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肘关节侧副韧带的解剖学特点及临床意义,为侧韧带损伤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40例正常人左右肘关节标本共80例进行解剖学研究,而且对鹤壁市人民医院30例内侧副韧带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总结。结果内侧副韧带分为前束、后束、斜束,且解剖特点各异。本文肘关节内侧副韧带分为:A型28例,B型37例,C型15例。肘关节外侧副韧带分为:Ⅰ型27例,Ⅱ型16例,Ⅲ型19例,Ⅳ型18例。经过对30名患者手术治疗一年后随访,24例疗效评级为优,占80%,6例为良,占20%。结论对肘关节侧副韧带进行解剖学研究,可以为肘关节副韧带损伤临床治疗提供资料参考。 相似文献
2.
改良肘关节内侧入路尺侧副韧带手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肘关节经肌肉入路尺侧副韧带(UCL)修复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成人肘关节标本35侧,解剖观察尺侧副韧带前束、肘部屈肌总腱及尺、正中神经分支的解剖关系,并行摹拟手术。结果:UCL前束起于肱骨内侧髁的前下方,止于尺骨冠突内侧的小结节,UCL前束位于尺侧腕屈肌肱头、尺头之间的深层;尺神经在肘管中部与尺侧副韧带前束的平均距离为(0.9 ± 0. 1)cm,在肘管的远侧出口,距尺侧副韧带的尺骨止点(0.6±0.3)cm;尺神经至尺侧腕屈肌尺头肌支的入肌点距肱骨内侧髁的距离为(3.7±0.8)cm;正中神经最靠近切口的分支距切口的距离,在肱骨内侧髁和尺骨结节水平分别为(1.6±0.5)cm和(0.9±0.4)cm。结论:经尺侧腕屈肌的肱头和尺头之间、自肱骨内侧髁向前外侧至UCL尺骨止点以远约2 cm为一损伤较小的安全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解剖研究探讨肘关节尺侧副韧带前束等长重建的最佳定位点。 方法 8具成人尸体完整肘关节标本,在尺侧副韧带前束上、下止点区域分别取各3个定位点,两两配对后分别测量上、下两点之间的距离在各个角度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肘关节旋转中心至冠突下方尺骨粗隆最高点的距离变化与其他各组相比最小 (P<0.0001)。上止点定位于肘关节旋转中心时距离变化最小,与其它两个上定位点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01)。 结论 等长重建肘关节尺侧副韧带前束的最佳定位点位于肘关节旋转中心点到冠突下方尺骨粗隆最高点。 相似文献
4.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解剖研究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对后交叉韧带的解剖结构进行观察研究,为临床诊治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42例人膝关节标本PCL进行观察,测量其长度、宽度和厚度以及附着区的形态;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对14具新鲜冷冻标本进行解剖;对PCL行组织学观察,掌握其微观结构。结果:PCL长(33.8±1.3)mm(31.0~37.0mm),两端粗大,最窄处位于中间。PCL是不可分割的完整韧带,由许多纤维组成并发生扭转,纤维束相互穿插融合。组织切片示PCL近端和远端纤维分布松散,中段紧密。结论:PCL是完整的韧带,各束之间有交叉纤维联结。 相似文献
5.
杨涛;高转;刘炳智;李武超;孙睿哲;郎昱颖;李京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24,(2):136-139
目的 观察肘关节尺侧副韧带(UCL)的解剖学特征,对其后束(PB)进行解剖学分类,为肘关节精确解剖、韧带的外科修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82例结构完整的人上肢标本,解剖UCL,观察PB的形态特征及变异,依据其与肘关节囊的关系划分类型;测量PB的长度、起点宽度、止点宽度等。结果(1)根据PB与肘关节囊的关系分为:(1)Ⅰ型:PB的前缘及后缘均位于关节囊表面,增厚并游离,呈独立型条带61%(50例);此类型男性、女性PB的长度分别是(20.92±2.59) mm、(17.28±2.07) mm,二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0,t=5.531);(2)Ⅱ型:PB的前缘与肘关节囊融合,后缘增厚游离16%(13例);(3)Ⅲ型:PB的后缘与肘关节囊融合,前缘增厚游离18%(15例);(4)Ⅳ型:PB的前缘、后缘均与肘关节囊融合,难以分辨5%(4例)。(2)男性PB以Ⅰ型与Ⅱ型较多,女性PBⅠ型与Ⅲ型较多,在类型构成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χ2=8.096,P=0.035)。结论 本实验对PB的分型,是对UCL解剖结构的补充;PB呈Ⅱ~Ⅳ等类型可能是导致其变异的重要因素;处理PB损伤时应考虑性别差异,便于结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测量骶结节和骶棘韧带附着处附近的骨性标志间的距离,获得两条韧带的解剖定位方法及其体表投影位置,为临床相关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20例(男、女性各10例20侧)正常成人防腐骨盆标本,用游标卡尺测量同侧髂后上棘至坐骨结节、髂后上棘至坐骨棘、髂后上棘至第4骶椎横突结节、髂后上棘至骶角、坐骨结节至坐骨棘、坐骨棘至骶角、坐骨结节至骶角的距离,并进行性别比较。结果男、女性骨盆髂后上棘至坐骨结节距离分别为(12.19±0.49)cm和(11.20±0.39)cm(P0.05);髂后上棘至骶角距离(7.62±0.50)cm和(6.70±0.92)cm(P0.05)。骶结节韧带的体表投影线为同侧髂后上棘至骶角连线中点与坐骨结节的连线;骶棘韧带的体表投影线为同侧髂后上棘至坐骨结节连线的上3/4与下1/4交点(坐骨棘位置,约距髂后上棘8.5cm)与骶角的连线。结论本研究不仅丰富了人类学数据,且提供的体表定位方法,为临床相关应用和康复治疗提供解剖学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立体定向扣带束毁损术的疗效,本文对30例(60侧)成人正常脑标本探索在大脑原点前、扣带束毁损术最佳靶点的位置、坐标值及其毗邻关系。研究结果认为最佳手术部位应选择在原点前12mm处,该束高度为4.40±4.20mm、宽度为6.60±3.06mm、中心点距x轴的坐标值为6.30±2.20mm、该处扣带束的最低点与侧脑室前角的最高点间的距离为4.00±3.40mm,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8.
腘腓韧带解剖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临床腘腓韧带损伤的诊治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对61侧成人膝关节标本进行解剖,观察腘腓韧带形态及与周围结构关系。 结果 腘腓韧带出现恒定,位于腘肌腱与腓骨头之间。 88.5%(54)的腘腓韧带为明显增厚的韧带,前宽后窄;11.5%(7)则呈筋膜形态。腘腓韧带前缘长(10.47±2.38)mm,后缘长(6.24±1.71)mm,宽(8.90±3.12)mm,厚(1.23±0.48)mm。其与腘肌腱的夹角为(120.2± 15.2)°,距腓侧副韧带距离为(9.67±3.87)mm。 结论 腘腓韧带是组成膝关节后外侧重要结构之一,但其形态变异较大;了解其解剖特点,对腘腓韧带损伤诊断及解剖重建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研究肘关节外侧软组织对维持肘关节后外侧旋转稳定的作用.方法通过解剖肘关节观察外侧软组织的形态结构特点;通过生物力学实验研究其序列切断时肘关节旋转度的变化.结果肘关节伸肌起始于肱骨外髁的肌腱膜上,肌腱膜部分随肌肉走行成为肌间隔,部分止于尺骨鹰嘴外侧骨面;桡侧副韧带止于尺骨冠突的部分为桡侧尺副韧带,其与桡骨环状韧带在尺骨上的止点有2种类型:I型,桡侧副韧带的部分纤维汇入桡骨环状韧带的尺骨止点,另一部分纤维单独止于稍远的尺骨上;II型,桡侧副韧带与桡骨环状韧带形成一宽的纤维止于尺骨上.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距腓前韧带和踝间后韧带的解剖学特点,探讨其功能与临床意义。 方法 10侧成人踝关节标本解剖观测距腓前韧带和踝间后韧带起止、走行和比邻,并分析其作用。 结果 10侧标本中,有7侧的距腓前韧带呈双束结构,占70%,在此结构中,两束宽度之和大于单束结构的韧带的宽度。双束呈类“人”字形走行,两个束支在足处于不同的位置时呈不同的状态,当足跖屈时,下束松弛,上束绷紧;背屈位时则反之。踝间后韧带起自外踝腓骨尖后下缘向内侧走行,大体分为3束,分别止于胫骨后下缘、胫后肌腱腱鞘、距骨后结节及其内侧,此韧带对维持踝关节稳定,防止距骨后脱位有重要的作用。 结论 距腓前韧带的双束结构能加强其强度,踝间后韧带的生物力学及其参与踝后软组织撞击综合征的机理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肘关节内侧副韧带生物力学及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肘关节内侧副韧各组成成分在肘关节稳定中的作用及手术治疗内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收60例4%福尔马林溶液防腐保存的正常成人尸体肘关节标本,仔细解剖出肘关节内侧副韧带的前束、后束和斜束,随机分为5组,然后通过生物力学研究,分别观察肘关节内侧副韧带各组成部分在肘关节不同屈曲角度下对肘外翻角度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临床治疗内侧副韧带损伤伴肘关节不不稳定患者11例,随访其疗效。结果:肘关节内侧副韧带前束在肘关节屈曲过程中,在抗外翻应力方面起主要作用而单纯后束或斜束损伤对肘关节内侧稳定影响小大;11例肘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患者经手术修复前束,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未见遗留内侧不稳定。结论:肘关节内侧副韧带前束是肘关节内侧稳定的主要结构,临床上当肘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时应重点修复或重建前束以稳定肘关节。 相似文献
13.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是保持膝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之一,它近于膝关节的中心,具有膝关节屈伸和旋转运动轴的功能,但与前交叉韧带相比,由于其位置较深,损伤发生率相对较低,主观症状较少,故以往对后交叉韧带的重要作用研究不够。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后交叉韧带认识的不断深入,尤其对后交叉韧带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特性的不断研究,对其损伤后的重建发挥了重要的临床指导作用,基于此目的,本文对近年来后交叉韧带解剖及生物力学特性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膝关节后纵隔与后交叉韧带(PCL)下止点的解剖关系及其在PCL重建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解剖22例新鲜冷冻膝关节,将PCL在屈膝90°下按纤维张力的不同分为前外束和后内束,解剖出它们在胫骨上的足迹,并用墨汁标记足迹的轮廓;使用带标尺的数码相机测量PCL前外束、后内束胫骨止点中心点与后纵隔的水平距离,并同时测量两束止点中心点与外侧胫骨平台后软骨缘上表面的垂直距离. 结果 膝关节存在一个从前至后的纵隔结构,其前方与脂肪垫、翼状皱襞或黏膜韧带相连,中间位于前、后交叉韧带之间,后方形成膝关节的后纵隔.在22个膝关节中,8个膝关节的后纵隔从PCL的外缘绕过以后止于后关节囊,占36.36%;14个膝关节的后纵隔在PCL前方分叉,包绕PCL后止于后关节囊,占63.64%.PCL前外束胫骨止点中心点距离后纵隔内侧的水平距离(0.90±2.40)mm,距离外侧胫骨平台后软骨缘上表面的垂直距离是(3.25±1.20)mm.后内束胫骨止点中心点距离后纵隔内侧的水平距离为(4.35±2.46)mm,距离外侧胫骨平台后软骨缘上表面的垂直距离为(6.91±1.57)mm. 结论 膝关节后纵隔与PCL下止点的解剖关系密切,后纵隔可以成为PCL单束重建和双束重建手术中胫骨止点定位的重要解剖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国人后交叉韧带的分束情况,对前外侧束和后内侧束的止点进行观测,掌握更为详细的解剖学资料,为临床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30例膝关节标本,将后交叉韧带分为前外侧束和后内侧束,对双束股骨及胫骨端止点进行标记和解剖学观测。 结果 后交叉韧带的双束股骨止点中点至股骨内髁关节软骨前缘的距离分别为(8.52±1.81)mm和(11.63±1.81)mm,至股骨髁间窝顶的垂直距离分别为(4.67±0.55)mm和(10.32±1.23)mm;胫骨止点中点至胫骨关节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8.43±1.21)mm和(14.52±2.31)mm,至胫骨内侧软骨边缘的距离分别为(47.44±6.23)mm和(45.95±6.32)mm。双束股骨附丽区面积分别为(107.12±15.25)mm2和(65.35±10.27)mm2;胫骨附丽区面积分别为(50.07±11.33)mm2和(51.08±10.22)mm2。 结论 揭示了后交叉韧带双束止点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6.
肘关节稳定性的应用解剖和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为临床认识和治疗急、慢性肘关节不稳定提供基础。方法 :解剖观察肘关节副韧带的形态结构特点 ,测量依序切断桡侧软组织 (包括桡侧副韧带 )时肘关节后外侧旋转度的变化、依序切断肘关节尺侧副韧带时其外翻旋转角度的变化。结果 :①尺侧副韧带前束可分为前部纤维和后部纤维 ;桡侧副韧带部分止于环状韧带 ,部分止于尺骨冠突的外下方。②屈曲 60°以前 ,尺侧副韧带前束的外侧部紧张而内侧部较松弛 ,肘关节屈曲超过 60°后 ,前束内外侧处于同等程度的紧张状态 ;后束在肘关节屈曲超过 90°后才被拉紧。③肘关节桡侧副韧带复合体对维持关节外侧的稳定作用约占 5 0 % ,伸肌及伸肌腱膜起协同作用。结论 :肘关节副韧带是维持肘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 ,在肘关节的运动过程中 ,副韧带的不同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其中桡侧尺副韧带和尺侧副韧带前束是肘关节主要的稳定结构 相似文献
17.
18.
膝关节板股韧带的解剖观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膝关节检查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对76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关键解剖,观测膝关节板股韧带的出现率和形态学特点。结果:在76例膝关节中均有前/和后板股韧带,其中前、后板股韧带均存在的占23.68%(有18例),仅有后板股韧带的占65.79%(有50例),仅有前板股韧带的占10.53%(有8例)。后板股韧带的长度、中点宽度均大于前板股韧带。结论:板股韧带在人膝关节中普遍存在,并在运动中对外侧半月板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Bassett韧带的精细解剖,明确其解剖特点,探讨其功能及临床意义。 方法 取10例成人完整踝关节标本,观察韧带的起止点,走行,毗邻关系,并对相应解剖参数进行精细测量(包括它们的长度、宽度和厚度)。 结果 8例踝关节标本存在Bassett韧带,起自胫骨远端前侧止于腓骨外踝前侧,形状呈四方形,走行与下胫腓前韧带平行,长17.86~18.56 mm,宽3.22~3.89 mm,厚0.67~1.47 mm。 结论 Bassett韧带是一正常韧带组织结构,通过模拟此韧带损伤机制可探讨其造成踝关节前外侧胫距撞击综合征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