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铜绿假单胞菌广泛分布于土壤、水、植被中,是人体正常定植菌,一般不致病。当人体正常防御体系受损时,如气管插管、留置静脉导管、留置导尿管、中性粒细胞缺乏和免疫抑制状态等,铜绿假单胞菌侵入人体,成为条件致病菌。铜绿假单胞菌可引起包括皮肤软组织感染、肺炎、血流感染在内  相似文献   

2.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   总被引:67,自引:4,他引:67  
铜绿假单胞菌 (PA)为条件致病菌 ,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可引起多种感染。近年来 ,PA对人的致病作用明显增加 ,成为一系列严重的化脓性感染 ,尤其是支气管扩张、慢性支气管炎、囊性肺纤维化等基础疾病继发感染的重要致病菌。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 ,细菌耐药性越来越严重 ,而且有明显上升趋势 ,给临床治疗造成极大困难[1] 。本文对PA耐药机制作一综述。一、PA的外膜通透性有研究证明PA的外膜通透性低于大肠埃希菌 ,仅为大肠埃希菌的 1%~ 8% ,这一特点也反映在外膜对抗菌药物的通透性上。PA具有较低的外膜通透性 ,是由于PA的外膜由微孔…  相似文献   

3.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监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调查2002年1月至2002年12月本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采用美国德灵公司Oade Microscan Autoscan-4自动分析系统进行菌株鉴定及药物敏感性测试。结果:分离出86株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其药物敏感度依次为亚胺培南81.4%,哌拉西林-三唑巴坦76.7%,哌拉西林70.9%,阿米卡星66.3%,头孢他啶57.6%,妥布霉素57%,头孢吡肟51.2%,环丙沙星50%,头孢曲松45.2%,庆大霉素44%,氨曲南39.3%和头孢噻肟36.9%。与2000年比较,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耐药率由2000年的29.3%上升为2002年的45.1%,对妥布霉素的耐药率2000年为28.7%,2002年为39.5%,对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无明显变化。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仅对碳青霉烯类、酰脲类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第三、四代头孢菌素和氟喹诺酮类保持较高敏感性。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及妥布霉素的敏感性与2000年比较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4.
铜绿假单胞菌在医院机会感染菌群中占有较大比例,可引起人体多部位感染,并呈多重耐药性,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本文就其耐药特征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及耐药特性。方法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病例对照回顾性分析其特性。结果对266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者的易感因素进行分析,其中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占58.1%,有3种以上基础疾病者占76.8%,接受机械通气治疗者占41.3%,曾住过各专科危重监护病房者占48.5%,合并2种或以上细菌混合感染者占61.1%,曾使用过2种以上广谱抗生素治疗者占72.2%;只有阿米卡星对铜绿假单胞菌保持较强抗菌活性,其余10种抗生素耐药率均达30%以上。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率极高,多重耐药现象十分严重,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绿假单胞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一种引起人类各种感染性疾病的条件致病菌,亦是医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慢性疾病和免疫功能低下者,以及侵入性治疗或严重创伤的患者易罹患该菌感染。近年来该菌在医院内感染中分离率居高,耐药性广泛,临床治疗困难,而成为医院感染的抗生素监测重点。  相似文献   

7.
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目的了解近3年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表型、产酶情况及Ⅰ类整合子在耐药基因播散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平皿二倍稀释法检测MIC;改良三维法对β内酰胺酶进行分析;应用PCR技术检测Ⅰ类整合子,并通过测序分析其所携带耐药基因。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率不断上升,细菌可产生多种β内酰胺酶,Ⅰ类整合子阳性率为42.4%,所携带耐药基因包括aadB,aadA2,aac6-Ⅱ和PSE-1。结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比例不断上升.这与细菌可产生多种β内酰胺酶及整合子可介导耐药基因横向播散相关,临床医师务必根据药物敏感试验和本单位耐药监测情况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以减少多重耐药菌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我院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趋势,为临床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采用K-B纸片扩散法,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制定的标准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高达81.1%,对氯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头孢噻肟和托布霉素耐药率在50%~77%之间;而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和氨曲南的耐药率在30%左右;喹诺酮类、阿米卡星、头孢吡肟的耐药率25%~29%之间;亚胺培南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虽然在20%以下,但是,耐药率也有所上升。结论临床上由铜绿假单胞菌引起呼吸道感染日益增加,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尤其对亚胺培南耐药的增加,应引起临床抗感染治疗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135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谱分析及感染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在医院感染中的分布情况及其对16种抗生素的体外耐药谱,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方法 菌株按常规方法培养分离,采用VITEK-32自动微生物鉴定分析仪和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药敏试剂GNS-448完成细菌的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共分离鉴定铜绿假单胞菌135株,该菌对GNS448药敏卡提供的16种抗生素耐药率在21.5%~100%,其中丁胺卡那霉素、亚胺培南敏感率最高,分别为74.1%和65.9%,但对比最早期研究的敏感性已经有所下降.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极易变异而产生多重耐药,临床应谨慎选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0.
分析比较不同药物治疗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疗效。选择确诊的76例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呼吸道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自愿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静脉滴注磷霉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对照组给予静脉滴注阿米卡星,治疗2w后,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进行疗效评估并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痊愈(19例)和总有效率(94.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7例和42.1%,P0.05);观察组出现血小板减少2例,不良发应发生率为5.3%,对照组出现血小板减少4例,不良发应发生率为10.5%。磷霉素与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给予阿米卡星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抗感染治疗,并实施精心护理。结果:经精心治疗与护理,患者未发生交叉感染,痊愈出院。结论:对铜绿假单孢菌感染患者进行精心治疗及护理,可有效防止医院内铜绿假单胞菌交叉感染,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不断升高,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对抗生素的选择增加了难度。因此了解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机制,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就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广州地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相关耐药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相关耐药基因。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进行β-内酰胺酶相关基因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检测,并对耐药基因进行测序。结果38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多黏菌素B耐药率是0%,对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均〉50%,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nt(2″)-Ⅰ、ant(3″)-Ⅰ、aac(6′)-Ⅰ、aac(6′)-Ⅱ和aac(3)-Ⅱ基因阳性率分别为21.1%、39.5%、28.9%、31.6%和21.1%,未检出aac(3)-Ⅰ基因;β-内酰胺酶基因OXA-10、TEM-1、DHA-1、PER-1和IMP-1基因阳性率分别为42.1%、18.4%、10.5%、7.9%和31.6%,未检出CTX-M-9基因和VIM基因;另外OprD2基因缺失率达60.5%。结论广州地区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携带多种β-内酰胺酶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在深度昏迷患者呼吸道感染特点以及其耐药性特征,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合理用药依据.方法 收集安康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神经内科2008年1月~2009年12月送检深度昏迷患者的气管插管标本中分离鉴定的183株铜绿假单胞菌.使用K-B纸片扩散法对12种抗生素做药敏试验,同时以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丁胺卡那等4种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为依据进行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检测.结果 自609份气管插管标本中分离出302株致病菌,其中183株铜绿假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在深度昏迷患者呼吸道感染率为60.60%.183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2种抗菌药物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并检出112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占61.20%.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易引起深度昏迷患者的呼吸道感染,并对抗生素产生严重耐药性.应定期监测这类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性,为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合理参考,从而达到控制医院感染、减少新的耐药菌株出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在本院的分布状况及耐药趋势,探讨MDRPA的预防及控制措施。方法采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试验系统回顾性分析2007~2010年本院临床送检标本中分离的MDRPA的检出率、分布状况及耐药状况。结果 4年共检出铜绿假单胞菌154株,其中MDRPA有102株,占66.2%,并且MDRPA检出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以脑外科分离的MDRPA为最多,占56.8%,其次是神经内科,占19.6%。4年来,MDRPA除对头孢吡肟和美洛培南保持较高的敏感率外,对其他13种抗生素的耐药率逐年增高。结论应合理使用抗生素,强化医务人员的院感意识,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菌的监测,最大限度控制MDRPA。  相似文献   

16.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基因的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连续分离株的多种耐药基因的分布状况和耐药机制。方法采用PCR方法检测1株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菌膜蛋白oprD2基因、Tn21/Tn501型转座子编码基因merA、Ⅰ类整合子编码基因qacE△1-SU11、16SRNA甲基化酶及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氯霉素耐药相关基因catB、cm1A。四环素耐药相关基因tetA、tetB以及小多药外排泵基因star-2。采用PCR直接全自动荧光法进行阳性基因测序。结果该株铜绿假单胞菌未检出TEM基因和OXA-10基因,检出OXA-2基因,且伴有OprD2缺失;转座子遗传标记MerA阳性,Ⅰ类整合子遗传标记qacE△1-Sul1阳性;耐氨基糖苷类基因aac(3)-Ⅱ、aac(6′)-Ⅰb、ant(3″)-Ⅰ、ant(2″)-Ⅰ阳性。未检出氯霉素耐药相关基因catB、cm1A和四环素耐药相关基因tetA、tetB以及小多药外排泵基因smr-2。OXA-2阳性产物进行基因测序.将测得序列翻译成氨基酸序列与美国核酸库已登录的OXA氨基酸序列比较,与OXA-21型最为接近,但仍存在二个氨基酸序列差别。结论我院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存在多种耐药基因,介导了细菌的多药耐药。  相似文献   

17.
489株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分布和耐药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8~2010年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分布和耐药率变迁,为指导临床合理规范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使临床治疗更及时、有效。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该院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体外药敏试验,运用WHONET 5.4软件对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以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68.9%(337/489),其次为伤口分泌物11%(54/489),紧跟其后的是尿液标本7.8%(38/489)和血液标本3.9%(19/489);从病区分布来看,感染占前5位的是重症监护病房(15.1%)、外科(13.9%)、干保科(11.4%)、呼吸科(6.7%)和肿瘤科(6.3%);近3年铜绿假单胞菌对12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耐药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一直以来都是院内感染常见菌,防止耐药菌的传播,延长抗生素使用寿命,既要加强对细菌耐药的监测力度,及时总结细菌的耐药趋势;也要呼吁临床医生按规范积极送检感染标本,规范临床抗生素的使用。  相似文献   

18.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俗称绿脓杆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它是人体内的正常菌群,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广泛分布于医院环境,是临床上常见的院内感染致病菌。近年来,PA对人体的致病作用明显增加,成为一系列  相似文献   

19.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普遍分布于医院的各个角落,特别是潮湿的环境,其感染可发生在人体任何部位和组织,以呼吸道的感染最为常见,是医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我国革兰阴性菌耐药监测(NPRS)数据显示;从1994-2001年,铜绿假单胞菌在所有院内感染革兰阴性菌中排第1位。近年来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耐药,限制了抗生素的选择,并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困难。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271-272
选择VITEK-2检定系统对铜绿假单胞菌实施药敏分析和细菌鉴定,并统计分析药敏结果。共分离出300株铜绿假单胞菌,214株来源于痰液标本,33株来源于尿液标本;分布科室主要为呼吸内科、重症监护室以及神经内科,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具有较高的敏感率,而对复发新诺明和头孢曲松的敏感率则较低,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耐药。痰液标本是铜绿假单胞菌的主要来源,分布科室则主要为重症监护室和呼吸内科,对阿米卡星具有较高的敏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