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恒动观念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之一,深刻地影响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一方面通过对恒动观念的理论源流进行梳理,把握其基本概念;另一方面从中医诊断主要内容入手,阐释恒动观念在中医诊法、辨证中的具体应用及意义。从而指出医者必须认识到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是恒动的,把握中医恒动观念,摆脱临床诊断、辨证的线性思维,找出疾病变化发展的规律,是进行正确诊断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2.
该文就中和观、恒动观、圆运动三种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进行探讨。中医学以整体观念认识人体,其治疗目的也重在恢复整体平衡、协调和稳定状态,显示出中和观的影响;而中医学主张以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人体变化、疾病发展,“随证治之”是恒动观的体现;圆运动学说对中医学的启示体现在以脾胃为枢纽的人体升降气机理论。  相似文献   

3.
《中医诊断学》中的恒动观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恒动观念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之一 ,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医学在临床诊断过程中非常强调以恒动观念来把握疾病过程及病理变化。主要从诊法、辨证方面入手 ,具体阐释恒动观念在中医诊断学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恒动观是指在认识事物变化规律包括生老病死等医学问题时应持有的运动的、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动"是宇宙万物和人体生命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动力。气一元论是先秦重要的哲学思想,认为"气"为宇宙的本原、"气"为事物联系的中介、"气"具有"升降出入"的运动形式,正是由于气的不断运动,万物才有生机变化,即气一元论具有恒动观。中医学整体观念以气一元论为哲学基础,阐述人与自然一气统一、人体脏腑同源同构、人与社会统一和合,正是由于其具有恒动观。在恒动观基础上的"气一元论",唯系着中医学整体观念,使人与自然、社会成为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是科学与哲学的完美统一,其整体观、恒动观和辩证法的光芒将永远照耀人类前行的道路。中医学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宇宙学哲理,可以说它以另一种方式蕴藏了宇宙的基本密码,是在这个知识大爆炸时代从另一种角度观察和探索宇宙的一扇门窗,而其中的阴阳五行及藏象理论则是打开这扇门窗的钥匙。  相似文献   

6.
《黄帝内经》"道"论本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揭示《黄帝内经》(以下称《内经》“道”论的哲学基础是唯物辩证观、整体恒动观,并用其指导临床实践。方法 以“道”为主线,对《内经》全文进行层层剖析,归纳总结其核心思想。结果:《内经》之所以被后世奉为圭臬,是因为其“道”论贯穿于始终,其指导思想就是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及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所逐步形成的整体观和恒动观,是自发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观点。结论 《内经》因以其“道、为核心,使之至今仍然作为祖国医学的精髓,指导着中医学的发展和进步,并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谈《伤寒论》中的恒动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中处处体现着恒动观,本文拟从发病、传变、辨证、治疗等方面予以讨论。发病的恒动观主要体现在直中、合病、并病等方面;传变的恒动观主要是指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的自身所固有的恒动特征;辨证的恒动观主要是指结合证候本身发展趋势进行辨证的审势思维;治疗的恒动观主要反映在针对某些证候的由轻转重、治疗中标本缓急的合理把握两个方面。掌握恒动观,是理解《伤寒论》辨证论治思想精髓及提高临证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医思维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冬青 《医学与社会》2008,21(11):12-14
中医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产生,具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征。因此,传统中医学与西医有着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具有整体观、辨证论治、平衡观和恒动观等特点。但这些独特的思维模式却受到现代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所以,要积极探索建立中医思维模式的对策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从中医学理论出发探讨了运动养生的理论基础:天人相应观,整体恒动观,形神相因观,指出形神俱养、动静结合是运动养生的指导原则,认为八段锦、太极拳是运动养生的特色方法。  相似文献   

10.
傣医药理论两千多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主要根源于其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本文从哲学层面及文化背景出发,通过对傣医疾病观中蕴含着的因果论、物质论、天人合一论、整体恒动论等辩证法思想进行深入探讨,总结出傣医疾病观的辩证思维特点,从而为提升傣医药学科的整体学术水平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2015版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口疮(修订)》专家问卷调查进行结果分析。[方法]基于德尔菲法制定两轮专家调查问卷,在全国范围内发放回收,并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专家共35名,专家的积极性和专业水平均较高,分布地区广,研究专长涉及肺系疾病、脾系疾病、传染病等多个领域,具有代表性。通过两轮专家调查问卷的总结分析,小儿口疮各项指标的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协调程度均较高,形成《2015版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口疮(修订)》指南草稿。[结论]基于德尔菲法的专家问卷调查能很好地总结小儿口疮的中医诊疗方案,使指南更合理,为形成指南草稿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讨论"病证与症状的关系""临床上如何确立病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必要性"三大议题;得出了依标本辨病机、遵缓急立先后,在此基础上参照西医诊断的结论;旨在说明在现代中医临床中,确立病名、辨析病证、把握病机三者应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有机结合,不可偏废。在关于"辨病"的讨论中,本文着重论述了作为现代中医,如何看待相关辅助检查结果及西医诊断等问题,指出了应在灵活借鉴、为我所用原则下衷中参西,以减少误诊、漏诊;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参照西医诊断进而扩展临床思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四诊信息是疾病表现于外的信息的抽象概括,其质与量关系到对疾病的分析和判断。以整体观念为基础,中医诊断分别从望、闻、问、切4条不同途径诊察和收集病情信息,其原理是“司外揣内”。目前,临床四诊信息采集的不全面、不可靠已经成为影响中医辨证的突出问题,故在进行四诊信息采集时既要重视不同诊法的特殊性,又要强调诊法合参的“全面性”,更提倡借助于现代系统科学技术,实现中医诊断客观、量化,以保证信息采集过程的“规范性”和所采信息的“准确性”。因此,文章再次梳理中医四诊的含义,从不同角度、多个层次详细解释了四诊信息采集需遵循全面、规范、准确的原则,为进一步规范中医四诊信息采集、促进辨证的正确性提供理论与可实践思路。  相似文献   

14.
根据高脂血症的临床病理特点,中医病名以"血浊"较为适当。应采取病证结合的诊治方法,即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中、西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临床治疗中注意辨五脏六腑与虚实标本,做到因地制宜,并根据辨病、辨证的结果合理选用调脂中药。  相似文献   

15.
"微观辨证"的产生及其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观辨证"概念的提出是中医临床诊治、循证医学发展和中医证候学发展的需要."微观辨证"产生的可能性是由于中西医结合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微观辨证"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微观辨证"的发展尚存在一些问题,诸如:中医证候尚未规范化、微观指标单一性与整体性的矛盾、微观指标与证候对应的非特异性、疾病对"微观辨证"产生的影响、"证"本质研究与临床治疗脱节等.并提出"证"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过程,由若干相关的主、客观指标组成,这些客观指标应包括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强直性脊柱炎(AS)病因复杂,病程漫长,晚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残废,极大地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西医学对该病尚无特异性疗法。近年来,中医药对AS的治疗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优势日益突出,但是中医药防治AS的研究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中医对AS的概念尚不统一,缺乏规范的诊断分型,中医特色的临床调研还很少等。学会独立地运用中医学理论思考,不断发现并弥补这些缺陷,才能够更好地提升中医诊治AS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介绍健康医疗小数据概念、特点和类型,阐述健康医疗小数据应用场景及发展方向,包括个体健康管理与疾病诊疗、中医药小数据研究、罕见病临床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报分析与决策支持几方面。  相似文献   

18.
复发性流产是育龄期女性一种常见疾病,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引起复发性流产的原因复杂,在已知病因中,抗磷脂综合征是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并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可治疗病因.目前抗磷脂综合征导致的复发性流产已成为生殖医学研究的热点及难点,随着对实验室诊断以外的抗磷脂抗体的不断研究和发掘,有必要增加新的诊断标准以避免漏诊.临床上治疗抗...  相似文献   

19.
就中医学整体诊疗模式的临床探索进行理论总结及学术探讨。首先回顾了近年来经典中医学的整体诊疗及其异化,深刻认识到要打破和纠正现代分科诊疗的局限,必须认识和遵循人的生命及其病变的整体性,重振和发展中医学的整体诊疗模式。其次对重振中医整体诊疗的临床探索进行了理论总结,实践证明中医学整体观是中医整体辨证、诊断、调理、养护的理论基础。最后探讨了重振与复兴中医学整体诊疗模式的方法,认为要在系统中医学指导下以天生人观点、元整体观点、系统质观点为核心,发展中医学的现代整体观。并以此为基础,开拓和发展中医的现代化整体诊疗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