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胃肠激素在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乙状结肠黏膜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正常对照组(13例)及IBS惠者(便秘型、腹泻型各13倒)乙状结肠黏膜胃动素(MTL)、血管活性肠肽(VIP)、生长抑素(SS)、胆囊收缩素(CCK)的含量. 结果 腹泻型IBS乙状结肠黏膜中MTL含量显著高于便秘型IBS及正常组(P<0.01);便秘型IBS乙状结肠黏膜VIP与SS的含量高于腹泻型IBS及正常组(P<0.05);CCK在各组中无明显不同(P>0.05). 结论 胃肠激素可能在IBS的发病过程中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慢性腹泻与功能性肠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岩 《辽宁医学杂志》2003,17(4):171-172
慢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症状 ,它指大便次数超过每天 3次 ,量超过每天 2 0 0 g ,粪质稀薄 ,病程超过 3周。功能性肠病 (FBD)包括肠易激综合征 (IBS)、功能性腹胀、功能性便秘、功能性腹泻及非特异性功能性肠病。其中可表现为慢性腹泻的有腹泻型IBS和功能性腹泻 ,前者发病率较高 ,西方流行病学调查约 5 %的自然人群有腹泻型IBS ,我国尚缺乏大规模流行病调查。后者则较为少见。在此主要探讨慢性腹泻与IBS。1 病因和发病机制腹泻型IBS和功能性腹泻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至今尚未完全阐明 ,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 .1胃肠动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血浆胃肠激素的变化与肠易激综合症(IBS)患者小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的关系以及在IBS发病过程中的可能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 10名健康对照者及19例IBS患者禁食6 h以上,用灌注式小肠测压管测压,并在小肠MMCI、Ⅱ和Ⅲ相采集静脉血进行血浆胃动素、生长抑素及5-HT的血浆浓度测定.结果 腹泻型IBS患者小肠消化间期MMC周期缩短、Ⅲ相波幅升高、时程延长,传导速度加快;便秘型IBS患者则相反.①血浆胃动素水平在MMC Ⅲ相升高,各组间Ⅲ相胃动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IBS组血浆生长抑素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腹泻组和便秘组之间没有差异.③各组血浆5-HT水平均随MMC发生周期性的变化,Ⅱ相血浆5-HT水平达峰值.3组间相比,IBS腹泻组血浆5-HT水平升高,与便秘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肠激素紊乱和小肠动力异常在IBS发病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上常见的功能性消化系统疾病,患者表现为反复的腹痛或腹部不适感,伴排便习惯的改变,同时可伴随焦虑、抑郁及失眠等精神症状,临床分型包括腹泻型、便秘型和腹泻便秘交替型三种。该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但多认为与胃肠动力学紊乱和内脏感觉异常有关,中医治疗该病有较明显的优势,本研究观察和评价痛泻要方治疗IBS的临床疗效和安  相似文献   

5.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胃肠激素在IB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就IBS与胃肠激素相关性的中西医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四逆散加味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50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以肠道运动障碍为主的功能性肠道疾病。根据临床特点,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腹泻便秘交替型。由于发病与精神因素关系密切,笔者以四逆散加味治疗便秘型IBS50例,现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组以腹痛、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及大便性状异常为特征的临床症候群,缺乏可以解释症状的形态学、细菌学及生化代谢等异常的证据。IBS的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生与社会心理因素、遗传易感性、胃肠道运动异常、内脏敏感性增加、炎症、肠道菌群失调及脑一肠轴的改变等有关。近年来,中医药治疗IBS取得较好的疗效。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调肝慰肠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类与胃肠动力及内脏感觉异常有关的功能性胃肠疾病(FGID),在成人中约占30%.临床上分为三个亚型:(1)腹泻型,(2)便秘型,(3)腹泻便秘交替型.目前,对腹泻型IBS(DIBS)的治疗还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案,仍然没有一种药物对其治疗完全有效,因此,应遵循个体化的治疗原则,采取综合性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9.
结肠水疗对便秘型IBS患者胃肠激素影响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重发  金韩 《重庆医学》2008,37(5):516-518
目的研究结肠水疗前后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血浆、乙状结肠黏膜中胃肠激素含量的变化及其关系。方法便秘型IBS患者15例,予结肠水疗3次/周,疗程为4周,治疗前后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和乙状结肠黏膜胃动素(MTL)、血管活性肠肽(VIP)、生长抑素(SS)含量。结果治疗前,便秘型IBS患者乙状结肠黏膜MTL、VIP、SS以及血浆中VIP、SS的含量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中MTL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便秘型IBS患者乙状结肠黏膜MTL、VIP、SS的含量较之治疗前均有所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水疗治疗便秘型IBS可能通过调节患者乙状结肠黏膜的胃肠激素水平,而达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须经检查排除可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是一种生物-心理-社会病症。IBS也是一种最常见的功能性疾病,其发病率相当高,患者生存质量下降,治疗困难,因而被逐渐引起重视,但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IBS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是胃肠动力学异常和内脏感觉异常,但造成这些变化的机制复杂,尚未完全阐明。主流观点认为是由于遗传(基因)和环境(如社会压力)等因素造成中枢神经和肠神经丛的调节失衡,从而导致肠运动力和感觉异常,引起症状。IBS还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疾病,目前对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也从多方面开展,提出不同观点,如肠道动力和肠道平滑肌功能障碍、内脏感觉异常、脑-肠轴学说、精神心理因素、消化道激素及全肠道感染等。本文对上述几种观点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11.
<正>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以持续或间歇发作的腹痛、腹部不适伴大便性状异常等为主要特征。临床上将IBS分为腹泻型、便秘型、腹泻便秘交替型,其中腹泻型最为常见[1]。该病的发病机制复杂,与消化道敏感性增加、肠动力异常、心理压力、肠道菌群紊乱及饮食等多种因素有关[2-3]。西药治疗效果不甚理想,探讨本病的有效治疗方法是消化内科的重要研究课题。本研究  相似文献   

12.
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 ICC)是连接胃肠道神经系统与平滑肌细胞的重要间质细胞,广泛分布于胃肠组织中,是胃肠慢波电位的起搏者、传导者,在调控胃肠动力方面起重要作用。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发病机制至今仍未阐明。目前,大量研究报道认为,IBS存在ICC数量、形态、结构及功能的异常,与胃肠动力紊乱、内脏高敏感性、神经递质分泌及胃肠激素分泌异常等密切相关。本文就ICC与IBS发病机制研究现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肝郁脾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以腹泻、腹胀、排便习惯及性状改变为主的慢性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笔者于2000年~2005年.以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肝郁脾虚腹泻型IBS 80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乙状结肠动力及胃肠激素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肠易激综合征 (IBS)患者乙状结肠动力及其血浆、乙状结肠黏膜中胃肠激素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符合 Rome II诊断标准的便秘型、腹泻型 IBS患者及对照组各 1 3例 ,分别采用液体灌注测压法记录空腹和进餐状态下乙状结肠的压力波形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和乙状结肠黏膜胃动素 (MTL)、血管活性肠肽 (VIP)、生长抑素 (SS)、胆囊收缩素(CCK)含量。结果 :在空腹状态下 ,腹泻型 IBS组乙状结肠动力指数 (1 5 .9± 4 .9)显著高于便秘型 IBS组 (1 0 .9± 5 .6 )和对照组(9.4± 3.6 ) ,进食后 30 min内 ,对照组的乙状结肠动力指数 (2 1 8.7± 76 .5 )升高的幅度更为显著 ,腹泻组的动力指数 (86 .5±5 3.4 )改变幅度也显著高于便秘组 (4 2 .4± 2 9.6 )。试餐后第 6 0分钟 ,腹泻型 IBS组乙状结肠动力指数 (6 5 .4± 1 1 .7)升高的幅度显著高于便秘组 (1 9.8± 1 4 .5 )和对照组 (2 3.2± 1 1 .3)。腹泻型 IBS患者血浆及乙状结肠黏膜中 MTL 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及 IBS便秘型患者 (P <0 .0 1 ) ;便秘型 IBS患者乙状结肠黏膜 VIP的含量高于正常组及腹泻型 IBS(P <0 .0 5 ) ,而血浆中VIP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血浆及乙状结肠黏膜 SS的含量在便秘型 IBS中显著高于对照组及腹泻型 (P <0  相似文献   

15.
替加色罗与肠易激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许英萍 《浙江医学》2006,28(8):688-690
据目前数据表明,全世界成人肠易激综合征(IBS)的患病率为10%~20%[1],而女性与男性患病率比为4:1。IBS的症状特点是慢性易复发,且发作持续时间至少达12周,典型患者主诉腹部疼痛、腹胀、腹泻或便秘[2],但无器质性或化学指标的异常改变,IBS的诊断依靠于症状和精确的病史。IBS的发病机理未完全阐明,目前最普遍的假说是胃肠高度敏感学说。替加色罗作为一种胃肠道重要的感觉动力调节剂已被广泛运用于治疗便秘型IBS(C-IBS),现将替加色罗与IBS的关系作一探讨。1IBS的诊断IBS的诊断基于症状,IBS的症状可以包括腹部不适/疼痛、腹胀、腹…  相似文献   

16.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的胃肠功能性疾病,约占胃肠疾病的30%-50%[1].根据症状分腹泻型、便秘型、腹泻便秘交替型,其中腹泻型较为常见.  相似文献   

17.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1e bowel syndrome,IBS)是最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之一,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检测异常(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组,2008年).IBS的发病尚不能用某一种机制完全解释,可能与肠道动力异常、内脏感觉异常、感染、神经-内分泌、遗传、饮食及精神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泻和便秘,并可涉及其他消化道症状,有相当部分患者还有肠外表现.它的诊断依照最新的罗马Ⅲ标准,并根据主要临床表现分为便秘型IBS(IBS-C)、腹泻型IBS(IBS-D)、混合型IBS(IBS-M)、未定型IBS(IBS-U).当前可用的药物通常是针对单个症状,迄今尚无一种药物能适用于所有类型的IBS患者,本文对疗效较肯定的药物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临床可分为腹泻型和便秘型。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与多种因素有关。目前认为,肠易激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是胃肠动力学异常和内脏感觉异常,而造成这些变化的机制则尚未阐明。所以西医在治疗上还是以对症治疗为主,疗效亦不够理想,我们近年研制的肠宁胶囊在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王彩英 《医学文选》2003,22(5):765-766
肠易激综合征 (IBS)是一种发病率比较高的慢性功能紊乱性疾病 [1] 。主要表现以腹痛为主 ,伴有腹泻、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 ,并经常有腹胀、排便或排气后缓解 ,粪便可带有粘液。IBS根据其主要症状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混合型 (即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三种类型。本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较复杂 ,近年来研究表明其中与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生冷饮食或某类食物 ,以及肠道感染有很大的关系[2 ] 。目前对IBS的治疗方法颇多 ,但疗效均不确切。我科从 2 0 0 1年 1月至 2 0 0 3年 5月收治 40例 IBS患者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实施相应有效的全方位…  相似文献   

20.
孔武明  龚均  董蕾  陈明霞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7,27(8):1167-1169,1172
目的 观察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道屏障-紧密连接的改变,探讨IBS排便性状改变的机制.方法 严格按照罗马Ⅱ标准选择IBS便秘型、腹泻型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各10例,利用硝酸镧示踪电镜细胞化学技术,观察其回肠末端及升结肠粘膜紧密连接形态的变化.结果 10例便秘型IBS回肠末端粘膜及升结肠粘膜与正常对照组一样,紧密连接结构正常;10例腹泻型IBS中7例回肠末端粘膜及8例升结肠粘膜可见到部分细胞间紧密连接间隙增宽,示踪剂有不同程度的外渗现象.4例有感染性腹泻病史的患者中3例回肠末端及升结肠粘膜均有上述改变.结论 IBS患者的排便性状改变可能与紧密连接的结构和功能改变有关,紧密连接的开放性增强可能是导致腹泻性IBS腹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