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药的中药化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中西结合有多种思路和方法,“西药的中药化”是其中之一,是中西医结合在西药运用领域中相结合的一种思路和方法,指西药按中医药的理论来运用,辨证用药,当然也要符合西医的诊断用药原则,使中西双重理论有机的结合起来。但目前在临床运用中还不多见,在此笔者试对其研究简况及实践条件和临床意义作一概述,以期能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藏西药学结合、藏西医结合,共同构成藏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结合,将会产生统一、新型的医药学理论体系。仅有藏西医学结合,没有藏西药学则藏西医学的结合是不能达到的;若没有藏西医学结合,藏西药学的结合亦难彻底,这两类结合,能互相促进,不断深化,最后达到藏西医药学结合,一些结合目前争辩不可避免,是实验医学向整体过渡时代,是医学宏观与微观并重,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发展趋势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3.
笔者自 1 996年以来 ,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附睾炎 43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诊断标准及张学庸主编金盾出版社出版的《新编诊疗常规》中急性附睾炎的诊断。即起病急骤 ,阴囊肿痛、坠胀 ,痛引少腹。附睾肿大 ,可波及睾丸 ,触痛明显 ,同侧精索肿硬触痛 ,抬高阴囊可减轻。伴恶寒发热 ,头痛 ,口渴 ,小便短赤 ,或小便刺痛 ,血精病史。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排除结核性、淋菌性附睾炎。共 83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 43例 ,年龄 2 1~…  相似文献   

4.
再谈西药中药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药中药化是中西医结合的新理论体系.通过阐述西药中药化的内容、研究方法及意义,说明西药中药化后,使之具备中药的基本属性,从而既能为西医使用,也能按中医药辨证施治理论指导供中医临床使用,减轻甚至避免了某些不良反应,提高治疗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西药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5.
中西医结合治疗痔疮16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痔疮 1 67例 ,取得较满意疗效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诊断标准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 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共 1 67例 ,其中男 95例 ,女 72例 ;年龄 2 0岁以下 3例 ,2 0~ 40岁 80例 ,40~ 60岁 5 7例 ,60岁以上 2 7例 ;病程最短 2年 ,最长40多年。症状为痔核脱垂、便血、疼痛、粘液流出、瘙痒等。2 治疗方法 手术 :患者先作清洁灌肠 ,采用局麻或低位骶麻 ,成功后取膀胱截石位或右侧卧位 ,常规肛管及直肠下段消毒后 ,用纹式血管钳分别在齿线上 0 .5 cm处钳夹内痔核 ,取化痔液 1 0~ 2 0 m…  相似文献   

6.
目前临床用药引直的无效医疗问题,成了临床医生日益关注的焦步。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法则是西药中药化。文中以医学微观辩证与宏观辩证相统一的理论为基础,以西药中药化的观点为指导,对中风病的静和药进行了初步规范。临床实践表明,这一规范是避开药物“0区”的简单、可靠而合理的方法,西药中药化是中医结合临床上的新概念。  相似文献   

7.
病证结合模式评价中药临床前有效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药研究角度分析了运用病证结合模式进行中药临床前有效性评价的必要性和实用性,以及实施该评价模式的载体——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介绍了常见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制思路并进行了评价;认为通过积极的探索研究,逐步完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制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将其运用于中药临床前有效性评价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世界范围内具有高患病率和病死率的重大慢病。冠心病的发病过程中伴随着物质代谢紊乱和由此产生的慢性代谢性炎症,这提示代谢炎症有望成为防治冠心病的有效药物靶点。病证结合是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的重要模式,代谢免疫表型机制研究可帮助深入阐释病证结合的科学问题,深化病证结合和代谢免疫表型认识可为防治冠心病中药药效机制探索和创新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对西药中药化的审视与反思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药中药化"既有理论意义,又具实践意义;既具现实意义,更具深远意义."认为,西药中药化是中药现代科学化的捷径,可深入对西药的再认识,并能寻求突破点,促进中西医药学的结合与统一,为医药科研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西药中药化“既有理论意义,又具实践意义;既具现实意义,更具深远意义。”认为,西药中药化是中药现代科学化的捷径,可深入对西药的再认识,并能寻求突破点,促进中西医药学的结合与统一,为医药科研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王阶  郭丽丽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7):3402-3405
由于中医药在理论基础、应用方式和疗效评价标准上与现代医药学的差异,中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在某种程度上受到质疑,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和国际化进程。作者针对近年中药新药研究中常见的适应证定位不明确、工艺选择不合理、临床前药效学研究结果对拟定适应症的有效性支持力度不足、临床疗效中医特色和优势不突出等问题,结合防治冠心病中药新药研发体会,指出现代病证结合理论渗透在中药新药研发的各个阶段,为中药新药研发提供全方位指导。从现代病证结合理论促进防治冠心病中药新药适应症精确定位,为制剂工艺优化和质量控制提供目标导向,赋予临床前药效评价中医药特色,通过多目标优化提高临床疗效等几个方面阐释现代病证结合理论在研发现代中药新药过程中的应用价值,并结合相关学科的发展对今后中药新药研发方向进行了客观分析。  相似文献   

12.
简论中药现代科学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中药现代科学化的必要性和实现的途径。方法:从中医药学丰富和发展的历史、现代对中药研究的状况,以及中医药学发展趋势和现代对中药的要求,作理论上的探讨。结果:中药现代科学化是时代的必然,从现有中药和现有西药均能获现代科学化中药。结论:西药中药化,是实现中药现代科学化的捷径,是中医药学在当代对世界医药学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13.
以病证结合与生物网络的视角,从疾病、证候、症状不同维度,探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进行中药复方药理学评价的方法与思路,并根据复方中药多组分、多靶标的特点,借鉴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探索一套基于生物网络的中药复方药理学评价对策,以期建立基于生物网络与病证结合的多维度、多层次的中药复方药理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4.
对西中化与中药西化的含义、背景、理论基础、实践基础进行了阐述,认为二者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关系,它们相互促进,共发发展;其根本目的都是服务于临床,治疗疾病,共同促进中西医结合和中医药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论西药中药化研究的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论西药中药化研究的意义岳凤先(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北京100700)吕士选(江苏无锡市中医医院无锡214001)所谓西药中药化研究,简言之,就是把西药放到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内进行研究,使之具备中药的基本内容,从而亦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中药的基本内...  相似文献   

16.
17.
中药现代化一直是中医药界多年来关注的焦点。由于中药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特点,以还原论为指导的中药物质基础及机理研究一直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主导思想。中医系统论的提出,为中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以中医系统论思想为指导,结合“西药中药化”和“化学中药”研究观点,再认识中药现代化研究之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对脑梗塞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11月~2010年6月以来于我院进行治疗的脑梗塞患者268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进行为期两个月的临床药物治疗,并观察治疗效果;结果:中西药结合治疗组的收缩压下降趋势极显著高于西药治疗组(P〈0.01),中西药结合治疗组的舒张压下降趋势显著高于西药治疗组,临床症状好转天数同样也是中西药结合治疗组极显著低于西药治疗组和中药治疗组;中药治疗组各项指标优于西药治疗组,但是统计学分析差异不显著(P〉0.05);中西药结合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另外两个治疗组;结论:中西药结合是治疗脑梗塞的比较好的方法,且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药物是治疗疾病的重要载体之一,临床常将其划分为西药与中药,应用时也分别以西医或中医的理论为指导,但作为药物,它们具有许多共同的特性,所以中药与西药必然有互通性。中药西药化的趋向明显,但面临的困难较多,研究与开发多停留在剂型的改变上;西药的研究细致、深入,已达到分子水平,临床应用发现西药也具有中药的某些特性,可以参照中医的辨证理论应用,使西药中药化,可以提高疗效或避免、减轻毒副作用,是中西医结合的捷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对“西药中药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中医药理论体系的认知方法,使临床合理使用并发挥治疗作用的西药具有中医理论内涵是可行的,此即"西药中药化"。通过该工作的开展,有益于西药的更合理使用,有益于中药理论体系的发展,有益于医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因此,应该通过中医的思维和认识方法去逐步开展"西药中药化"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