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内关被誉为"诸穴之冠",首载于《灵枢·经脉》篇,《针灸穴名解》曰:"阴溢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1]。"也就是说阴气闭塞于内,不得与阳气交通,继而阴气逆行于上,致使胸中疾患,本穴可以治之,故名内关。历代医家对内关的应用进行了广泛的载录,文献众多,诸如《针灸大成·玉龙歌》记载:"腹中气块痛难当,穴法宜向内关防。八法有名阴维穴,腹中之疾永安康。"[2]《普济方·心烦闷》云:"凡心虚则心烦穴内  相似文献   

2.
《针方六集》是明代医家吴昆晚年编撰的一部针灸著作,该书选集类编诸家针灸文献,并辅以发挥考证而成一家之言。其中在《开蒙集》和《旁通集》中对八法之论颇具特色,现择其要略述于后。1 八法之含义及评价  吴氏在《开蒙集》注《标幽赋》中明确指出八法即是“公孙、内关、临泣、外关、后溪、申脉、列缺、照海八穴之法”。而非他人所注之“循而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动而伸之,推而纳之”八种不同的操作方法。  吴氏对八法的评价甚高,认为“窦公所指八法,开针家一大法门,能统摄诸病,简易精绝…  相似文献   

3.
黄芳  曹铁军 《辽宁中医杂志》2004,31(11):955-955
《百症赋》最初刊于明代针灸学家高武所编著的《针灸聚英》中 ,名为百症赋 ,乃因其内容丰富 ,包含了百病的治疗法则和配穴规律 ,若读者能善为应用 ,则百病的处方问题 ,可迎刃而解。正如其结语中所云 :“先究其病源 ,后攻其穴道 ,随手见功 ,应针取效 ,方知玄理之玄 ,始达妙中之妙 ,此篇不尽 ,略举其要。”可见 ,《百症赋》在针灸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结合近几年临床感受及历代文献所载 ,对此文中“建里、内关 ,扫尽胸中之苦闷”作一阐述。1 胸中苦闷的病因病机胸中苦闷 ,即胸膈间气塞满闷 ,也就是属中医痞满病的特征 ,主要由饮食…  相似文献   

4.
内关与公孙     
内关是手厥阴的络穴,公孙是足太阴的络穴,宋元时期针灸家又说二穴通于奇经八脉的阴维和冲脉。《八脉交会八穴歌》说:“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意思是内关通阴维,公孙通冲脉,共同会合于心、胸、胃。这应当如何理解呢?《灵枢·经脉》载:手厥阴络脉从内关穴处上行,“系于心包,络心系”,其病“实则心痛,虚则烦心”,可知本穴与“心”有特殊联系。这种联系,临床上可从感传现象和穴位的主治作用反映出来。近人曾以膻  相似文献   

5.
内关 :位于前臂正中 ,腕横纹上 2寸 ,在挠则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 ,《灵枢经脉篇》阴溢为内关 ,内关不通死不治 ,阴气盈盛于内与阳气相背 ,失于协调 ,心暴痛 ,胸部烦闷、隔中满、本穴用之效也 ,故以内关名之一说 ,本穴是心包经之络穴 ,与三焦经相通 ,三焦经的络穴名外关、内关者乃相对而言 ,备考《玉龙赋》“取内关于照海 ,医腹疾之块” ,《百证赋》“建里内关扫尽胸中之苦闷”。病案例举 :1 癔病性失语 :陆×× ,男 ,32岁 ,农民 ,主诉 :一天前因挑担子走在路上不小心跌了一跤 ,起来时说话不能发音 ,只能张口和手作比语 ,来我院门诊…  相似文献   

6.
1 明病位《素问·脏气法时论》曰 :“心病者 ,胸中痛 ,胁支满 ,胁下痛 ,胸背肩胛间痛 ,两臂内痛”。《素问·缪刺论》曰 :“邪客手少阴之络 ,令人卒心痛”。《诸病源候论》 :“心为诸脏主而藏神 ,其正经不可伤 ,伤之而痛为真心痛 ,朝发夕死 ,夕发朝死” ;“若伤心之支别脉络而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 ,多发病 ,本病在中医临床大多属于胸痹心痛、真心痛、胸痹等病症范畴 ,临床施治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1 明病位对于冠心病的病位 ,祖国医学早有较详细的论述。《素问·脏气法时论》曰 :“心病者 ,胸中痛 ,胁支满胁下痛 ,胸背肩胛间痛 ,两臂内痛。”《素问·缪刺论》曰 :“邪客手少阴之络 ,令人卒心痛。”《诸病源候论》 :“心为诸脏主而藏神 ,其正经而不可伤 ,伤之而为真心痛 ,朝发夕死 ,夕发朝死。”“若伤心之支别脉络而痛者 ,则乍间乍盛 ,休作有时。”“其久心痛者 ,是心之别络为风邪冷热所乘也 ,固成疾不死 ,发…  相似文献   

8.
一、点按内关治疗心绞痛杨××,男,51岁,干部。患高血压、冠心病已多年,经县人民医院心电图提示“冠心病供血不足”。胸前区隐痛经常发作,1980年8月26日晚,患者看电影后返家途中,突然胸痛发作,正巧被我发现,见其面色苍白,肢出冷汗,口唇紫绀,手按左胸,疼痛欲绝,按之脉弦,即予点穴按摩“内关”(双),患者自觉酸胀感由内关放射至胸中,绞痛减轻,面色好转,冷汗得敛,口唇转红。持续按摩半小时左右,疼痛基本消失,以后胸前区感党恢复正常。按:内关系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甲乙经》说:“实则心暴病,内关主之。”高武《针灸聚英》“百症赋”说:“建里、内关,扫尽胸中之苦闷。”足见内关对心、胸胁诸痛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介绍刘孔藤教授采用“内关透外关”针刺法治疗各类疾病的临床经验.对穴位特性、透刺技巧和方法以及“内关透外关”针刺法的临证适宜范围进行总结,举例说明治疗肘臂痿痹、头痛、失眠、颈项拘急、呕吐、呃逆、心胸诸疾、急腹痛、急性腰扭伤、急性踝关节扭伤、肩周炎等病证的“内关透外关”的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10.
奇经八脉交会的八个穴,元·窦汉卿非常重视。他在《针经指南》序中称:“交经八穴者,针道之要也。”因此,习称为“窦氏八穴。”同时在他所著的《标幽赋》中还记述了“阳跷、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阴跷、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简要地把奇经八脉所主的多种疾患,从阴阳表里区别为两大类。在临床配穴规律中,仍多将此穴放分成四组合用。兹举例说明如下: 临床配穴一、公孙内关公孙通于冲脉,内关通于阴维脉,两脉合于心胸胃,主该部表现的疾患。可用于心痛、胃脘痛、痢疾及其他消化道等病。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玉 《中国中医急症》2007,16(4):493-493
冠心病系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常见病之一,尤其中老年人发病较多见。《灵枢·厥病篇》曰:“真心病,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脏气法时论》云:“心痛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背甲间痛,两臂内痛。”在病因方面,《诸病源候论·久心痛  相似文献   

12.
略谈张仲景对"诸气膹郁,皆属于肺"理论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通常的理解是“谓满,郁谓奔迫”,指气满胸中而呼吸迫促的一类病证,然笔者认为“诸气郁”的“郁”泛指各类气机郁滞的病证,多与肺脏相关。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对相关病证的治疗较全面地运用了这一理论,现将有关内容整理概述如下。1心气痹阻——合用宣肺宽胸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脉,肺朝百脉,心之气血的畅通有赖肺气的宣畅。张仲景治“胸痹,胸中气塞,短气”,用茯苓杏仁甘草汤。此类胸痹病机为心胸气滞、水饮内停,方中茯苓化痰除饮,甘草益气和中,杏仁宣利肺气,诸药合用,以求心胸气…  相似文献   

13.
《金匮要略》下列条文可视为“同病异治”的典范,《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笔者也是基于如此这般的条文来谈论“同病异治”的。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是现代医学病名 ,在中医古籍书中并无此名 ,但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素问·藏气法时论篇》曰 :“心痛者 ,胸中痛 ,胁支满 ,胁下痛 ,膺背肩胛间痛 ,两臂内痛”。《灵枢·厥论篇》曰 :“真心痛 ,手足青至节 ,心痛甚 ,旦发夕死 ,夕发旦死”。上述症状 ,颇似今日之心绞痛及心肌梗塞。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中除有胸痹不得卧 ,心痛彻背 ,背痛彻心等一系列脉证外 ,笔者遵循祖国医学辨证论治原则 ,以临床经验为基础 ,将中医治疗冠心病归纳为十法 ,下面逐一论述 ,以供临床参考。1 宣阳通痹法明代张景岳《类经》曰 :…  相似文献   

15.
内关为临床常用穴,位于腕横纹上两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仰掌取之。其特性为:手厥阴之络穴,别走少阳: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癫痫、失眠、热病、胸胁诸疾。下面就其主治功能和配伍应用谈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正>心肌肥厚是许多心血管疾病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心肌细胞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基本应答,心肌肥厚即使在早期也是一种有害的反应[1],因此抑制心肌肥厚的发生和发展是防治心衰的一项重要措施。历代针灸文献中曾多次提及内关主治心胸疾病,长期以来内关穴一直是治疗心胸疾病的首选穴,内关穴抗心肌肥厚的作用研究至今报道不是很多,本实验在中医针灸理论"心胸内关谋"思想的指导下,运用现代医学理论与实验方法探讨电针"内关"对心肌肥厚大鼠心肌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刘静  朱峰 《河南中医》2003,23(5):50-50
胸痹是由于正气亏虚 ,痰浊、瘀血、气滞、寒凝而引起心脉痹阻不畅 ,临床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正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所言 :“胸痹 ,心中痞气 ,气结胸中 ,胸满 ,胁下逆抢心……”所述气结于胸 ,郁滞不通达 ,治在疏散气机 ,解其郁滞。笔者临床应解郁法治疗胸痹 ,其疗效颇佳 ,现总结于下。1 疏肝解郁法适用于肝气郁结 ,气机不畅 ,气滞血瘀。症见 :心胸满闷 ,隐痛阵发 ,善太息 ,多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 ,或兼脘胀 ,得嗳气或矢气则舒 ,苔腻 ,脉弦。方选 :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加减。使肝气舒 …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护理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心绞痛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长寿的常见病。它归属于中医“胸痹、真心痛、厥心痛”的范畴 ,在护理方法上中医有其独特之处。笔者总结多年临床护理经验 ,将冠心病心绞痛中医护理的体会浅谈如下。1 一般护理1.1 止痛 :心绞痛发作时的剧烈疼痛可以加重病情 ,甚至猝死。因此必须及时解除病人疼痛。可采用针刺、按摩方法止痛 ,安全、简便、快捷而有效。针灸穴位 :内关、神门、膻中、透九鸟尾 ,取中等强度刺激、不留针 ;亦可掐压内关、神门、心俞穴。由轻至重 ,直至引起酸麻胀感 ,或心痛症状缓解。1.2 调节情志 :中医理论认为“心主血脉 ,…  相似文献   

19.
痞满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不痛的证候。多因起居失调,饮食不化,气郁痰凝,脾胃虚弱,导致脾失健运,升降失常而成。痞满一证,在《内经》中称为“否”、“满”、“否塞”、“否膈”。如《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说:“脏寒生满痞”;《素问·五常政大论篇》说“备化之纪……其病痞”,“卑监之纪……其病留满痞塞”;《至真要大论篇》说“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这些均是指胸膈满闷,心下痞塞的症状而言的。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诸痞候》提出“八痞”、“诸痞”之名,说明引起痞的原因非只一端,概其病机,却…  相似文献   

20.
中渚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的俞穴。穴位在液门后一寸半掌骨间,俯掌或握拳取之。我在应用中渚穴治疗一些疾病过程中,收到了显著效果,兹报道于下。治肩背痛该穴治疗肩背痛在历代针灸文献中有多处记载。《胜玉歌》中载:“脾疼背痛中渚泻。”《肘后歌》中载:“肩背诸疾中渚下”。《席弘赋》中载:“久患伤寒肩背痛,但针中渚得其宜。”《通玄指要赋》中载:“脊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