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外科治疗2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Lei YS  Guo LM  Zou CW  Wang AB  Zhang HZ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0):641-643
目的总结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1995年7月至2004年6月,手术治疗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24例,其中男11例,女13例;年龄40d~35岁,其中6周岁以下23例,体重3.8~54.0kg。经右心房、房间隔切开左心房后壁和肺静脉共干吻合10例;横行切开双心房与肺静脉共干吻合8例;2例分别用人造血管补片和自体心包补片将垂直静脉入口和扩大的房间隔切口一并隔人左心房;1例行左心房后壁和肺静脉共干吻合的同时用自体心包补片将肺静脉共干人口和扩大的房间隔切口一并隔入左心房;3例行左心房顶和肺静脉共干吻合。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多巴胺、硝普钠辅助循环2~5d。结果手术死亡1例,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术后心包填塞1例,再次手术止血后治愈;心律失常6例,均治愈;急性肺水肿1例,二次手术重新开放垂直静脉延迟闭合治愈。术后随访3个月至7年,平均2.5年。术后2周严重室上性心律失常1例,治愈;远期因心包补片挛缩致肺静脉严重回流障碍二次手术1例,治愈;其余患者均未见远期并发症。结论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可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正确的手术方法和对并发症的及时处理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单纯应用右心房内补片应选用合适的修补材料,左心房顶和肺静脉共干吻合法暴露好、操作简单、心律失常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
婴儿期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矫治术近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婴儿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矫治术的近期疗效,总结外科治疗经验,分析围手术期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 2001年1月至2008年7月共有145例1岁以内患儿因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接受矫治术,其中男性94例,女性51例;首次手术的平均年龄为(7±3)个月,平均体质量为(6.3±1.6)kg.肺静脉的引流方式心上型77例(53.1%),心内型47例(32.4%),心下型9例(6.2%),混合型12例(8.3%).术前超声评价21例有明确肺静脉梗阻(心上型12例,心内型3例,心下型3例,混合型3例).结果 全组病例均行根治术治疗(合并复杂畸形不能行双心窜矫治已剔除).围手术期死亡17例,病死率为11.7%.因2006年1月后手术技术和术后策略的综合改进,以此时间点为界分为两组(此前为A组,此后为B组),病死率从A组的19.0%降至B组的6.2%(P=0.020).回归分析显示病死率相关危险因素为组别、是否有肺静脉发育不良致梗阻以及房间隔交通的大小.手术技术以及围手术期治疗策略的综合改进是近3年围手术期终点结果满意的原因.全组无围手术期因肺静脉梗阻再次手术病例.结论 手术技术的改进和围手术期的积极综合治疗可降低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矫治术围手术期病死率.术前肺静脉发育不良致梗阻仍是影响患儿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38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总结38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外科治疗经验。资料和方法:38例中男17例,妇女1例。年龄2个月 ̄22岁,3岁以内婴幼儿12例。体重4.5 ̄36.0kg。心上型20例、心内型15例、混合型3例。全组均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将完全性异位引流的肺静脉直接或通过房间隔缺损隔入左房。结果:手术死亡3例(7.9%),其中2例术后严重心律失常、1例多次缝合止血致吻合口狭小。术后并发心律失常12例、呼吸道感  相似文献   

4.
外科治疗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3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31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TAPVC)患者的外科治疗经验.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 31例患者均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行TAPVC矫治术.其中心上型16例,心内型13例,混合型2例.所有患者均合并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4例,肺动脉瓣狭窄1例,二尖瓣关闭不全1例,三尖瓣关闭不全15例.结果术后无早期(30 d)死亡,发生并发症8例(25.8%),其中阵发性结性心律1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频发性房性早搏、短阵性房性心动过速1例;肺部感染2例,肺不张1例,气胸1例,左侧膈肌麻痹并肺部感染二次插管1例,均经治疗出院.本组3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8±1.5年.随访期间1例心上型患者于术后8个月死于心力衰竭,生存的30例患者中28例(93.3%)手术效果良好,心功能基本正常,生活工作无明显受限;治疗效果较差2例,为反复发作房性心律失常,经内科治疗无效.结论 TAPVC手术方式的选择依据TAPVC畸形的特点而不同,手术的关键是完全矫治,避免出现远期肺静脉梗阻和心律失常,其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报道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drainage)的外科治疗疗效和体会. 方法 27例患者中(心上型19例、心内型8例),18例采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心脏停搏下手术,9例采用心脏不停跳手术.心上型横切右心房和左心房后壁,纵行切开肺总静脉,切口3.5~5.0 cm,与左心房后壁吻合,用自体心包片修补房间隔缺损(ASD),停机后结扎垂直静脉;心内型切开ASD与冠状静脉窦口之间的残余房间隔壁,以扩大ASD,自体心包修补ASD,并将肺静脉异位连接口与冠状静脉窦一并隔入左心房. 结果 结性心律4例,呼吸衰竭3例,全身水肿1例,大量胸腔积液5例;早期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6个月~10年,恢复良好,无吻合口狭窄发生. 结论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手术治疗的关键在于左心房与肺总静脉吻合口应足够大,避免狭窄,该手术对早晚期病变疗效均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新生儿期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D)的手术治疗经验,推广心上法在TAPVD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3年8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收治新生儿期心上型梗阻型TAPVD患儿7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8~28(18.3±7.7)d,体重3.1~4.5(3.57±0.47)kg。全部患儿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上法矫治术。结果 7例患儿术后早期(1个月内)无死亡。随访3个月至4年,吻合口均保持通畅,无明显肺静脉回流梗阻,中期随访无心律失常及死亡发生。结论心上法矫治新生儿期心上型TAPVD可获得较大吻合口,减少心房内操作,有效降低术后死亡率、心律失常及吻合口再狭窄率。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梗阻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新生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 TAPVC)不同类型矫治手术方法和预后.方法 1999年至2011年,共收治68例新生儿梗阻型TAPVC急诊手术治疗,平均年龄16天,其中心上型21例,心内型8例,心下型36例和混合型3例.心上型和心下型TAPVC是将肺静脉共汇与左心房后壁作侧侧吻合,心内型TAPVC在心房内将扩大的冠状窦去顶将异位的肺静脉隔入左心房.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2例,占2.9%.随访6个月至3年,经超声心动图随访,肺静脉吻合口均无明显狭窄,血液流速1.10 ~ 1.42 m/s.结论 早期的梗阻型TAPVC的纠治中左心房后壁与肺静脉共汇的侧侧吻合远期效果良好,肺静脉的梗阻情况需要远期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左心房内吻合术治疗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效果。方法对32例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新生儿实施深低温体外循环下左心房内吻合术。结果本组手术顺利,23例患儿术后延迟关胸,无手术死亡病例。5例心脏复跳后心率较慢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术后1~5 d心率恢复正常。除2例因低心排综合征于术后早期死亡,其余患儿均治愈出院。3例患儿术后反复出现肺部感染,2例出现气胸,给予抗感染,胸腔闭式引流均匀恢复。1例心脏超声提示发现主动脉弓有缩窄,再次手术解除主动脉弓缩窄,痊愈出院。28例随访3个月~5 a,行心脏超声、胸片检查。患儿心功能良好,吻合口血流速度正常。结论对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新生儿实施左房后壁心内吻合手术,吻合口充分,有利于提高术后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防止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至上腔静脉手术矫治后的相关并发症,对其手术方法进行改良。方法 4例患者接受了手术矫治。经右心房至上腔静脉的联合切口,利用上腔一右心房片修补房间隔缺损,同时将右上肺静脉的血流经房间隔缺损引流至左心房,再以一自体心包片加宽上腔静脉同时缝合右心房壁。结果 4例患者全部顺利恢复出院。术后早期超声心动图检查未见肺静脉或腔静脉的梗阻,亦无残余分流。术后随诊患者仍维持窦性心律。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单,显露良好,避免了残余分流及肺静脉或腔静脉梗阻的发生,同时避免了窦房结的直接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新生儿、小婴儿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纠治方法及效果.方法 2000年7月至2009年6月,共纠治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17例.病婴出生15天~3.7月龄,其中1月龄以下9例,占52.9%;体重(4.10±0.95)kg,其中5 kg以下15例,占全组88.2%.4例低温低流量灌注下,经右心房切口,切开房间隔,左房与肺静脉吻合;13例深低温停循环灌注,采用心脏上翻法,左心房斜形切口与肺静脉无张力缝合,其中吻合口宽度保证在2.5~4.0 cm.结果 全组手术顺利,无手术死亡.6例术后延迟关胸,5例发生肺高压危象,2例出现暂时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急性肾功能衰竭,4例肺水肿,所有病婴均治愈出院.1例术后反复出现肺部感染,心脏超声发现吻合口流速明显增快(3.05 m/s)、严重肺动脉高压、三尖瓣重度反流,1年后失随访.16例随访1个月~9年,平均(51.8±35.0)个月.随访期均行心脏超声、X线胸片、心电图检查.多数病婴心功能良好,心影较术前明显缩小,肺充血消失,心电图示窦性节律,吻合口血流速度正常.结论 新生儿及婴幼儿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病情危重,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效果良好,手术治疗的关键在于左心房与肺静脉吻合口应足够大,避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