佳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56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176例甲状腺滤泡状腺癌患者手术治疗结果,其中21例行全甲状腺切除,155例行部分甲状腺切除。结果:总的5、10、15年生存率分别为88.9%、82.4%、79.0%,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远处转移、广泛浸润性甲状腺滤泡状腺癌(widely invasive follicular carcinoma,WIFTC)/微小浸润性甲状腺滤泡状腺癌(minimally invasive follicular carcinoma,MIFTC)之间的5、10、1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甲状腺切除组5、10、15年生存率为85.7%、80.9%、80.9%;部分甲状腺切除组5、10、15年内生存率分别为89.0%、83.2%、78.1%。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甲状腺切除组5、10、15年复发率高于部分甲状腺切除组(P<0.05)。全甲状腺切除组术后并发症明显高于部分甲状腺切除组。全组颈淋巴结转移率为11.9%(21/176)。21例选择性颈清术中cN0的淋巴结转移率为19.0%(4/21),颈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有Ⅵ区淋巴结转移76.2%(16/21),而Ⅵ区淋巴结转移有颈外侧区淋巴结转移者75.0%(12/16),颈外侧区淋巴结转移而Ⅵ区无转移者仅20.0%(1/5)。WIFTC淋巴结转移率为21.1%,显著高于MIFTC5.7%(P<0.01)。结论:WIFTC、远处转移患者应行全甲状腺切除,MIFTC患者可行患侧腺叶切除加峡部切除。不主张对cN0的病例行选择性颈清术,但要注意对WIFTC的cN0病例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28例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资料.结果:该组28例中20例合并甲状腺其他良性病变,3例伴有颈淋巴结转移.24例术中冰冻切片诊断甲状腺微小癌,另4例术后病理确诊.单发癌结节26例,多发癌结节2例.18例行患侧甲状腺腺叶全切除加峡部切除及对侧腺叶次全切除术,3例加行患侧功能性颈清扫术,4例行患侧腺叶次全切除术,2例行双侧腺叶加峡部全切除术,1例行峡部切除加两侧腺叶次全切除术.随访22例,时间15月-144月,平均76月,2例复发,无死亡.结论:术前触诊、B超检查、术中探查及冰冻组织切片对提高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非常重要,患侧甲状腺腺叶全切除加峡部切除及对侧腺叶次全切除术为主要理想手术方式,一般不作预防性颈清扫术,不作全甲状腺切除.  相似文献   

8.
甲状腺微小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附3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B超、FNA、术中冰冻切片在甲状腺微小癌TMC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分析1992年~1998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甲状腺微小癌3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拟诊32例,B超诊断阳性率94.4%(32/34),FNA诊断阳性率81.1%,冰冻切片诊断阳性率90%,术后病理检查确诊微小癌34例,其中术中冰冻切片未发现3例,4例作患侧甲状腺叶加对侧甲状腺次全切除和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28例行患侧甲状腺叶切除术:2例患侧甲状腺叶切除加改良性颈淋巴结清扫术,随访率88%(30/34),随访时间5~10年;1例对侧复发,无一例死亡.结论:B超结合FNA、术中冰冻检查能提高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诊断率,有临床价值.甲状腺叶或次全切除治疗微小癌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侧甲状腺癌外科治疗的术式选择.方法:对21例双侧甲腺癌病例中3例进行近全甲状腺切除术,18例行全甲状腺切除术.行一侧功能性颈清扫术5例,一侧传统性颈清扫术2例,双侧功能性颈清扫术7例,一侧传统性颈清扫术加对侧功能性颈清扫术1例,双侧传统性颈清扫术1例.结果:21例随访2~13年,平均5年2个月,死亡1例,20例无瘤生存.术后无一例出现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和喉返神经麻痹.结论:双侧甲状腺癌为多发癌,主张行全甲状腺切除术.保持清楚的解剖层次,保护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是全甲状腺切除术的关键.如术前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应同时行一侧或双侧颈清扫术,对N0患者不必常规行颈清扫术,提倡长期密切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特征、诊断和外科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8月63例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诊断情况、手术方式、临床病理特征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术前彩超怀疑甲状腺微小癌32例(50.8%);术前彩超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4例(6.4%),确诊3例(4.8%);术中冰冻切片病理确诊41例(74.6%),63例均经术后病理组织学证实为乳头状癌。63例中行甲状腺全切除12例,双侧次全切除17例,患侧及峡部全切除+对侧次全切除20例,患侧次全切除+对侧及峡部全切除8例,患侧及峡部全切除4例,患侧及峡部全切除+对侧部分切除2例;2例行功能性淋巴结清扫,4例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随访1年3个月至10年11个月,失访1例;62例患者均存活,其中1例复发,行残余甲状腺全切除术。结论 甲状腺微小癌手术治疗总体预后相对较好,但个别病例有较强的侵袭性,应强调治疗方案个体化。  相似文献   

11.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的处理   总被引:41,自引:3,他引:41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处理的最佳方案。方法 总结1965年1月~1987年1月42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资料,根治原发灶的同时,对颈部淋巴结阳性(N+)患者进行颈清扫术,对颈部淋巴结阴性(N0)患者进行观察,待出现颈淋巴结转移后再行治疗性颈清扫术。所有患者均随访10年以上。结果 258例颈部N+患者的5,10年生存率分别为84.3%和80.4%,而166例N0患者的5,10年生存率分别为9  相似文献   

12.
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方式选择及复发因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外科手术的方式及影响其复发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行手术治疗的149例分化型甲状腺癌,研究其治疗方法并进行随访,根据不同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及手术方式分组,计算复发率及生存率,观察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行患侧腺叶切除加峡部切除29例,患侧腺叶切除加峡部切除加颈清扫40例,患侧腺叶、峡部加对侧腺叶次全切除16例,患侧腺叶、峡部加对侧腺叶次全切除加颈部淋巴结清扫46例,甲状腺全切加颈清扫13例,姑息性切除5例。1年、3年、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5.9%、92.6%和87.2%。获得随访的98例中,除6例姑息性切除病例外,其余92例中癌肿复发16例(17.4%),其中颈淋巴结复发12例,甲状腺复发4例,合并远处转移2例。统计学分析显示,癌肿复发与性别、手术方式无相关性(P>0.05),但与年龄、临床分期、辅助治疗密切相关(P<0.05)。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应根据病理类型、临床分期行患侧叶、峡部切除加对侧叶次全切,或全甲状腺切除术。有颈淋巴结转移者应行颈清扫术。其预后与年龄、临床分期、术后是否放疗、是否长期服用甲状腺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刘建  胡跃 《实用癌症杂志》2009,24(4):399-400
目的探讨甲状腺良性疾病并存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甲状腺良性疾病并存甲状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39例甲状腺微小癌的男女比为1∶4.5;71.8%(28/39)是术中快速病理检查发现的;97.4%(38/39)为乳头状癌;56.4%(22/39)行患侧腺叶+峡部+对侧腺体大部分切除术,43.6%(17/39)行患侧腺体全切术。术后随访0~10年(平均7.2年),仅1例患者术后2年出现对侧叶复发,行腺叶切除+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治愈,其余病例至今未见复发。结论甲状腺良性疾病并存甲状腺微小癌女性发病率较高;绝大多数为乳头状癌;多数因甲状腺良性病变手术时疑为恶变行快速病理检查发现;手术方法多为行患侧腺叶+峡部+对侧腺体大部切除术;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分化型甲状腺癌适宜的切除范围和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3年1月-2000年7月治疗的分化型甲状腺癌126例,并对肿瘤残留和复发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行单侧腺叶加峡部切除或全甲状腺切除术的5年复发率为6.76%,对侧腺叶的复发率为1.35%。局部肿块切除或腺叶部分切除的肿瘤残留率为61.54%,5年复发率为19.23%。局部肿块切除或腺叶部分切除术的患者再次手术后的复发率显著高于单侧腺叶加峡部切除或全甲状腺切除术患者(P<0.05)。结论:单侧腺叶加峡部切除术或全甲状腺切除术应作为甲状腺癌首选手术治疗方式,局部肿块切除或腺叶部分切除术肿瘤残留率较高,再次手术是必要的。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可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5.
喉返神经旁淋巴结切除在cNo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中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除在临床无可触及转移淋巴结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中的意义,以及在选择术式中的价值。方法:复习186例cNo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同侧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186例cNo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阳性者占42.5%(79/186)。在有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中,63.2%同期或术后发生侧颈部淋巴结或远处转移,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阴性病例中仅8例发生转移。结论: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阳性的cNo甲状腺乳头状癌,其颈部其他区域发生转移的机会明显增加。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除及术中冰冻病理检查可作为cNo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时是否施行选择性颈廓清术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甲状腺癌的CT表现与病理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4,自引:1,他引:53  
Xie BK  Guan YB  Yuan XP  Li HG 《癌症》2003,22(2):192-197
背景与目的:目前在甲状腺癌的诊治方面,普遍存在术前误诊率高(达40%-70%)和首次术后癌残留率高(达30%)两方面不足。本研究旨在探讨甲状腺癌CT表现与组织病理的相关性,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甲状腺癌患者的术前CT及术后病理结果。结果:46例甲状腺癌中31例密度不均匀,30例形态呈不规则状,37例肿瘤边缘模糊不清楚,16例出现瘤周“半岛状”瘤结节,10例瘤周“强化残圈”征;30例肿瘤出现钙化(其中9例细沙粒状钙化,7例混合性钙化,7例表现“贵内钙化性结节”);23例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器官,15例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结论:甲状腺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不同病理类型与钙化形式、外周受侵情况关系密切,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作出正确的术前诊断,并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Yang CS  Zhang Q  Guo ZM  Zeng ZY  Lai FY 《癌症》2008,27(3):311-314
背景与目的:儿童甲状腺癌较少见,其临床病理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与成年人甲状腺癌均有所不同,且治疗方面也存在不少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儿童甲状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80年1月至2000年12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14岁以下22例儿童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本组22例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12例;根据UICC(2002)病理分期标准:Ⅰ期19例(T1-4N0M02例,T1-4N1M017例),Ⅱ期3例(T1-4N0-1M1)。乳头状腺癌8例(36.4%),滤泡状腺癌8例(36.4%),乳头状腺癌合并滤泡状腺癌5例(22.7%),髓样癌1例(4.5%)。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均口服甲状腺素片。单侧颈清扫术12例,双侧颈清扫术7例,颈淋巴结转移者19例(86.4%)。中位随访时间14年10个月(6~26年)。5年总生存率为100%,10年生存率为95.5%。结论:儿童甲状腺癌多为分化型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率高。选择合理治疗方案可取得较满意疗效,并可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从影响甲状腺未分化癌疗效及预后的因素探讨早诊早治和合理的综合治疗。方法 甲状腺未分化癌 2 3例 ,男 11例 ,女 12例 ,最小年龄 40岁 ,最大年龄 82岁 ,平均 5 7.17岁。病史最长 37年 ,最短 15天。其中颈部肿物 19例 ,有浸润症状如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吞咽困难 10例。以单纯手术 ,手术加放疗 ,手术残留而放疗 ,姑息治疗四种方法进行。结果  1、2、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 6 0 .8%、39.1%、30 .4%、13%、8.6 %。结论 治疗预后与原发灶、转移淋巴结大小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有密切关系。所以 ,早诊早治和合理的综合治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9.
86例青少年甲状腺癌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青少年甲状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最佳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86例患者均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内分泌治疗,少数患者加^131Ⅰ内照射治疗。结果 全组乳头状癌73例(84.9%),滤泡状癌6例(7.0%),乳头滤泡状癌4例(4、7%),髓样癌3例(3.5%)。颈部淋巴结转移59例(68.6%),其中双侧甲状腺癌并双颈部淋巴结转移者16例,占27.1%。肺转移11例。术后复发6例。本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双侧甲状腺受侵犯伴双颈淋巴结转移率、肺转移率均明显高于成年人。84例获5年以上随访,5年生存率95.3%(82/86)。41例获10年以上随访,10年生存率87.8%(36/41)。结论 青少年甲状腺癌颈部肿块临床表现大多数无特异性,难以与其他颈部肿块鉴别,易误诊,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治疗手段以手术为主,预后良好。既使已有肺转移,手术加^131Ⅰ内照射的综合治疗仍能获得较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0.
Munir N  Bradley PJ 《Oral oncology》2008,44(3):251-260
Review of submandibular triangle neoplasms (benign and malignant) treated at a tertiary referral centre in the United Kingdom (1986-2004). One hundred and seven cases identified via computerised search of histopathology records over the 18 year review period. Retrospective review clinical notes and collation with data maintained prospectively by the senior author. Forty nine benign and 58 malignant neoplasms of the submandibular triangle were reviewed. Definitive diagnosis was by excision and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Pleomorphic adenoma (n=37) were the most common benign neoplasms. For malignant lesions (n=58), 48 were primary malignancies and 10 metastatic lesions. The most frequent primary lesions were malignant non-Hodgkin lymphoma (n=22),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n=9) and mucoepidermoid carcinoma (n=9). The mainstay treatment for both benign and malignant lesions was surgical either by extracapsular excision of the gland/lesion or selective levels I, IIa and III neck dissection. The main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was temporary weakness of the marginal mandibular nerve (13%). Submandibular triangle neoplasms are rare and pose many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challenges. There is a relatively high incidence of malignant neoplasms in this region (54%). Benign tumours manifest a mild course of disease and have an excellent prognosis following adequate excision. Malignant tumours have a poor symptomatology that can result in late (often post-operative) diagnosis. The adequacy of primary surgery is crucial and would support the approach of a more radical excision primarily with a selective levels I, IIa and III neck dissection; ensuring a definitive operation for benign lesions, avoiding the risks of tumour spillage associated with a more limited excision; and removing the primary echelon of lymph nodes at risk of metastasis if the pathology in fact turns out to be malignant; without a significantly higher morbidity in comparison with an extracapsular gland/lesion exci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