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马来酸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12/2005-06在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血管研究所实验室进行。取42只Wistar大鼠以高热量饮食喂养1个月后(体质量约230g)单纯随机分为:正常组(n=6)、马来酸罗格列酮组(n=12)、格列齐特组(n=12)及糖尿病未治疗组(n=12)。后3组大鼠以33.3mg/kg链脲佐菌素腹腔一次性注射建立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马来酸罗格列酮组大鼠给予马来酸罗格列酮片2mg/kg,格列齐特组给予格列齐特25mg/kg,均为灌胃给药,1次/d,其他2组不干预。造模后所有大鼠为普通饮食喂养,给药12周后断颈处死大鼠。应用投射电镜评价各组心肌重构情况,并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分别检测心肌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结果:33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糖尿病模型大鼠心肌均存在明显的心肌重构,但马来酸罗格列酮组病变较轻。②心肌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和mRNA水平:马来酸罗格列酮组、格列齐特组及糖尿病未治疗组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0.05),马来酸罗格列酮组明显低于糖尿病未治疗组(P<0.05)。结论:马来酸罗格列酮能够明显改善糖尿病大鼠早期心肌重构,机制可能与抑制心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病程糖尿病模型大鼠心肌的病理变化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CF-β1)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CF)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腹腔注射链尿佐菌素(65mg/kg)建立SD大鼠1型糖尿病模型,分别于4、12、24周检测心肌羟脯氨酸含量(HPC),Masson染色观察胶原纤维容积分数(CVF)及血管周围胶原面积(PVCA),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心肌胶原蛋白(Collagen Ⅰ、Collagen Ⅲ)、TGF—β1和CTGF在心肌的分布及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心肌光镜与透射电镜观察,并与同龄正常大鼠进行比较。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大鼠心肌纤维化指标HPCI4周:(134.67±37.86)、(184.30±31.26)μg/g,12周:(151.17±21.59)、(202.80±40.06)μg/g,24周:(169.67±48.27)、(250.17±53.96)μg/g,P均〈0.05]、CVF[4周:(3.38±0.70)%、(5.68±0.93)%,12周:(4.76±1.34)%、(11.17±1.65)%,24周:(6.08±0.88)%、(13.36±0.85)%,P均〈0.05]、PVCA[4周:(26±13)%、(58±18)%,12周:(36±15)%、(93±33)%,24周:(54±44)%、(154±57)%,P均〈0.05]、Collagen Ⅰ[4周:(1.33±0.33)×10^3、(4.55±0.74)×10^3,12周:(2.16±0.11)×10^3、(6.06±0.73)×10^3,24周:(3.00±0.32)×10^3、(7.20±0.18)×10^3,P均〈0.05)、Collagen Ⅲ[4周:(1.56±0.23)×10^3、(3.42±1.40)×10^3,12周:(2.93±0.40)×10^3、(5.58±1.29)×10^3,24周:(3.25±0.26)×10^3、(4.20±0.17)×10^3,P均〈0.05]表达均明显增高。电镜发现糖尿病组心肌细胞肌丝稀疏,线粒体肿胀,间质胶原增生。②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TGF-β1[4周:(1.15±0.14)×10^3、(2.13±0.49)×10^3,12周:(2.96±0.24)×10^3、(5.28±0.24)×10^3,24周:(3.25±0.65)×10^3、(4.41±0.73)×10^3,P〈0.05]和CTGF的表达[4周:(2.28±0.86)×10^3、(5.98±1.38)×10^3,12周:(3.92±0.91)×10^3、(6.47±0.50)×10^3,24周:(4.54±1.01)×10^3、(7.85±1.45)×10^3,P均〈0.05]表达均明显增高。TGF-β13个月时达高峰,6个月时减少;CTGF随病程进展逐渐增高(F=4.06,P〈0.05)。结论早期糖尿病大鼠模型已出现心肌纤维化改变,糖尿病心肌纤维化与TGF-β1、CTGF表达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病程糖尿病模型大鼠心肌的病理变化及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 腹腔注射链尿佐菌素(65 mg/kg)建立SD大鼠1型糖尿病模型,分别于4、12、24周检测心肌羟脯氨酸含量(HPC),Masson染色观察胶原纤维容积分数(CVF)及血管周围胶原面积(PVCA),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心肌胶原蛋白(Collagen Ⅰ、Collagen Ⅲ)、TGF-β_1和CTGF在心肌的分布及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心肌光镜与透射电镜观察,并与同龄正常大鼠进行比较.结果 ①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大鼠心肌纤维化指标HPC[4周:(134.67±37.86)、(184.30±31.26)μg/g,12周:(151.17±21.59)、(202.80±40.06)μg/g,24周:(169.67±48.27)、(250.17±53.96)μg/g,P均<0.05]、CVF[4周:(3.38±0.70)%、(5.68±0.93)%,12周:(4.76±1.34)%、(11.17±1.65)%,24周:(6.08±0.88)%、(13.36±0.85)%,P均<0.05]、PVCA[4周:(26±13)%、(58±18)%,12周:(36±15)%、(93±33)%,24周:(54±44)%、(154±57)%,P均<0.05]、Collagen Ⅰ[4周:(1.33±0.33)×10~3、(4.55±0.74)×10~3,12周:(2.16±0.11)×10~3、(6.06±0.73)×10~3,24周:(3.00±0.32)×10~3、(7.20±0.18)×10~3,P均<0.05)、Collagen Ⅲ[4周:(1.56±0.23)×10~3、(3.42±1.40)×10~3,12周:(2.93±0.40)×10~3、(5.58±1.29)×10~3,24周:(3.25±0.26)×10~3、(4.20±0.17)×10~3,P均<0.05]表达均明显增高.电镜发现糖尿病组心肌细胞肌丝稀疏,线粒体肿胀,闻质胶原增生.②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TGF-β_1[4周:(1.15±0.14)×10~3、(2.13±0.49)×10~3,12周:(2.96±0.24)×10~3、(5.28±0.24)×10~3,24周:(3.25±0.65)×10~3、(4.41±0.73)×10~3,P<0.05]和CTGF的表达[4周:(2.28±0.86)×10~3、(5.98±1.38)×10~3,12周:(3.92±0.91)×10~3、(6.47±0.50)×10~3,24周:(4.54±1.01)×10~3、(7.85±1.45)×10~3,P均<0.05]表达均明显增高.TGF-β_13个月时迭高峰,6个月时减少;CTGF随病程进展逐渐增高(F=4.06,P<0.05).结论 早期糖尿病大鼠模型已出现心肌纤维化改变,糖尿病心肌纤维化与TGF-β_1、CTGF表达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高选择性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依普利酮对鸟苷酸环化酶偶联受体-A基因敲除小鼠心肌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影响,并对其逆转心室重构的分子机制进行探讨。
方法:实验于2005-06/2006-04在河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日本奈良县立医科大学第一内科完成。①实验材料:鸟苷酸环化酶偶联受体-A基因敲除小鼠20只由日本国立循环器病中心岸本一郎教授馈赠,雄性,12周龄,基因背景为清洁级C57BL/6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6只、依普利酮组7只、肼苯哒嗪组7只。另取同龄野生型小鼠7只作为野生组。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依普利酮组每天通过饲料给予100mg/kg依普利酮,肼苯哒嗪组每天通过饮用水给予10mg/kg肼苯哒嗪,均给药4周。空白对照组与野生组不进行任何干预。③实验评估:每周检测小鼠尾动脉收缩压及体质量。各组小鼠于16周龄时采用腹主动脉抽血法处死,称取心脏重量,计算心脏重量与体质量的比值。心脏切片行Masson三色染色,并利用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心肌胶原容积分数、心肌血管周围胶原面积和管腔面积之比。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心室胶原纤维Ⅰ、胶原纤维Ⅲ、心肌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在心肌组织的表达。
结果:①心室重构指标检测:与野生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收缩压、心脏重量,体质量、心肌胶原容积分数、心肌血管周围胶原面积,管腔面积均显著升高(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依普利酮组上述4项指标均显著下降(P〈0.05或0.01);肼苯哒嗪组收缩压明显下降(P〈0.01),心脏重量,体质量、心肌胶原容积分数、心肌血管周围胶原面积,管腔面积则明显升高(P〈0.05)。②心肌纤维化情况: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依普利酮治疗4周后小鼠心肌纤维化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5.
益肾康对糖尿病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探讨益肾康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表达的影响及推测益肾康对细胞外基质(ECM)沉积的作用.方法:以链脲佐菌素(STZ)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4组:正常组、模型组、达美康 开博通组(西药组)、益肾康组(中药组).采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方法观察肾脏TGFβ1表达和ECM层黏蛋白(LN)、纤维连接蛋白(FN)、Ⅲ型胶原(Col Ⅲ)、Ⅳ型胶原(Col Ⅳ)沉积以及药物对其影响.结果:益肾康可以降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降低蛋白尿水平,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这种效果更加明显.西药组早期亦能降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但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效果不如益肾康组明显.益肾康可降低肾脏肥大指数,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西药组亦能降低肾脏肥大指数,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正常组TGFβ1在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微弱,在肾小球系膜区TGFβ1 mRNA呈弱表达;模型组TGFβ1蛋白及mRNA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及肾系膜表达均明显;而中、西药两组TGFβ1表达较模型组为弱(P<0.01),西药组TGFβ1表达较中药组明显(P<0.05).结论:益肾康可能通过下调TGFβ1表达而减少肾ECM的沉积. 相似文献
6.
转化生长因子β的表达与调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吉庆利 《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0,21(5):268-269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一种在人体内大部分组织和器官中均有广泛表达的细胞因子,并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但TGF-βmRNA、TGF-β生物学效应的表达三者之间并不一致。许多研究表明,在TGF-βmRNA转录、转录后、TGF-β蛋白的分泌、释放及与其受体的结合等环节均受到周围环境诸多因素的调控,故TGF-β的表达与调控的多样性与其生物学效应的发挥存在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目前有关糖尿病肾病(DN)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新近国外研究发现,某些细胞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其发生发展中起着一定作用。它可通过引起肾小球血流动力学改变,系膜细胞肥大、增殖.细胞外基质增加等参与DN的发生和发展。它被认为是高糖环境或糖尿病状态下多种生理生化改变导致DN的最后的共同的中介物质.对DN等微血管病变具有多样及网络生物效应。 相似文献
8.
2型糖尿病伴牙周病大鼠牙槽骨中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研究表明糖尿病可以增加牙周病的发病风险,糖尿病可以引起骨代谢的紊乱并导致骨质疏松症,但其具体机制尚未阐明.目的:通过对大鼠牙槽骨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表达及根尖区骨密度变化的测定,探究2型糖尿病促进牙周病变的机制.方法:采用高糖高脂饮食喂养、小剂量链脲佐菌素、一次性腹腔注射及正畸结扎丝结扎的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伴牙周病SD大鼠模型.应用RT-PCR技术检测实验大鼠牙槽骨中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表达,并对大鼠牙槽骨进行骨密度测量及病理切片光镜观察.结果与结论:与正常对照组、2型糖尿病组、牙周病组比较,2型糖尿病伴牙周病组大鼠牙槽骨中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表达最高,骨密度值最低(P<0.01).2型糖尿病伴牙周病组大鼠牙槽骨有骨质疏松倾向.结果提示2型糖尿病可能通过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过表达来促进牙槽骨骨质疏松,进而说明2型糖尿病可能通过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过表达来促进牙周病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缬沙坦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W 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糖尿病模型组(n=40),糖尿病模型组给予一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制造糖尿病模型,模型成功后随机分为糖尿病组(n=20)和缬沙坦组(n=20);缬沙坦组每日给予缬沙坦30 m g/kg的剂量灌胃;第8周测定各组大鼠尿蛋白,处死大鼠取肾组织石蜡包埋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糖尿病大鼠尿蛋白排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肾间质损害明显,糖尿病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阳性表达相对面积分别为0.2209±0.0405和0.1835±0.0611,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上调(P<0.01);缬沙坦组大鼠尿蛋白排泄较糖尿病组显著下降,其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阳性表达相对面积分别为0.1435±0.0322和0.1183±0.0376,较糖尿病组显著下调(P<0.01)。结论:缬沙坦能显著下调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上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 相似文献
10.
活血化瘀汤对大鼠骨折愈合中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与蛋白表达及软骨内成骨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汤对实验性大鼠骨折愈合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4/12在福建中医学院骨伤研究所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3个月龄雄性SD大鼠60只,建立闭合骨折髓内固定动物模型后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活血化瘀汤组(n=30)、生理盐水组(n=30)。每组叉分为骨折后3,5,7,14,21d5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6只。在大鼠麻醉苏醒后开始灌服活血化瘀汤(由蒲黄9g,姜黄4.5g,当归9g,泽兰6g.茜草9g,三七6g,红花1.5g,莪术6g,生地9g,赤芍9g,紫苏9g,甘草3g等组成,由福建中医学院屏山制药厂协作制备)15mL/(kg&;#183;d)(按10倍成人剂量换算),分两次,生理盐水组在相同条件下灌服等体积生理盐水,分别于骨折后3,5,7,14,21d取骨折区组织,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分析转化生长因子B1的表达。结果:纳入大鼠6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在骨折后第3天有一个初期峰值;在第7天会出现一个低谷;而在骨折后第2周,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会再次升高,达到第2个峰值,也是最高表达期;其后的表达逐渐降低。②骨折后3,5,7,14,21d活血化瘀汤组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的表达高于生理盐水组(分别为0.437&;#177;0.073,0.292&;#177;0.103;0.368&;#177;0.099,0.245&;#177;0.052;0.360&;#177;0.082,0.281&;#177;0.076;0.783&;#177;0.289,0.461&;#177;0.163;0.526&;#177;0.12,0.453&;#177;0.085,P〈0.01)。③骨折后3,5,7,14,21d活血化瘀汤组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的表达高于生理盐水组(分别为36,033&;#177;2.244,32.879&;#177;3.423;34.442&;#177;2,197,32.691&;#177;1.243;33.383&;#177;1,688,32.073&;#177;1.109;40.918&;#177;4.102,38,287&;#177;2.694;34.688&;#177;3,746,33.381&;#177;0.499,P〈0.01)。绪论:活血化瘀汤使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增强,促进了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1.
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多肽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l及其mRNA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表达变化。方法:实验于2003-11/2004-04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骨科研究所进行。健康Wistar大鼠42只,随机分成6组,正常组,伤后3,6,12,24和48h组,每组7只。正常组不做模型。其他5组大鼠建立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夹闭腹主动脉40 min后放开。应用改良Tarlov评分对模型进行评估(共5分,0分为完全瘫痪;5分为正常)。观察正常大鼠脊髓及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各时间点大鼠脊髓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mRNA的分布和含量变化(灰度值变化与正常组比较,其灰度值越低表示阳性细胞越多),检测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原位杂交技术。结果:42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正常大鼠脊髓不表达转化生长因子β1。②大鼠脊髓神经功能评分:于伤后3h显著下降,以后逐渐恢复。③大鼠脊髓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损伤后3h蛋白的表达开始增加(149.26&;#177;12.97),损伤后24h表达强度达高峰(104.95&;#177;9.40)。④大鼠脊髓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表达结果:原位杂交图像分析显示,损伤24h表达阳性细胞达高峰,其灰度值明显低于正常组(79.08&;#177;10.42,140.40&;#177;10.85,P〈0.01)。⑤大鼠脊髓转化生长因子β1结果:光镜观察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出现大量的转化生长因子β1阳性细胞;主要是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巨噬细胞和神经元。结论: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显著增加,脊髓的神经功能随时间延长逐渐恢复,说明大鼠脊髓损伤的同时,也启动了其内源性保护机制,转化生长因子β1的高表达可能与其保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多肽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mRNA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表达变化。方法:实验于2003-11/2004-04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骨科研究所进行。健康Wistar大鼠42只,随机分成6组,正常组,伤后3,6,12,24和48h组,每组7只。正常组不做模型。其他5组大鼠建立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夹闭腹主动脉40min后放开。应用改良Tarlov评分对模型进行评估(共5分,0分为完全瘫痪;5分为正常)。观察正常大鼠脊髓及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各时间点大鼠脊髓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mRNA的分布和含量变化(灰度值变化与正常组比较,其灰度值越低表示阳性细胞越多),检测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原位杂交技术。结果:42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正常大鼠脊髓不表达转化生长因子β1。②大鼠脊髓神经功能评分:于伤后3h显著下降,以后逐渐恢复。③大鼠脊髓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损伤后3h蛋白的表达开始增加(149.26±12.97),损伤后24h表达强度达高峰(104.95±9.40)。④大鼠脊髓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表达结果:原位杂交图像分析显示,损伤24h表达阳性细胞达高峰,其灰度值明显低于正常组(79.08±10.42,140.40±10.85,P<0.01)。⑤大鼠脊髓转化生长因子β1结果:光镜观察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出现大量的转化生长因子β1阳性细胞;主要是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巨噬细胞和神经元。结论: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显著增加,脊髓的神经功能随时间延长逐渐恢复,说明大鼠脊髓损伤的同时,也启动了其内源性保护机制,转化生长因子β1的高表达可能与其保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在腹膜透析大鼠腹膜内表达,并探讨其在腹膜纤维化中的意义。方法:实验于2005-06/2006-03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肾内科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雄性SD大鼠,体质量180~240g,由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②实验方法:将28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4组,每组7只。正常对照组不予任何干预;生理盐水组腹腔注射20mL生理盐水;低糖透析液组腹腔注射20mL1.5%葡萄糖透析液;高糖透析液组腹腔注射20mL4.25%葡萄糖透析液,均为1次/d。4周后,向大鼠腹腔注射4.25%葡萄糖腹膜透析液20mL,4h后于大鼠右下腹缓慢插入带有多个侧孔的10号静脉留置针,缓慢低位引流腹透液,量取引流液。③实验评估:取大鼠壁层腹膜组织,以苏木素-伊红染色,镜下测量腹膜厚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腹膜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及纤连蛋白。结果:28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高糖透析液组、低糖透析液组超滤量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与生理盐水组,并且高糖透析液组超滤量明显少于低糖透析液组(P均<0.05)。②高糖透析液组腹膜明显增厚,表面粗糙,间皮细胞肿胀,脱落,间皮下有大量血管生成以及胶原纤维沉积,还可见单核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与其他组比较,腹膜厚度明显增加(P<0.05)。③高糖透析液组转化生长因子β1、纤连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其他组;低糖透析液组转化生长因子β1、纤连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与生理盐水组(P<0.05)。④大鼠腹膜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与纤连蛋白表达量、腹膜厚度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r=0.86,0.83,P<0.05)。结论:葡萄糖透析液可诱导腹膜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明显上调,腹膜转化生长因子β1高表达与腹膜透析腹膜纤维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背景:肝部分切除的安全性高低依赖于余肝的再生能力,了解肝硬化情况下肝部分切除后的肝再生情况,对肝硬化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在肝硬化大鼠肝部分切除后肝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正常组大鼠不施加任何干预因素,模型组大鼠建立肝硬化模型,实验组大鼠建立肝硬化模型后行肝部分切除,复制肝再生模型.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各组肝部分切除后12,24,72h肝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结果与结论: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术后12,24 h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72 h肝组织中转化牛长因子β1的表达显著增强(P<0.01).提示硬化肿部分切除后早期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无明显增加,主要从中晚期可能通过与其他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继而开始发挥调节肝再生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背景:皮肤移植和创面覆盖是创伤、烧伤治疗的重要措施。目前,同种异体皮仍然是可利用的最佳创面覆盖物。目的:通过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在深低温冻存后的大鼠同种异体皮肤移植后的表达,评估深低温贮存同种异体皮在创面上的应用。方法:取大鼠皮肤保存于低温-20℃(低温保存组)及80℃深低温(深低温保存组),冻存1周、1,2个月后,皮片分组移植于同种大鼠背部进行实验,并以自体移植大鼠作为对照组。结果与结论:同低温保存组相比,深低温保存组转化生长因子β的表达被抑制,移植皮肤排斥反应出现时间延迟及存活时间延长,排斥反应评分也较低。同低温冻存相比,深低温冷冻保存能使同种异体移植物的转化生长因子β抗原表达降低。提示深低温冻存的异体皮作为一种创面临时覆盖物,在存在皮肤组织缺失或皮源不足的情况下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背景:将生物材料复合细胞因子基因,或复合转入细胞因子基因的细胞植入骨缺损处可以促进骨修复。目的:观察将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转染成骨细胞后进行骨缺损基因治疗的可行性。设计:对照观察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对象:新生SD大鼠5只,雌雄不限。方法:实验于2000—02/09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通过脂质体介导将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导人大鼠成骨细胞,并以质粒pcDNA,转染细胞作为对照。转染24h后通过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化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和原位杂交法检测目的基因瞬时表达的情况。采用G418筛选转染细胞2周,获得阳性细胞克隆,用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化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检测转染细胞稳定表达转化生长因子β1的情况。主要观察指标: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化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和原位杂交法检测转染细胞基因表达情况。结果:①pcDNA3-TGF-β1转染成骨细胞瞬时表达组化检测和原位杂交检测结果:24h转染成骨细胞胞浆中充满染色的棕黄色颗粒,对照组空载体转染细胞腧浆中刚没有棕黄倘.颗粒.说明转基因细胞中转化毕长因子β1 mRNA明显增高。②G418筛选转基因细胞组化检测:G418筛选2周后的转染细胞仍然有较高的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结论:利用基因转染技术可使成骨细胞瞬时、高效表达细胞因子,转染后瞬时和筛选2周后,均呈现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转染成骨细胞后稳定的高表达,说明采用细胞因子基因转染成骨细胞进行骨缺损的基因治疗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背景将生物材料复合细胞因子基因,或复合转入细胞因子基因的细胞植入骨缺损处可以促进骨修复.目的观察将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转染成骨细胞后进行骨缺损基因治疗的可行性.设计对照观察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对象新生SD大鼠5只,雌雄不限.方法实验于2000-02/09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通过脂质体介导将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导入大鼠成骨细胞,并以质粒pcDNA3转染细胞作为对照.转染24 h后通过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化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和原位杂交法检测目的基因瞬时表达的情况.采用G418筛选转染细胞2周,获得阳性细胞克隆,用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化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检测转染细胞稳定表达转化生长因子β1的情况.主要观察指标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化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和原位杂交法检测转染细胞基因表达情况.结果①pcDNA3-TGF-β1转染成骨细胞瞬时表达组化检测和原位杂交检测结果24 h转染成骨细胞胞浆中充满染色的棕黄色颗粒,对照组空载体转染细胞胞浆中则没有棕黄色颗粒,说明转基因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明显增高.②G418筛选转基因细胞组化检测G418筛选2周后的转染细胞仍然有较高的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结论利用基因转染技术可使成骨细胞瞬时、高效表达细胞因子,转染后瞬时和筛选2周后,均呈现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转染成骨细胞后稳定的高表达,说明采用细胞因子基因转染成骨细胞进行骨缺损的基因治疗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Recombinant latent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1 has a longer plasma half-life in rats than active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1, and a different tissue distribution.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L M Wakefield T S Winokur R S Hollands K Christopherson A D Levinson M B Sporn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1990,86(6):1976-1984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1 (TGF-beta 1) is a key regulator of cell growth and differentiation. Under normal physiological conditions, it is made as a biologically latent complex whose significance is unknown. Previous work has indicated that active TGF-beta 1 has a very short plasma half-life in rats (Coffey, R. J., L. J. Kost, R. M. Lyons, H. L. Moses, and N. F. La-Russo. 1987. J. Clin. Invest. 80:750-757). We have investigated the possibility that latent complex formation may extend the plasma half-life of TGF-beta 1 and alter its organ distribution. Radiolabeled latent TGF-beta 1 was formed by noncovalent association of 125I-TGF-beta 1 with the TGF-beta 1 precursor "pro" region from recombinant sources. TGF-beta 1 in this latent complex had a greatly extended plasma half-life (greater than 100 min) in rats compared with active TGF-beta 1 (2-3 min). Whereas active TGF-beta 1 was rapidly taken up by the liver, kidneys, lungs, and spleen and degraded, TGF-beta 1 in the latent complex was largely confined to the circulation, and was less than 5% degraded after 90 min.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TGF-beta 1 in the latent complex were shown to be critically dependent on the degree of sialylation of the complex.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formation of latent complexes may switch endogenous TGF-beta 1 from an autocrine/paracrine mode of action to a more endocrine mode involving target organs distant from the site of synthesi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