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用中华按蚊、东乡伊蚊、淡色库蚊分别人工感染亚周期型马来丝虫,通过观察其微丝蚴摄人数、幼虫穿壁率、幼虫发育成熟率及感染24h 幼虫的黑化率等指标探讨了蚊种对亚周期马来丝虫的易感性。结果表明,中华按蚊、东乡伊蚊对亚周期型马来丝虫易感,淡色库蚊不易感。黑化反应在三蚊种体内均可发生,从多方面影响幼虫在淡色库蚊体内的发育。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嗜人按蚊对班氏丝虫人工感染的易感性,并和中华按蚊、致倦库蚊和东乡伊蚊的易感性进行比较。在用一名微丝蚴密度为190条/20cmm的班氏微丝蚴血症者血液感染的188只嗜人按蚊、202只中华按蚊、280只致倦库蚊和129只东乡伊蚊中,L_3阳性率分别为35.64%、9.41%、30.0%和65.89%;而在用另一名微丝蚴密度为83条/20cmm的班氏微丝蚴血症者血液感染的188只嗜人按蚊、134只中华按蚊、289只致倦库蚊和176只东乡伊蚊中,L_3阳性率分别为18.09%、3.73%、13.84%和39.77%。结论认为,嗜人按蚊对班氏丝虫人工感染的易感性明显高于中华按蚊,明显低于东乡伊蚊,而与致倦库蚊的易感性处在同一水平上。  相似文献   

3.
1982~1984年在现场调查淡色库蚊叮人率,对露宿人群和使用蚊帐人群3年平均分别为108只和45只/人、夜。解剖淡色库蚊1851只,计算经产蚊比率为0。386。当地淡色库蚊生殖营养周期为5.5~5.9d。在7~8月间淡色库蚊摄入微丝蚴到幼丝虫发育成熟需11d。用经产蚊比率和含有不同期幼丝虫阳性蚊数比率两种方法推算,淡色库蚊日存活率分别为84.1和77.4~80.3%。用日存活率和幼丝虫在蚊体内发育成熟需要天数两个参数推算传染性蚊比率为0.149,与现场调查感染期幼虫阳性蚊数与脱鞘微丝蚴阳性蚊数的比率0.153相近。当地淡色库蚊人血指数为0.81。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我国中部地区的主要传病蚊种与乙型肝炎感染的关系,我们对国内外资料中甚少报告的中华按蚊,淡色库蚊,东乡伊蚊作了实验感染研究。以Adr亚型的HBsAg阳性和HBeAg阳性的脱纤维血,用鸡素囊法感染饥饿雌蚊。结果在一次饲以血食后HBsAg可在中华按蚊体内保持288小时(以ELISA Abbott药盒检验)。东乡伊蚊116小时,淡色库蚊72小时。以ELISA药盒检验HBeAg,中华按蚊为240小时,东乡伊蚊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经注射感染的马来丝虫微丝蚴在幼龄中华按蚊、幼龄致倦库蚊和老龄致倦库蚊体内早期发育变化的情况。接种后60h,幼丝虫在这三类蚊虫体内的发育已有明显差异。幼龄中华按蚊体内正常发育的幼丝虫比例最高(72.3%);幼龄致倦库蚊体内黑化幼丝虫的比例最高(75.4%);而老龄致倦库蚊体内以滞育或畸形的幼丝虫比例最高(67.1%)。实验表明,蚊虫的免疫是影响幼丝虫发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免疫反应的强度在不同的蚊种间有显著差异,且随蚊虫日龄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采用改进的微量注射技术和较为精细的计数方法,以2—10条微丝蚴/蚊,定量注射感染中华按蚊和致倦库蚊,找出了这两种蚊虫的微丝蚴感染量与感染期幼丝虫阳性率、幼丝虫平均发育成熟率之间的定量关系;比较了在注射感染条件下两种蚊虫对马来丝虫易感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本文于1985年在国内开始应用计数蚊胃摄入微丝蚴数与供血者同量末梢血微丝蚴数相比较的方法,观察淡色库蚊吸血时的微丝蚴摄入量及幼丝虫发育成熟率。以3组共16例不同密度微丝蚴血症者作供血源,即超低密度(60μl末梢血查不出微丝蚴,1ml静脉血微丝蚴10条以下)7例、低密度(60μl末梢血微丝蚴5条左右)5例,和中等密度(60μl末梢血微丝蚴数10条)4例,淡色库蚊吸血时摄入微丝蚴数与末梢血微丝蚴数相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显著差异(t分别为0.667、0.791和0.014.p均大于0.05);3组淡色库蚊幼丝虫发育成熟率依次为11.5%、37.1%和45%。以上结果提示,淡色库蚊吸血时摄入微丝蚴未见浓集现象,而幼丝虫发育成熟率则随供血者微丝蚴密度增高而增高。  相似文献   

8.
作者用实验室内饲养的蚊虫对马来丝虫济州株是否敏感作了观察。所用的蚊种为:埃及伊蚊4株、东乡伊蚊2株,骚扰阿蚊2株和斯氏按蚊1株,共4种9株,各株蚊虫的敏感性以吸血后第9天,每只蚊体内Ⅲ期幼虫存活数与所吸血内原有的平均微丝蚴数的比率为标准(简称H.E.“Host efficiency”),各株蚊虫夜间吸取感染马来丝虫的猫血后的结果:1.埃及伊蚊Liverpool株和红眼Ⅰ株的宿主H.E,前者为0.24~0.45,后者为0.10~0.34,表明是敏感的;而黑眼株和红眼Ⅱ株的H.E.是0~0.02和0~0.03为不敏感的。2.东乡伊蚊Nagasaki株和Ren-daiji株均为敏感的;可能由于获得微丝蚴的数目个体间差异较大,所观察到的宿主H.E.(0.12~0.88)在各次实验之间差别较大。3.骚扰阿蚊的406株、Rendaiji株和斯氏按蚊1株均不敏感。  相似文献   

9.
蚊虫摄入班氏丝虫微丝蚴的能力和微丝蚴被摄入后的发育情况是此种丝虫得以传播的决定因素。为此,本文不仅研究了冈比亚按蚊(An.gambiae)、阿拉伯按蚊(An.arabiensis)、密勒按蚊(An.merus)和催命按蚊(An.funestus)对班氏丝虫微丝蚴的摄入量及损伤,还描述了丝虫幼虫在蚊体内的存活发育情况。实验在坦桑尼亚的坦噶完成。所用4种按蚊均是捕自野外的雌蚊子代。叮咬带有微丝蚴的志愿者,饱血蚊立即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德州市基本消灭丝虫病9年后,血检流动人口1206人,微丝蚴阳性率2.32%。八里庄、西长等4个窑场人群微丝蚴率高达11.56%(20/173)。虫种鉴定为班氏丝虫。患者120μl血液微丝蚴>10条者为60%。共捕获蚊虫2086只,淡色库蚊占95.69%。宿主120μl血液微丝蚴11~43条组的淡色库蚊自然感染率明显>1~7条组,且蚊虫经过饲养幼虫并能发育到感染期。由此证明,输入性传染源如不加强管理将有可能起到传播作用,尤以微丝蚴高密度者为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济宁市太白湖新区越冬蚊的种类、密度及分布情况。 方法 于2015年12月至2016年3月,在济宁市太白湖新区选取成蚊监测点采用目测法观察蚊虫数量并记录结果,同时捕捉成蚊在解剖镜下分类鉴定并观察吸血情况。随机选取50%进行解剖,观察蚊虫体内脂肪体累积和卵巢发育情况。 结果 共捕获成蚊1 677只,均为淡色库蚊。蚊虫越冬以地瓜窖、花房较多,成蚊阳性率分别为98.25%(56/57)和81.36%(48/59)。雌蚊2月下旬体内脂肪体骤减,3月上旬开始出现吸血和卵巢发育,3月中旬体内脂肪开始消失。 结论 济宁市太白湖新区淡色库蚊以成蚊越冬,主要越冬场所为地瓜窖、花房,应在越冬期加强成蚊的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克拉玛依市农业综合开发区内的蚊虫。方法用人帐诱法、扫网法进行调查。结果克拉玛依市农业综合开发区采集制作蚊虫标本6 381份,采获蚊虫3属6种,按蚊属1种,伊蚊属3种,库蚊属2种;季节消长呈坡型,蚊虫于4月下旬开始出现,10月以后逐渐消失,以7月为活动高峰。淡色库蚊为优势种占49.97%,米塞按蚊(15.04%)、刺扰伊蚊(12.85%)、里海伊蚊(10.95%)所占比例相当,为该地区侵扰人类的重要蚊种。结论淡色库蚊、米塞按蚊、刺扰伊蚊、里海伊蚊是该地区危害人类的主要蚊种,本调查为蚊虫防制提供了生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用蚊消化道体外培养、活体蚊解剖等方法,发现周期型马来丝虫微丝蚴在中华按蚊体内的穿壁活动通常发生于感染后的75~150min,占所有穿过胃壁的80%。最早穿壁发生于感染后的40min,最迟的到感染后4h。穿壁发生于消化道的广泛部位,包括前肠的后段、中肠以及后肠的前段。多数微丝蚴于胃内脱鞘,穿出胃壁的微丝蚴有10%仍带有鞘膜,这些微丝蚴可在血腔中完成脱鞘,并能继续发育至感染期。微丝蚴在东乡伊蚊体内的脱鞘与穿壁活动与中华按蚊的相似。  相似文献   

14.
输入性传染源对山东省消除丝虫病影响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输入性传染源对山东省不同流行地区消除丝虫病的影响。方法选择原高度流行区的峰城区和原低度流行区的德州市,分别对外来人口和当地居民血检微丝蚴;现场捕获吸血蚊虫解剖计算经产蚊比率和自然感染比率,并做血源鉴定;实验室微丝蚴血饲感染蚊媒观察幼丝虫发育时间和蚊媒生殖营养周期,推算媒介能量和传染源的传播量。结果外来人口微丝蚴率德州为3.32%,峰城为0.65%。当地居民德州血检9411人无微丝蚴血症者,峰城血检692人,发现2例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在德州解剖淡色库蚊3201只,自然感染率为3.81%,未发现三期幼虫(L3)。德州和峰城淡色库蚊生殖营养周期分别为4.95d和4.33d,幼丝虫发育成熟最短时间分别为16d和11d,两地媒介能量和传染源传播量之比分别为1:4.41和1:5.82。结论德州以北地区由于气温较低,气候相对干燥,昼夜温差大,媒介能量和传染源传播量低,部分传染源的输入不会影响当地消除丝虫病。峰城等原高度流行区如有较多传染源输入,则可能造成低水平传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利用核糖体DNA第二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2)诊断性序列鉴别蚊媒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方法 根据淡色库蚊、白纹伊蚊、嗜人按蚊rDNA-ITS2基因两侧的5.8S和28S保守区设计诊断性引物,进行3种蚊虫的rDNA-ITS2克隆鉴定,并利用其rDNA-ITS2特征进行现场蚊虫的鉴别. 结果 诊断性引物对于淡色库蚊、白纹伊蚊、嗜人按蚊DNA模板的扩增产物分别为440、514和558 bp,3种蚊虫阳性克隆的测序结果与GenBank-blast相应蚊种rDNA-ITS2序列的同源性均为99%.用Biosept、DNAstar等软件分别分析发现各蚊虫克隆的个体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将现场采集的蚊虫诊断性引物扩增产物进行阳性克隆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显示与淡色库蚊阳性对照的一致性为99%;与GenBank中淡色库蚊rDNA-ITS2基因的同源性为99%. 结论 通过对淡色库蚊、白纹伊蚊、嗜人按蚊核糖体DNA第二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2)基因的序列分析,表明3种蚊媒的rDNA-ITS2基因具有可鉴别的种属特异性.利用同一体系的共享引物扩增,可以建立适用于3种蚊媒的现场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在美国和欧洲伯氏疟原虫作为疟疾研究的模型至少已有30年了。亚洲的斯氏按蚊、非洲的冈比亚按蚊和欧洲的黑小按蚊已证明是这种疟原虫最好的实验媒介。本文报告了美国佛罗里达州吸捕乳动物血的一些蚊种对伯氏疟原虫敏感性的试验结果。试验蚊种包括四斑按蚊、淡色按蚊、埃及伊蚊、带喙伊蚊、黑须库蚊和致乏库蚊的实验室饲养雌蚊以及灾难按蚊、An.bradleyi、An.atropos和斑点按蚊的第1代雌蚊。均以羽化后3~5天的蚊虫作为试验样本。  相似文献   

17.
作者以采自无班氏丝虫流行的印尼雅加达东郊贝卡西和西郊唐格朗两地的致乏库蚊蛹期及来自曼谷、台北、西贡的蚊卵和幼虫,分别在实验室内饲养,给羽化后3~4天的雌蚊饲以班氏微丝蚴血症(8~32条/20立方毫米)者的血液。吸血后将未感染雌蚊的子代,如上法饲以同一供血者的血液进行累代选育。弃去吸血后4天内死亡的蚊虫,对以后死亡的蚊虫作解剖检查有无发育中的幼丝虫。至吸血后7~9天杀死存活的蚊虫,解剖观察幼丝虫的发育情况,该时蚊体内的幼丝虫为易于识别的Ⅱ期幼丝虫。凡有发育的幼丝虫存在的为敏感的蚊虫。  相似文献   

18.
郯城县原是丝虫病重度流行区,1983年基本消灭后,1984~1989年进行了流行病学监测。纵向监测三个村,血检7301人次,检出微丝蚴血症者3人,平均微丝蚴率0.04%;横向监测26个村,血检19246人,检出微丝蚴血症者14人,微丝蚴率0.07%。蚊媒监测,捕检淡色库蚊124421只,检出阳性蚊虫4只,自然感染率0.32(?)。血检1~10岁儿童4976人,微丝蚴率为0。纵向监测8例微丝蚴血  相似文献   

19.
作者用不同密度的彭亨丝虫微丝蚴人工感染5个不同地理株的致乏库蚊。致乏库蚊除马来亚株外,还有来源于利物浦的4个选育品系,即坦桑尼亚株、上沃尔特株、尼日利亚株及委内瑞拉株。各株蚊虫经饲养2~3代后的成蚊,穿过3~10天小鸡皮肤作成的薄膜刺吸含彭亨丝虫微丝蚴的阳性血液(血液内加肝素),供血动物体内微丝蚴的密度幅度为每立方毫米1.3~20.4条。将饱血蚊虫饲养10~12天后进行解剖,并分别记录蚊虫的头、胸和腹各部位的幼丝虫数目和发育期别。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我县丝虫病的流行情况、丝虫虫种及媒介蚊种,我们于1983~1984年进行了调查。共捕蚊1070只,经鉴定,其中淡色库蚊1068只(99.8%),按蚊2只(0.2%)。解剖结果:淡色库蚊幼丝虫阳性78只,感染率为7.3%,蚊体内感染的幼丝虫最多为124条/只,中值数为20条/只;两只按蚊为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