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三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3.
视盘周围脉络膜肥厚综合征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描述了一类以视盘周围脉络膜增厚及脉络膜大血管层扩张为特点的视网膜脉络膜疾病,其特征为局限性或弥漫性脉络膜增厚、脉络膜最厚区域位于视盘周围、视盘周围视网膜层间积液、黄斑区神经上皮脱离合并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本文对视盘周围脉络膜肥厚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治疗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的临床特征与药物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视网膜坏死(acute retinal necrosis ARN)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致盲性眼病,近年来其发病率逐渐增高。尽管疱疹病毒在ARN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但其不典型病例的诊断和治疗仍是眼科医师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临床研究进展山东枣庄市立医院眼科姚晓岚北京同仁医院眼科邓慧娟指导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病,简称ICE综合征.它包括进行性虹膜萎缩Cbandler综合征及Cogu-R。e综合征三种主要临床类型.一、历史及命名1886年Jolll...  相似文献   

6.
单眼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患者对侧眼的临床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iu Z  Zhang M  Chen J  Ye T  Chen L  Huang T  Lin Y  Feng C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1):16-20,W004
目的 了解单眼虹膜角膜内皮 (iridocornealendothelial,ICE)综合征患者对侧眼的临床表现。方法 观察有病历记录的 42例临床确诊为单眼ICE综合征患者对侧眼的临床表现。对其中 1 9例ICE综合征患者对侧眼的屈光状态、眼压、裂隙灯检查、房角镜检查、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将 42例中的 35例ICE综合征患者对侧眼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结果与 35例年龄匹配的正常人角膜内皮计数进行比较 ,t检验分析两组间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例及细胞大小变异度的差异。结果 在 1 9例ICE综合征患者的对侧眼中 ,88 9%为正视眼或远视眼 ,1例高眼压 ,50 0 %(6/ 1 2 )前房深度 <2 2mm ,3例虹膜萎缩或发育欠佳 ,3例前房角窄Ⅱ~窄Ⅲ和 (或 )前房角粘连关闭 ,2例前房角锥状粘连 ,1例视野检查发现相对旁中心暗点 ,31 6 %病例合并全身性疾病。 35例ICE综合征患者对侧眼的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 (2 593 4± 432 7)个 /mm2 ,低于正常对照组 (2 784 9± 2 80 6)个 /mm2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t=- 2 43 ,P =0 0 1 9) ;六角形细胞的百分率为 (56 5± 6 4) % ,低于正常对照组的 (58 8± 5 7) % ,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t=- 1 0 0 5 ,P =0 332 ) ;细胞大小变异度为 0 332± 0 0 3 ,低于正常对照组  相似文献   

7.
庆大霉素对角膜内皮的影响:组织培养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龚向明  林宁 《眼科研究》1989,7(4):204-206
由于庆大霉素抗菌谱广、具有较强的抑菌和杀菌作用,为临床普遍乐用。除全身肌肉注射和静脉滴注外,眼科局部应用更为广泛,如滴眼、结膜下注射、前房和玻璃体注射等。庆大霉素对第八对脑神经和肾脏具有一定的毒性,这是众所周知的,但对角膜内皮的毒性影响,则极少报告。日本系井素一等(1984),曾  相似文献   

8.
9.
眼睑皮肤松弛综合征是一种较少见的眼睑疾病,表现为青少年时期特发性局限性眼睑皮肤反复间断性无痛性血管神经性水肿,反复水肿破坏眼睑组织结构导致眼睑皮肤松弛变薄,毛细血管增多迂曲扩张以及后期上睑下垂、眶脂肪脱垂、泪腺脱垂等多种并发症。眼睑皮肤松弛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存在遗传等因素的参与;组织病理学研究发现IgA沉积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表达增强,提示免疫反应参与弹性纤维的降解,后者进一步引起局部淋巴系统结构功能的改变;这些因素共同参与了本病的发生发展。眼睑皮肤松弛综合征的治疗分为急性水肿期和稳定期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常见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分析。统 计1993-2015年于青岛眼科医院就诊并确诊为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的患者86例(86眼),记录患者 性别、年龄、主诉、病程、并发症、误诊情况等,按照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的诊断及分型标准,对 患者就诊时的临床特征、误诊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86例均单眼患病,男女比1:1.2,年龄20~73 (50.1±11.8)岁。91%患者就诊原因以视力渐进性下降伴眼红为主诉,病程0.17~10(2.4±2.3)年;1% 患者以瞳孔变形为主诉,病程1年余;6%患者主诉双眼黑眼珠颜色不一就诊,病程0.5~2(1.4±0.6) 年;2%患者体检发现眼压高并及时就医。初诊正确率为93%,其中95%表现明显虹膜萎缩,体征被 归类为原发性进行性虹膜萎缩,Chandler综合征、Cogan-Reese综合征分别占4%、1%。角膜内皮细 胞形态典型表现为不规则、空泡状、中央区黑而边缘较亮。不典型表现是无明显虹膜萎缩。超声生 物显微镜及房角镜检查周边虹膜广泛前粘连及部分局部丝状前粘连,小梁网棕色色素沉着1~3级。 68%患者已出现青光眼及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27%患者首次就诊出现误诊,其中20%为外院误诊。 8%误诊为慢性闭角型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12%误诊为青睫综合征、Fuchs综合征、葡萄膜炎。 角膜内皮细胞检查缺失及虹膜不典型临床表现是误诊的主要原因。结论:视力渐进性下降是虹膜角 膜内皮综合征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就诊时间较晚、病程长,超过50%患者就诊时已出现并发症; 约95%患者属于原发性进行性虹膜萎缩,最易误诊为原发性青光眼及葡萄膜炎,角膜内皮细胞检查 缺失及虹膜不典型表现为主要误诊原因。  相似文献   

11.
LASIK手术对角膜内皮细胞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 L ASIK手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5 1例 96眼近视眼患者进行 L ASIK治疗 ,等效球镜度数 - 1.5 0 D~ - 15 .75 D(- 6 .92± 3.43D) ,并按照准分子激光切削后角膜基质床的厚度分别分成三组 : .2 0 0~ 2 5 0μm ; .2 5 0~ 30 0μm; .30 0μm以上。各组患眼于术前和术后 3个月进行角膜内皮镜检查 ,观察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和内皮细胞密度。结果  L ASIK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形态结构无明显改变 ,术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 316 5± 32 4/ mm2 和 315 1± 30 5 / mm2 ,配对 t检验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按照激光切削后角膜基质床的厚度分成的三组术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也没有出现显著性改变 (P >0 .0 5 )。结论  L ASIK术后早期不会损伤角膜内皮 ,不会造成中央部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降低和细胞形态结构的改变 ,其对角膜内皮细胞的远期影响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相似文献   

12.
Exfoliation syndrome (EXS) is a disorder which affects some structures of the eye. We studied the changes of the cornea in patients with EXS and compared with those in normal persons. A prospective study of 96 consecutive patients more than 70 years of age was set up. 48 of them (70 eyes, group A) had exfoliation in one or both eyes and 48 (group B) had no ocular disease other than senile cataract. None of the patients had any systemic disease. The endothelium and thickness of the central cornea were studied. Endothelium of the eyes with EXS showed significantly (p < 0.05) lower cell density than those of group B. Cornea in group A was significantly thicker (p < 0.05) than in group B. The morphology of the endothelium in group A showed a decrease of hexagonal cells and a higher rate of polymegethism compared to group B. Corneal thickness and endothelium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yes with EXS and normal fellow eyes. These results add another risk factor, the fragile cornea, in eyes with EXS, in cataract surgery.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高能量紫外线核黄素角膜胶原交联术对难治性大泡性角膜病变的疗效及意义。方法 回顾性研究。收集自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就诊的药物及羊膜移植手术治疗无效的难治性大泡性角膜病变患者,予行高能量紫外线核黄素角膜胶原交联术。手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随访,对患者行疼痛感评分、常规裂隙灯显微镜检查、IOP、视力、前节OCT角膜厚度测量及内皮数量和形态检查。使用方差分析对术前及术后参数差异进行比较。结果 13例(13眼)患者入选并顺利接受高能量角膜胶原交联术。患者术前疼痛指数为7.6±1.2,术后1个月及3个月时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分别为5.3±1.6和5.5±1.7,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F=8.593,P<0.01);术前角膜上皮缺损评分为4.5±0.5,术后1周及1个月时评分显著下降,分别为3.4±0.6和2.8±0.9(F=12.580,P<0.01);术前角膜透明度评分为2.7±0.5,术后1周及1个月时角膜透明度显著增加,评分分别下降至1.9±0.5和2.2±0.6(F=6.122,P<0.01);术前角膜厚度为(862.2±146.4)μm,术后1周及1个月时角膜厚度显著降低,分别为(707.5±92.7)μm和(718.8±47.2)μm(F=5.859,P<0.01)。但术后3个月时部分患者角膜上皮缺损增加、角膜透明度下降,角膜厚度回升,且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能量角膜胶原交联术能够在术后早期显著改善难治性大泡性角膜病变眼部症状,增加角膜透明度,降低角膜厚度;但其疗效并不持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 Orbscan 眼前节分析诊断系统在测量不同年龄组角膜屈光力、角膜厚度、前房深度及角膜前后表面高度等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青年组 77只眼、老年组 5 0只眼 ,采用 Orbscan 眼前节分析诊断系统进行检查 ,分别计算角膜屈光力、角膜厚度、前房深度及角膜前后表面高度 ,并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在角膜屈光力、前房深度及角膜前表面高度均存在显著差异 ,而在角膜厚度、角膜后表面高度方面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Orbscan 眼前节分析诊断系统是一种无创伤的眼前部生物测量仪器 ,测量范围广 ,精确性高 ,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后角膜厚度及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方法近视眼行LASIK手术157例(306只眼),按术前是否配戴角膜接触镜(CL)分为A、B两组:A组未配戴CL,共98例(190只眼);B组配戴CL并于停戴2周后接受手术,共59例(116只眼)。术前等值球镜屈光度~5.00 D~1500D,平均为(~8.24±1.23)D,切削深度平均为(123±20.37)μm。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行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查,观察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并分析切削深度与内皮细胞的相关性。结果A组术前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3006.35±345.11)个/mm^2,术后3个月为(3056.75±357.36)个/mm^2,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术后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术前增加(260.7±102.4)个/mm^2,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形态结构无明显改变。A组角膜切削深度与术后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无显著相关性,(r=0.0267,P〉0.05)。结论LASIK术后早期不引起中央部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的改变,是一种矫正近视眼安全的角膜屈光手术,但其对角膜内皮细胞的远期影响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6.
我国正常人角膜内皮细胞的计算机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我国正常人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特征,建立细胞密度和形态学的生理学参数。方法 应用接触式角膜内皮细胞显微镜(日本Tomey公司EM-1000)及与其联网同步显示的角膜内皮细胞分析仪(日本Tomey公司-1020),对我国154例(244眼)正常人角膜内皮细胞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 建立了细胞密度和形态学参数。发现:年龄和平均面积、面积标准差、最大细胞面积、最小细胞面积以及五、七角形细胞出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青光眼患者角膜内皮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原发性青光眼角膜内皮形态改变。方法住院原发性青光眼56例(89只眼),按诊断标准分为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3组,同期住院白内障和正常人40例(40只眼)作为对照组。4组均用角膜内皮细胞计检查并用配套的计算机辅助测量分析系统对图象处理分析,指标有单位面积细胞密度、最小细胞面积、最大细胞面积、平均细胞面积、平均细胞面积的标准差、细胞面积的变异系数和六角形细胞所占比例。全部资料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位面积细胞密度对照组为(2876.32±257.85)cells.mm-2,显著高于原发性青光眼组。aPACG:(2607.36±431.97)cells.mm-2,P=0.041;cPACG:(2582.42±379.89)cells.mm-2,P=0.001;POAG:(2637.69±342.60)cells.mm-2,P=0.028。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组的最大细胞面积、平均细胞面积、细胞面积的标准差均高于对照组(MAXP=0.005,AVEP=0.025,SDP=0.031)。结论原发性青光眼患者角膜内皮单位面积细胞密度明显低于正常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组的最大细胞面积、平均细胞面积、细胞面积的标准差均高于正常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共焦显微镜检查在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8例(其中6例单眼患病,2例双眼患病)常规检查无法确诊的疑似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病例进行共焦显微镜检查.观察角膜内皮层病变结构.结果 活体共焦显微镜检查发现患眼角膜内皮细胞均偏大而且形状不规则,细胞核反光明显增高,可见散在双核、多核、偏位核及分叶核等改变,7例细胞边界模糊,部分病例有局灶内皮细胞缺失、胞内环形暗区、分裂状细胞等改变.此外,3例单眼患病病例的对侧眼在共焦显微镜下发现内皮细胞密度下降、大小不均等改变.最后确诊为原发性进行性虹膜萎缩型2例、Chandler综合征4例、Cogan-Reese综合征2例.结论 共焦显微镜可以在细胞水平上无创、高分辨率地观察到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患眼角膜内皮层特征性的显微结构改变,且不受角膜水肿的影响,大大提高了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诊断的准确性,并有助于早期诊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邵应峰  陈家祺  王铮  周世有 《眼科学报》2006,22(2):65-67,97
目的:探讨用微型自动角膜板层刀进行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microkeratomeassociateddeeplamellarendothelialkeratoplasty,MDLEK)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对于2002年1月~2002年3月期间,用MDLEK治疗的6例大泡性角膜病变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术后3个月5例患者最佳校正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最高者可达0.7,并在以后的随访中保持稳定;术后3个月患者平均散光为(2.04±1.19)D,以后进一步减退;角膜中央厚度于术后3个月已接近正常水平,此后无显著变化;术后角膜内皮密度逐步下降,其下降速率与穿透性角膜移植相仿;共焦显微镜观察发现术后1a,创面附近的角膜基质细胞已趋于正常,且角膜中央视轴区无明显瘢痕。随访期内未发现角膜深层缝线导致新生血管或引起排异反应。结论:MDLEK用以治疗角膜内皮失代偿安全、实用;术后恢复视力时间短;术后散光小;术后板层创面愈合快,光学性能满意。  相似文献   

20.
严良  陆豪 《临床眼科杂志》1997,5(3):135-137
目的观察正常人及白内障手术患者角膜内皮细胞。方法应用非接触型角膜内皮显微镜作内皮摄像观察。结果正常人角膜内皮细胞是随年龄增长而发生有规律的改变;白内障手术后周边角膜(切口附近)内皮丢失率大于中央区。结论非接触法检查具有便捷、无痛、非创伤性的特点,并适合内眼术后早期观察,是研究角膜内皮的理想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