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印证脑室型囊虫的MRI表现特征。方法 通过回顾,选择经CT、MRI扫描,血清脑脊液化验检查及手术证实的10个病例所见进行分析。结果 10例中,检出脑室内囊虫15个,6个居四脑室,4个居三脑室,5个居侧脑室。结论 MRI平扫及增强加必要的水抑制术,是提高脑室型囊虫检出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梁庆乐 《中外医疗》2010,29(30):105-106
目的提高对脑实质型脑囊虫病的MRI诊断。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16例脑囊虫病的病例,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所有病人均采用Philips1.5T核磁共振扫描机扫描,脑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全部患者表现不一,基本病程2d~3个月。头胀者12例,其中8例合并发热头痛,5例有肢体抽搐,4例经体检偶尔发现。脑囊虫病的MRI表现表现为脑内单发或多发结节状异常信号,部分类似转移瘤、脑脓肿、脑结核等。确诊需依靠脑脊液和免疫学检查(血清囊虫红细胞凝集试验(IHA)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结论 MRI诊断脑囊虫病敏感性高、准确率高,影像表现有特征性,图像直观,直接显示病灶大小、形态,可准确分型、分期,是一种可靠的诊断方法,协助临床选择更好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脑室型囊虫病的CT和MRI的影像学特点,回顾性分析了1995~1999年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6例脑室内囊虫的CT和MRI资料,结果CT轴位增扫表现为脑室不对称性扩大,脑室造影后CT表现在脑室内充盈缺损,MRI可显示囊虫壁和头节。说明脑室造影后CT和MRI是诊断脑室型囊虫病的可靠方法,以MRI为首选。  相似文献   

4.
5.
陈思争 《中原医刊》2004,31(9):52-53
目的:探讨脑实质型脑囊虫病CT诊断特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经CT与临床证实的脑实质型脑囊虫病,观察急性期及慢性期的CT表现。结果:急性期脑实质型脑囊虫病79例,其中脑炎型2例,囊泡型35例,环形强化或结节强化型42例,慢性钙化型33例。结论:脑实质型脑囊虫病表现多样,CT为本病的可靠的诊断方法,CT检查具有定性和定位的价值,对治疗起指导作用,平扫加增强能提高检出和诊断的准确率,对CT表现不典型者诊断时应结合临床资料和血、脑脊液免疫试验。  相似文献   

6.
李威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0):94-94
资料和方法 资料:收集1997年8月-2006年5月间60例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脑囊虫病,男性47例,女性13例。年龄6~70岁,其中成年人58例。痫程最短者2个月,最长者27年。临床表现为癫痫52例(86.6%),头痛、头晕46例(76.7%),精神症状17例(28%),轻瘫8例(13.3%),皮肌囊虫结节14例(23.3%)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蛛网膜型脑囊虫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探讨可行的诊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蛛网膜型脑囊虫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结果及疗效。结果:7例患者流行病史均阳性,亚急性起病,头痛为主要首发症状(5例);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3例,脑脊液白细胞数增高6例,蛋白增高5例,血清及脑脊液抗囊尾蚴抗体均为阳性;7例头颅MRI共发现蛛网膜下腔病灶18个,其中小囊型10例、花簇状7例、大囊型1例。5例单用阿苯达唑治疗,2例阿苯达唑联合吡喹酮治疗,2例行V-P手术解除颅高压症状。2例联合用药病灶较治疗前减少。5例单药治疗,其中2例驱虫治疗3~4次后病灶开始减少,另外3例驱虫治疗2次病灶无变化。结论:蛛网膜型脑囊虫临床及影像学有特征性改变,阿苯达唑治疗有效,必要时可联合用药。  相似文献   

8.
李威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6):145-145
目的:为脑囊虫病的正确CT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60例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脑囊虫病的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根据CT检查结果将脑囊虫病分为脑实质型36例、脑室型2例、脑膜型3例和混合型19例。结论:脑囊虫病表现多种多样,CT是诊断脑囊虫病最好的影像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9.
脑囊虫病是指猪绦虫尾幼寄生于人的脑组织造成的一种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可见于脑膜、大脑皮层、脑实质、脑室等部位。典型的CT表现为“环靶征”,即小囊状低密度影,内见小点状稍高密度头节或头节死亡钙化后呈致密钙化影,基本上可作出CT诊断。本病脑内感染囊泡一般在1cm左右,单囊直径达2.5cm以上少见,属大囊型。大囊型脑囊虫病除了表现为囊样低密度影外,如果囊内头节显示不清,  相似文献   

10.
胶囊虫病是症状性癫痛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将我院1985~1991年诊治脑囊虫病发生癫病110例的特点及治疗,预后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全部符合脑囊虫病诊断标准。110例中男86例,女24例。年龄在8~56岁,20~SO岁者占80%。病程1个月~10年。2年以内者占69例,3~5年者占36例,5~10年者占5例。1.2发作类型癫病发作的形式多样,全身强直一阵挛发作76例、单纯部分性发作23例,复杂部分性发作11例,发作形式转换显多样表现者36例,癫病持续状态9例。1.3头部CT:86例行间部CT扫描检查,阳性7O例,脑实质可见单个或多个散…  相似文献   

11.
单纯型脑囊虫病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囊虫病是一种危害较为严重的人体寄生虫病。单纯侵犯脑组织而无皮下结节及排绦史的患者,给诊治带来一定困难。近年来,我们对38例单纯型脑组织囊虫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男22例,女16例,年龄6~64岁,平均29岁。38例患者均无明显食猪囊虫肉史及排绦史。病灶部位:脑实质型26例,脑室型8例,脑膜型三例,混合型3例。8例脑室型患者均有颅内压增高为主要表现,有头痛、呕吐、双侧视乳头水肿,其中1例伴有突然昏迷,经推颅脑室穿刺引流术缓解,2例出现共济失调。26例脑实质型和1例脑膜型患者中18例以癫癌…  相似文献   

12.
李岩  何书杰 《海南医学》1993,4(2):39-40
本文分析了10例脑囊虫病的头颅CT扫描结果,其病灶特点为:(1)病灶为点状外周小囊,呈点环状并强化,(2)急性炎症反应期病灶点状无小囊,脑水肿,(3)经有效治疗后活动期病灶明显减少,(4)后期病灶纤维化,钙化,脑室扩大。CT表现典型,可反映病理过程并分期型。对观察病灶的大小,形态分布及对治疗的转归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我国脑囊虫病多分布在长江以北,以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最多[1],而其他地区少见。我院CT室自1995年至今共诊断脑囊虫病21例,现回顾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1例病人中,男性13例,女性8例,年龄36±15.8岁(10~63岁)。12例病...  相似文献   

15.
田维祥 《中外医疗》2013,(35):184-185
目的 分析探讨脑囊虫病的CT 诊断表现,评定其诊断价值,同时为提高CT 诊断的准确性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随机选择该院确诊的脑囊虫病患者68 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并对所有患者的CT 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CT 检查结果可知,68 例脑囊虫病患者中,12 例(17.6%)为脑膜型,9 例(13.3%)为脑室型,9 例(13.3%)为单囊型,8 例(11.8%)为脑炎型,30 例(44%)为混合型.结论 脑囊虫病通过CT 诊断,一般可得到准确的诊断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诊断数据.但有的脑囊虫病影像表现复杂多样,无明显特异性,CT 检查会出现漏诊或误诊.所以仅凭CT 检查不可对囊虫病的诊断定性,必须结合实验室检查、病史以及MRI 检查进行全面分析、参考,才能避免漏诊及误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脑囊虫病患者60例经临床治疗及实验室检查确诊,对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按脑囊虫寄宿部位将脑囊虫病分为脑实质型51例、脑室型2例、脑膜型1例和混合型6例.结论:脑囊虫病CT、MRI表现多种多样,X线、CT、MRI是诊断脑囊虫病最常用的影像技术之一,可显示各型脑囊虫病改变,尤以非活动性脑囊虫病更佳.CT、MRI增强扫描可发现脑实质更多病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扫描对脑囊虫病的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证实的脑囊虫病的CT表现,常规作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85例脑囊虫病中,单囊型3例,多发小囊型7例,多发结节型和环状强化型7例,脑炎型1例,脑室型4例。慢性钙化型29例及混合型30例,本组诊断的准确率达95%,结论:CT扫描能很好地显示病灶及其分型,有利于脑囊虫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脑囊虫病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寄生虫感染,是猪绦虫的幼虫(囊尾蚴)寄生于人脑内所引起的疾病,临床以癫痫及高颅压为主要症状,既往主要靠病史,临床神经科症状与体征,化验及颅脑CT来诊断。  相似文献   

20.
脑囊虫病的临床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囊虫病的诊断问题,提高诊断水平,以免误诊、漏诊。方法 回顾分析25例脑囊虫病的临床资料,总结脑囊虫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经验。结果 脑囊虫病的临床症状,尤其早期症状极不典型,免疫学检查可以协助诊断,头颅CT、MR可诊断脑囊虫病,但CT不如MR。结论 提高对本病认识是防止漏诊的关键,辅助检查是诊断脑囊虫病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