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分析骨骼化与带蒂两种方法获取双侧乳内动脉(BIMA)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早期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5月我科使用BIMA行CABG 1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8例、女24例,平均年龄(56.5±6.8)岁。按乳内动脉获取方式分为骨骼化(s-BIMA)组和带蒂(p-BIMA)组。s-BIMA组73例,男61例、女12例,平均年龄(56.6±7.0)岁;p-BIMA组79例,男67例、女12例,平均年龄(56.3±6.7)岁。比较两组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及引流量、出院前复查冠状动脉CTA的情况。结果无围手术期死亡。两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中乳内动脉流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s-BIMA组胸骨切口并发症1例(1.4%),为严重胸骨切口并发症;p-BIMA组胸骨切口并发症5例(6.3%),包括严重胸骨切口并发症1例(1.3%),轻微胸骨切口并发症4例(5.1%)。s-BIMA组乳糜胸1例(1.4%),p-BIMA组乳糜胸7例(8.9%)。s-BIMA组术后当日及术后3 d引流量均低于p-BIMA组(P=0.000,0.001)。出院前复查冠状动脉CTA无乳内动脉闭塞病例。结论骨骼化获取双侧乳内动脉的安全性、可靠性与传统带蒂获取方法相同。骨骼化获取技术可以减少术后胸骨切口并发症及乳糜胸,减少术后引流量。获取双侧乳内动脉时应首选骨骼化获取技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双侧骨骼化乳内动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应用的早期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7年5月我院使用双侧骨骼化乳内动脉行CABG 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4例、女8例,平均年龄(56.8±6.0)岁。观察桥血管流量、围术期临床结果及冠状动脉CT结果。结果全组患者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完成,共完成124支乳内动脉吻合,同时使用大隐静脉吻合116支,平均远端吻合口数目(4.5±0.8)个。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16.4±22.9)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83.0±18.3)min,平均呼吸机使用时间(20.8±21.3)h,住ICU时间(2.7±1.7)d。左侧乳内动脉桥平均流量(28.8±12.4)mL/min,右侧乳内动脉桥平均流量(32.8±13.8)mL/min,大隐静脉桥平均流量(41.5±21.5)mL/min;双侧乳内动脉桥血管平均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2)。全组患者无围术期死亡、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发生。1例男性患者胸骨愈合不良,行清创缝合后治愈。CT血管成像显示7支静脉桥、5支动脉桥吻合口远端显影浅淡,但仍通畅;1支静脉桥未显影,提示桥血管闭塞。结论在CABG中使用双侧骨骼化乳内动脉安全可靠,具有良好的早期结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升主动脉不接触技术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中的应用经验,以减少术后脑卒中的发生。方法回顾分析31例合并升主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5例,女6例;年龄58~78岁,平均年龄71.3岁。5例联合应用off-pump CABG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杂交技术治疗,其余26例均采用常规胸骨正中切口径路行off-pump CABG。9例双侧乳内动脉原位移植;16例以左乳内动脉为惟一的供血来源,大隐静脉或桡动脉近端与左乳内动脉端侧吻合;1例大隐静脉近端吻合到无名动脉。所有患者主动脉根部均无吻合口。结果5例"杂交"手术患者共经PTCA植入支架6枚,26例胸骨正中开胸患者移植血管74支(2~4支/例),全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痊愈出院,无院内死亡。术后心绞痛消失24例,明显缓解7例。发生心房颤动2例,行二次开胸手术1例,肺部感染2例,切口感染1例,无围术期心肌梗死和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随访29例,随访3个月~3年,失访2例。随访期间无死亡,1例行"杂交"手术患者术后1年心绞痛再发,其余28例患者生活质量良好,无神经、精神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对合并升主动脉粥样硬化的冠心病患者,采用off-pump CABG结合升主动脉不接触技术治疗,可有效地减少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6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手术方法和围手术期处理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2月至2007年4月期间华西医院心血管外科对166例冠心病患者施行CABG的临床资料,其中≥70岁患者20例(12.0%),不稳定型心绞痛115例;单支病变15例,双支病变45例,3支病变106例,左主干病变41例;体外循环CABG146例,非体外循环CABG20例。结果远端吻合口数3.4±0.6个/例,乳内动脉使用率为90.4%(150/166)。院内死亡率2.4%(4/166),并发症发生率24.1%(40/166)。生存患者随访2~63个月,随访率75.3%(125/166),随访患者中97.6%(122/125)无心绞痛复发,心功能恢复至~级。结论随着手术技巧的提高和围术期处理的完善,行CABG安全、可靠、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使用桡动脉和乳内动脉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与使用一根乳内动脉和静脉做常规CABG的近期手术结果。方法从1999年1月到2005年1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共有123例患者(男114例、女9例,年龄52.2±10.1岁)采用全动脉化CABG(全动脉化组),血管移植材料为乳内动脉和桡动脉,目标血管桥在2根以上;同期行常规CABG115例(男102例、女13例,年龄60.3±9.1岁),血管的移植材料为一根乳内动脉和若干静脉桥(常规手术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的临床结果。结果术前资料比较,全动脉化组的患者年龄更小,常规手术组3支病变患者较多(54.5%vs.86.1%,P=0.001),全动脉化组有更多患者选择非体外循环CABG(26.0%vs.57.4%,P=0.001);在体外循环CABG中,全动脉化组需要更长的手术时间;平均移植血管根数全动脉化组少于常规手术组(2.6±0.7根vs.3.4±0.9根,P=0.001);住院死亡率全动脉化组为0.8%,常规手术组为0.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结果相似。结论对选择适合的患者采用全动脉化CABG能够提供较为安全的近期手术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45岁以下(≤45岁)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早期外科治疗效果,总结其手术治疗经验。方法收集2003年10月至2007年5月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治疗的≤45岁冠心病患者30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78例,女24例;平均年龄42岁。均有心绞痛病史,17.6%合并心肌梗死,42.0%合并有高血压病,15.9%合并糖尿病。302例中行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288例(95.4%),行CABG+室壁瘤切除术14例(4.6%)。293例(97.0%)接受择期手术,9例(3.0%)接受急诊手术;41例(13.6%)在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结果共移植冠状动脉旁路血管831支,其中262例(86.8%)采用乳内动脉桥,56例(18.5%)进行全动脉化再血管。术后30d内死亡2例,其中1例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另1例死于心室颤动。术后发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例,切口感染1例,活动性出血4例;302例患者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中位数为17h,住ICU时间中位数为19h,术后住院时间中位数为11d。随访287例,随访时间19~62个月,心功能Ⅰ~Ⅱ级,心绞痛缓解率97.5%(280/287),7例术后因心绞痛复发住心内科支架置入治疗后好转;随访期间无死亡。结论本组青年冠心病患者外科治疗较安全,近期结果满意,远期结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再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经验,探讨适于国人的合理再次CABG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再次CABG 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5例,女12例;年龄41~84(63±8)岁。第二次距第一次CABG时间平均45(4~168)个月,术前均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其中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Ⅱ级21例,Ⅲ级、Ⅳ级6例。术前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41~69(51.0±0.7)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2%~78%(58%±12%)。27例患者再次手术时新发病变6处,乳内动脉病变7处,桡动脉病变3处(其中1例仅为近端吻合口病变),大隐静脉病变49处(其中3处单纯近端病变、3处单纯远端病变)。结果再次手术入路选择正中原切口入路18例,左外侧切口8例,上腹正中联合剑突下切口1例。再次手术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25例,术中中转为体外循环CABG 2例。再次手术共完成远端吻合口65个,近端吻合口41个;应用左乳内动脉10例次,右乳内动脉3例次,左桡动脉16例次,右桡动脉2例次,大隐静脉17例次。完成远端吻合口1~4(2.4±0.8)个/例。手术时间170~530(304±86)min,术后输红细胞0~10(4.3±3.5)U,输血浆0~1 600(685±549)ml。术后机械通气时间6~156(24±32)h,术后住院时间7~35(14±6)d,无住院死亡患者,术后所有患者心绞痛症状均消失,康复出院。随访26例,失访1例,平均随访80(13~133)个月;无症状生存16例,死亡4例,症状复发或心力衰竭6例。结论 OPCAB为再次CABG的一种有效术式,但应做好体外循环准备,再次CABG时应尽可能多选择动脉移植血管材料,术中把握个体化原则。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下左乳内动脉、桡动脉"T型"吻合行左心室全动脉化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心外科40例行体外循环下左乳内动脉、桡动脉"T型"吻合行左心室全动脉化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7例、女13例,年龄46~70(55.0±10.2)岁。采用冠状动脉血流测量仪分别测量左乳内动脉原位状态及术后左乳内动脉主干血流量情况,分别检测患者术前及术后24 h血清中血肌钙蛋白I(c Tn I)的浓度,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左乳内动脉主干血量明显高于术前左乳内动脉原位状态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患者血清中血肌钙蛋白I的浓度略高于术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患者无死亡,术后早期发生快速心房颤动2例,术后低心排血量1例,经治疗后全部好转,无围术期心肌梗塞、无神经系统并发症,桡动脉切口无并发症。随访6个月至1年,无心源性并发症,无心绞痛复发。25例患者术后1年时随访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桥血管通畅率,动脉桥通畅率96.0%,右冠状动脉静脉桥血管通畅率为90.4%。结论体外循环下左乳内动脉、桡动脉T型吻合行左心室全动脉化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应用骨骼化左乳内动脉(LIMA)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选取2013年1~4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单纯CABG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122例,其中男77例、女45例,年龄41~76(62.8±10.5)岁。将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A组,60例,使用骨骼化LIMA;B组,62例,使用带蒂LIMA,LIMA均吻合到前降支上。结果术中获取LIMA过程中,A、B组各有1例失败而改为大隐静脉移植,被排除在外。术后A组和B组的其余病例分别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梗死2例(3.4%)和3例(4.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院内各死亡1例,死亡率分别为1.7%和1.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无纵隔感染,B组有1例纵隔感染,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游离LIMA时间长于B组[(30.7±7.2)min vs(17.2±5.6)min,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6~10个月,术后6个月冠状动脉CT显示A、B两组LIMA血管通畅率分别为96.8%和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合适的技术获取骨骼化LIMA作为血管材料进行CABG的近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使用双侧乳内动脉(BIMA)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的早期临床及CT结果和桥血管流量,探讨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桥流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6年7月我院使用双侧乳内动脉行CABG 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6例、女6例,平均年龄(56.6±6.8)岁。所有患者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带蒂方式获取双侧乳内动脉,根据靶血管情况设计搭桥路径。完成吻合后,取平均动脉压70 mm Hg时使用Veri Q系统行桥血管即时流量测定。出院前行冠状动脉CT检查,评估桥血管通畅情况。评价围术期结果、早期CT结果及桥流量。结果无手术死亡。平均手术时间(4.7±0.6)h,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14.8±20.6)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82.8±17.6)min,平均呼吸机使用时间(17.6±10.5)h,平均ICU停留时间(2.7±1.8)d。平均远端吻合口数(4.6±0.8)个。1例患者出现胸骨松动、伤口愈合不良,行清创缝合后治愈,其余患者无手术并发症,均康复出院。左乳内动脉桥平均流量(28.1±11.4)ml/min,平均搏动指数2.2±0.6;右乳内动脉桥平均流量(27.3±12.0)ml/min,平均搏动指数2.4±0.8;大隐静脉桥平均流量(41.5±21.5)ml/min,平均搏动指数2.2±0.7。左乳内动脉桥与右乳内动脉桥平均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8)。左乳内动脉桥、右乳内动脉桥平均流量分别与大隐静脉桥平均流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出院前CT显示无桥血管狭窄出现;7支静脉桥、5支动脉桥吻合口远端显影浅淡,但仍通畅;2支静脉桥未显影,提示桥血管闭塞。结论使用BIMA行CABG,手术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双侧乳内动脉桥流量相当,动脉桥早期无狭窄闭塞,是稳定理想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体桡动脉(radial artery,RA)在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OPCABG)中应用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0月~2012年10月375例应用自体桡动脉(radialartery,RA)进行OPCABG的临床资料,对老年组(年龄≥60岁,n=184)及非老年组(年龄〈60岁,n=191)临床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375例平均搭桥(3.0±0.7)支,共使用392支RA,其中右冠状动脉系统307支,前降支系统37支,回旋支系统48支。术后RA移植物相关心电图改变发生15例,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发生,无RA取材并发症。住院死亡率老年组为1.1%(2/184),非老年组为1.0%(2/191),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000,P=1.000);主动脉球囊反搏(intra-aorticballoon pump,IABP)使用率老年组为7.6%(14/184),非老年组为6.3%(12/191),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255,P=0.613);老年组住院时间(21.8±9.3)d,与非老年组(21.8±8.6)d无统计学差异(t=0.000,P=1.000);老年组移植血管数(3.1±0.7)支,与非老年组(3.1±0.7)支无统计学差异(t=0.000,P=1.000)。273例随访3~36个月,(16.8±10.0)月,死亡5例,均为非心脏源性;23例术后残留心绞痛症状,均无心电图及影像学证据显示与RA移植物有关。结论自体RA在OPCABG中使用安全有效,有很好的近期临床效果,老年患者和非老年患者临床效果并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桡动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桡动脉(RA)作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移植血管已广泛应用,但在其获取、手部侧枝循环的评估、抗痉挛措施、靶血管选择、以及近端吻合口等方面尚未统一的认识。一般认为RA应当连同周围的伴行静脉血管一起获取并且优先用于严重狭窄(〉70%)的冠状动脉。RA近端可以吻合于升主动脉,或者与左侧或右侧乳内动脉一起构成复合移植血管。RA作为移植血管的通畅率主要取决于靶血管狭窄的严重程度和靶血管的位置,而不是取决于近端吻合于主动脉或是乳内动脉。尽管缺乏实验证据,许多研究者提倡预防性抗痉挛治疗。在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患者中应用RA取代右侧乳内动脉作为第二选动脉移植血管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3.
同体肱动脉与桡动脉血压值比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肱动脉血压与桡动脉血压值差别。方法采用台式血压仪监测169名观察对象,取右侧上肢分别测 量肱动脉血压与桡动脉血压,并将所测血压值进行比较。结果169名同体肱动脉血压和桡动脉血压值差异无显著 性意义(P>0.05)。结论必要时可采用测量桡动脉血压代替肱动脉血压值。  相似文献   

14.
We present a case of coronary artery fistula originating from the proximal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 anterior to a critical atheromatous stenosis, draining into the main trunk of the pulmonary artery and with a third branch draining into the coronary vessel itself, distal to the lesion. The diagnosis was made when we were performing a diagnostic coronary arteriography on a patient with unstable angina. The possible association of the fistula and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门静脉、肝动脉同时灌注对供肝动脉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移植门静脉再灌注过程中肝动脉缺血(hepaticarteryischemia,HAI)损伤的严重性和应用肝动脉桥式置管(hepaticarterybridge-conduit,HABC)技术实现门静脉、肝动脉同时灌注对这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32只犬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均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HAI30min组、HAI2h组和HABC组。后三组分别建立犬自体原位肝脏移植模型,HABC组应用HABC技术使肝动脉、门静脉同时再灌注。术后取供肝组织与胆管组织电镜观察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病理学改变。分别应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肝组织中丙二醛(MDA)浓度、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酶标记法检测肝细胞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结果HAI30min即可见供肝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水肿、线粒体嵴减少,HAI2h其病理改变进一步加重,胆管上皮尤为明显,而HABC组则见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比较完整,胆管上皮绒毛丰富。HAI30min组和HAI2h组肝组织中MDA含量增加,分别为(1.652±0.222)nmol/mgprot和(2.379±0.526)nmol/mgprot,而SOD则降低至(11.15±3.9)U/mgprot和(9.47±3.4)U/mgprot,SDH活性则分别降低至0.362±0.019和0.281±0.029,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HABC组MDA含量、SOD和SDH活性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ABC技术的实施,可为临床肝移植中预防HAI损伤,减少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特别是胆道并发症的发生提供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桡动脉在全动脉化冠脉搭桥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2例患者采用乳内动脉和桡动脉行全动脉化冠脉搭桥手术,“不接触血管技术”游离桡动脉,与冠状动脉对角支、钝缘支、前降支、右冠状动脉等单独或序贯吻合,共搭桥31支。术后应用钙通道阻滞剂防止桡动脉痉挛。结果2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痊愈出院,无围术期心肌梗塞,术后心肌缺血改善,无手部缺血并发症。随访2月~3年,无心绞痛复发,手部功能正常。结论桡动脉作为血管桥材料在全动脉化冠脉搭桥术中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Renal artery variations including their source, number, and course are very common. Accessory renal arteries were discovered frequently on the left side; these arteries entered the upper or lower poles of the kidney. The present cadaver showed a testicular artery origin of the accessory renal artery, which was seldomly described previously.  相似文献   

18.
We present a surgical case of bronchial artery aneurysm (BAA) connecting pulmonary artery accompanied with racemose hemangioma. This is a third surgical case report of BAA directly connecting pulmonary artery in the English literature. A 63-year-old female was found a BAA, 2 cm in diameter, connecting right A4 pulmonary artery. The patient underwent two attempts for embolization. However, due to extensive collaterals, there was persistent flow in the aneurysm. Standard lateral thoracotomy was performed. A BAA was located between A4 and A5 PA. A small branch of A4 PA was separated, and the small vessel connecting to the BAA could be ligated. A5 PA was separated similarly, however BAA was ruptured not to identify the other small vessel connecting to the BAA. After a clamp of the BAA, middle lobe lobectomy was performed. We removed the aneurysm with dilated bronchial artery connecting to the aneurysm. The postoperative course was uneventful.  相似文献   

19.
先天性椎动脉发育不良所致椎动脉型颈椎病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椎动脉发育不良所致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1999年1月~2000年8月,33例拟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接受椎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男24例,女9例,年龄32~70岁,平均53岁,在MRA上观测椎动脉成像走行并测量椎动脉内径。结果;本组33例,28例椎动脉发育正常,其左侧椎动脉内径平均为4.1mm,右侧平均3.8mm。5例先天性椎动脉发育不良,左侧椎动脉1例,右侧4例。发育不良侧椎动脉在MRA上显示为全程均匀性纤细、狭窄,内径1.1~1.7mm,平均1.5mm,为正常椎动脉的1/3~1/4。5例患者临床症状与转颈无明显相关性,药物保守治疗可缓解症状。结论:先天性椎动脉发育不良可表现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目前尚无理想的药物和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探讨桡动脉作为第二动脉桥血管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2年4月沈阳军区总医院连续接受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17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组1:75例,男49例,女26例;年龄(56.8±8.2)岁;应用桡动脉作为桥血管材料;组2:100例,男66例,女34例;年龄(57.7±8.1)岁;使用大隐静脉作为桥血管材料,不用桡动脉作为桥血管材料;两组患者左乳内动脉使用率均为100%。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其它临床参数。结果所有患者术后30d内均存活。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24h胸腔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重症监护时间、机械辅助通气时间虽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组1较组2有减少趋势。术后因心功能不佳需较长时间心血管活性药物支持方面,两组间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但组2患者的比率高于组1[16%(16/100)VS.12%(9/75)]。组1患者术后无新发心肌缺血和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而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组2有3例患者出现新发心肌缺血,新增2例IABP辅助。结论桡动脉作为桥血管取代部分大隐静脉,不仅并未增加围术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患者的恢复。桡动脉可更加广泛地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