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临床处方用药剂量轻重对于治疗效果的好坏起着重要作用,病重药轻则难以起效,病轻药重则药过病所。所以临床用药要从病位、病程、药物性质多方面考虑,灵活地进行药物剂量的加减,以期治疗达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2.
王琦 《天津中医药》2014,31(6):323-324
中药中有动静之分,动者能行,多气薄辛香而攻走;静者能守,多滋腻味厚而补守。遣药用方时应掌握药性动、静的不同,把握药物的动静变化,或动中有静,或静中有动,又或动静相因,以做到动静相宜,体现用药动静走守之奥妙。  相似文献   

3.
仲景处方精当严谨,尤其药量增减变化更是出奇制胜。一、药味相同,药量改变方名、主治各异一般认为,仲景遣方用药因病立法、以法制方、随证用药,唐容川谓之“全凭乎证,添一证则添一药,易一证亦易一药”。然而从《伤寒论》一百余首处方来看,并不尽然。桂枝加桂汤与桂枝汤其组成相同,只是前者桂枝增加二两,主治奔豚气,后方则主治太阳中风证。桂枝加芍药汤与桂枝汤组成也相同,  相似文献   

4.
5.
上海市部分医院中医处方用药剂量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姜翠敏  王洪泉  蔡玉凤 《中成药》2001,23(12):907-909
目的:了解和掌握上海市医院的中药用药情况和用药特点,为中医药的教学、科研以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些许参考资料。方法:从8家医院中药房随机抽取中药处方总计3557张,将每张处方输入电脑进行统计分析遴选出最常用中药30种,并对每张处方的用药味数、用药剂量进行分析,对使用频率最高的30种药的超量用药情况进行统计。结果:使用频率最高的30种中药均为药典品种,使用频率达10%以上;处方用药味数普遍偏多,8家医院平均15.5味/帖;处方用药剂量过大,8家医院平均202.48克/帖;处方用药剂量与药典规定最相关很大,半数以上品种超量数在20%以上。结论:超量用药是目前比较普遍的问题,处方大而杂,不仅影响中医学术水平和医疗质量的提高,而且造成了药材和医疗资金的严重浪费,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6.
<正>所谓大处方指的是中医组方药味庞大,由一大群药味组成,而大剂量即每味药的剂量超过《中国药典》规定常用量的4~5倍。这种现象也许是出于医生对疾病的某种特殊要求,但就总体来说,每贴药的份量应不可过大为宜。  相似文献   

7.
王苏莉 《河南中医》2006,26(8):69-70
中医处方是在辨证的前提下依照处方原则,选择适当药物配伍而成,它是辨证施治的应用体现。药物通过合理的配伍和不同剂量变化,可以充分发挥综合作用,并且调和药物的偏性和减轻药物的副作用。使之产生更理想的疗效而达到治疗目的。目前,临床处方用药出现了一些混乱,造成处方用药量大、药味乱的现象,明显违背了中医用药和处方的原则、造成药物的浪费,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对治疗有害无益。笔者对本院4名中医人员2120张处方进行调查,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本院中医临床处方用药使用剂量的调查,探讨国家中药药品标准执行与存在的问题,为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月抽样统计-药典标准对照法,并对处方用药剂量的标准符合率进行分析。结果:临床医师开具的中药处方普遍存在超药典规定剂量使用的现象,涉及到《中国药典》的法律效力性、科学性、可行性和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等重大问题,尤其存在药品的安全性隐患,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不合理用药的现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通过对2005~2006年随机抽查的26812张门诊处方进行分析,描述不合理用药处方现状,分析其不合理用药原因。结果:发现不合理用药处方7319张,占27.3%。结论:不合理用药现象比较严重,应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要尽量减少不合理用药的发生,确保病人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国医大师临证处方用药剂量特点与规律。方法选取国医大师及明之前、清代、近代、现代、一般医家等医案中临证处方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文献学和方剂计量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方剂计量学指标的对比分析,从中显示出国医大师临证处方用药剂量的特点。结果(1)国医大师每方平均用药数为12.61味,方剂用药总量均值为12.64,方剂单药量均值为1.02,最大单药量均数为1.88,最小单药量均数为0.45,国医大师与对比医家除用药味数外其余指标值均排名第二位,而一般医家最大,清早期医家最小;(2)国医大师与清早期、清中期、清晚期、现代医家、一般医家在方剂用药总量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方剂最小单药量中国医大师与清早期、清中期、清晚期、近代医家、一般医家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方剂用药味数中国医大师除与近代医家及一般医家外,其余医家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国医大师与近代医家综合指标聚类中聚为一类。结论国医大师用药剂量较大,但善于变化,主药突出,针对性强,与国医大师相比,一般医家用药剂量欠稳定,忽大忽小。无明显规律;医家用药剂量自清早期迄今,有逐渐增大趋势,国医大师用药剂量与近代医家接近,提示其用药习惯随时代而变化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1.
12.
中药药动学研究中给药剂量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药动学研究中给药剂量情况进行综述,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为今后进行药动学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查阅国内外近年来药动学研究文献与著作,并对单味中药、单方制剂、中药复方、单体药物的药动学口服给药剂量进行列表分析。结果 各类药物在进行药动学实验时,给药剂量与人体实际服用量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给药剂量往往比人体实际服用剂量大很多。结论 不同剂量药物的体内过程往往不一样,而且药物在人体的代谢存在饱和现象,加大给药剂量考察药物的体内过程,并不能直接反映药物在人体的体内过程。  相似文献   

13.
用药剂量有大、中、小之分:中剂量为常量,是临床用药的一般原则;大、小剂量为变盘,属于待殊用药。那么,在什么情况下适宜大剂量用药呢?本文试从7个方面分述如下。1 病情危重时剂量宜大中药治病,固然不可孟浪从事,但病情危重、病邪深重、病发新暴之时,非大剂量不足以治之。病重药轻,犹如隔靴搔痒、杯水车薪,病重药重,则病当之。正如张锡纯所倡导的:“用药以胜病为主,不拘分量之多少”(《医学衷中参西录》)。后汉张仲景制通脉四逆汤,附子大者1枚、干姜3~4两、炙甘草2两,量重冀回阳复脉以治少阴病阴盛格阳,  相似文献   

14.
阐述初诊、复诊的概念,引入复诊处方计量标识方法和用药剂量计算方法,以加减药数量和相对变异程度为目标,设计加减药数与加减相对比、加减药变异度、加减指数与变化指数等计量指标以及守方式、递加式、递减式、平衡式等加减模式类型,建立复诊处方用药加减变化的分析方法;从方总药量变化和相同用药药量变化入手,设计药量变化量与变化比、量变药数及量变药比、量变药变化量及量变比和增损指数等计量指标,建立复诊处方剂量变化的分析方法。此项研究将有助于对中医师的辨证思路、论治方法和用药轨迹进行动态分析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分析中药饮片处方剂量情况,并对其相关的合理用药问题进行数据统计,以期促进科学用药水平的提升。方法:对医院1792张中药饮片处方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与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处方中的药物用量与《中国药典》标准进行对照,将其中用量最大频率的药物进行有效统计。结果:经过统计调查,使用总量最高的药物为甘草、茯苓、白术、川芎、陈皮等。结论:通过对中药饮片用量情况调查研究,以此来控制药物超剂量使用造成的浪费以及病患不良反应,并对医院中药饮片处方剂量进行有效控制,促进科学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6.
袁惠  李亚琼  廖明娟  富晓旭  邹剑  王荣  李凯 《中医杂志》2012,53(11):974-976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中药剂量范围为标准,筛选出使用频率较高的20种中药,同时与2005年版、2010年版《中国药典》规定剂量范围相比较.就超量严重的5味药进行统计,结果当前中药处方普遍存在用药剂量与《中国药典》规定剂量不符,临床用量普遍偏大.《中国药典》宜根据临床实际进行合理的规定与指导.  相似文献   

17.
郭健  李岩 《中医杂志》2012,53(3):264-265
吴茱萸在《中药学》、《方剂学》和201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用量均不统一,且当今中医临床处方用量与其亦存在较大偏差,故查阅大量文献对其剂量进行考究,以便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8.
杨百茀教授临证处方,常将经方、时方融会贯通,揉合进家传及多年的临床经验,自拟方剂,形成相对固定的经验方,其法度严谨,有常有变,疗效显著,用药颇具特点,兹分述如下:1 治贵权变,擅用偏治对于一些按常法不能取效的痼疾顽症,先生常遵循治病求本和辨证论治的原则,抓住隐症,明辨病因,运用偏治之法,偏治其病本所在。如五脏俱病,采取脏腑互治法,独取中焦。凡虚者,偏补中土;凡实者,视邪之属性,病之轻重,  相似文献   

19.
单剂量及多剂量口服奥扎格雷钠口服液的人体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奥扎格雷钠在国人中的药动学过程。方法采用双周期试验设计,选用12名健康志愿者单剂量及多剂量po200 mg奥扎格雷钠口服液,建立HPLC测定奥扎格雷钠的血药浓度并计算药动学参数,进而对主要药动学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单剂量与多剂量的药-时曲线均符合一级吸收的二房室开放模型,其主要药动学参数AUC0-t分别为(3.50±0.90)与(5.87±1.18)mg·h·L-1,AUC0-∞分别为(3.73±0.91)与(6.32±1.29)mg·h·L-1,ρmax分别为(3.10±1.06)与(5.12±1.37)mg·L-1,tmax分别为(0.42±0.12)与(0.50±0.26)h,t1/2β分别为(0.72±0.26)与(0.75±0.99)h。结论单剂量与多剂量给药的主要药动学参数比较ρmax,AUC0-t,AUC0-∞采用Excel进行成对t检验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