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诊断下肢动脉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对63例临床诊断为下肢动脉疾病病人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其中52例做了DSA检查,11例行手术治疗并有术后病理。以CT横断面图像为基础,结合VR、MPVR图像,对病变进行分析然后将分析结果与DSA和手术与病理进行对照。结果: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显示了所有检查动脉,其中动脉硬化性闭塞症51例(16例合并血栓形成),血栓闭塞性脉管炎6例,动脉栓塞4例,多发性大动脉炎并动脉硬化性闭塞症2例。与DSA对比,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显示主干血管的狭窄与闭塞,符合率达100%。对2级及其以上股动脉分支血管病变显示的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98.04%,灵敏度为97.22%,特异度为100%,符合率为98.84%。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能够清晰显示下肢动脉病变范围、形态、管腔内及管壁情况,还能对血管管腔狭窄程度进行分级,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在小肠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SCTE)对小肠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疑有小肠病变的患者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检查。检查前清洁肠道,肌注盐酸654-2 10~20mg以减少肠蠕动,口服足量等渗甘露醇水对比剂充盈肠管,结合多平面重组(MPR)或最大密度投影(MIP)观察。结果:经病理证实,病变组共20例:小肠肿瘤14例,其中腺癌4例,间质瘤6例,淋巴瘤2例,腺瘤和类癌各1例;Crohn’s病3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3例。余为正常组。结论: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双期增强扫描结合重建技术对小肠病变的定位、定性及肿瘤分期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血管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血管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2例临床疑有下肢血管闭塞性病变患者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血管三维重建,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CT血管造影技术及应用价值。结果:MSCT动脉造影诊断下肢动脉病变10例,8例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1例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例为下肢动脉急性栓塞。其中4例行DSA检查,结果与MSCTA相符。MSCT静脉造影诊断下肢静脉病变12例。4例为髂静脉压迫综合征,6例为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MSCTV未见异常。其中6例行DSA检查,4例结果与MSCTV相符。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下肢血管闭塞性病变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下肢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8例下肢动脉疾病的患者三维后处理图像并结合原始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38例中动脉硬化闭塞症31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2例,外伤性动脉瘤3例,多发性大动脉炎1例,动静脉瘘1例.其中9例行X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均与MSCTA一致.结论 下肢动脉MSCTA检查可清楚的观察下肢动脉的血管形态,下肢动脉的狭窄程度及闭塞情况,且能观察下肢动脉的周围组织情况,是一种安全、简便、准确、无创伤的检查方法,是下肢动脉疾病较理想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全身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64排螺旋CT 血管成像310例,其中颅内血管36例,颈部血管70例,胸腹部血管175例,肾动脉28例,下肢血管1例。造影剂用量按0.8~1.5ml/kg,一般用量为60~80ml,速率4.0~5ml/s,扫描延迟时间按两种方法进行:①SURE START实时跟踪技术;②根据动脉循环时间确定,数据重建为vitrea 2图像处理工作站容积重建。结果: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310例,图像及解剖结构显示清晰,病灶显示准确。结论:64排螺旋CT机技术上改进了两方面:高空间分辨力(亚毫米)和高时间分辨率,扫描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各向同性扫描, 血管成像迅速快捷,在全身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较以往MSCT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320层CTA显示和评价Adamkiewicz动脉(AKA),并探讨适宜的扫描方案。方法将120例患者因临床疑诊主动脉病变而接受全主动脉CTA检查,将其随机分为A1、A2、B1、B2组,分别采用不同扫描方案:A1、A2组对比剂浓度为350mgI/ml,B1、B2组为370mgI/ml;降主动脉近端CT值达100HU时,A1、B1组延迟15s触发扫描,A2、B2组延迟18s触发扫描。由两位放射科医师分别对每例患者的CT数据进行图像后处理,显示AKA,统计AKA起源水平及位置,计算各组AKA显示率,比较不同延迟触发时间及碘对比剂浓度对AKA显示率的影响;采用Cohen检验评估两位医师评价的一致性。结果 12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检查。85例显示AKA,共计98支,起自T7~L1水平,82.65%(81/98)AKA起自T9~L1水平,75支(75/98,76.53%)起自左侧肋间动脉或腰动脉。4组患者AKA显示率分别为A1组63.33%(19/30),A2组66.67%(20/30),B1组70.00%(21/30);B2组83.33%(25/30)。不同延迟触发时间和对比剂浓度组间显示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B2组AKA显示率达83.33%,高于其他3组。两名医师评价AKA的一致性较高(Kappa值=0.94)。结论采用适宜扫描方案,320层全主动脉CTA可在评价主动脉疾病的同时对AKA进行术前定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头颅MSCT血管造影(MSCTA)对颞浅动脉(STA)的显示能力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88例头颅MSCTA原始图像数据分别进行遮盖容积重建(SVR)、MIP及CPR,观察STA是否有明显分支,记录血管杈的位置,测量STA主干、额支及顶支的管径,并评价3种重建图像的质量。结果 88例中,80例左侧STA(LSTA)及77例右侧STA(RSTA)可见明显额支及顶支,血管杈均位于颧弓上或颧弓水平;8例LSTA及11例RSTA未见明显额支或顶支。LSTA主干、额支及顶支直径分别为(2.26±0.39)mm、(1.71±0.25)mm及(1.74±0.26)mm;RSTA主干、额支及顶支直径分别为(2.32±0.46)mm、(1.81±0.25)mm及(1.81±0.19)mm。SVR与MIP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2.11,P>0.05),且均高于CPR(Z=-7.94、-7.48,P均<0.01)。2名诊断医师对SVR及MIP图像质量评分的一致性均较好(Kappa=0.92、0.85),对CPR图像质量评分的一致性一般(Kappa=0.51)。结论 头颅MSCTA可清晰、准确地显示STA的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8.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成像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CT angiography,CTA)诊断下肢动脉病变的价值及技术特点。方法 对44例临床疑下肢动脉病变的病人行螺旋CT下肢动脉增强扫描,扫描范围1100-1200mm,层厚2.5-5mm,螺距1.375—1.75.重建层厚1.25mm,重叠50%。对比剂量120—150ml,注射速率2、5—3ml/s,Smartprep自动触发扫描,扫描时间24—35s。对全部重建图像行MIP,VR重建,并对图像进行评价。其中6例同期进行了DSA检查,8例行手术治疗。结果 44例可疑下肢动脉病变患者的下肢动脉在CTA上得以清晰显示。其中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36例,动静脉畸形2例.髂总动脉瘤1例,腹主动脉瘤2例,3例未见异常。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的36例中,肾动脉以下腹主动脉狭窄7例,闭塞2例;髂总动脉狭窄5例,闭塞4例;髂内外动脉狭窄7例,闭塞7例;股动脉狭窄14例,闭塞19例;胭动脉狭窄5例,闭塞12例;小腿动脉狭窄17例,闭塞20例。29例显示管壁钙化。与DSA和手术结果比较的14例中,敏感性92.9%,特异性100%,准确性92.9%。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能较好地显示下肢动脉及其病变.可以成为下肢动脉病变术前评价和筛选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多层螺旋CT直接下肢静脉造影初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讨论多层螺旋CT直接下肢静脉造影增强扫描的对比剂注射方式、浓度和延迟时间,寻求较为理想的CT直接下肢静脉造影方案.方法 选择下肢静脉疾病患者32例,采用不同对比剂浓度与不同注射速率进行CT直接下肢静脉造影检查,并对图像对比分析,22例与X线下肢静脉造影进行分节段静脉显示能力对比分析.结果 血流相关性伪影为影响CT下肢静脉造影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注射速率1.5 ml/s和2.5 ml/s组的图像评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95,P=0.019),稀释浓度为25%与15%的图像评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33,P=0.068).CT下肢静脉造影与X线下肢静脉造影在胫前静脉、胫后静脉、腘静脉与股静脉显示能力相同(χ~2=2.095,P=0.148),CT下肢静脉造影显示髂静脉的能力优于X线下肢静脉造影(χ~2=8.324,P=0.004).结论 CT下肢静脉造影髂静脉优于X线下肢静脉造影;采用延迟50 s经足背静脉以2.5 ml/s速度注射45 mgI/ml浓度(非离子型300 mgI/ml对比剂稀释15%)可获得较满意的诊断图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双源CT血管造影(DSCTA)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6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的112条下肢进行DSCTA检查,所有血管分为672个节段,重点对股浅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足背动脉进行分析,56例中11例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照,17例与手术对照,28例与超声检查对照研究.结果:DSCTA与DSA符合率90.9%,与手术符合率91.1%,与超声符合率92.9%.结论:DSCTA能准确直观地显示下肢动脉的立体解剖特点,清楚显示下肢动脉的狭窄、闭塞,为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是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较为理想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大气道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回顾性研究多层螺旋CT气管、支气管树三维成像对于大气道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34例有病理证实的大气道病变的病例均经多层螺旋CT(MSCT)容积扫描。扫描条件:120kV,200~250mAs,层厚1.25~2.5mm,螺距为3。轴位图像传入工作站后进行三维重建。分析表面遮盖法(SSD),最小密度重建(MinP),仿真内窥镜法(CTVB),多平面重建(MPR)等多种重建技术的影像表现。结果:MSCT气管、支气管树三维成像可以直观、完整显示段支气管以上不同大气道病变的异常形态学改变,明确大气道病变的位置、范围、程度以及病变以远侧支气管情况。32例支气管疾病中,三维图像诊断准确率为93.75%。结论:MSCT气管、支气管树三维重建对于大气道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术前评价以及术后复查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在颅内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GELight Speed^TM 4.X16层螺旋CT机对怀疑有颅内病变的45例患者行CTA检查,将扫描的原始图像导入Sun Workstation 4.0工作站利用后处理软件行MPR、MIP、VR重建。对血管显示情况进行评价。结果45例中,正常的14例,动脉瘤14例,血管狭窄及Moyamoya病各1例,动静脉畸形(AVM)2例,脑膜瘤8例,听神经瘤1例,胶质细胞瘤4例。脑动脉主干及其1~3级分支显示率为100%,4级分支显示率为62.2%(28/45)。动脉瘤14例,清晰显示了瘤体、瘤颈和载瘤动脉;2例动静脉畸形.显示了AVM的畸形血管团及其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Moyamoya病1例,清晰显示了基底节区的烟雾血管;8例脑膜瘤和1例听神经瘤显示了肿瘤与周围血管和颅骨间的关系。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图像质量高,二维及三维重建图像能清晰显示脑血管更精细的结构,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及颅内病变与血管的三维空间关系的定位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和评价各种血运重建术的“金标准”,但它是一种有创性检查,检查费用亦较昂贵,限制了其临床广泛应用。多层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造影是近年发展起来的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新方法,随着64层螺旋CT的问世,其扫描范围更大,时间及空间分辨率显著提高,为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术前评估及术后随访提供了安全、无创、可靠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后处理图像结合轴位图像对四肢动脉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1例四肢动脉损伤患者的下肢或上肢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影像学表现,并与手术所见进行对照。结果本组病例中动脉断裂5例,其中1例显示有血栓形成;动脉闭塞4例,均有血栓形成;动脉狭窄2例,其中1例为外压性,另1例为血栓形成所致;假性动脉瘤形成9例,均有血栓形成;动静脉瘘1例。14例患者进行了血管探查手术,MSCTA对于血管损伤和假性动脉瘤的诊断与手术所见完全符合,而对动脉血栓显示的准确率为71.4%。结论MSCTA对于创伤性血管损伤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可推广用于创伤患者血管损伤的筛查。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初步探讨MS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5例临床诊断或可疑冠心病的患者做MS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回顾性心电门控、0.5s螺旋扫描、心脏分段重建算法和静脉注射对比剂)。在9个心电相位窗上对冠状动脉进行图像重建并分析影像学表现。结果:45例中,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重建图像质量最佳的相位窗多数为70%,分别占84.4%,77.8%和66.7%。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显示较好且能满足影像学评价分别占93.3%,80%,60%和42.2%。在心率<60次/分的16例中,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显示较好且能满足影像学评价分别占93.8%,75%和62.5%。在心率为60~70次/分的21例中,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较好且能满足影像学评价分别占85.7%,66.7%和42.9%。在心率>70次/分的8例中,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较好且能满足影像学评价分别占37.5%,12.5%和0。在冠状动脉正常或狭窄程度<50%的12例中,二维曲面重建图像显示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的长度分别为108±15mm,81±26mm和126±16mm。结论:MSCT在多数情况下能较好地显示冠状动脉,可以作为冠状动脉病变的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心电门控多层螺旋CT(MSCT)经静脉注射对比剂冠状动脉成像的可行性,探讨MSCT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的可行性及对冠脉狭窄的显示能力。方法:30例窦性心律患者经MSCT检查1~3天后行定量冠脉造影。以3.5ml/s速率经静脉注入对比剂,延迟15s,用GE公司MSCT机进行扫描,要求患者1次屏气30s,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显像窗进行显像重建。分析所有直径≥2mm冠脉及分支并识别狭窄(≥50%)及闭塞病变。其结果与定量冠脉造影进行对比。结果:在253支冠脉(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脉,包括≥2mm的侧支)中218支(86.2%)可评价;11例(36.7%)患者所有冠脉均可评价。检测明显狭窄(≥50%)的敏感性是82.6%、特异性是97.9%;阳性预测值(PPV)是82.6%、阴性预测值(NPV)是97.9%;高度狭窄(≥75%)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是83.3%、98.1%。总的敏感性(包括MSCT不可评价的血管)是68.4%。对于右冠脉近段、左主干、前降支的MSCT直径测量与定量冠脉造影相比相关性较好。结论: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多层螺旋CT冠脉成像在显像质量较好的情况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由于目前MSCT不能有效消除冠脉运动的伪影影响,限制了该技术的临床应用,但仍然是一项有前途的冠状动脉疾病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7.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的技术特点及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准确性。方法67例临床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行MSCT检查,分析扫描时心率、心电相位窗的选择及呼吸运动、扫描参数与冠脉图像质量的关系。其中13例同时行常规冠脉造影,对2种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心率≤55bpm/min、56~60bpm/min、61~65bpm/min、66~70bpm/min及大于70bpm/min冠状动脉的显示率分别为93.9%、94.4%、89.4%、68.7%和45.5%。心率对右冠状动脉(RCA)的影响最大,对左冠状动脉主干(LMA)的影响最小,呼吸运动对左冠的影响最大。70%、75%的心电相位窗对冠脉的显示率较好,分别为85.8%和88.4%。以常规冠造为标准,MSCT诊断狭窄≥50%狭窄总的敏感度为78.6%,特异度98.2%,阳性预测值84.6%,阴性预测值97.4%。结论运动伪影是影响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MSCT能较准确的显示冠脉≥50%的狭窄,是冠脉疾病诊断和筛选的良好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同时接受16层CT血管成像和传统血管造影检查的27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MSCTA重建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T)、曲面重建(CPR)、仿真内镜(VE)等多种后处理方法。以DSA为“金标准”,评价MSCTA诊断的准确性。结果MSCTA诊断下肢动脉狭窄的敏感性为99.58%,特异性为96.85%,准确率为97.81%,阳性预测值为94.48%,阴性预测值为99.77%。MSCTA对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下肢动脉狭窄(血管狭窄程度≥50%)的检出敏感性为97.54%,特异性为98.12%,准确率97.98%。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可部分替代DSA检查,为患者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的诊断方法,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