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nephrin ,podocin及α actinin在小鼠肾小球足细胞系 (MPC5)的表达与分布 ,为进一步研究上述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建立稳定的实验平台。  方法 :培养小鼠MPC5,以γ 干扰素诱导在 33℃传代增生 ,继而在37℃培养两周使细胞分化成熟以用于实验研究。相差显微镜观察足细胞形态 ;免疫荧光染色观察nephrin ,podocin ,α actinin及WT1在足细胞的分布 ;RT PCR检测足细胞nephrin ,podocin及α actinin 4的mRNA ;免疫蛋白印迹检测nephrin ,podocin ,α actinin及WT1蛋白。  结果 :成熟足细胞呈星形且有突起形成。免疫荧光及免疫蛋白印迹显示足细胞特异性的表达WT1分子。免疫荧光染色可见nephrin和podocin在足细胞内均呈线状分布于胞膜表面 ,α actinin呈细丝状分布于胞质内及伸出的突起中。在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均检测到nephrin ,podocin和α actinin 4表达 ,其蛋白大小分别为 180KDa,4 5KDa和 10 0KDa。  结论 :首次在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证实了小鼠MPC5能够表达nephrin ,podocin及α actinin ,为进一步研究这些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膜性肾病(MN)患者肾活检组织中nephrin、podocin的表达和分布,分析MN蛋白尿与nephrin和podocin表达改变的关系,探讨肾小球足细胞裂孔隔膜蛋白nephrin和podocin在MN蛋白尿发生中的作用. 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经肾穿刺活检病理确诊为II、III期MN的患者22例,其中肾病综合征组15例(MN-A组),非肾病综合征组7例(MN-B组),临床上排除系统性红斑狼疮、乙肝相关性肾病、糖尿病肾病以及肿瘤等继发性肾脏疾病;另取5例因肾脏肿瘤行一侧肾切除的远端相对正常肾脏组织作为对照(对照组).收集并分析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尿常规、24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Alb)、血脂等相关临床资料;按常规方法取肾组织制备3 μm厚石蜡切片,行HE、PAS、PASM、Masson染色普通光镜以及免疫组化(IgG、IgA、IgM、C3、C4、C1q)检查;各组肾组织行nephrin、podocin及IV型胶原α3链免疫荧光双套色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nephrin、podocin在两组MN及对照组肾组织中表达及分布的改变,以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半定量分析. 结果:22例MN病理分期分别为II期14例,III期8例;肾小球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的沉积以IgG和C3为主,呈颗粒状沿毛细血管袢弥漫性分布.对照组肾组织免疫荧光染色可见nephrin和podocin沿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呈均匀连续线样分布;MN患者肾小球内nephrin与podocin表达皆明显减弱,免疫荧光强度降低,分布不均,部分区域有节段性缺失,部分由线状分布变成颗粒状分布,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N-A组与MN-B组比较,MN-A组肾小球nephrin和podocin的平均表达量均低于MN-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尿蛋白量与nephrin或podocin表达呈负相关. 结论:MN患者肾小球内nephrin和podocin表达量均降低,分布形式亦发生改变,部分呈节段性缺失或不连续颗粒状分布,并与尿蛋白排泄量呈负相关,提示nephrin和podocin表达的减少及分布异常可能与蛋白尿发生及蛋白尿程度有关;但其损伤的始动因素仍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肾病综合征患儿白细胞介素13的表达与病理形态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13 (IL 13 )在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NS)中的变化及其与病理形态之间的关系。  方法 :应用逆转录 多聚酶链反应 (RT PCR)及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了NS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 13mRNA及蛋白水平的变化 ,并分析其与病理形态改变的关系。  结果 :原发性NS患儿肾病期IL 13mRNA与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 0 4 6± 0 15vs 0 3 6± 0 16,P <0 0 5和 4 8 2 0± 15 90ng/Lvs 3 5 2 2± 4 4 2ng/L ,P <0 0 1) ,缓解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IL 13表达与患儿肾脏病理形态改变存在一定的关系 ,以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和IgA肾病最为明显。 结论 :Th1/Th2细胞免疫功能失衡在原发性NS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IL 13在体内可能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糖尿病肾病(DN)患者肾小球组织中nephrin的表达,以探讨nephrin在DN患者蛋白尿发生机理中可能的作用.方法免疫荧光染色图像分析及RT-PCR法检测DN组、单纯糖尿病组、单纯血尿组及对照组肾小球组织nephrin的表达水平.结果DN组肾小球组织nephrin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单纯糖尿病组、单纯血尿组及对照组(P<0.05).DN组患者肾小球组织中nephrin的mRNA表达量也显著低于单纯糖尿病组、单纯血尿组及对照组(P<0.05).结论DN患者肾小球组织nephrin的表达减少,可能影响肾小球滤过屏障的通透性,导致蛋白尿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Podocin在大鼠微小病变肾病模型中的表达和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podocin在大鼠氨基核苷嘌呤霉素(PAN)肾病模型中的表达和分布,探讨其在蛋白尿发生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建立大鼠PAN肾病模型,应用光镜、电镜观察肾脏病理改变,免疫荧光染色图像分析以及半定量RT-PCR的方法,分别检测不同时间点(1、3、10、20天)大鼠肾组织中podocin的表达.结果:①PAN注射后第l、3、10、20天大鼠肾小球podocin的表达强度分别为:45.03±5.10、33.35±6.41、13.58±3.73、42.34±6.65,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54.95±6.25,P<0.01),其中第10天的表达强度最低.podocin的表达与尿蛋白排泄量呈负相关(r=-0.786,P<0.01);②podocin在正常大鼠肾小球沿毛细血管袢呈均匀连续的线样分布;模型第1天podocin在肾小球局部呈颗粒状分布;第3天呈弥散性的颗粒状分布;第10天呈粗大的颗粒状分布;第20天podocin的分布逐渐恢复为线样;③PAN注射后第1、3、10、20天大鼠肾小球podocin mRNA的表达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的1.2、1.5和1.4倍,第20天大鼠肾小球podocin mRNA水平恢复正常.结论:PAN肾病模型大鼠肾小球podocin蛋白表达分布异常及其量的减少与大鼠蛋白尿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雷公藤多甙联合厄贝沙坦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足细胞nephrin和podocin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体重200 ~ 260 g的5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和4个模型组(n=10),后者分别应用链脲佐菌素造模成功后分为糖尿病肾病组(DN组)、厄贝沙坦组、雷公藤多甙组和雷公藤多甙联合厄贝沙坦组.给予相应干预8周后,检测血尿指标,HE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肾皮质中nephrin和podocin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1)与DN组大鼠比较,雷公藤多甙联合厄贝沙坦组大鼠肾皮质nephrin mRNA (0.507±0.024比0.276 ±0.015,P <0.01)和podocin mRNA (0.533±0.024比0.463±0.022,P<0.01)表达上调.(2)与DN组大鼠比较,雷公藤多甙联合厄贝沙坦组大鼠肾皮质nephrin蛋白(0.738±0.029比0.199±0.012,P<0.01)和podocin蛋白(0.811 ±0.032比0.227±0.014,P<0.01)表达上调.(3) HE染色和Masson染色显示,糖尿病组大鼠肾脏肾小球体积增大,系膜基质弥漫增多,系膜细胞明显增多,基底膜弥漫增厚,间质可见灶性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厄贝沙坦组和雷公藤多甙组病变较糖尿病组减轻,雷公藤多甙联合厄贝沙坦组大鼠肾脏组织病变较厄贝沙坦组和雷公藤多甙组进一步减轻.结论 雷公藤多甙联合厄贝沙坦对糖尿病大鼠的肾脏足细胞具有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足细胞nephrin和podocin mRNA和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肥胖相关性肾病患者肾小球足细胞病变,分析不同肾组织病理类型患者肾小球足细胞中neph-rin、desmin、WT1的表达和分布特征.方法 收集2001-2008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肾内科收治的16例经肾穿刺活检明确诊断的肥胖相关性肾病患者资料,根据其肾脏病理分为肥胖相关性肾小球肥大症(O-GM)组11例,肥胖相关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O-FSGS)组5例.对照组5例,为外科切除的且已诊断为肥胖的肾脏肿瘤标本的正常皮质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足细胞特异标志物nephrin、desmin、WT1,同时结合临床及肾组织病理有关指标的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nephrin、desmin、WT1在正常肾组织沿肾小球基底膜呈连续、线形分布.O-GM组nephrin、desmin、WT1的表达量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FSGS组nephrin、desmin、WT1的表达下降,呈点状、短线条状,较正常组织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FSGS组足细胞计数少于O-G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足细胞融合、微绒毛化改变和肾小球硬化数明显增多(P<0.05).结论 肥胖相关性肾病患者早期即出现肾小球足细胞中nephrin、desmin、WT1的表达和分布减少,随着病变的加重,这种变化愈发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nephrin,podocin及α-actinin在小鼠肾小球足细胞系(MPC5)的表达与分布,为进一步研究上述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建立稳定的实验平台。方法:培养小鼠MPC5,以γ-干扰素诱导在33℃传代增生,继而在37℃培养两周使细胞分化成熟以用于实验研究。相差显微镜观察足细胞形态;免疫荧光染色观察nephrin,podocin,α-actinin及WTl在足细胞的分布;RT-PCR检测足细胞nephrin,podocin及α-actinin4的mRNA;免疫蛋白印迹检测nephrin,podocin,α-actinin及WTl蛋白。结果:成熟足细胞呈星形且有突起形成。免疫荧光及免疫蛋白印迹显示足细胞特异性的表达WTl分子。免疫荧光染色可见nephrin和podocin在足细胞内均呈线状分布于胞膜表面,α-actinin呈细丝状分布于胞质内及伸出的突起中。在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均检测到nephrin,podocin和α-actinin-4表达,其蛋白大小分别为180KDa,45KDa和100KDa。结论:首次在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证实了小鼠MPC5能够表达nephrin,podocin及α-actinin,为进一步研究这些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nephrin和WT1在阿霉素肾病大鼠肾组织中表达的变化,探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及贝那普利对其的影响及二者与尿蛋白的关系。方法 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A组)、阿霉素肾病(B组)、贝那普利干预(C组)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联合贝那普利干预(D组)各15只,实验开始后6 w观察大鼠24 h尿蛋白、血肌酐及肾脏病理改变,采用RT-PCR方法对肾组织nephrin和WT1表达进行分析。结果与A组比较,B组24 h尿蛋白明显升高,肾组织nephrin、WT1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B组比较,C、D组24 h尿蛋白定量显著降低(P0.05),D组治疗效果更显著(P0.01);C、D组与同时期B组比较病理变化明显减轻。C、D组肾脏nephrin、WT1表达较B组明显增高(P0.05,P0.01)。结论阿霉素肾病大鼠尿蛋白的变化与肾组织nephrin和WT1的表达改变有关,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及贝那普利可能通过上调nephrin和WT1的表达,降低尿蛋白、改善肾小球足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0.
秋水仙碱对肾间质纤维化大鼠细胞表型改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明确细胞表型改变在肾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和意义 ,以及秋水仙碱对细胞表型改变的影响。  方法 :通过经典的单侧输尿管梗阻 (UUO)肾间质纤维化模型 ,利用RT PCR和免疫组化法分别观察模型组、秋水仙碱治疗组实验第 3天、第 7天、第 14天和第 2 1天肾组织α 平滑肌肌动蛋白 (α SMA)mRNA和蛋白表达、分布规律。  结果 :①UUO后肾皮质α SMAmRNA表达于实验第 3天、第 7天、第 14天、第 2 1天分别上调 2 1倍 (2 5 1± 3 6vs11 9± 31 7)、3 9倍 (46 4± 3 0vs 12 0± 1 8)、4 4倍 (5 3 1± 2 9vs 12 1± 2 1)和 3 7倍 (47 5± 3 1vs 12 8± 1 5 ) ;α SMA肾间质阳性表达指数进行性增加 ,分别为 :19 9± 2 6、32 6± 3 1、5 4 8± 4 4、6 3 5± 4 6 (模型组组间比较 ,F =113 3,P <0 0 0 1)。秋水仙碱治疗组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肾皮质仅微弱表达α SMA ,其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极显著低于同期模型组 (P <0 0 0 1)。②正常肾组织仅在肾间质血管壁见α SMA表达 ,肾小管上皮细胞、间质以及肾小球均未见表达。第 7天开始肾小管上皮细胞见α SMA明显表达并进行性加重。模型组皮质肾小管α SMA阳性细胞数第 7、14、2 1天分别为 :(12 5± 2 1)个 /HP、(5 8 9± 4 6 )个 /HP、(6 7 3± 4 5 )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及黏蛋白 5AC(MUC5AC)在外周气道中的表达 ,确定小气道EGFR表达与黏蛋白合成的关系。方法 肺组织标本取自 38例肺癌手术患者 ,于远离病灶处取材 ,按照基础疾病和吸烟史分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组 16例、吸烟组 10例、对照组 12名 ,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方法研究外周小气道EGFR和MUC5AC蛋白表达。结果 吸烟组和COPD组EGFR蛋白表达较高 ,吸光度 (A)值分别为 4 89± 1 89、4 6 2± 1 6 5 ,较对照组 (2 0 1± 1 0 2 )显著增高 (q′ =6 ,P <0 0 1)。吸烟组和COPD组EGFR主要表达在基底细胞 ,阳性百分率分别为 5 2 1%± 13 5 %、4 2 9%± 14 2 % ,比对照组基底细胞阳性百分率 (2 3 7%± 9 5 % )显著增高 (P <0 0 1) ;吸烟组和COPD组EGFR杯状细胞阳性百分率分别为 2 1 9%± 9 7%、2 1 1%± 8 6 % ,比对照组杯状细胞阳性百分率 (71 1%± 14 3% )显著降低 (P <0 0 1)。吸烟组和COPD组EGFR表达量及定位均无显著差异 (P均 >0 0 5 )。在所有研究对象中 ,EGFR阳性区域和MUC5AC阳性区域呈正相关 (r =0 8774 ,P <0 0 0 1)。结论 EGFR活化参与了COPD患者气道上皮黏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隐匿性肾炎的有效治疗方法,我们于2 0 0 0~2 0 0 3年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该病130例,取得满意疗效。临床资料:所有病人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1)轻至中度蛋白尿和(或)肾小球性血尿;(2 )无水肿、高血压和肾小球滤过率减少;(3)或在体检时偶然发现;(4 )排除继发性隐匿性肾炎综合征;(5 )如仅有蛋白尿,可称为单纯性蛋白尿,如仅为血尿,可称为单纯性血尿。130例病人中,男性6 2例,女性6 8例;年龄8~6 8岁,病程2周至3年;血尿并蛋白尿5 0例,单纯蛋白尿4 2例,单纯血尿38例;肾阳虚(含脾肾气虚、气阴两虚及无证可辩的单纯蛋白尿) 72例,肾阴虚(包括…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及其受体Flt 1和Flk 1在大鼠肾组织内的表达及随增龄变化 ,探讨它们在肾脏衰老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应用 3、12、2 4月龄 (各 7只 )大鼠肾组织石蜡切片进行常规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定量分析肾组织内微血管变化及VEGF、Flt 1和Flk 1表达变化。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RT PCR)检测肾组织内VEGF AmRNA的表达。 结果  2 4月龄组与 3月龄组相比肾小球面积增大〔(15 6 35± 10 2 2 ) μm2 vs(72 0 5± 496 ) μm2 ,P <0 0 1〕 ,肾小球内毛细血管袢腔面积与肾小球面积百分比减少 (46 76 %± 4 91%vs 6 3 75 %±6 0 2 % ,P <0 0 1)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数量减少 (9 8± 2 6vs 14 7± 3 1,P <0 0 1) ;肾小球内VEGF阳性细胞数增多 (9 3± 2 4vs 6 4± 1 6 ,P <0 0 5 ) ;集合管中VEGF的表达则明显减少(9 35 %± 2 10 %vs 15 2 3%± 3 2 2 % ,P <0 0 5 ) ;Flk 1在肾小球血管袢上表达增加 (9 17%±2 0 2 %vs 1 0 3%± 0 35 % ,P <0 0 1) ,而Flt 1和Flk 1在肾小管上表达则明显减少 (7 6 4%±3 0 2 %vs 15 36 %± 2 5 4% ,2 48%± 0 86 %vs 9 0 1%± 2 6 3% ,P <0 0 1)。 2 4月龄组VEGF AmRNA较其他两组减少 (P <0 0 5 )。 结论 VEGF、Flk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单个核细胞趋化蛋白 1(MCP 1)和马兜铃酸Ⅰ (aristolochicacidⅠ ,AAⅠ )及其两者的协同作用 ,对人类肾小管上皮细胞 (HKC)转分化的影响。方法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HKC细胞波形蛋白 (vimentin)、α 平滑肌肌动蛋白 (α smoothmuscleactin ,α SMA)及角蛋白 (cytocreatin)的表达 ;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表达α SMA( ) HKC细胞的百分数。结果 HKC细胞经MCP 1、AAⅠ或AAⅠ与MCP 1共同作用后 ,HKC细胞角蛋白表达减弱 ,波形蛋白、α SMA表达明显增强。无血清培养的HKC细胞中有少量细胞 (0 3 %~ 7 5 % )表达α SMA ,当培养液中的MCP 1浓度为 0 0 0 1、0 0 1、0 0 5、0 1、0 2、 0 4μg/L时 ,HKC细胞表达α SMA( ) 的百分率为 2 0 0 %、2 6 2 %、2 0 3%、2 3 2 %、11 2 %和 0 4% ,与无血清对照组 (平均为 3 1% )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当加入AAⅠ的浓度为 5、10 μg/L时 ,HKC细胞表达α SMA( ) 的百分率分别为 0 5 %和 1 4% ,与无血清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当AAⅠ为 2 0、40和 80 μg/L时 ,HKC细胞表达α SMA( ) 的百分率分别为 8 6 %、9 6 %和 13 4% ,与无血清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当培养液中同时加入MCP 1(0 1μg/L)和AAⅠ (5、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薄基底膜肾病(TBMN)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选取14例经肾活检病理检查确诊为TBMN的患儿,对其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8例临床表现为单纯性血尿,1例血尿合并少量蛋白尿,1例少量血尿合并中等量蛋白尿,4例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症状。肾组织光学显微镜检,7例表现为肾小球系膜轻度增生,3例局灶肾小球系膜增生,2例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增生,1例肾小球轻微病变,1例肾小球局灶硬化。免疫荧光检查,3例免疫荧光阴性,10例IgM±~+,1例IgM++。电子显微镜下肾小球基底膜均弥漫性变薄,厚度均<250 nm。血尿、蛋白尿的严重程度与肾小球基底膜厚度呈负相关(r分别为-0.93、-0.99,P均<0.01)。结论儿童TBMN临床上多表现为单纯性血尿,也可伴蛋白尿,少数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肾活检组织电镜观察见肾小球基底膜变薄。患儿血尿、蛋白尿的严重程度与肾小球基底膜厚度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初步探讨高浓度葡萄糖对人胰岛 β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方法 分离培养人胰岛细胞 ,并分为对照组、高糖组和高糖 氨基胍组 ,3 7℃ ,5 %CO2 培养 72h ,测定培养液上清液中胰岛素、一氧化氮 (NO)、还原性谷胱甘肽 (GSH)水平。原位末端核苷酸标记法 (TUNEL)和胰岛素免疫组化双染色法及ELISA法检测胰岛 β细胞凋亡 ,RT PCR检测胰岛细胞p5 3、Bcl 2和胰岛素基因启动转录因子 1 (PDX 1 )mRNA表达水平。 结果 高糖组胰岛 β细胞凋亡小体富计因子(1 91± 0 6 9)、β细胞凋亡率 (1 4 8% )、NO〔(1 82 3± 1 5 5 ) μmol/L〕和 p5 3mRNA(0 3 0 6± 0 0 3 9)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高糖 氨基胍组〔分别为 1 1 9± 0 3 3、6 8%、(1 5 4 2± 1 9 7) μmol/L、0 1 3 9±0 0 6 9,P <0 0 1〕和对照组〔分别为 1 0 6± 0 2 6、4 2 %、(1 1 7 3± 2 1 7) μmol/L、0 1 2 5± 0 0 1 5 ,P <0 0 5〕 ,而胰岛素释放量、GSH、bcl 2mRNA和PDX 1mRNA表达水平则显著低于高糖 氨基胍组(P <0 0 5 )和对照组 (P <0 0 5 )。 结论 高浓度葡萄糖可通过诱导人胰岛 β细胞凋亡及PDX 1表达降低使胰岛素分泌减少 ,其机制与高糖状态下胰岛 β细胞抗氧化能力降低引起NO介导的p5 3高表达和PDX 1低表  相似文献   

17.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与NPHS2基因突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检测不同病理类型散发性难治性肾病综合征(NS)患者NPHS2基因突变. 方法研究对象为1997年至2004年我院收治的19例散发性难治性NS患者,年龄4~48岁,男性15例,女性4例,其中激素不敏感患者7例,包括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5例,微小病变(MCD)1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1例;激素依赖患者12例,包括MCD 6例,FSGS 4例,未行肾穿刺2例.外周血基因组DNA PCR扩增后直接测序.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肾组织中podocin的表达. 结果①发现1例NPHS2基因 431C>A的杂合突变,造成144位氨基酸由脯氨酸转变为组氨酸,查阅文献和基因库,未发现相同突变报道.该患者为激素依赖性NS,病理类型为FSGS.正常对照102条染色体中未发现同样突变.②发现11个SNP位点,其中3个位于外显子区,4个位于内含子区,1个位于启动子区,1个位于5'-UTR区,2个位于3'-UTR区.③该患者肾组织中podocin表达明显减弱. 结论在1例激素依赖NS患者中发现1个新的NPHS2基因突变,且肾组织中podocin蛋白表达明显减弱.推测该例患者发病和激素治疗反应差可能与NPHS2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骨髓单个核细胞 (BM MNCs)移植对心肌梗死 (MI)后恢复期心肌细胞凋亡及心功能的影响 ,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通过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成MI模型。 2周后第二次开胸在心外膜下梗死区及周边区多点注射BM MNCs混悬液 2 0 0 μl(5× 10 6 个细胞 )。经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 (EF)、短轴缩短率 (FS)等指标。采用DNA缺口末端标记法 (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 ,免疫组化法检测Bcl 2、Bax蛋白在心肌细胞中表达水平。结果 术后 4周 ,移植组EF、FS值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8周时EF、FS值升高达 2 2 4 %、2 8 1% (P <0 0 5 )。TUNEL结果显示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在移植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4周 :0 0 94 6± 0 0 17vs 0 173± 0 0 18,P <0 0 5 ;8周 :0 0 916± 0 0 14vs 0 182± 0 0 15 ,P <0 0 5 )。免疫组化结果表明 ,移植组Bcl 2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 (4周 :12 6 6± 3 37vs 5 6 8± 2 5 3,P <0 0 5 ;8周 :13 0 8± 3 0 87vs 5 0 2± 1 91,P <0 0 5 ) ;Bax蛋白表达则降低 (4周 :11 4 8± 3 134vs 2 0 12± 3 91,P <0 0 5 ;8周 :9 98± 3 0 3vs 2 2 74± 3 12 ,P <0 0 5 )。结论 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可抑制MI后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 ,从而保护心功能 ,其机制可能与对Bcl 2、  相似文献   

19.
高血压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中ERK-2和原癌基因c-jun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ERK 2是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本文研究MAPK/ERK系统在高血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两肾一夹型高血压模型 ,4周后处死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观察肾细小动脉平滑肌细胞中ERK 2和c jun表达。结果 实验期间 ,高血压组动脉血压从 (112± 18)mmHg升高到实验结束时的 (198± 33)mmHg ;高血压组肾小球发生了明显的纤维化 (P <0 0 5 ) ;高血压组可见肾入球动脉玻璃样变 ,小动脉发生了管壁增厚、细胞数目增多 ;高血压组肾小叶间动脉ERK 2染色阳性率 (16 86 % )高于对照组 (P <0 0 1) ,ERK 2在高血压组入球动脉、小叶间动脉、叶间动脉和弓形动脉VSMC中染色阳性率 (分别为 7 0 9%、14 5 7% ,2 9 4 4 %及 13 6 3%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在高血压组入球动脉及其VSMC中c jun的阳性率 (分别为 17 6 2 %和 8 73% )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小叶间动脉、弓形动脉VSMC中c jun染色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结论 两肾一夹型高血压时 ,可出现ERK 2过表达 ,转录相关基因c jun活化 ,最终使VSMC增多。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活性维生素D3[1,25-(OH)_2D_3]对阿霉素(ADR)肾病模型大鼠足细胞的作用及对podocin表达的影响。方法 90只雄性SD大鼠随机选取30只作为对照组,其余60只被一次性尾静脉注射ADR 7.5 mg/kg。建模成功后,随机均分为ADR组、治疗组,治疗组每日给予1,25-(OH)_2D_3 0.25μg/kg灌胃,对照组及ADR组每日给予等量的花生油灌胃。于治疗第2、4、6、8、10周末收集24 h尿,进行生化分析;取肾组织进行后续的组织学观察和分子水平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DR组24 h尿蛋白显著增加(P0.05),1,25-(OH)_2D_3显著减少24 h尿蛋白含量(P0.05)。苏木素-伊红(HE)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肾小球形态完好,ADR组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肾间质纤维化、大量炎性细胞浸润,1,25-(OH)_2D_3治疗减轻了肾小球损伤。电镜观察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足细胞超微结构发生改变,出现细胞空腔、细胞核畸形,基底膜呈节段性增厚、足突被压扁且融合;1,25-(OH)_2D_3治疗后,足细胞损伤减轻。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podocin主要定位于细胞膜,在正常肾小球中高表达,而ADR组表达较低(P0.05);1,25-(OH)_2D_3治疗后,podocin的表达显著增高(P0.05)。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podocin mRNA和蛋白水平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与对照组相比,ADR组表达显著降低(P0.05);1,25-(OH)_2D_3治疗后,podocin表达有所恢复。结论 1,25-(OH)_2D_3能够改善ADR肾病模型大鼠肾脏足细胞损伤,逆转podocin蛋白表达缺失,从而减少24 h尿蛋白,发挥重要的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