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艳  高发平 《当代医学》2010,16(28):17-17,49
目的探讨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参数在地中海贫血患者中的变化。方法应用beckman-couler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50例正常人(对照组)和50例的地中海贫血患者(观察组)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平均体积(MCV),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和网织红细胞百分比(RET%),网织红细胞绝对值(RET#)参数,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比率(IRF%),中荧光率网织红细胞(MFR%),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地中海贫血患者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各参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其中网织红细胞百分比,网织红细胞绝对值,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比率,中荧光网织红细胞比率显著性增高(P〈0.05),RBC、MCV、Hb明显下降(P〈0.05)。结论网织红细胞参数为反映骨髓造血功能较好的指标;血常规中红细胞参数以MCV为最有筛查、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肿瘤性贫血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治疗肿瘤性贫血25例,包括血液系统肿瘤。结果表明,治疗后贫血得以纠正,并且可减轻其血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患者治疗后网织红细胞(Rei)的上升,显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刺激骨髓红系增 一定作用。25例患者均能较好地耐受rHuEPO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血液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促红素(EPO)的水平以及患者对促红素的反应。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吸附方法分别检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正常人、非癌性贫血患者的血清EPO水平,同时检测各组血红蛋白(Hb)、网织红细胞数。分析各组EPO水平差异及其与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数的相关性。结果血液恶性肿瘤患者血清EPO为(2.72±1.50)μg/L,网织红细胞为(2.60±0.98)%;正常对照组患者血清EPO为(1.59±0.69)μg/L,网织红细胞(1.17±0.35)%;非癌性贫血组患者血清EPO为(2.78±1.53)μg/L,网织红细胞为(5.46±2.12)%;血液肿瘤组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患者比较,其血清EPO、Hb、网织红细胞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液肿瘤患者与非癌性贫血组患者比较,网织红细胞检测结果、EPO和网织红细胞值的相关系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液肿瘤患者血清EPO水平较正常人高,但机体对EPO反应性弱,血液肿瘤患者的贫血可能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RET-He)在贫血患者中的表达及与血红蛋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19年7月来医院体检者74例作为观察对象,所有体检者入院后均完善有关检查,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贫血分为贫血组(n=37例)与非贫血组(n=37),为两组进行血液分析,比较两组体检者的网织红细胞参数以及红细胞参数;采用SPSS Pearson相关性分析软件对贫血患者RET-He及血红蛋白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检测后贫血组患者的网织红细胞相对值(RET)、网织红细胞绝对值(RET#)以及RET-He均低于非贫血组(P <0. 05)。SPSS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贫血患者RET-He与MCV、MCH、MCHC水平呈正相关性(P <0. 05),与RDW-CV水平呈负相关性(P <0. 05)。结论:贫血患者的RET-He与血红蛋白的表达均弱于健康人,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与血红蛋白的含量对于鉴别贫血患者有着重要价值,且RET-He与血红蛋白的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胡晓婧   《中国医学工程》2014,(12):149-150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ICU危重患者贫血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12月收治的80例ICU危重贫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ICU常规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给予对照组患者硫酸亚铁铁剂。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第1天、第1周、第1个月的网织红细胞(RET)计数、外周静脉血血红蛋白(HB)以及血细胞比容(HCT)变化,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输血率、病死率和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第1天,两组RET计数、HB、HC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Re T计数显著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两组Hb、HC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输血率为45%(18/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5%(30/40),差异显著(P〈0.05),病死率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ICU危重贫血患者采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可有效提高网织红细胞计数,保持外周静脉血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的相对稳定,减少输血和输血风险,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多发性硬化并发贫血患者对红细胞生成素的反应是否降低。方法分别检测多发性硬化并发贫血患者、缺铁性贫血患者和健康人群血清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同时检测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肝肾功能等指标。结果多发性硬化并发贫血组患者血清红细胞生成素水平为(101.3±17.6)U/L,明显低于缺铁性贫血组的(166.1±8.7)U/L(P<0.01),且多发性硬化并发贫血组血清红细胞生成素水平随并发的贫血严重程度而降低,低、中、重度贫血患者血清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分别为(95.7±9.6)、(101.7±8.1)、(123.7±9.3)U/L,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发性硬化并发贫血患者血清红细胞生成素水平明显降低,且与并发的贫血病情严重程度相关,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可能对这些患者有益。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糖尿病肾性贫血患者的效果以及其对网织红细胞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糖尿病肾性贫血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本组患者均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评估本组患者治疗效果,同时选取同时期的健康人40名作为对照组对象,统计2组患者在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前网织红细胞的差异,同时统计观察组患者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后2、8、14d内网织红细胞参数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2.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网织红细胞参数与对照组相比,其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后,网织红细胞参数发生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糖尿病肾性贫血患者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并对患者网织红细胞参数有非常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缺铁性贫血(IDA)临床诊断中,网织红细胞参数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检验科接诊的 IDA 患者54例与健康人群54例,抽取肘静脉血,运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标本进行血细胞分析,主要指标:网织红细胞内血红蛋白量浓度(CHCMr)、平均网织红细胞体积(MCVr)、网织红细胞内血红蛋白量(CHr)、IDA 组网织红细胞内血红蛋白量分布宽度(HDWr)、网织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r),对比测定结果。结果:IDA 组CHCMr、MCVr、CHr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IDA 组 HDWr、RDWr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在 IDA 患者的临床诊断中,通过测定网织红细胞参数,可有效掌握患者血液变化情况,帮助临床做出正确判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风湿免疫系统疾病相关性贫血血清红细胞生成素水平,以了解风湿免疫系统疾病贫血患者对红细胞生成素的反应.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分别检测风湿免疫系统疾病患者、肿瘤性贫血、缺铁性贫血(IDA)和正常人群血清红细胞生成素水平.风湿免疫系统疾病患者共52例,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LE)24例,类风湿关节炎17例,干燥综合征8例,大动脉炎1例,Werger's肉芽肿1例,巨细胞动脉炎1例.所有病例均来自本院风湿免疫科、血液科和肿瘤科.正常人群来自于本院学生.入选时,有严重的肝肾功能异常、血小扳低于50×109/L、慢性失血者或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Coombs试验阳性)被排除.同时还检测了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乳酸脱氢酶(LDH)、肝肾功能等指标.结果 风湿免疫系统疾病贫血组、肿瘤贫血组和缺铁性贫血组患者的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LDH和肝肾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贫血组及风湿免疫系统疾病贫血组血清EPO水平明显低于缺铁性贫血组(P<0.05).结论 风湿免疫系统疾病贫血患者的贫血可能与红细胞生成素的分泌降低有关,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可能对这些患者有益.  相似文献   

10.
卞霞 《中外医疗》2009,28(35):80-80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原发性肝癌贫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6例原发性肝癌采用每次10000单位,皮下注射,每周2次,连续8周观察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网织红细胞百分数(RET%),同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26例可评价患者,其中17例Hb上升20g/L或Hb≥100g/L,HCT、RET%也有极明显上升(P〈0.01)。未见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明显副作用。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原发性肝癌性贫血患者Hb水平,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血液透析(HD)并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治疗的患者,体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水平(sTfR)测定的临床意义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随机观察35例慢性HD患者和18例贫血但肾功能正常的患者,测定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网织红细胞百分比(Ret%)、血清铁蛋白(SF)、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TIBC)、转铁蛋白饱和度(TS)、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sEpo)、C-反应蛋白(CRP)、sTfR,并将结果进行组间对比。结果两组在Hb,HCT,SF,SI,TIBC以及TS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HD组sTfR,sEpo和Ret%则低于对照组(P〈0.05),HD患者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单变量相关分析表明,HD组sTfR水平与sEpo呈正相关(r=0.770,P〈0.01),与SF呈负相关(r=-0.523,P〈0.01),与TS呈负相关(r=-0.325,P〈0.01)。多变量逐步回归分析表明,sEpo,SF是两个能够独立影响sTfR水平的因素。结论在HD患者接受rHuEpo治疗时,循环中sTfR水平是反映骨髓红细胞生成活性的良好指标,反映了HD患者铁的贮存和红细胞生成刺激的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网织红细胞各项参数对临床各类贫血患者诊断和治疗的意义。方法采用Sysmex 4000i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各类贫血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网织红细胞各项参数进行检测和记录分析。结果贫血患者与正常人群比较,其网织红细胞绝对值(Ret#)与网织红细胞百分数(Ret%)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轻度降低或显著降低,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指数(IRF)、荧光强度的变化差异较大,表现为低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LFR)降低,幼稚网织红细胞比率(IRF)、中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比率(MFR)和高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比率(HFR)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网织红细胞多参数分析可作为某些贫血鉴别诊断的初筛指标,能真实反映骨髓红系的造血水平,对贫血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早产儿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早产儿贫血患儿4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观察组于生后第7天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250IU/kg/次,3次/周,共4周。对照组自出生第1周起口服维生素E、元素铁、叶酸片,第4周肌肉注射维生素B12,共4周。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1、2周外周血血红蛋白(Hb)、网织红细胞(Ret)、血细胞比容(HCT)的无显著性变化,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在治疗后3、4周各指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早产儿贫血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深入探讨血液检验在临床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48例经临床确诊的缺铁性贫血患者(贫血组)及48例同期健康体检者(健康组)进行常规血液检验。对比分析两组人员的检验结果。结果缺铁性贫血患者 RDW(红细胞分布宽度)水平较健康人水平偏高(P<0.05);而MCH(平均血红蛋白量)、MCV(红细胞平均体积)的水平则较健康人水平偏低(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查中对RDW、MCV进行筛查可有效鉴别、诊断缺血性贫血,且准确率高、操作简单,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医学》2017,(9):860-861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应用在化疗相关性贫血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南通市肿瘤医院在2014-09—2016-09间收治的50例化疗相关性贫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24)和研究组(n=26),对照组接受2个周期的化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每个周期化疗结束后的4 h给予患者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10000IU皮下注射,每周注射3次,连续注射3周后,进行第二个周期的化疗,之后继续连续3周给予患者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10000IU皮下注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血细胞比容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的血红蛋白水平与血细胞比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化疗相关性贫血的效果明显,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6.
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C反应蛋白与贫血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C反应蛋白(CRP)与贫血的关系。方法32例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在血透前后采静脉血,18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于清晨采空腹静脉血,进行超敏CRP、血清肌酐(SCr)、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测定。MHD患者同时进行透析前血甲状旁腺激素(PTH)、血清铁蛋白(SF)测定。结果MHD患者CRP与对照组比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透后较血透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用量相同和血清铁蛋白(SF)、血甲状旁腺素(PTH)指标无差异时,CRP与白蛋白、血红蛋白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MHD患者CRP升高,提示存在炎症状态,炎症状态与贫血、促红细胞生成素抵抗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治疗老年慢性病合并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100例老年慢性贫血病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rhEPO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清铁蛋白(SF)、血清铁(SI)、血清转铁蛋白受体(STI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Hb、MCV、MCHC、SF、STIR方面改善显著,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各症状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EPO治疗老年慢性病贫血,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区小明 《中外医疗》2014,(21):124-125
目的:探讨铁剂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推广做出指导。方法选择该院自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86例缺铁性贫血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完全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液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红蛋白(97.69±18.46) g/L、血清铁蛋白(17.59±3.98) g/L、以及血细胞比积(37.59±6.68)%等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血红蛋白(81.32±16.11) g/L、血清铁蛋白(14.16±3.21) g/L、以及血细胞比积(28.35±6.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铁剂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改善患儿的缺血症状,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在早产儿贫血中的防治作用.方法 将早产后在我科住院的胎龄小于32w,体重低于2000g的新生儿40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两组患儿入院后常规给予保暖,维持体温、血糖、血压等内环境稳定,营养支持等处理,必要时输血.治疗组于生后第7天开始给予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200 IU/kg·d,皮下注射,隔天一次,每周3次,共4w.对照组仅用常规治疗.分别于生后第1、2、3、4、5w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并比较不同时间两组早产儿的血红蛋白(Hb)、网织红细胞(Ret)、血细胞比容(Hct)和血清铁蛋白(SF).结果 两组早产儿出生2w后Hb和Hct均下降,但治疗组下降缓慢,治疗结束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治疗组治疗后网织红细胞计数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治疗结束后两组网织红细胞计数差异缩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铁蛋白水平(SF) 在用药期间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结束后,治疗组血清SF上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输血率(15%) 较对照组的输血率(45%) 明显减少(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可以有效的防治早产儿贫血,减少输血.  相似文献   

20.
李乐岳   《中国医学工程》2012,(8):53+55-53,5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及贫血的疗效与临床意义。方法 6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2组,EPO治疗组(A组)30例,阿托伐他汀+EPO治疗组(B组)30例;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C组)。A组单独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B组在使用rhEPO基础上每日口服阿托伐他汀。分别在试验开始及2月后检测患者C反应蛋白(CRP)、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水平。结果与C组相比,A、B两组CRP水平显著升高,Hb和HCT水平显著降低;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A、B组Hb和HCT均有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B组CRP明显降低,而A组CRP则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B组Hb和HCT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改善MHD患者贫血优于单独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此作用机制可能与患者微炎症状态改善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