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扫描 (MRI)结合微电极导向技术定位在帕金森病 (PD)立体定向毁损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MRI扫描解剖定位结合微电极记录电生理验证 ,行立体定向苍白球PVP核 /丘脑Vim毁损术 78例 ,分析术中靶点移位情况 ,手术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PD患者肢体震颤、僵硬及运动迟缓均得到明显改善 ,术前术后UPDRS评分均显著改善 (P <0 0 5 ) ,无严重及永久并发症 ,脑内出血发生率低。结论 :MRI结合微电极记录导向技术显著提高PD手术治疗靶点定位精度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PD)术后症状改善,并应用电流脉冲发生器(IPG)进行参数调整以达最佳临床效果。方法2例PD患者进行了手术,采用立体定向系统,以微电极引导将刺激电极植入相应靶点,例1选择丘脑腹中间核(Vim),例2选择丘脑底核(STN)为靶点。结果术后各种参数相对稳定,在反复启动和关闭IGP前后,差别明显。结论DBS治疗PD安全有效,副作用可逆,,IGP参数调整和随访是DBS手术是否成功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3.
管小亭  张碧君 《现代康复》2001,5(6):33-33,35
目的:观察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PD)术后症状改善,并应用电流脉冲发生器(IPG)进行参数调整以达最佳临床效果。方法:2例PD患者进行了手术,采用立体定向系统,以微电极引导将刺激电极植入相应靶点,例1选择丘脑腹中间核(Vim),例2选择丘脑底核(STV)为靶点,结果:术后各种参数相对稳定,在反复启动和关闭IGP前后,判别明显,结论:DBS治疗PD安全有效,副作用可逆,IGP参数调整和随访是DBS手术是否成功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在帕金森病(PD)患者脑深部电刺激(DBS)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住院行DBS治疗的PD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心理护理联合健康教育的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采用Webster症状评分量表与生活质量评分量表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手术前后Webster症状评分、术后疗效以及不同时段生活质量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应用于DBS术的PD患者,可有效缓解患者对手术及预后的紧张、恐惧情绪,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深部电刺激( DBS)治疗帕金森病( PD)患者手术配合的要点,以期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方法对2011年3月至2012年10月行DBS手术的187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缜密、细致的手术配合,并对部分手术方法进行改进。结果187例患者共植入325侧电极,单侧49例,双侧138例,全部患者术后均无颅内血肿和永久神经系统并发症出现。187例患者随访3~27个月,开机不服药和开机服药患者的UPDRSⅢ评分改善率分别为51%和63%,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服用多巴胺类药物的剂量明显减少,平均减少62%。结论 DBS是治疗PD的有效手段。周到细致的手术护理配合对DBS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meta分析方法,综合评价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TN-DBS)治疗帕金森病(PD)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国内关于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PD的研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总样本量为226例,其中"药物关"状态下对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Ⅲ进行评分者226例,对UPDRSⅡ进行评分者159例。"药物开"状态下对UPDRSⅢ进行评分者156例,对UPDRSⅡ进行评分者102例。4种情况下STN-DBS前后合并指标加权均数差(WMD)及其95%CI分别为25.85(16.82~34.88)、17.28(12.37~22.18)、4.29(2.56~6.02)、3.03(0.57~5.48)。meta分析合并结果显示,"药物开"和"药物关"状态下,STN-DBS手术后UPDRSⅢ评分和UPDRSⅡ评分均比手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N-DBS用于治疗PD,能有效改善运动不能、肌肉僵直、步态不稳、姿势平衡性和肌张力障碍、异动症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侧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的效果,研究DBS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的慢性电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的震颤、肢体僵硬和运动迟缓的疗效。方法:2001/2003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收治12例有双侧肢体症状或有轴性症状的帕金森病患者,应用CT影像学与微电极电生理定位结合的方法进行靶点定位,为12例患者进行24枚电极植入,经过3-41个月(平均为13个月)的随访,在“开”的状态和“关”的状态下,刺激器开启时进行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运动评分和震颤、强直、运动迟缓、步态、姿势稳定性、语言、吞咽及流涎等主要症状评分,计算运动评分和各个症状改善率。结果:除刺激无效者1例外,11例双侧STN电极植入的患者术后的震颤、肢体僵硬、运动迟缓症状有明显改善,刺激器开启时,在“关”的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症状平均改善率61.6%,在“开”的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症状改善率23.9%,未发现任何并发症。同时多巴胺类药物用量明显减少。结论:STN目前是电极植入的理想靶点,双侧电极植入在改善肢体症状的同时可以明显控制中轴症状,因DBS所引起的副反应可以逆转。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微电极导向射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PD)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方法 采用CT定位,立体定向微电极细胞电生理记录技术进行术中靶点监测,对375例PD病人的苍白球和(或)丘脑腹外侧核进行射频毁损术治疗。结果手术效果优良,原有症状术后改善率91%。结论 立体定向微电极导向射频毁损术是目前治疗PD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在帕金森病中的应用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外科治疗是伴随着对功能结构和运动障碍疾病的病理生理深入了解和神经外科技术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主要的手术方式包括神经核(团)毁损术和脑深部电刺激(DBS)、其机制在于PD病患者内苍白球(GPi)、丘脑腹中间核(Vim)和丘脑底核(STN)过度兴奋及输出而致,手术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精确定位上述核团并减少其过度输出。本文就核团毁损术在PD病中的应用进行简要的回顾和总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丘脑底核(STN)的脑深部电极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PD)的疗效、适应证及术后程控.方法 采用微电极记录STN电刺激术,对5例PD患者行双侧STN的DBS手术;7例PD患者行单侧STN的DBS手术,右侧2例、左侧5例(其中有3例同时给予对侧苍白球毁损术).结果 12例患者经术中确定靶点定位,DBS后患者震颤停止,肌僵直明显改善,改善率达75%~85%.结论 DBS治疗PD有可逆性、可调节性的优点,效果理想、安全可靠,手术无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脑慢性深部电刺激 (DBS)治疗难治性帕金森病 (PD)及特发性震颤 (ET),并对其疗效作出评价。方法 对 6例 PD患者及 2例 ET患者采用磁共振导向立体定向及术中电生理验证方法。将刺激电极分别植入丘脑腹中间核及丘脑底核,并同期植入刺激发生器。结果 6例患者术后获得了显著的疗效,震颤完全消失,肌张力恢复正常,步态、姿势明显改善,未出现任何并发症。结论 DBS作为目前最理想的手术方法治疗药物难治性 PD、 ET,具有极少副作用、可逆转性的优点,能完全控制震颤,明显改善肌张力障碍、步态、姿势等运动障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侧脑深部电刺激(deepbrainstimulation,DBS)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的效果,研究DBS丘脑底核(subthalamicnucleus,STN)的慢性电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的震颤、肢体僵硬和运动迟缓的疗效。方法:2001/2003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收治12例有双侧肢体症状或有轴性症状的帕金森病患者,应用CT影像学与微电极电生理定位结合的方法进行靶点定位,为12例患者进行24枚电极植入,经过3~41个月(平均为13个月)的随访,在“开”的状态和“关”的状态下,刺激器开启时进行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nifiedParkinson'sdiseaseratingscale,UPDRS运动评分和震颤、强直、运动迟缓、步态、姿)势稳定性、语言、吞咽及流涎等主要症状评分,计算运动评分和各个症状改善率。结果:除刺激无效者1例外,11例双侧STN电极植入的患者术后的震颤、肢体僵硬、运动迟缓症状有明显改善,刺激器开启时,在“关”的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症状平均改善率61.6%,在“开”的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症状改善率23.9%,未发现任何并发症。同时多巴胺类药物用量明显减少。结论:STN目前是电极植入的理想靶点,双侧电极植入在改善肢体症状的同时可以明显控制中轴症状,因DBS所引起的副反应可以逆转。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双侧丘脑底核慢性电刺激术对晚期帕金森病患者脑局部糖代谢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对7例进行双侧STN DBS的晚期帕金森病患者,在术前和术后1个月电刺激条件下,分别进行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显像和UPDRS评分,通过SPM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7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同时FDG PET显像提示双侧豆状核、脑干、顶枕部、运动前区(BA6)及扣带回的脑代谢增加,而前额叶底部及海马的脑代谢减少(P<0.05).结论双侧STN DBS可使PD患者临床症状改善.FDG PET可作为PD进行STN治疗适应证选择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在改善帕金森病(PD)核心症状中的疗效。方法选取行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PD患者20例,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法在基线和随访结束时(术后12个月)对患者运动症状、认知功能进行评估,观察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比较术前、术后日左旋多巴等效计量。结果术前及术后12个月时,服药状态下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3部分(UPDRSⅢ)评分及各亚相评分均明显低于未服药状态(P0.05);术后12个月时,未服药及服药状态下的UPDRSⅢ评分及各亚相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服药后各个评分项目的改善率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VFT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0.05),CDT评分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1年日左旋多巴等效计量均较术前明显减少(P0.01);术后未见颅内出血、电极位置不当、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结论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能显著改善PD患者运动及认知功能,有效减少药物用量,手术安全性高,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射频治疗帕金森病。方法 通过微电极对 105例经 CT定位选择苍白球和丘脑腹外侧核靶点的神经核团放电信号描记,找出其界值,明确苍白球内侧部 (Gpi)和丘脑中间核 (Vim)生理靶点,达到治疗的目的。结果 Gpi生理靶点与 CT靶点更换率 65.26%, Vim生理靶点与 CT靶点更换率 22.59%,治愈率 97.14%,并发症 0.95%。结论 采用微电极导向技术可达到细胞水平的精确定位。  相似文献   

1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2):4224-4225
研究原发性帕金森病应用脑深部电刺激术与药物治疗的效果。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帕金森病患者作为试验对象,根据双盲法将80例患者分成两组,取其中40例帕金森病患者仅应用药物治疗设作对照组,另外40例帕金森病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设作观察组,根据帕金森病评价量表(UPDRS)与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量表(PDQUALIF)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治疗后,两组UPDRS评分、PDQUALIF评分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UPDRS评分、PDQUALIF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总有效率77.5%,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观察组有效率更为理想(P<0.05)。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应用脑深部电刺激术与药物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联合药物治疗帕金森病(PD)的疗效及对血尿酸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唐都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9例P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实施常规药物治疗联合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和治疗后6、12周帕金森统一评分量表(UPDRS)评分和临床疗效、用WHO-QOL-2评分量表评定的生活质量及血尿酸水平。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3.33%(42/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27%(34/44)(P0.05);观察组UPDRS评分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生理、环境、独立性、社会关系和心理评分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血尿酸水平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与常规药物治疗比较,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联合药物治疗可显著改善PD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血尿酸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计算机辅助立体定向脑内靶点定位与术中电生理刺激结合确定丘脑腹外侧核 (VL)、苍白球腹后外侧部 (VPLP)在治疗帕金森氏病 (PD)中的作用。方法 :对 5 8例PD患者先进行立体定向CT扫描 ,将扫描资料在专用的计算机中确定解剖学靶点后 ,再于术中进行电生理刺激的方法验证和纠偏 ,根据调整后的结果进行射频毁损。结果 :立体定向CT扫描计算机定位准确率达 93% ,电生理纠偏率为 7%。结论 :立体定向CT扫描计算机定位准确性很高 ,但术中电生理刺激验证和纠偏仍有必要。  相似文献   

19.
<正>帕金森病(PD)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1])。脑深部电刺激术(DBS)通过立体定向手术,将刺激电极植入脑深部特定神经核团,对核团进行慢性刺激,调节引起症状的异常电活动,从而消除或改善患者症状,以达到临床治疗目的~([2])。文献~([3])报道,帕  相似文献   

20.
立体定向神经核团毁损治疗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105例帕金森患者立体定向下单侧脑内神经核团毁损手术后的经验和体会。方法:105例帕金森患者为大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1999—06/2004—05收治,震颤型14例。僵直型10例,震颤僵直型81(震颤为主63例,僵直为主18例)。Hoehn&;amp;Yahr分级,Ⅱ级6例,Ⅲ级30例。Ⅳ级67例,Ⅴ级2例。采用MRI影像定位结合术中电刺激的神经生理定位,进行丘脑腹中间核(Vim)或内苍白球(Gpi)核团毁损。结果:105例患者术前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nified Parkinson disease rating score,UPDRS)运动评分,“开”状态是53.0&;#177;7.0,“关”状态是62.0&;#177;6.6;术后7d UPDRS运动评分,“开”状态是21.6&;#177;7.2,“关”状态是23.6&;#177;7.3。所得分数经t检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开”、“关”状态下手术前、后UPDRS运动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72,P&;lt;0.01)。结论:目前国情下,立体定向下单侧脑内神经核团毁损手术仍不失为外科治疗帕金森病的最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