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不同分型、分期的MRI表现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经手术或酶标试验确诊的脑囊虫患者的MRI片。结果:脑囊虫分型为脑实质型66例,脑室型5例,脑膜型3例,混合型12例;脑囊虫分期为活动期13例,退变死亡期48例,钙化期5例,混合期20例。结论:MRI对各型不同时期的脑囊虫病诊断价值较高,是诊断脑囊虫病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MRI在脑囊虫病的诊断及分型、分期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6例脑囊虫病例的MRI影像学资料.结果 26例全部行MRI检查及增强扫描,脑实质型14例、脑室型4例、脑膜型3例、混合型5例;其中活动期9例,退变死亡期6例,非活动期4例,混杂期7例.结论 脑囊虫病MRI图像表现典型,能够准确对脑囊虫病进行分型及分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不同分型、分期的MRI表现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经手术或酶标试验确诊的脑囊虫患者的MRI片。结果:脑囊虫分型为脑实质型66例,脑室型5例,脑膜型3例,混合型12例;脑囊虫分期为活动期13例,退变死亡期48例,钙化期5例,混合期20例。结论:MRI对各型不同时期的脑囊虫病诊断价值较高,是诊断脑囊虫病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分型、分期的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脑囊虫病患者的MRI特点。结果:40例中脑实质型32例,脑室型2例,混合型6例,无1例单纯脑膜型;分期处于脑炎期者2例,存活期18例,变性死亡期20例,7例有钙化期表现。各期MRI表现不同。结论:MRI能反映脑囊虫病的病理学过程,其分型、分期对鉴别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脑囊虫病患者60例经临床治疗及实验室检查确诊,对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按脑囊虫寄宿部位将脑囊虫病分为脑实质型51例、脑室型2例、脑膜型1例和混合型6例.结论:脑囊虫病CT、MRI表现多种多样,X线、CT、MRI是诊断脑囊虫病最常用的影像技术之一,可显示各型脑囊虫病改变,尤以非活动性脑囊虫病更佳.CT、MRI增强扫描可发现脑实质更多病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RI在脑囊虫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口市人民医院2011年11月—2017年6月经病理或临床确诊的27例脑囊虫病患者的临床和MRI影像学资料,其中MRI增强24例,分析不同临床分型脑囊虫病的MRI影像表现。结果根据MRI影像学特点,27例脑囊虫病患者分成4型,以脑实质型最常见,共17例(63%),脑室型4例(15%),蛛网膜下腔型和混合型各3例(11%)。脑囊虫病分3期,其中活体期11例,变性死亡早期6例,变性死亡晚期10例。活体期典型MRI影像显示病灶中存在等信号点状头节,病灶周围无水肿,增强无强化;变性死亡早期仍可存在头节,病灶周围出现轻中度水肿,增强出现环形强化;变性死亡晚期的MRI所见头节消失。结论 MRI可以为脑囊虫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有助于脑囊虫病临床分期及治疗。  相似文献   

7.
赵卫平  陈文辉 《浙江医学》1999,21(4):212-213
为探讨脑实质型脑囊虫病各期的病理改变及其磁共振成象(MRI)表现。对21例经临床、MRI及病理检查证实的脑实质型脑囊虫病患者进行了分析。其中活虫期13例,变性水肿期15例,肉芽肿期4例,钙化期2例。不同时期脑囊虫病的病理改变有不同的MRI表现,提示准确的MRI分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囊尾蚴病的临床及磁共振(MRI)特点。方法: 对81例脑囊尾蚴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头颅MRI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1例脑囊尾蚴病头颅MRI表现分为脑实质型73例、脑室型5例和混合型3例;活虫期、退变死亡期、非活动期及混杂期四期,以脑实质型和退变死亡期最常见。杀虫治疗一般需要3~5个疗程。结论: 头颅MRI可以对脑囊尾蚴病进行准确分型、分期,为用药及疗程的确定提供依据,还可用于CT检查阴性的脑囊尾蚴病的确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脑囊虫病36例,临床资料、CT和(或)MRI影像学资料。结果:脑囊虫病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和非特异性,其中癫痫、头痛为常见症状,CT和或MRI检查可发现囊虫病灶,MRI检查对脑囊虫病阳性发现、病程分期和可靠性更优于CT。结论:CT和(或)MRI检查对脑囊虫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均有重要意义,阿苯达唑15—20mg/(kg·日)为常用口服剂量,疗效好,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CT、MRI检查在脑囊虫临床诊断中的影像学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6例脑囊虫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CT和MRI检查。结果:两种诊断方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囊虫患者的脑脊液中嗜酸粒细胞增多,对脑囊虫病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和检查可以采用CT检查,如果CT不能确诊下,可以采用MRI做进一步检查。  相似文献   

11.
武峰  崔晶 《河南医学研究》1997,6(3):229-231
目的:探讨单克隆抗体胶乳凝集试验(McAb-LAT)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在囊虫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猪囊尾蚴冰冻切片抗原进行 IFAT 检测囊虫病患者抗体;应用抗猪囊尾蚴单克隆抗体致敏胶乳微球进行 LAT,检测囊虫病患者循环抗原。结果:囊虫病患者的抗体检出率为83.71%,分型抗体检测,混合型及脑型检出率明显高于皮肌型(P<0.01);患者循环抗原的检出率为73.05%,脑型患者囊虫活动期的循环抗原检出率明显高于囊虫钙化期(P<0.01),药物治疗3个月以上患者循环抗原的阳性率降为44.11%。结论:McAb-LAT 和 IFAT 在囊虫病临床诊断中有较高价值,循环抗原的检测在脑型囊虫病活动期诊断和疗效考核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脑实质型囊虫病患者脑内囊尾蚴的CT影像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搜集经手术和临床证实的脑实质型囊虫病患者438例.根据其脑CT影像表现进行分型,并对各型患者抗囊治疗的临床意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38例脑囊虫病的CT表现如下:急性脑炎型21例、单发小囊型47例、多发小囊型98例、大囊与小囊并存型23例、小脓肿型63例、肉芽肿型85例,钙化型34例和混合型67例.脑囊虫病患者经三个疗程的抗囊治疗,80.1%(351/438)患者已治愈,18.5%(81/438)患者已明显好转,但各型患者的疗效存在显著性差异(X2=58.4,P<0.01).脑内囊尾蚴处于急性期的单发小囊型、急性脑炎型、多发小囊型和大囊与小囊并存型患者抗囊治疗效果较好;而脑内囊尾蚴处于退变期的肉芽肿型和混合型患者抗囊治疗期间虽给予积极的辅助治疗,但治疗效果相对较差;脑内囊尾蚴处于死亡钙化期的患者仅需进行对症治疗.结论 脑CT可直接显示囊尾蚴在患者脑组织存在的病理状态,对脑囊虫病的定位、定性或定量判定和病人预后以及指导临床治疗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正确诊断脑囊虫病并为其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施甸县2004年~2009年间收住院的226例脑囊虫病患者治疗期的CT临床观察及护理.结果 226例脑囊虫病CT确诊病例中,脑实质型213例、脑室型13例.其中:脑囊虫寄生于右侧大脑半球者有108例、左侧大脑半球91例、双侧小脑半球14例、脑室系统13例.结论 脑囊虫侵犯部位、数目、病理不同而临床表现不同,若能早期确诊及时治疗预后较好,但因对其认识不足乃至延误诊断,可能造成终生残疾或因颅压升高处理不及时而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实质型脑囊虫病的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已临床确诊的63例脑实质型脑囊虫病的脑MRI表现特点;所有病例均行SE序列T1WI、T2WI及FLAIR序列扫描,其中16例行增强扫描。结果活动期18例,变性死亡期37例,非活动期(钙化期)2例,混杂期6例,其中活动期均显示囊虫"头节"、变性死亡期均显示"白靶征"的脑实质型脑囊虫病的特征性MRI表现。63例患者中多发58例(占92.06%),单发5例(占7.94%),病灶主要位于双侧大小脑半球各叶皮层下。行增强扫描的16例强化程度不一,8例囊壁及头节均强化,7例仅有囊壁强化,1例无强化。结论脑实质型脑囊虫病具有特征性的MRI表现,能清楚显示病变在脑内的大小、范围、数目和部位,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分析脑囊虫病的CT扫描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自2011年2月至2015年2月间本院收治的脑囊虫病患者58例,回顾性分析本组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特别分析患者的CT检查结果,总结脑囊虫病患者的CT扫描特征,并与患者的血清免疫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为以后临床脑囊虫病的诊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本组58例患者中,根据CT检查结果可包括脑实质型、脑室型、脑膜型及混合型,分别有33例、6例、7例和10例。仅有2例未检测出,CT检查对于脑囊虫病的确诊率高达96.55%。结论:研究表明,脑囊虫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CT检查是诊断本病较好的检查手段之一,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MRI在脑实质型脑囊虫病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RI在脑实质型脑囊虫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经临床、病理证实和MRI诊断的脑实质型囊虫病患者。全部病例在常规T1WI,T2WI扫描后均加扫了FLAIR序列,其中29例行增强扫描。分析其各期MRI征象及病理基础。结果 活虫期6例,退变死亡期20例(早期11例,晚期9例),非活动期2例,混杂期4例。MRI发现头节,是诊断脑实质型囊虫病的可靠依据,而MRI上"白靶征","多环、分层征"是脑实质型囊虫病的典型征象。结论 MRI多种序列的联合应用对脑实质型脑囊虫病可以给予定性、定位、定量诊断,同时MRI的准确分期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有力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脑瘤型脑囊虫病的临床及影像学CT、MRI特点.方法 对收治的18例疑似脑瘤型脑囊虫病的临床资料及CT、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有些脑囊虫病灶经CT或MRI检查显示明显水肿占位效应,此时临床经过类似颅内占位性疾病,化验检查又无特异性,与脑肿瘤鉴别较困难,因此常怀疑脑肿瘤,但经吡喹酮治疗后病灶消失,支持脑...  相似文献   

18.
田维祥 《中外医疗》2013,(35):184-185
目的 分析探讨脑囊虫病的CT 诊断表现,评定其诊断价值,同时为提高CT 诊断的准确性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随机选择该院确诊的脑囊虫病患者68 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并对所有患者的CT 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CT 检查结果可知,68 例脑囊虫病患者中,12 例(17.6%)为脑膜型,9 例(13.3%)为脑室型,9 例(13.3%)为单囊型,8 例(11.8%)为脑炎型,30 例(44%)为混合型.结论 脑囊虫病通过CT 诊断,一般可得到准确的诊断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诊断数据.但有的脑囊虫病影像表现复杂多样,无明显特异性,CT 检查会出现漏诊或误诊.所以仅凭CT 检查不可对囊虫病的诊断定性,必须结合实验室检查、病史以及MRI 检查进行全面分析、参考,才能避免漏诊及误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8年来在我科诊断为脑囊虫病的46例病历资料及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囊虫病具有复杂多变的临床表现,其中癫痫、头痛为最常见症状。CT检查发现囊虫病灶,平扫与增强均表现为特征性的单房囊性结构。结论:脑囊虫病的治疗应根据CT分期分型选择合适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梁庆乐 《中外医疗》2010,29(30):105-106
目的提高对脑实质型脑囊虫病的MRI诊断。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16例脑囊虫病的病例,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所有病人均采用Philips1.5T核磁共振扫描机扫描,脑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全部患者表现不一,基本病程2d~3个月。头胀者12例,其中8例合并发热头痛,5例有肢体抽搐,4例经体检偶尔发现。脑囊虫病的MRI表现表现为脑内单发或多发结节状异常信号,部分类似转移瘤、脑脓肿、脑结核等。确诊需依靠脑脊液和免疫学检查(血清囊虫红细胞凝集试验(IHA)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结论 MRI诊断脑囊虫病敏感性高、准确率高,影像表现有特征性,图像直观,直接显示病灶大小、形态,可准确分型、分期,是一种可靠的诊断方法,协助临床选择更好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