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材料表面对血浆蛋白的吸附特性 ,是研究和评价生物医用材料血液相容性的重要依据。本文用自制的表面等离激元 (SPR)传感器 ,测量了金膜、磷脂DSPC膜、成都科大Ⅱ型聚氨酯、Pellethane2 36 3 55D聚氨酯及有机玻璃膜表面对纤维蛋白原的动态吸附特性 ,在纤维蛋白原溶液浓度为5mg/ml的相同条件下 ,磷脂DSPC膜表面吸附纤维蛋白原的速度最低 ,饱和吸附浓度也最小 (表面浓度为 1ng/mm2 )。其次是裸金膜 (表面浓度为 3.5ng/mm2 ) ,再其次是成都科大Ⅱ型聚氨酯膜 (表面浓度为 3.8ng/mm2 )和Pellethane 2 36 3 55D聚氨酯 (表面浓度为 4 .3ng/mm2 ) ,吸附速度和吸附量最高的是有机玻璃膜 (表面浓度为 4 .5ng/mm2 )。结果表明 ,材料表面对纤维蛋白原的吸附动力学特性 ,与材料的血液相容性密切相关。表面等离激元技术与本文采用的在金膜上铺展高分子材料的离心铺膜法和LB技术等样品制备技术相结合 ,为生物材料表面对蛋白质吸附特性的实时、动态、原位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高灵敏度的方法 ,并可能发展成为一种材料生物相容性的测试和评价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3.
本文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研究了嵌段聚醚型聚氨酯在纯纤维蛋白原溶液中和稀释血浆中的表面纤维蛋白原吸附性规律,考察了聚醚型聚氨酯的特性粘数及溶液体系中的NaCl浓度对材料表面纤维蛋白原吸附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聚合物特性粘数的增大,材料表面的纤维蛋白原吸附量呈降低的趋势;溶液体系中盐浓度的降低导致纤维蛋白原凝固性增强,在纯纤维蛋白原溶液中,材料表面纤维蛋白原的吸附量相应增多,而在稀释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吸附量相应减少,在达到最低值后又有上升的趋向,表明纤维蛋白原在材料表面的吸附还受血浆中其它大分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医用生物蛋白胶及其主体成分纤维蛋白原的免疫原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医用生物蛋白胶及其主体成分纤维蛋白原的潜在免疫原性。采用SDS-PAGE电泳、Western blot分离确定主体胶成分中的纤维蛋白原蛋白,建立间接ELISA法检测抗体条件;新西兰白兔创伤实验及BALB/c小鼠实验考察医用生物蛋白胶及纤维蛋白原的免疫原性。结果表明,生物蛋白胶主体成分以0.5μg/ml包被时,可有效检测抗纤维蛋白原抗体。新西兰白兔创伤实验中,实验组兔血清1周后出现抗体,2周后抗体水平明显升高,6周后抗体水平下降,呈先升后降的动态变化趋势;小鼠实验中,NBT试验未发现阳性中性粒细胞,MTT检测到T细胞呈现弱增殖能力。研究表明,医用生物蛋白胶主体胶成分中的纤维蛋白原在兔出现一过性抗体,医用生物蛋白胶对小鼠未表现出明显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5.
目前,已有效运用于医学方面的便携式诊断检测仪器有体温表、听诊器等。医生就诊时,为了弄清病人的感觉神经如何,就常常在病人嘴里放一块压舌板,摸摸脉搏,再量量血  相似文献   

6.
应用实验室自行研制的自动扫描式表面激元共振(SPR)生物传感器对三种聚氨酯材料进行了血液蛋白质吸附实验,以传感片上的金膜作为对照材料。同时应用原子力显微镜对金膜和聚氨酯材料的超微结构与材料表面上所吸附的蛋白质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显示,四种材料对纤维蛋白原和IgG的吸附量顺序均为:金膜>H50—0>H50—50>H50—100。T—检验结果表明,金膜对纤维蛋白原和IgG吸附量与三种聚氨酯材料均有显著差别。该结果表明聚氨酯材料的血液相容性明显好于金膜对照材料。  相似文献   

7.
8.
纤维蛋白原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家兔及培养的家兔主动脉平滑肌细胞上,观察了纤维蛋白原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作用,Fg有其代谢产物对SMC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高胆固醇饲料在诱发高胆固醇血症的同时,血浆中Fg含量也逐渐升高,二者在早期有明显的正相关。尸检病人冠脉AS病灶免疫组化分析发现,病灶内皮下及血管间质有大量Fg及其降解产物存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猪纤维蛋白原的免疫原性和免疫效果,为该药物安全评价和进一步优化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建立生物素-亲和素系统改良的ABC-ELISA检测抗体;新西兰白兔创伤试验考察血清抗体效价及其动态变化;免疫器官质量及脏器指数分析、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氯化硝基四氮唑蓝(NTB)还原法检测中性粒细胞吞噬能力,揭示猪纤维蛋白原对小鼠免疫系统的影响.结果 1周后新西兰白兔血清即可检测出抗体,且第2周抗体含量达到峰值后下降至较稳定水平,抗体效价也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小鼠免疫器官质量及脏器指数均未发生明显改变;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小鼠淋巴细胞增殖指数无明显差异;实验组小鼠中性粒细胞吞噬能力显著性增强.结论 猪纤维蛋白原刺激新西兰白兔机体后产生体液免疫应答,但在小鼠体内未表现出特异性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去纤维蛋白原酶预防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机理。方法:用去纤维蛋白原酶治疗刚接受血管成形术的实验兔7天,应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测定其腹主动脉平滑肌细胞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mRNA的表达水平,并且与未治疗对照组比较。结果:损伤后7天对照组内弹力板附近平滑肌细胞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mRNA表达阳性,而未损伤的正常血管壁平滑肌细胞中该mRNA表达阴性;与对照组相比,去纤维蛋白原酶处理能明显减低损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对生物医用金属材料表面改性的几种方法进行了综述,并对表面改性在生物金属材料方面的应用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用椭圆偏振术研究了牛血清白蛋白(BSA)和人纤维蛋白原(FGN)在亲水硅片表面上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蛋白质浓度大于5μg/ml时,相同蛋白质浓度下,BSA的最终吸附量小于FGN。在蛋白质浓度变化的情况下,BSA在吸附液蛋白质浓度约为10μg/ml时即达到饱和吸附(即最终吸附量不再随蛋白浓度提高而增加),而FGN达到饱和吸附时的吸附液浓度约为20μg/ml,BSA和FGN吸附液浓度同时30μg/m  相似文献   

13.
纤维蛋白原IodOgen法125I标记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了纤维蛋白原(FG)的Iodogen法^125I标记技术。先用不同量的Iodogen作用于一定量的^125I和FG,根据产物标记率和活性率,选择Iodogen单次用量的FG的1%;用此量再进行多步重复标记,得出最佳重复次为5次,得产物标记率95.2%,活性率87.4%。提示^125I标记FG适合采用小剂量多步氧化标记法。  相似文献   

14.
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对肾损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表面等离子体谐振生物传感器具有无需标记、灵敏度高的特点,因此有望在本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自制的SPR生物传感器,对检测尿微量白蛋白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同时利用直接法和间接法对人血清白蛋白进行检测,并对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直接法可以检测到0.1ug/mL的人血清白蛋白,问接法的检测范围为1—50ug/mL,两种方法分别可通过双抗夹心法或二抗对传感器响应值进行放大,以进一步提高灵敏度。  相似文献   

15.
生物传感器的动力学 为了了解生物传感器中发生的反应,我们以葡萄糖或血糖传感器为例,一种特殊的葡萄糖传感器是以固定的葡萄糖氧化酶为基础。当葡萄糖和氧存在时,这种氧化酶就会产生葡萄糖酸、过氧化氢和羟基离子。这一反应可涉及几种不同类型的传感器。例如,可以氧传感器测量氧浓度的变化,不管是参加反应的游离氧(荧光氧猝灭传感器)还是生成的过氧化氢(Clark银/铂电极),也可用pH传感器来监测羟基离子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纤维蛋白原Bβ基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纤维蛋白原Bβ基因多态性可影响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并可能是心脑血栓性疾病的遗传性危险因素,本重点综述了目前已发现的纤维蛋白原Bβ基因多态性位点及相互间关系,以及纤维蛋白原Bβ基因多态性影响血浆中的纤维原水平的机制。  相似文献   

17.
纤维蛋白原Bβ基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纤维蛋白原 Bβ基因多态性可影响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水平 ,并可能是心脑血栓性疾病的遗传性危险因素。本文重点综述了目前已发现的纤维蛋白原 Bβ基因多态性位点及相互间关系 ,以及纤维蛋白原 Bβ基因多态性影响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水平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活性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对379例患者进行血浆和血清粘度的测定,应用其结果计算出纤维蛋白原的活性,按照公式;纤维蛋白原活性(g/L)=纤维蛋白原量(g/L)/[血浆粘度(mPa·s)一血清粘度(mPa·s)]。结果在纤维蛋白原活性增强时,血浆粘度有所提高,并使全血粘度升高。此纤维蛋白原活性与其含量的增粘作用不成比例。结论临床测定纤维蛋白原活性能提高血液流变学检测的特异性及敏感性。  相似文献   

19.
纤维蛋白原对模拟人工体液中不锈钢腐蚀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模拟人工体液PBS溶液中采用电化学测试技术考察了纤维蛋白原对冠状动脉支架用SUS316L和SUS317L不锈钢腐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纤维蛋白原的存在增大了介质对材料的浸蚀性。在含纤维蛋白原的溶液中,试样的自腐蚀电位负移,维钝电流密度增大,点蚀击穿电位(Eb)降低。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吸附现象,发现吸附的纤维蛋白原呈白色条状,不连续地分布在材料表面。  相似文献   

20.
声波道生物传感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传感器这一新兴学科对系列化,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都产生巨大的影响,声波道生物传感器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许多优点。本文综述了声波道生物传感器的工作方式,结构特点及其灵敏度,并提出了表面激发波传感器是将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