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骶髂关节、脊柱小关节以及周围的韧带和肌腱,四肢关节亦可受累。病变特点是发生在肌腱和韧带附着部位的炎症和钙化,同时可有软骨骨化和滑膜炎症。对于具有临床症状和放射学解剖形态改变的AS多能明确诊  相似文献   

2.
骨折是指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破坏,是骨骼机械性超负荷的结果。骨折愈合是骨的原始连续性重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细胞组织学修复过程,愈合时间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着骨折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原来的评价骨折愈合情况的标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因此,需要探索一种能够客观评价骨折愈合的方法,以便为临床制定科学的骨折治疗方案提供确切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以人体可活动关节软骨退行性改变和关节表面、边缘形成新骨为特征的非炎症性退行性病变。OA是运动系统的常见病,也是老年人关节疼痛和致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骨肿瘤可分为原发性骨肿瘤和继发性骨肿瘤2大类。继发性骨肿瘤是骨骼最常见的恶性骨肿瘤,约30%~70%因恶性肿瘤死亡的患者在尸解时发现有骨转移[1]。在原发性骨肿瘤中,良性占50%,恶性占40%,肿瘤样病变占10%。医学影像学在骨肿瘤的诊断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X线片、计算机断层成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图像融合技术逐步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将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rized tomography,SPECT)与X线片、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等不同成像技术的图像进行不同方式的图像融合处理,所提供的信息不是简单的数据总和,而是有效地显示了解剖和生理之间的关系,提供的诊断信息更全面,可早期、准确诊断骨与关节疾病,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信息[1]。  相似文献   

6.
用于治疗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药物种类繁多,其疗效各有不同,如何早期、准确评价这些药物的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将核医学的代谢或功能影像与数字透视摄影术(digital radiography,DR)、CT及MRI的解剖学形态影像进行融合的图像融合技术,可以弥补核医学影像分辨率及解剖定位能力差和解剖  相似文献   

7.
炎症可分为感染性炎症和无菌性炎症两大类,无菌性炎症是具有血管活体组织的一种防御性反应^[1]。骨关节无菌性炎症是临床工作中常见的一大类疾病,多发生于过度活动或不当活动的关节,属于中医学“痹症”范畴。抗生素治疗对其无效,目前多采取对症施治,  相似文献   

8.
骨坏死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骨组织营养中断或者严重不足,相应骨组织代谢出现障碍,局部骨组织缺血、变性。骨坏死可发生于股骨头、肱骨头、腕舟骨、股骨髁、距骨、跖骨、胫骨平台等部位,其中以股骨头坏死最常见。临床诊断骨坏死的传统方法有x线、CT、MRI、骨扫描及骨组织活检等,但这些方法均存在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目前治疗髋关节重度骨关节炎、晚期类风湿关节炎、严重关节结核及晚期股骨头坏死等髋关节疾病的主要方法。假体松动是髋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手术失败的最常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代谢性骨病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以骨代谢紊乱为主要特征的骨病,其发病机制包括骨吸收、骨生长和矿物质沉积3方面的异常。临床表现为骨转换率异常、骨痛、骨畸形和骨折。  相似文献   

11.
隐性骨折是指常规X线平片不能发现而实际上存在的骨折,这种骨折不能靠临床症状确诊,是一种假阴性显像[1]。无移位的完全骨折、不完全骨折和隐性骨内骨折均属于此类。门诊和急诊的骨折病人如有明确的外伤史,加上体检和X线平片,一般不难确诊[2],但这些隐性骨折依靠X线平片甚至CT也难以  相似文献   

12.
髋臼唇是附着在髋臼边缘的纤维软骨环,它的存在使髋臼腔的容积增加约1/3。髋臼唇是维持髋关节正常生物力学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结构和功能却很少为人们所重视。髋臼唇损伤是引起髋部疼痛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对于髋臼唇损伤,X线片、CT检查常无阳性发现,MRI检查对慢性髋臼唇损伤的诊断亦较为困难。特别是年轻患者,由于髋臼唇损伤造成的反复出现的髋部疼痛多被误诊为滑膜炎。  相似文献   

13.
炎症反应是指各种炎性因子导致机体组织和器官的损伤后机体对炎性因子的刺激所发出的一种反抗的过程。目前研究表明,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以及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作为主要的致炎因子参与机体的各种炎症反应,在各种炎症反应中起着主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就此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李铮  贺莉  朱大华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1):129-130
目的:通过对列车乘务员疲劳骨折的临床表现、X线与CT征象进行分析,提高对疲劳骨折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列车乘务员疲劳骨折资料,对骨折原因、骨折部位及X线与CT表现进行归纳总结.结果:本组38例均为年轻女性列车乘务员,发生于胫骨3例(7.9%),第2跖骨21例(55.3%)、第3跖骨14例(36.8%).不全性疲劳骨折31例(81.6%),表现为局部皮质增厚,内可见横行短骨折线,周围骨质略有吸收,可有骨痂形成,CT扫描,在长骨可见典型的"双皮质征".完全性疲劳骨折7例(18.4%),表现为骨折线贯穿骨骼,断端分离,断面整齐、致密.结论:疲劳骨折中后期X线与CT表现较具特征性.要减少列车乘务员疲劳骨折的发生,预防疲劳损伤积累是关键.  相似文献   

15.
阿尔茨海默病(AD)是目前为止最普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除了纤维状Aβ多肽和神经纤维缠结等组织病理学特征外,阿尔茨海默病的炎症机制也已得到验证。本文将对哪种类型的细胞参与该炎症,同时对AD大脑中释放哪些前炎症因子及抗炎因子进行综述,并进一步讨论是否有一些已知的病理因素诱导、维持神经炎症。  相似文献   

16.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以结直肠黏膜慢性持续性炎症为表现的疾患,该病病理机制复杂,与免疫炎症及凋亡活性增强等有关。Janus酪氨酸蛋白激酶(JAK)/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TAT)是调控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分子通路,可调控肠道促炎因子的释放和诱导细胞凋亡,造成结肠组织损伤。UC状态下,JAK与STAT的生物活性及表达水平均上升,组织炎症反应及凋亡率增加,促使肠黏膜组织遭受破坏。目前,UC的治疗主要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减轻肠道炎症,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遏UC的进展,但不良反应较大。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防治UC具有明显的优势,可显著降低该病复发率。近年来,中医药界开展了大量研究探索中医药通过调控JAK/STAT通路治疗UC的作用,结果表明JAK/STAT通路是中医药治疗UC的关键靶通路。基于虚实夹杂的病因病机,中医药以清热燥湿、凉血活血、健脾温肾和攻补兼施等法调控JAK/STAT通路,维持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平衡,削弱结肠炎症反应,抑制细胞凋亡,起到治疗UC的作用。该文总结和分析了中医药靶向JAK/STAT信号通路干预UC的机制和作用,并将不同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L)-6、IL...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黄药子乙醇提取物(ET)的抗炎活性。方法:①采用小鼠二甲苯致耳肿胀炎症模型,考察ET(50、100、200mg/kg)的抗炎活性,并考察了在二甲苯诱导的小鼠炎症病理状态下ET对肝功能的影响;②通过分析比较耳内前列腺素PGE2含量,初步探讨了其抗炎机制。结果:①与模型组比较,ET(100、200mg/kg)组小鼠耳肿胀明显降低(P〈0.05),ET(50mg/kg)有降低趋势(P〉0.05),ET(50、100、200mg/kg)呈现出良好的量效关系;与阳性药阿司匹林(Aspirin,200mg/kg)比较,ET(200mg/kg)组小鼠耳肿胀无明显差异(P〉0.05);ET(200mg/kg)对二甲苯诱导的炎症病理状态下小鼠血清ALT和AST活力均无影响(P〉0.05),而Aspirin(200mg/kg)则可引起AI』T和AST明显升高(P〈0.05);②ET(200mg/kg)可明显降低小鼠炎症耳组织内过高的炎症因子PGE:含量(P〈0.05)。结论:ET在100、200mg/kg对二甲苯诱发的小鼠急性炎症模型有效,并在同一剂量(200mg/kg)下与Aspirin抗炎作用相当,且避免了Aspirin用药诱发肝毒性的不良反应;ET抗炎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组织内炎症因子PGE,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防风感冒颗粒的解热和抗炎作用。方法:采用脂多糖(LPS)致兔发热模型和干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观察防风感冒颗粒的解热作用;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模型和蛋清致大鼠足趾肿胀模型,检测炎症组织中PGE2的含量,观察防风感冒颗粒的抗炎作用。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防风感冒颗粒能显著降低LPS致兔发热模型和干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的体温(P<0.05),能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和蛋清致大鼠足趾肿胀的炎症反应(P<0.05),并能减少炎症组织中PGE2的含量(P<0.05)。结论:防风感冒颗粒具有良好的解热和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9.
“痰”作为一种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具有广泛的致病性,有“百病皆因痰作祟”之说,痰证则是临床中常见的中医证型之一,在冠心病、癌症等多种疾病的中医证候中占有较高比重。此前有研究发现中医痰证与炎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痰证常有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等炎症因子异常升高的表现。而线粒体DNA(mtDNA)作为一种重要的炎症驱动因子,参与了炎症反应,在炎性疾病的病理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主要以mtDNA介导的炎症反应为视角,探讨痰证与炎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急性肠系膜血管梗塞(AM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7例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AMI患者行全腹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采用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薄层最大密度投影(TSMIP)技术进行肠系膜动脉和静脉成像,重点观察肠系膜血管的异常表现、肠道和肠系膜异常征象.结果:导致AMI的原因为:肠系膜上动脉(SMA)栓塞3例,SMA血栓形成5例,肠系膜上静脉(SMV)血栓形成12例,肠系膜下静脉(IMV)梗塞2例.SMA夹层3例,绞窄性肠梗阻5例,MDCTA可清晰地显示AMI的血管异常,如血管堵塞、狭窄或夹层的部位、形态、程度和范围;显示血管走向的异常,如聚拢、推移、扭血或扭转等;并显示侧支血管.MDCTA可明确AMI的原因,如粥样硬化斑块、栓子、血栓形成、夹层、肿瘤血管侵犯、绞窄性肠梗阻.结论:MDCTA是诊断急性肠缺血的一种快速、敏感、可靠及无创伤的影像学方法,能很好地显示AMI的直接征象,结合间接征象可在病变早期诊断AMI并明确病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