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刘梅  尹立雪  陈玲玲  张红梅 《西部医学》2014,(4):416-419,424
目的应用双脉冲波多普勒组织速度超声成像评价正常人心室短轴不同水平面心肌机械运动特征及表达时间差异,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双脉冲波多普勒组织速度超声成像同步采集100例健康成年人3个连续心动周期内二尖瓣、乳头肌及心尖3个水平左心室标准短轴切面,两两同步获取右心室游离壁、前间隔及左心室后壁心肌的双脉冲波多普勒组织速度超声图像。观察同一水平面左右心室心肌及同一室壁不同节段心肌机械运动特征。测量左心室短轴二尖瓣、乳头肌及心尖3个水平右心室游离壁、前间隔及左心室后壁共6个节段心肌在收缩期、快速充盈期及心房收缩期机械运动达峰时间(Ts、Te、Ta),分析同一水平面不同室壁心肌以及同一室壁不同节段心肌的机械同步顺序状态。结果双脉冲波多普勒组织速度图像显示:左心室短轴切面,同一水平的右心室游离壁与前间隔心肌运动方向一致,左心室后壁心肌与前两个室壁心肌运动方向相反。左心室短轴3个标准水平面,同一水平不同室壁心肌达峰时间:①前间隔心肌Ts最短;基底段和中间段,左心室后壁心肌较前间隔分别延迟约14和19ms,较右心室游离壁分别延迟约11和12ms(P均<0.001);心尖段,右心室游离壁心肌Ts最大,3个室壁心肌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左心室后壁心肌Te最短,前间隔心肌Te最长,并且3个室壁心肌两两间的Te值差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③左心室后壁心肌Ta最短,前间隔心肌Ta最长。前间隔和右心室游离壁心肌Ta值较左心室后壁延迟均约10ms(P均<0.001)。同一室壁心肌在左室不同水平面机械运动表达时间差异性:左心室后壁心肌从基底段至心尖段Ts值逐渐延长,中间段心肌较基底段延迟14ms,心尖段心肌较基底段延迟17ms(P<均0.001);心尖段心肌较中间段延迟仅3ms(P>0.05)。结论正常成年人心脏收缩及舒张期机械运动空间及时间上均具有不对称性;同一室壁不同节段心肌从心尖至基底收缩时间逐渐延长,舒张时间保持高度一致。双脉冲波多普勒组织速度超声成像能更客观的评价心脏收缩期及舒张早、晚期表达时间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磋共振扫描黑白血技术评价左心室形态及功能。方法 应用1.5TCV/i(GE milvaukee)磁共振仪及工作站对40例健康成年人进行MRI扫描及后处理分析。利用黑血技术双-反转恢复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和三-反转恢复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分别行左心室短轴位、长轴位、四腔位扫描并测量左心室室壁和室问隔的厚度、心腔大小。白血技术应用Fast Cine扫描短轴位并测量左心室功能,得到健康成年人左心室的形态和功能的正常值。结果 磁共振短轴位黑血技术中双-反转恢复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提供左心室从心尖至心底等不同部位的室间隔、心室游离壁(包括前壁、侧壁、后壁)及前、后组乳头肌的厚度、心腔形态、大小等信息,长轴位黑血技术主要提供左心室心尖的厚度、心腔大小等信息,四腔位黑血技术提供心尖和室间隔的厚度、心腔大小等信息。三-反转恢复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提供脂肪抑制后左心室壁信号的变化。白血技术能反映心肌的运动,计算射血分数、心肌重量、心肌收缩增厚率以及瓣膜的功能。结论 黑白血技术磁共振检查能提供心脏各平面优良的图像并能准确测量左心室的室壁厚度、心腔的大小,且能计算心室功能。短轴位观察除心尖外的室间隔.心室游离壁及乳头肌的厚度最佳。长轴位观察左心室心尖最好。四腔位观察左心室心尖最好,亦能观察室间隔和左心室侧壁,测量左心室心腔大小接近解剖正常值。因此新型磁共振成像多平面成像互补,更全面显示心脏的解剖结构,测量心功能指标,是一种临床实用价值很高的技术。  相似文献   

3.
1心肌桥的定义冠状动脉及其主要分支通常走行于心脏外膜的脂肪组织中。当冠状动脉走行于心肌内,被心肌纤维覆盖,则这束心肌纤维被称为心肌桥,位于心肌桥下的冠状动脉称壁冠状动脉(MCA)。1922年Grainicianu首先报道心肌桥的存在。1960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心肌致密化不全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用超声心动图多切面探查心脏形态、结构及血流改变特征,重点观察近心尖处心室壁结构特点。结果:8例患者超声心动图特点均为多发过度隆起肌小梁和深陷的小梁隐窝,病变部位主要在心尖部1/3处、心室侧壁,基底部未见受累心肌;彩色多普勒示深陷的肌小梁隐窝有低速血流与心腔交通,本组患者隐窝内未见血栓;射血分数均<40%。结论:心肌致密化不全超声心动图具有特征性改变,是目前诊断该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一例非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患者行左室造影提示心尖部室壁瘤,心脏彩超显示类似左室两腔改变,未发现室壁膨出,考虑系心尖部非均匀非对称性肥厚心肌挤压所致,心脏磁共振成像证实了心脏超声判断。  相似文献   

6.
用组织多谱勒评价左右心室收缩期时间间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心动周期中收缩期的时间分布是心脏收缩功能的重要指标。同一心动周期同步测量左右心室及室间隔收缩期间期非常困难,本文旨在探讨判断心脏收缩协调性的好方法。方法:用组织多普勒速度-时间曲线同时确定左右心室及室间隔等容收缩期、加速射血期和减速射血期的特征。31例健康志愿者,年龄(34.77±8.47)岁,最大42岁,最小25岁,其中男性17例,在心尖四腔图切面,在基底部和中部分别测量这些时间值。结果:左心室基底部等容收缩时间(63.33±13.73)ms,加速收缩时间(64.33±16.54)ms,减速收缩时间(246.67±22.49)ms,收缩达峰时间(127.67±19.78)ms。右心室基底部等容收缩时间(75.67±18.32)ms,加速收缩时间(98.33±27.30)ms,减速收缩时间(206.00±40.05)ms,收缩达峰时间(180.00±28.77)ms。结论:组织多普勒速度时间曲线是判断心室壁运动时间方便而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利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评价正常人心功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邱阳  杨军民  郭燕丽  王明荣  曾会昌 《重庆医学》2004,33(12):1804-1805
目的采用组织多普勒成像(doppler tissue imaging,DTI) 以及基于此技术的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uantitative tissue velocity imaging,QTVI),定量测量正常人心脏各部分各时相运动速度、幅度,分析心肌舒缩功能的变化,建立正常值区间,为异常心功能程度评价提供参照,以指导临床.方法对20例正常成年人的心脏运动情况进行测量及分析比较.结果正常国人心脏舒张、收缩交替有规律,心房、心室运动协调,搏动有力,心室壁及室间隔收缩、舒张均匀,无反常运动,从心尖至心底,心肌收缩速度呈梯度改变,心室基底段运动速度最快,中间段其次,心尖段最慢.结论 (1) DTI/QTVI技术操作简单,表现细节能力优异,适合于观测心脏运动;(2)同时从左右心舒张、收缩功能来评价心功能更为全面、准确.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三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three-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echocardiography, 3D-STE)定量测定其心尖部心肌应变及旋转角度,探讨3D-STE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pical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AHCM)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对42例AHCM患者和20例正常被检者行心脏磁共振检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将42例AHCM患者根据其MRI测量的左心室心尖部心肌厚度进行分型,其中早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P-AHCM,舒张末期心尖壁厚度≥12 mm且<15 mm)20例、典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T-AHCM,舒张末期心尖壁厚度≥15 mm)22例。所有受检者应用彩色超声诊断仪获取二维及三维全容积动态图像,并对左心室整体三维应变峰值(left ventricle global 3D strain, LVG3DS)、左心室心尖各节段三维应变峰值(left ventricle 3D strain, LV3DS)等三维应变参数及左心室心尖部各节段旋转角度(rotation angle, Rot)、左心室整体旋转角度(global rotation angle, G-Rot)进行分析,比较三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AHCM组和T-AHCM组的LVG3DS、LV3DS均减低(P<0.01),且T-AHCM组LV3DS减低更为显著(P<0.05),而P-AHCM组和T-AHCM组间的LVG3D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心尖部旋转角度在T-AHCM组最高,P-AHCM组次之,对照组最低(P<0.01)。结论3D-STE能够定量测定AHCM患者左室心尖部心肌应变及旋转运动的改变,常规超声心动图结合3D-STE检查能够提高AHCM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西咪替丁(Cim)对正常和缺氧豚鼠心室肌细胞跨膜电位的影响.结果显示,Cim 2.1×10~(-5)mol/L使豚鼠心室乳头肌APD_(50)和APD_(90)从对照的166.4±1.1和200.6±1.1ms分别延长至189.5±1.2和231.3±1.1ms;使缺氧60min时APD_(50)和APD_(90)由119.7±1.4和158.6±1.2分别延长至152.3±1.3和195.7±1.2ms,并使缺氧心肌动作电位其他参数均有所改善.提示Cim对缺氧心室肌具有保护作用,并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其机理可能与Cim减少Ca~(2 )内流入心肌细胞有关  相似文献   

10.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价扩张型心肌病心脏扭转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晓伟  李治安 《中华医学杂志》2009,89(27):1892-1896
目的 应用超声心动图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对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心脏扭转运动的改变进行初步分析,进一步探讨VVI技术在评价心脏扭转运动方面的价值.方法 采用VVI技术对33名正常人和30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进行研究.选取胸骨旁左室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心尖水平短轴切面及心尖四腔心、两腔心切面的图像,测量收缩期左室基底部、中部及心尖部最大旋转角度、峰值旋转速度、圆周应变(CS),达峰值旋转速度时间(TPRV);舒张末期及等容舒张末期峰值解旋转速度,对比两组心脏旋转和扭转运动.结果 (1)正常组左室扭转运动:自心尖部向心底部观察,等容收缩期心底部逆时针旋转,心尖部顺时针旋转;收缩期心底部顺时针旋转,心尖部逆时针旋转;乳头肌水平旋转形式不固定.左室整体扭转方向为逆时针.(2)部分DCM患者心脏扭转运动形式改变:30例研究对象中4例患者左室扭转形式不同于正常人,其中2例表现为心尖和心底均呈逆时针旋转,1例表现为心尖和心底均呈顺时针旋转,1例表现为心底部呈逆时针旋转而心尖部呈顺时针旋转.(3)旋转形式未发生变化的26例DCM患者的有关旋转和扭转运动参数均明显减低,以心尖部减低更为明显.DCM组与正常组相比:左室扭转角度7.34°±3.65°比17.01°±4.81°、扭矩(0.09±0.04)°/mm比(0.23±0.06)°/nun、扭转速度(60.23±23.67)°/s比(148.24 4-56.23)°/s、解扭转率(0.37±0.19)%/m比(0.59 4-0.33)%/m;心底部旋转角度-3.60°±2.38°比-6.56°±3.18°(P=0.014)、心尖部旋转角度5.80°±3.55.比12.13.±2.05°(P=0.000)、心底部CS-8.09%±2.73%比-19.49%±5.51%(P=0.013)、心尖部CS-8.94%4-5.90%比-27.49%4±9.53%(P=0.000).(4)左室扭转角度与射血分数呈正相关(r=0.489,P<0.05),DCM组心尖部TPRV较正常组明显延长,存在旋转运动不同步性(400.26 ±70.15)ms比(328.13±66.95)ms,P=0.008.结论 (1)DCM心脏扭转功能呈弥漫性损伤,扭转功能受损对心脏整体功能的减低具有明显影响.(2)部分DCM心脏扭转运动形式表现与正常人不同.(3)VVI可客观反映DCM患者的心脏扭转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小鼠心脏一氧化氮合酶 (NOS)阳性神经纤维分布。方法 采用还原型尼可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硫辛酰胺脱氢酶 (NADPH -d)技术分析小鼠心脏的NOS神经纤维的结构和分布。结果 心脏各部均检出NOS神经纤维 ,多与肌纤维长轴平行走向。NOS阳性神经纤维心房最丰富 ,房室结次之 ,左、右心室最少。心房及房室结的NOS阳性纤维呈串珠状膨大 ,心室的常为丝状 ,膨体极少。结论 NOS阳性纤维在心脏各部的分布和形态均有差异 ,一氧化氮 (NO)可能作为神经递质和 /或神经调节剂在心血管活动中起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干细胞移植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 )后心衰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8月-2010年6月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合并心衰,Killip分级Ⅱ级及Ⅱ级以上,常规药物治疗无效,左室射血分数(LVEF)<45%的患者,共30例。将入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干细胞移植组19例,对照组11例。移植组于PCI术后5 d行干细胞移植术,用冠脉造影注射法,采集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5 d的外周血干细胞(PBSC)悬液,经流式细胞仪分离计数CD+34细胞(大约1×1010~1×1011/L),注入梗死相关血管。对照组以同样方法于冠脉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观察移植组术前、术后6个月、2年、最长5年以及对照组常规治疗6个月、2年、5年的心功能情况。比较移植前后左室射血分数( LVEF)和左室舒张末期容积( LVDd)数值。结果移植组干细胞移植后6个月左室射血分数为(42.4±5.6)%,明显高于移植前的(38.6±5.4)%及对照组(38.7±5.1)%,P<0.05。移植组干细胞移植后6个月舒张末期容量(内径)(58.50±4.6)mm,明显小于移植前的(60.00±7.5)mm, 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能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室功能,减小左室容量,阻止或延缓左室重构,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硫氢化钠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及心脏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 XH  Zhang CY  Zhang T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43):3044-3049
目的 探讨外源性硫化氢(H2S)供体硫氢化钠(NaHS)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47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分流组(11只)、假手术组(8只)、分流+ NaHS组(10只)、假手术+NaHS组(8只)和分流+酚妥拉明组(10只).经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穿刺术建立容量负荷增加致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动物模型.手术后8周观察各组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右室心肌细胞显微及超微结构的变化,心肌细胞外基质胶原成分的变化,测定大鼠右室心肌羟脯氨酸含量.结果 分流后8周,分流组大鼠右室收缩压(RVSP)、右室舒张末压(RVEDP)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和分流+ NaHS组(单位:mm Hg,35.2±3.9比21.4±3.7、28.1±2.7,32±5比21±4、26±4,均P<0.05,1 mm Hg =0.133 kPa);而右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显著均低(单位:mm Hg/s,1528±113比2336±185、1835±132,1331±107比2213±212、1768±116,均P<0.05).镜下可见,分流组心肌纤维排列紊乱,部分心肌纤维溶解、消失,并有炎性细胞浸润.电镜下分流组可见心肌纤维增粗,粗细不均;部分线粒体高度肿胀及空泡形成;肌质网轻度扩张.偏光显微镜下可见分流组与假手术组比较,胶原含量较多,以Ⅰ型胶原纤维明显.分流组予NaHS干预后,大鼠心肌纤维损伤较前好转,心肌纤维改变缓解;心肌胶原含量减少,以Ⅰ型胶原纤维含量减少为著.分流组右室心肌羟脯氨酸含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和分流+ NaHS组(单位:mg· g-1·pro,1.32±0.25比0.89 ±0.18、0.83 ±0.19,均P<0.05).结论 气体分子H2S可以改善容量负荷增加致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及心脏结构,其机制可能通过扩张血管及影响细胞外基质胶原代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梁梅云  朱向明  李国杰  江峰  薛甜  王晔 《吉林医学》2013,34(13):2429-2431
目的:初步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冠心病左室节段心肌收缩功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正常人与30例冠心病患者行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心尖四腔动态三维超声心动图图像,并进行脱机分析,得出局部心肌射血分数(rEF),比较两组左室壁16节段射血分数及冠心患者在PCI治疗前后局部心肌射血分数。结果:冠心患者部分心肌局部射血分数比较与正常人相应部位心肌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患者介入治疗后局部心肌射血分数较治疗前有所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人局部心肌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可以定量评价冠心病左室节段心肌功能,帮助临床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局部心肌功能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骨髓单个核细胞植入对心肌梗死后心脏功能的影响。 方法 以冷冻损伤的方法建立新西兰种家兔心肌梗死模型,分为骨髓单个核细胞组(mononuclear bone marrow cells,MN-BMCs组)和对照组,各8只。4周后, MN-BMCs组中将提取分离的MN-BMCs,植入心肌梗死及其边缘区,对照组于心肌梗死及其边缘区注射相应体积的IMDM完全培养液。以超声心动图分析细胞植入前后心脏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 MN-BMCs植入心肌梗死及其边缘区可以改善局部及整体心脏功能:细胞移植4周后两组之间比较,MN-BMCs组局部心脏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表现为MN-BMCs组比对照组心肌梗死区室壁厚度增加,(4.81±0.55)mm vs 3.94±0.54)mm,P<0.05;收缩期和舒张期心肌梗死区室壁运动速度明显增加,分别为(8.20±0.77)cm/s vs 7.00±0.56)cm/s,P<0.05,(8.51±0.93) cm/s vs (6.75 ±0.57)cm/s,P<0.05。细胞移植4周后,MN-BMCs组整体心脏功能亦优于对照组,表现为MN-BMCs组比对照组心腔减小,LVDD分别为 (14.89±1.36)mm vs (16.24±1.31)mm,P<0.05,LVSD分别为(10.48±1.32)mm vs (12.29±1.48)mm,P<0.05;MN-BMCs组左心室收缩功能明显改善,左室射血分数及缩短分数提高,LVEF分别为(65.25±5.73)% vs (57.00±5.81)%,P<0.05,LVFS分别为 (30.25±3.73)% vs (24.88±3.95)%,P<0.05。 结论 骨髓单个核细胞植入心肌梗死及其边缘区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首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梗死前1周内心绞痛对其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87例年龄≥70岁的老年首发AMI且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患者按AMI前1周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心绞痛组(41例)和无心绞痛组(46例),观察其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肺感染发生率,并比较两组间心功能Killip分级、左室结构、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冠脉病变程度。结果:心绞痛组左心室内径小于无心绞痛组,舒张末径分别为(47.50±6.17)mm及(51.88±5.96)mm(P〈0.05),但两组间LVEF无统计学差异(P〉0.05)。心绞痛组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肺感染的发生率与无心绞痛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发作未显示对老年首发心肌梗死患者的保护作用,未能改善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右心室肌细胞离子通道电流的变化.方法该研究采用结扎兔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方法,记录心肌梗死后2个月右心室心肌细胞钠通道电流(INa)、L-钙通道电流(ICa-L)、瞬间外向钾电流(Ico)的变化.结果心肌梗死后2个月,心肌梗死组INa电流密度峰值[(20.42±1 73)pA/pF,n=15]较对照组[(35 40±3.43)pA/pF,n=16]明显下降(P<0.05);心肌梗死组ICa-L电流密度峰值[(5.71±0.93)pA/pF,n=12]与对照组[(6.28±1.03)pA/pF,n=10]略下降,但无明显差异(P>0.05);心肌梗死组Ito电流密度( 60 nV时)[(8.61±0.95)pA/pF,n=16]较对照组[(14.38±1.24)pA/pF,n=17]明显下降(P<0.05).结论心肌梗死可引起右心室肌细胞INa和Ito的下降,造成心肌传导速度下降和动作电位时程相对延长、复极异常,可能是导致心肌梗死后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的离子机制.  相似文献   

18.
在兔急性心梗(AMI)模型上观察AMI后即刻应用心得安对兔左室重塑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心梗-安慰剂组比较,心梗-心得安组未缩小梗塞范围,也未降低膨胀指数;与假手术-心得安组比较,心梗-心得安组的心室重量、左室容积指数和室壁应力显著升高(2.65±0.11)g/kgvs(2.32±0.11)g/kg,P<0.05;(2.22±0.23)ml/kgvs(1.70±0.12)ml/kg,P<0.001;(0.84±0.07)vs(0.75±0.052),P<0.05;而与心梗-安慰剂组间无显著差异。心梗-心得安组与心梗-安慰剂组比较,心率显著降低[(153±6.36)min-1vs(225±4.08)min-1,P<0.001)],但左室舒张末压、+dp/dtmax和心脏指数两组间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兔AMI后即刻应用心得安治疗对左室重塑无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家猪心脏心肌桥的形态学结构特点,为心脏基础研究及临床诊断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猪心40例,乙酸乙酯塑化染料灌注左、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1.75 mol.L-1甲醛溶液固定,大体解剖显示猪心冠状动脉及其分支,观测心肌桥的出现率。结果40例猪心中,22例(55.0%)出现冠状动脉心肌桥,多见于后室间支(27.5%)、前室间支(15.0%)、右室后支(12.5%)。心肌桥的长度、宽度、厚度分别为(9.42±3.08)mm、(3.94±1.82)mm、(0.75±0.32)mm。心肌桥近端、远端距前室间支起始部距离分别为(65.42±35.75)mm、(87.86±38.79)mm,心肌桥纤维走向与壁冠状动脉夹角为(107.87±2.84)°。结论猪冠状动脉心肌桥的发生部位及出现率与人相似,可作为心肌桥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建立小鼠心梗模型,探讨应用超高分辨率超声系统评价心梗小鼠心脏结构及心功能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25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2组,即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梗模型组(n=15)和仅在相同结扎位置穿针,不结扎的方法建立假手术组(n=10).术前3 d和术后1周采用二维、M型、脉冲多普勒(PWD)、组织多普勒(TDI)和EKVTM超声技术对心梗小鼠心脏形态结构、室壁运动以及心功能进行评价.术后1周,取小鼠心脏进行HE染色并观察心肌组织结构.结果 二维超声与HE色染均显示,心梗模型组心肌有明显的梗死区;心梗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心室明显扩大,室壁明显变薄,心室收缩功能与舒张功能均显著下降(P<0.05);局部室壁运动受阻严重,心室发生重构.结论 采用2D超声心动图联合M型、PWD、TDI以及EKVTM超声心动图观察小鼠心梗模型能够更精准敏感地判断心肌梗死位置和梗死程度,为临床心肌梗死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了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