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头孢类药物主要不良反应机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宋扬  常虹  孟潇 《当代医学》2011,17(4):10-11
头孢类药物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近年来,随着其在临床实际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其安全性和不良反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不良反应的机制不容忽视。本文就头孢类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如过敏性休克、溶血反应、双硫仑样反应、神经毒性和出血反应机制做出总结和归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头孢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总结预防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198例头孢类药物不良反应进行统计。结果发生不良反应136例:过敏反应62例,消化系统反应38例,神经系统反应14例,泌尿系统反应13例,血液系统反应9例;头孢哌酮62例,头孢拉啶26例,头孢噻肟钠20例,头孢呋辛钠与头孢曲松各10例,头孢唑啉钠8例;男62例,女74例,各类型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岁者62例,多见过敏、消化系统反应;10~20岁者28例,多见过敏反应;20~55岁者24例,多见过敏、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反应;>55岁者22例,多见过敏、消化系统、泌尿系反应。结论头孢类药物常见皮疹等轻度过敏反应,但也可涉及系统障碍、器官组织功能损伤,以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反应为主;头孢哌酮发生不良反应较多;年龄越小发生不良反应例越多,且集中在消化系统与过敏反应。应提高小儿过敏测试标准,关注已有器官损伤、系统障碍患者。  相似文献   

3.
4.
杜爱侠  赵军 《吉林医学》2014,(12):2551-2551
目的:探究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情况,为以后药物使用作为参考,减少由此类药物造成不良反应发生。方法:收集87例因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出现不良反应患者,之前均使用过此类药物,且使用之后无明显异常。对不良反应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比较。结果:导致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过后产生不良反应原因较多,与患者自身状况和药物都有密切联系。结论:随着病菌抗药性的增强,头孢菌素类药物使用愈加频繁,虽然抗菌效果好、可使用范围广,但如不按照规则随意使用,同样会带来其他无法预料后果。  相似文献   

5.
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以促进临床安全用药,降低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发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指导作用。方法:统计我院输液室2008-2010年132例既往无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史患者发生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原因,不良反应药物有头孢唑啉、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西丁、头孢美唑、头孢替安,观察不良反应发生的诱因及临床表现。结果: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合并用药、患者本身原发病、环境、年龄、情绪、饮食、饮酒、输液速度、药物用量、药物质量、个体差异有一定关系。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临床使用量逐年上升,临床在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时,不仅应重视其抗菌效应,还应高度重视其不良反应的原因,在常规治疗的同时,要增强服务意识,学习药理知识,了解药物常用剂量与用途、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正确、合理、规范地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才可及早发现或避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正>1病例介绍患者,男,76岁,农民,既往体健,因患上呼吸道感染而就诊,听诊闻及双侧呼吸道干湿啰音,给予青霉素皮试阳性,随后做头孢呋辛钠皮试阴性,0.9%氯化钠250ml,头孢呋辛钠4.0g静滴,每分钟约40滴,静滴50min后患者出现胸闷憋气,皮肤发痒不明显,立即停止静滴换取使用葡萄糖  相似文献   

7.
8.
贺艰  田萍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2):16-16
根据抗菌谱、抗菌活性、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以及肾毒性的不同,目前将头孢菌素分为四代。第1代包括头孢唑啉、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头孢羟氨苄、头孢替唑等;第2代包括头孢克洛、头孢呋辛等;第3代包括头孢噻肟、头孢克肟、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唑肟等;第4代包括头孢吡肟等。随着头孢菌素临床应厢的增多,其引起的不良反应亦日趋增多。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头孢菌素类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抗感染,因其过敏性休克较青霉素类发生少,许多医疗单位不重视头孢类药物的皮肤过敏试验,直接输注,导致多例过敏性休克发生,危及患者生命,应予警惕。现报告3例头孢哌酮纳过敏性休克,谈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头孢类药物引起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资料,为诊断和治疗头孢类药物所致溶血性贫血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6例头孢类药物引起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一般临床表现、诊疗经过、发生时间和转归等。结果: 6例输注头孢类药物后在不同时间出现面色苍黄、血尿、重度和极重度贫血等临床表现,同时结合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均符合药物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标准,经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碱化尿液、输注洗涤红细胞、血浆置换等抢救措施后,5例好转后转科治疗出院,1例因入院之前休克时间较长、溶血危象、严重酸中毒,脑组织等多器官不可逆缺氧缺血损伤导致死亡。结论: 头孢类药物能产生药物性溶血反应,和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可能会加速溶血反应,且在首次用药及用药数天后均能发生,使用时应密切关注临床表现,避免不良反应特别是溶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患者 ,男 ,2 4岁。因外伤导致“右股骨粗隆间骨折”收住我科治疗 ,入院T36 3℃ ,P80次 /min ,BP 16 / 12kPa。完善各种术前检查 ,在无手术禁忌证下 ,于入院第 3d ,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右股骨粗隆间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常规抗炎止血治疗 ,先锋霉素皮试 (- ) ,给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择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96例,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实际情况,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深入分析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并制定相应的预防对策。结果:96例患者中过敏反应11例(11.46%),消化系统不良反应17例(17.71%),泌尿系统不良反应16例(16.67%),血液系统不良反应13例(13.54%),神经系统不良反应15例(15.63%),二重感染19例(19.79%),与乙醇联用产生双硫醒样反应5例(5.21%)。结论:正确合理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对于减少其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头孢菌素类药物因其耐酶、耐酸、杀菌谱广和杀菌力强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来随着此类药物的广泛应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逐年增多。为此,本文重点分析了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并指出了一些预防不良反应发生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谢静 《大家健康》2017,(10):137-138
目的:总结头孢类药物过敏性休克患儿的早期急救护理措施.方法:按照数字随机法将该院收治的40例头孢类药物过敏性休克惠儿分为两组.干预组实施早期急救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将两组的护理效果加以对比,以评价早期急救护理的临床价值.结果:护理后,干预组患儿的各项生命体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儿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儿对护理满意度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55% (11/20) (P <0.05).结论:早期急救护理的实施是保障头孢类药物过敏性休克惠儿生命安全、有效改善患儿生命体征、促进惠儿尽早康复的重要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代亚军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4):468-469
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方法通过查阅近几年来有关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归纳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并制定预防对策。结果引起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多方面、复杂的。结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应高度重视。加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提高药物使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12例头孢类药物过敏性休克早期的急救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过敏性休克的认识,探讨急救护理方法。方法:对12例头孢类药物过敏性休克早期的急救护理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2例头孢类药物过敏休克早期患者均抢救成功。结论:掌握过敏性休克的先兆症状和体征。随时备齐急救药品和物品,熟练掌握急救护理操作技能,及时给予急救和护理。对头孢类药物过敏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过氧化氢不良反应及发生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先荣 《医学综述》2008,14(1):117-118
过氧化氢是当今国内外一致公认的优良增氧剂和消毒剂,随着在医疗领域中广泛应用,近年来其不良反应的临床报道增多,包括超敏反应、超敏性休克,气颅、脑疝,癫痫样抽搐,心肌损伤电流和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肺气体栓塞、心脏搏骤停等。过氧化氢不良反应发生突然,出现的时间短,可引起致命性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8.
探讨和分析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各种因素,增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防范意识,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尽可能减少临床不良 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临床中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原因进行分析与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7月所报告的100例药物不良反应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以及所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由于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导致50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50.0%)共98例次,其中喹诺酮类药物引发的反应最高,构成比为45.9%(45例次);其次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构成比为35.7%(35例次)。皮肤及软组织作为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部位,构成比为52.0%;其次是消化系统,构成比为25.0%。给药时间、药液浓度、药物剂量、药物滴速等均与不良反应有关联。结论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是引发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只有加强对抗菌药物的规范应用,才能从根本上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是一类半合成抗生隶,具谱广、抗菌作用强、耐青霉索酶等特点。临床应用剂型主要包括口服制剂和注射制剂,现已发展到第4代。文章主要描述头孢类药物在临床过程中出现的过敏反应、消化系统反应以及血液系统反应,并对此作出相应的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