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分析中药所致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总结有针对性的防治方法。方法:对2011年9月~2014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8例用中药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院通过对患者的病情、发生不良反应的种类及进行治疗的过程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导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结果:在这68例患者中,因未进行辨证论治而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有28例,因剂量及用法错误而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有23例,因药物炮制不当而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有8例,因中西药联用不当而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有7例,因其他客观因素而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有2例。结论:加强对中药辨证、配伍、用法、炮制等的监管力度,提高临床上合理用药的水平,对减少中药所致不良反应、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探讨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控制对策。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使用中药后产生不良反应的案例1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整理总结其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控制对策。结果分析得出发生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有剂量过大、配伍不当、炮制不当、药物受污染、煎煮不当、个人体质差异等,对此,提出了相应的控制对策。结论医疗工作中,应当注重中药质量的管理工作,重视患者的用药安全,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严格、规范地对患者用药,以降低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对策.方法 分析中药不良反应的主因,寻找一种合理的处理方法.结果 医生的用药不当、患者滥用及药物本身原因可造成中药不良反应.结论 临床使用和选择方法得当,可以减少和避免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种西药联合应用导致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采取的对策。选择我中心2014年2月-2016年2月门诊开出处方1312份,分析这1312份西药的配伍情况,并就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进行统计,总结导致不良反应的原因和对策。在这1312份西药处方中,总计出现170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12.95%。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头晕和感染等。经logsitic回归分析,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有用药不当、联合使用剂量不当、患者个体因素等原因造成。结论:西药的种类较多,多种西药合用可能造成患者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因此,在实际的用药中,要重视患者的个体因素,针对性的进行联合用药,避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临床中药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及应用方法。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15例实施中药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中药合理用药情况并对其安全性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造成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因素包括:未辨证施治、药物用量和给药方法不当、配伍不当以及联合用药不当等,而未辨证施治相较于其他因素占比更高(P0.05)。结论在对患者实施中药治疗过程中,完善对药物炮制、配伍以及给药时间的管理,并合理运用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可以保证临床用药安全以及确保药物使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临床采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所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针对出现的不良反应现象的原因提出合理对策,使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得以提高。方法:通过临床对患者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临床效果以及相关文献调研,根据不同的耐药机制,总结和分析对患者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所发生的不良反应及诱发此类不良反应的原因。结果:通过分析发现引起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药物质量问题、患者情绪问题、环境问题、药物用量问题、患者年龄问题、患者过敏问题及患者药后饮酒问题等。结论:临床在对患者采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必须根据诱导患者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治疗,同时必须对药物适应症进行严格把握,对用药的用量和方法进行严格控制,使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和患者的用药安全得到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乌头类中药的不良反应及其影响因素,以促进其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将我院2009年6月-2012年12月间发生的乌头类中药不良反应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总结。结果:56例患者中因药物超剂量使用,造成不良反应的患者为15例,占不良反应总数的26.19%。因药物服用方法不当,造成不良反应的患者为13例,占不良反应总数的23.21%。因药物配伍不当,造成不良反应的患者为8例,占不良反应总数的14.29%。因药物煎煮方法不当,造成不良反应的患者为8例,占不良反应总数的14.29%。因药物炮制不当,造成不良反应的患者为5例,占不良反应总数的8.9%。因自身体质因素,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为7例,占不良反应总数的12.5%。结论:临床上导致乌头类中药发生不良反应的因素很多,因此,只有加强用药的监督管理,才能科学地使用乌头类中药,从而进一步保证其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常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以及相关原因。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常见不良反应并分析导致不良反应的原因。结果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由于不规范使用抗菌药物使得患者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恶心、过敏、水肿、头晕等,本研究120例患者中共有38例发生不良反应,占比为31.67%,导致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包括药物不合理联用、滥用、药物种类选择错误、用量不当、给药途径不当等。结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发生不良反应的现象较为常见,为了尽量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提高药物治疗效果以及保障患者的安全,应当规范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杜绝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中药制剂临床应用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探讨针对性的对策.方法:本文选取我院在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上报的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报告95例作为实验对象,对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和对策进行分析.结果:通过本次实验研究发现老年人、儿童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较高,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系统与器官为皮肤及附件和消化系统.结论:临床使用中药制剂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导致患者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因此,应该掌握不同药物的注意事项,保证用药的合理性,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临床上应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类型、发生原因及对策。方法:对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48例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后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使用方法、发生不良反应的类型及对不良反应的处理措施等。结果:在这48例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有18例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为变态反应(37.5%),有12例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25.0%)。结论:医护人员在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时,需严格掌握此类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以减少其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种西药合用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并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2月至2019年3月所开具的西药处方单3000张,出现不良反应患者200例,并对以上处方单利用回顾性的研究统计学方法来进行统计多种西药合用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分析。结果通过对本院3000张西药处方单进行分析,有200张西药处方单中出现药物配伍不当而引发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主要原因包括用量不当、重复用药、药理拮抗以及用法不当,分别占据了25.0%、24.0%、26.0%、25.0%;因药物之间不配伍而导致患者出现多种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发热、恶心、头晕、呕吐以及睡眠不足,分别占据了31.0%、7.0%、29.0%、16.0%、17.0%。结论针对多种西药出现匹配不当的情况下,患者处出现不同程度上的药物不良反应,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继续发生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需要加强医生对于药理知识的掌握,并严格根据患者的病情来进行药物给予,避免患者出现因药物不合未发生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均发生所致药品不良反应的225例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2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统计,并作针对性分析。结果 225例患者的常见不良反应情况主要包括神经系统反应、肾功能衰竭反应、消化系统反应、过敏反应及其他不良反应;225例患者联合用药前的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联合用药后(P0.05);225例患者的常见不良反应发生原因主要包括联合用药不当、使用方法错误、用药过量及其他原因;225例患者的常见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包括56.44%为联合用药不当,23.56%为使用方法错误,4.00%为用药过量,16.00%为其他原因。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为青霉素类药物的取代药物,现已被越来越广泛运用于临床治疗中,而且可以获得较明显的抗菌效果及抑菌效果;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多以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治疗,从而也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因此,临床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治疗过程中,应重点注意药物联合使用是否适当,用药剂量是否准确无误,用药方法是否准确无误,从而有助于降低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出现的中药不良反应进行原因分析,并且深入探讨其解决对策。方法统计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我院上报的中药不良反应事件,对其具体原因展开分析,并寻找相应的对策。结果分析结果说明,出现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药物本身因素、中药的使用、配伍使用以及使用者存在的个体差异。结论对于中药所出现的不良反应应当从原因入手,进行预防,确保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主要分析中药与西药二者联合使用时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与影响因素,总结分析后给予解决办法。方法:本次研究的起止时间与终止时间分别为2015年09月以及2017年02月,将我盟(市)某医院中药与西药二者联合使用过程中出现的63例药物不良反应实施总结处理,同时给予相对的解决办法。结果: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有:由于剂量使用不恰当以及用法出现错误导致、药物炮制时使用的方法不恰当、中药与西药联用时使用药物不恰当。63例药物不良反应事件中属于轻度等级36例,中度等级19例,重度等级8例。结论:在医院的中药与西药二者联合时会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现象。因此要在药物的配伍方面、炮制方式等方面加强管理与监管,以降低用药不合理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15.
王志强 《中医学报》2011,26(11):1340-1341
目的:探讨临床中药应用中不良反应原因及对策.方法:对以往发生的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对毒性中药的合理使用对策进行讨论.结果:中药的不良反应既有中药本身的原因,也有对中药认识及制用不当的问题.结论:建立、健全中药不良反应监测机制和研究技术平台,制定合理的中药使用规范,普及有关中药的不良反应知识,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  相似文献   

16.
许凯 《大家健康》2016,(6):29-30
目的:探讨中成药与西药联合应用的不良反应。方法:以该院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122例发生中成药与西药联合应用不良反应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导致不良反应的原因。结果:122例患者中,毒性反应、过敏反应、二重感染和特异性反应这四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17.21%、12.30%、33.60%和36.89%。122例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中,21例患者(17.21%)由用药途径不当引起,91例患者(74.59%)由药物配伍不当引起,其他原因引起的患者有10例(8.20%)。结论:临床用药时,应对西药和中成药的使用禁忌进行了解,达到中成药和西药联合使用的真正目的,避免联合用药发生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临床中药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及应对策略。方法选择我院自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应用中药治疗的患者200例,对所有患者的临床合理用药安全性进行分析,并对引发不良反应进行总结,最后结合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应对策略。结果通过对200例使用中药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后可知,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共计30例,引发因素主要包括:缺乏辩证论治、用量用法不当、联合用药缺乏合理性、中药炮制不佳以及其他等。结论在临床中使用中药时需确保用药合理性,这样不仅可以使用药安全性进行提升,同时可以将治疗效果进行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中药制剂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分析其发生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7年8月我院门诊及住院部上报的服用中药制剂后出现不良反应的10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良反应情况分析其发生的原因。结果中药制剂引发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主要有皮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全身性损害等。其原因主要与药物使用不当、药物滥用以及患者自身身体因素等有关。结论中药制剂引发不良反应的原因较多,在临床使用中药制剂时,应加强对中药制剂使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深度了解中药制剂的用法和用量以及不良反应,以提高中药制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特点和发生因素。方法选择我院使用中药注射剂治疗的120例患者,其中68例发生了药物不良反应。分析这些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生因素。结果在临床发生过程中,各种中药注射剂均会发生独特的不良反应类型,其症状并不相同。在发生原因上,主要和患者体质、药物成分、辅料、剂量、合并用药有着较大关系(P0.05)。结论在对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体质、药物成分、辅料、剂量、合并用药等情况,选择合理有效的药物,以免造成不良反应,影响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口服中药致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方法本研究通过对我院就诊口服中药的80例不良反应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索导致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防治措施。结果在本研究的80例口服中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中,有30例患者出现皮肤过敏反应;20例患者在服药后出现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其中,15例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15例患者出现呼吸系统功能障碍。结论中药不良配伍、服用过程中煎煮不当、患者个体差异、用药剂量不当等是造成患者服用中药后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医师及患者在服药过程中要确保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