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过敏性紫癜(HSP)肾脏损害的临床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1998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和门诊随访治疗的HSP初发患儿99例,根据尿常规检查,分为尿检正常组(53例)及紫癜肾组(46例).观测其临床指标,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紫癜肾组皮疹反复发作与消化道症状例数高于尿检正常组,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均<0.01).紫癜肾组早期用泼尼松仅22例,而尿检正常组为38例,尿检正常组早期用泼尼松例数明显多于紫癜肾组(x2=5.87,P<0.05).结论 皮疹反复发作与消化道症状是HSP肾脏受累的危险因素,早期用泼尼松治疗HSP可能有助于预防肾脏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就儿童过敏性紫癜多项临床症状表现与紫癜性肾炎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在患儿的患病年龄、反复发病时间长短、皮表皮疹分布大小及有无消化道症状表现四个方面,分别对紫癜性肾炎组患儿和非紫癜性肾炎组患儿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汇总与统计分析。结果紫癜性肾炎组与非肾炎组相比较,其发病年龄更年长、皮疹泛布面积更大、反复发病持续时间更长、有更为明显的消化道症状,(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过敏性紫癜患儿的年龄偏大、紫癜反复发作长于4周、发生较大范围皮疹和有消化道临床症状与是否发生紫癜性肾炎相关,为患儿发生HSPN临床上的较危险因素,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HSP)肾脏损害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140例住院并确诊的过敏性紫癜患儿的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于外院给予的治疗,对这些资料进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51例患儿发现有肾脏损害(36.4%),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导致肾脏损害的危险因素是胃肠道出血和反复性皮肤紫癜(P〈0.05)。结论:胃肠道出血和反复性紫癜是过敏性紫癜导致肾脏损害的关键因素。因此,出现这两种表现的患儿应严密观察随访。  相似文献   

4.
王书书  潘家华 《安徽医药》2017,21(8):1429-1431
目的 探讨影响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3年1月-2016年6月收住安徽省立医院的过敏性紫癜肾患儿40例,以同期收住病房的56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不合并肾损害的为对照组,进行肾损害的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过敏性紫癜患儿出现肾损害时距离第一次出现皮肤紫癜平均(4.46±1.28)周,首发表现以单纯血尿患儿最多,为15例(37.5%);过敏性紫癜肾患儿的平均血小板体积、嗜酸粒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无肾损害患儿相比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皮疹反复发生>2周的患儿肾损害的发生率高于无肾损害患儿.结论 平均血小板体积增大、嗜酸粒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增加,皮疹反复发生>2周是过敏性紫癜肾损害发生的危险因素,提示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对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过敏性紫癜患儿需密切监测尿常规、尿微量白蛋白、胱抑素C水平,及早发现肾损害,制定相应治疗方案,提高患儿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过敏性紫癜患儿的典型临床症状,并分析讨论患儿肾脏损害的危险因素以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接收并治疗过敏性紫癜患儿54例,回顾性分析相关临床资料,并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得出结果与结论。结果据相关资料显示,我院接收并治疗过敏性紫癜患儿的主要表现是腹型、关节型、皮肤型以及混合型,其中腹型所占比例最大,男女构成比具有统计学意义,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联合百苓胶囊治疗组患儿总缓解率为100%,单纯抗生素、脱敏治疗患儿总缓解率为88.89%。结论反复性皮疹和腹型是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的危险因素,但是反复性皮疹是最危险影响因素,在临床治疗中激素治疗过敏性紫癜肾炎较非激素治疗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尿微量白蛋白、血清Cystatin C及VEGF水平在儿童过敏性紫癜早期肾损害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及健康对照组患儿各50例,分别测定尿微量白蛋白、血清Cystatin C及VEGF水平;探讨其与肾脏损害的相关性。结果紫癜性肾炎组尿微量白蛋白、血清Cystatin及VEGF水平均高于过敏性紫癜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VEGF与血清Cystatin C、血肌酐及尿微量白蛋白的相关分析呈正相关关系;肾活检显示,血浆VEGF水平与肾脏病理损害、血管损害呈正相关(r分别为0.712、0.658,P〈0.01)。结论尿微量白蛋白、血清Cystatin C及VEGF可以作为早期检测儿童过敏性紫癜肾脏损害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胡奇峰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0):181-182
目的:了解肾脏疾病患儿中是否存在急性肾损伤(AKI),肾脏疾病患儿AKI的发生率和病因构成。方法:收集本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住院的100例肾脏疾病患儿进行临床研究,采用成人的AKI诊断标准来诊断AKI。结果:其中符合AKI的诊断标准的有34例(34%):紫癜性肾炎(HSPN)和狼疮性肾炎(LN)伴发AKI的患儿,所有患儿均表现为血肌酐升高;在肾病综合征(NS)伴发的AKI的患儿中,有66.5%的患儿表现为尿量减少,同时其中19.2%的患儿伴有血肌酐升高。NS基础上发生的AKI中大多数因为环孢素A的副作用、低血容容量、肾小管间质损害等肾外因素导致的,LN和HSPN基础上发生的AKI,都是由于肾小球疾病导致。结论:肾脏疾病患儿急性期,有34%的患儿会发生AKI;原发性NS中,非肾性因素与AKI发生有密切关系,而在LN和HSPN中,基础肾小球疾病是AKI的常见病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栓调节蛋白在紫癜性肾炎患儿中的检测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紫癜性肾炎患儿160例,其中有69例合并有肾脏损害,作为过敏性紫癜肾炎组,其余91例不伴有肾脏损害患儿作为对照组,同时选择本院健康体检患儿4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所有受试者测定血清血栓调节蛋白.结果 三组血清血栓调节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理分级血清血栓调节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过敏性紫癜肾炎患儿测定血清血栓调节蛋白有助于了解过敏性紫癜患儿肾脏损害情况和肾脏损害程度,血栓调节蛋白水平越高,肾脏损害越严重.  相似文献   

9.
过敏性紫癜(HSP)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以免疫复合物在血管内沉积为主要表现,是儿童中发病率最高的血管炎。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紫癜、黏膜出血,也可伴有皮疹、关节痛、腹痛及肾脏损害。HSP的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但众多资料提示本病是一种由免疫复合物(IC)介导的系统性血管炎。循证医学发现其与感染、药物及食物过敏、冷刺激、植物花粉、疫苗接种等因素有关。精心细致护理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疾病的恢复十分重要,本文就过敏性紫癜患儿多方面护理措施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HSP患儿易发生肾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以年龄、性别、发病季节、皮疹、关节疼痛、消化道症状、尿常规检查、24h尿蛋白定量、血D二聚体作为临床观测指标。采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紫癜肾组年龄较尿检正常组高;男孩、皮疹持续时间越长,越易并发肾损害;皮疹分布范围广、皮疹反复次数多,伴腹痛及(或)消化道出血者易并发肾损害,血D-二聚体高者易并发肾损害,与发病季节、关节疼痛无关。结论对有高危危险因素的HSP患儿应密切观察,建议做肾脏病理检查,早期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在小儿过敏性紫癜(HSP)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2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治疗方法及就诊时间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儿均采用维生素C、西咪替丁、维生素E和氯雷他定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连续治疗7 d,随访3个月,记录两组患儿紫癜性肾炎情况、皮疹恢复时间、皮疹反复次数及腹痛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紫癜性肾炎发生率为25.0%,低于对照组的33.3%;观察组皮疹恢复时间为(12.57±3.46)d,短于对照组的(17.26±4.77)d;观察组3个月内皮疹反复次数为(1.8±0.7)次,少于对照组的(3.9±1.5)次;观察组3个月内腹痛发生率30.0%,低于对照组4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能改善患儿皮疹症状,降低腹痛发生率,对患儿紫癜性肾炎发生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2.
儿童过敏性紫癜合并心脏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心脏损害的发生率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对2002年12月-2006年2月525例HSP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有无心脏受损分为心脏受累组和无心脏受累组,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心脏损害的临床特点及HSP患儿合并心脏损害可能的高危因素。结果:HSP患儿心脏损害最常见的改变为心肌酶的升高,其次为心电图的改变;心肌受累组患儿与无心脏受累组相比,多脏器损害及肾脏受累的比例明显增高(P〈0.05)。结论:HSP心脏损害临床表现多数较轻,HSP多脏器损害症状多.脏器损害症状越重,心脏受累的概率越高,重症HSP患儿宜行心肌酶谱和心电图检查。  相似文献   

13.
儿童过敏性紫癜血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血D-二聚体的水平及其与HSP病情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用胶体金标法测定86例HSP患儿血D-二聚体水平,并按有无消化道出血和肾脏损害分为三组,分别比较D-二聚体阳性率。结果HSP病例中伴消化道出血及肾脏损害患者较均无二者损害患者,其D-二聚体阳性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肾脏损害组尤为显著升高(P〈0.01)。结论D-二聚体的测定能早期、快速、准确的判断HSP患儿体内的高凝状态程度,对减轻并发症,缩短病程,防止复发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大剂量糖皮质激素递减疗法联合孟鲁斯特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HSP)反复发作的疗效,同时观察该联合用药对HSP患儿肾损害的防治作用。方法对42例过敏性紫癜患儿经控制感染、抗过敏、调节免疫功能等常规治疗2周后症状仍反复发作,采用双盲法随机分为泼尼松治疗对照组19例[泼尼松按1.5~2.0mg/(kg d)的剂量口服,最大量不超过60mg/(kg d),疗程2周]和大剂量甲泼尼龙递减疗法联合孟鲁斯特治疗组23例(给予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递减疗法,病情明显改善后改用相同剂量的泼尼松口服逐渐减量至停用;孟鲁司特口服2~6岁为4mg/d、6~14岁为5mg/d,睡前服用,持续4周),观察2组患儿疗效、HSP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联合用药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皮疹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P<0.05。治疗组皮肤紫癜、消化道、关节及肾脏症状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相比,P均<0.05。治疗后治疗组症状复发率和肾损害发生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P均<0.05。随访期间,治疗组患儿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无异常。结论大剂量糖皮质激素递减疗法联合孟鲁斯特治疗HSP安全有效,是防止复发和减轻肾脏损害较好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5.
徐艳娜  封其华 《中国医药》2010,5(11):1060-1062
目的 探讨免疫共刺激分子4-1BB/4-1BBL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 34例仞发HSP患儿以临床表现有无明显肾脏损害分为紫癜性肾炎(HSPN)组13例,过敏性紫癜无肾脏受累(NO-HSPN)组21例,同期体检健康儿童20例为正常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3组入选者PBMC中4-1BB和4-1BBL的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HSP患儿4-1BB[(1.32±0.51)%、(1.36±0.62)%]、4-1BBL[(6.07±1.67)%、(7.14±1.94)%]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70±0.25)%、(3.64±1.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加入植物血凝素(PHA)刺激后,3组4-1BB、4-1BBL蛋白水平的表达均明显增高[(46.54±8.19)%比(1.32±0.51)%,(50.31±5.17)%比(1.36±0.62)%;(16.31±3.80)%比(6.07±1.67)%,(17.79±2.73)%比(7.14±1.94)%;均P<0.01],且NO-HSPN及HSPN组较正常对照组升高更明显.加入地塞米松后,HSP患儿4-1BB、4-1BBL蛋白水平的表达均明显减少[(0.62±0.29)%比(1.32±0.51)%,(0.68±0.33)%比(1.36±0.62)%;(3.06±1.33)%比(6.07±1.67)%,(3.71±1.27)%比(7.14±1.94)%;均P<0.01],正常对照组的表达减少不明显. 结论 HSP患儿PBMC共刺激分子4-1BB、4-1BBL蛋白水平的表达异常增高,说明4-1BB、4-1BBI这一对共刺激分子可能参与HSP的起病,提示两者可以作为监测HSP患儿病情以及检测早期肾脏损害的免疫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皮质类固醇对儿童反复发作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的治疗作用。方法 2005年8月~2008年10月我科收治反复发作HSP患儿74例,患儿随机分成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组(42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32例)。两组患儿在病程中均采用常规治疗,包括:合并感染加抗感染治疗、潘生丁、维生素C、钙剂、西替利嗪糖浆。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选用甲基强的松龙(Methy-prednisolone,MP)1~2mg/(kg.d)静脉用药,4~6d后改为泼尼松1mg/(kg.d),分3次服用,每隔5d~7d减2.5mg~5mg,至逐减完为止,疗程3周~4周。结果治疗组皮疹消退、腹痛缓解、关节症状消退及肾损害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紫癜复发率(7.14%)明显低于对照组43.75%(P〈0.01)。结论皮质类固醇可有效治疗儿童HSP,预防儿童HSP复发。且有一定减轻肾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紫癜性肾炎(Henoch-Sch?nlein purpura nephritis,HSPN)的相关因素和血清IgA/C3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6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137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皮疹分布范围,消化道症状,血常规白细胞,血小板计数,血清IgA、IgG、IgM,血清补体(C3、C4),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D2聚体(DD),尿常规及24 h尿蛋白定量,根据尿化验结果分成HSPN组(52例)和非HSPN组(85例)。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HSPN组年龄≥7岁、皮疹分布累及躯干及上肢、出现消化道症状的比例多于非HSPN组(P<0.05,P<0.01),血清免疫球蛋白IgA水平高于非HSPN组(P<0.01)。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皮疹分布范围广、出现消化道症状和血清免疫球蛋白IgA水平升高与HSPN相关。IgA/C3预测HSPN的曲线下面积(AUC)大于IgA。结论皮疹分布范围广、出现消化道症状和血清免疫球蛋白IgA水平升高可能是HSPN的高危因素。IgA/C3预测HSPN的效能可能优于IgA。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的混合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特点,以减少误诊。方法: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8例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的混合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易致误诊的因素。结果:6例首发表现以呕吐、腹泻为主,伴有腹部不适,误诊为急性胃肠炎;10例首发表现以腹痛反复阵发性发作为主,脐周疼痛(其中3例发热,发热症状先于腹痛症状),误诊为肠系膜淋巴结炎;2例首发表现为脐周及右下腹腹痛,误诊为急性阑尾炎。早期治疗阶段,腹痛均无缓解,4 h~7 d出现不同程度的双下肢皮疹而诊断为混合型过敏性紫癜,给予泼尼松2 mg/(kg·d)分次口服、抗生素、氯雷他定、大剂量维生素C等治疗,治疗3 d后腹痛均缓解,治疗10~15 d治愈出院。结论:临床遇到以消化道症状首发的混合型过敏性紫癜时,要时刻观察疾病的演变过程。对无皮疹表现,早期对症治疗效果不佳者,要认真分析病史资料,结合相关实验室检查(胃镜、腹部B超、血沉等)以减少误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患儿血、尿β2-mG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HSP患儿30例为A组,30例HSPN患儿为B组,30例健康儿童为C组,入院后2 d内取血液及尿液标本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其β2-mG水平。结果 A组及B组患儿血β2-mG及尿β2-mG均较C组显著升高(P<0.05)。B组患儿血β2-mG为(3.29±0.62)mg/L,尿β2-mG为(0.97±0.19)mg/L,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过敏性紫癜患儿伴有血、尿β2-mG水平升高,伴有肾功能损伤的患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反复发作与慢性胃炎及HP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9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其中36例反复发作(≥3次/年)为反复发作组,其余54例作为对照组。在缓解期均进行胃内镜检查并取黏膜标本行HP检测。结果反复发作组,有慢性胃炎28例,HP阳性24例,胃溃疡2例。对照组54例,有慢性胃炎12例,HP阳性5例。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儿童过敏性紫癜反复发作与慢性胃炎及HP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