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肿瘤的生长,浸润,转移过程与血管生成密不可分,后者是前者赖以生存的温床,为前者提供生长必需的养料及转移途径。1971年Folkman[1]率先提出“肿瘤生长依赖血管生成”假说,并提出了“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概念。抑制肿瘤血管新生,切断其营养提供及转移途径,能在一定程度限制肿瘤的生长,转移。目前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阐明[2,3]:①直接抑制内皮细胞增殖;②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因子(主要是VEGF)的信号传导途径;③促进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因子(主要是血小板因子4,PF-4)的表达;④抑制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的活性。我…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肿瘤病人的不断增加,经研究认为血管生成对实体瘤的生长及转移非常重要,肿瘤中的新血管形成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近期研究证实,血管能抑素在体外有抑制内皮细胞迁移和增殖的作用,并可诱导其凋亡,在体内可抑制肿瘤生成,CIK细胞就是经体外细胞培养,具备主动分泌生成血管能抑素功能的细胞.  相似文献   

3.
活血化瘀药抗血管新生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燕芳 《吉林中医药》2007,27(11):63-64
血管新生在恶性肿瘤生长及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中药特别是活血化瘀药物在治疗恶性肿瘤的血管新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干扰血管生成因子的释放或阻断血管生成因子,抑制内皮细胞的增殖,诱生肿瘤坏死因子并提高其活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侵袭、转移和复发的基础,是促血管生成因子和抑制因子作用失衡的结果,因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是治疗肿瘤的关键。本文根据国内外的文献著作,对抗肿瘤血管生成和基因治疗优缺点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榄香烯注射液对Lewis肺癌小鼠血管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恶性肿瘤的生长及转移依赖于肿瘤组织中新血管生成,抑制血管生成能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1].肿瘤细胞分泌多种促血管生成因子,如VEGF、bFGF、PDGF等,其中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o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高效、高特异性作用于血管内皮的促血管生成因子,与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密切相关[2].  相似文献   

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lial growth factor VEGF)作为一种人属二聚蛋白信号肽,能特异作用于内皮细胞,促进其增殖和血管生成,并可增加血管通透性[1、2].其他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血管生成作用是通过增强VEGF的表达及生成来实现的[3].其作用的发挥贯穿于人类生殖、发育、组织再生和修复以及肿瘤发生等生理、病理过程,恶性肿瘤的无限制侵袭性生长,依赖持续和广泛的血管新生以保证其生长和转移,如果能抑制和破坏肿瘤及周边血管新生,就有可能阻止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相似文献   

7.
卵巢癌是妇科三大癌症之一。卵巢癌早期症状隐匿,发现时多已进展至晚期,手术治疗联合化疗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手段,但5年生存率仍低于45%。血管生成是卵巢癌生长和转移的关键步骤。抑制卵巢癌血管生成已经成为抗肿瘤靶向治疗的新热点,具有不易耐药、特异性高、副作用小、抗瘤谱广等诸多优点。现代研究证实,中药可通过抑制促血管生长因子的表达、上调抗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降低肿瘤微血管的密度、调节相关信号通路等作用机制抑制肿瘤血管新生,在卵巢癌的治疗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该文基于中药抑制卵巢癌血管生成以发挥抗卵巢癌作用方面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卵巢癌治疗策略的优化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肿瘤血管的生成对肿瘤生长和转移起着重要作用,血管生成由血管生成因子调节。目前,普遍认为血管生成因子对肿瘤的诊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它们可用于肿瘤的早期发现,良、恶性鉴别,恶性程度检测及预后判断,并可预测治疗效果及监测临床过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血管生成的主要调控因子,特异性地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与迁移,对肿瘤血管的形成意义重大。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死亡率居我国恶性肿瘤第2位。尽管临床研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发病率仍较高。本文就VEGF在肝癌治疗及预后中的研究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沙苑子黄酮( FAC )对肿瘤血管形成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蓝( MTT )法观察正常条件培养基和肿瘤条件培养基下 FAC 对细胞 ECV304 增殖的作用;采用鸡胚绒毛尿囊膜( CAM )模型和裸鼠移植瘤组织微血管密度( MVD )分析,观察 FAC 对肿瘤新血管生成的影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 FAC 对裸鼠肿瘤组织血管生成因子 (VEGF) 及其受体 Flt-1 、 Flk-1/KDR 、 Flt-4 和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内皮抑素 (ES) 蛋白表达的影响。 结果 FAC 对经人肝癌 SMMC-7721 细胞上清液处理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正常状态下的血管内皮细胞毒性较低; FAC 明显抑制 CAM 新生血管生成, FAC-a ( 400 mg·L-1 )组的血管指数为 67.5% ;裸鼠移植瘤 MVD 和 VEGF 及其受体 Flt-1 和 Flk-1/KDR 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 ES 的蛋白表达显著增强。 结论 FAC 可抑制肿瘤组织血管形成,其作用机制与下调 VEGF 及其受体的表达和上调 ES 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解毒祛瘀法对肿瘤血管生成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证实中医解毒祛瘀法能够抑制血管生成,调控血管生长基因,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作用。[方法]1)采用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模型,将含有解毒祛瘀法提取液的载体置于7d胚龄的CAM上,作用48h观察抑制血管生成情况,并予氢化可的松相比较。2)采用家兔角膜移植肿瘤模型观察解毒祛瘀法对肿瘤血管生成抑制作用。3)解毒祛瘀法对荷瘤小鼠肿瘤生长及血管生成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解毒祛瘀法能够使CAM及家兔角膜移植瘤的血管生成明显减少甚至消失。抑制荷瘤小鼠肿瘤生长,抑瘤率为49.6%,降低血管密度,促进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结论]中药复方解毒祛瘀法能够抑制CAM、家兔角膜移植瘤及荷瘤小鼠肿瘤生长和血管生成作用,提示解毒祛瘀法能够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起到抑制肿瘤生长作用。  相似文献   

11.
肿瘤生长和转移依赖于肿瘤血管形成,病机可归纳为"虚、毒、痰、瘀",治疗有扶正培本、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化痰祛湿、清热解毒等。中药复方可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阻断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增殖和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生成或促其凋亡;抑制血管外基质降解,目前研究比较明确的是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参麦注射液、平调饮、肺岩宁方、扶正抗癌汤等;其他小柴胡汤等。尚缺乏从微观辨证角度认识中药复方与血管生成关系研究;期望临床实践与实验室研究紧密结合,宏观辨证基础上筛选更有效的中药复方,微观角度验证,丰富中医药族,如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提高内源性或外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因子浓度;抑制促血管生成因子的细胞表面受体等。常见中药复方活血化瘀类有瘀毒清、艾迪注射液、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软坚散结类,改良莪术汤、鳖甲煎丸、乌三颗粒、消痰散结方、清热解毒类方、六神丸、清香散等;益气扶正类,参七汤抗肿瘤血管生成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化疗通过杀伤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的生长和侵袭,在对细胞毒化疗药物研究的同时发现,绝大多数药物在低剂量、高频率的给药方式下对肿瘤血管内皮细胞有持续抑制和杀伤作用,即后来所提出的抗血管生成的生物化疗.这种以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为作用靶点的化疗,其理论依据主要是肿瘤的生长和侵袭离不开新生血管的生成。目前认识到,许多化疗药物及一些抗肿瘤中药的有效成分在体外实验或体内实验中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发挥抗血管生成作用。  相似文献   

13.
肿瘤组织的生长、转移依赖充足的血液供应。血管生成是肿瘤组织获得血运的主要方式。研究发现恶性肿瘤组织中存在一种无血管内皮细胞衬覆,可输送血液的管道结构——血管生成拟态,在恶性肿瘤的生长、转移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卵巢癌在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中致死率最高,抗血管生成治疗远期效果不佳,其可能与血管生成拟态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本文总结近年来卵巢癌血管生成拟态的研究现状,探讨血管生成拟态与卵巢癌的关系,并从抑制血管生成角度对中医药的应用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4.
杨迪  洒荣桂 《吉林中医药》2009,29(12):1104-1106
转移是恶性肿瘤的基本生物学特征,是临床上绝大多数肿瘤病人的致死因素^[1]。1971年Folkman^[2]就提出恶性肿瘤的一大特性是无限制地侵袭性生长和远处转移,这一特性依赖于肿瘤血管的生成,因此抑制血管生成能显著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目前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抗转移的途径主要有:①阻断或抑制促血管生成因子通路。  相似文献   

15.
Tivozanib     
肿瘤的增长与扩散依赖于新血管的生成或血管的新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能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增强血管的渗透性,是控制新生血管生成的重要调控因子之一.Tivozanib是一种新型高选择抑制VEGFR的喹唑啉脲类化合物,体内外实验表明本品具有显著的抗血管生成和抑制抗肿瘤生长的活性,目前对肾细胞癌的治疗正在进行Ⅲ期临床实验.  相似文献   

16.
张文曦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9):1496-1498,1503
血管生成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新生血管不仅为病理组织提供养分,保证其生长增殖,同时使得肿瘤细胞与个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直接相通,这是恶性肿瘤发生远处转移播散的必要条件.肿瘤血管生成是一个复杂而连续的过程,包括内皮细胞、可溶性血管生成因子、细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大致为以下步骤:肿瘤细胞及其它相关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VEC)释放多种血管生成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C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等.  相似文献   

17.
<正>自1971年Folkman[1]首次提出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具有血管依赖性之后,肿瘤血管生长的调节机制和抗血管生成在肿瘤治疗中的意义受到广泛关注。肿瘤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生物过程,肿瘤的转移也是通过新生血管将肿瘤细胞运送到大循环中从而转移到靶器官。肿瘤血管生成是一个复杂过程,其基本步骤为:①肿瘤血管生成因子与血管  相似文献   

18.
张春丽 《北京中医》2011,(2):156-160
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浸润和转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生物过程,抗肿瘤血管生成目前已成为肿瘤治疗的一个重要途径,而中医药在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肿瘤血管生成机制与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途径、中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作用的现代医学研究方法以及中药对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的研究与应用现状与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中药对肿瘤血管生成抑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春丽 《北京中医药》2011,30(2):156-160
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浸润和转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生物过程,抗肿瘤血管生成目前已成为肿瘤治疗的一个重要途径,而中医药在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肿瘤血管生成机制与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途径、中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作用的现代医学研究方法以及中药对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的研究与应用现状与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正姜黄素是中药姜黄的主要成分之一,其在抗新生血管生成方面具有显著作用,本文概括了姜黄素抗新生血管作用的研究进展及相关机制,主要有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黏附及迁移,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抑制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同时总结了其在眼科新生血管类疾病的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