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进展性脑梗死1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进展因素。方法综合分析126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加重因素、辅助检查、治疗转归。结果进展因素与降血压治疗不当、血糖控制不良、使用能量合剂及胞二磷胆碱等影响能量代谢药物、心功能不全、脑水肿、脑干梗死、出血性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等因素有关。结论急性脑梗死治疗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引起脑梗死进展的不利因素,降低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进展性脑梗死5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展性脑梗死是指发病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较轻微,但呈渐进性加重.在48h内仍不断进展,直至出现较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虽经医疗干预仍难以扼制病情进展。这类病人预后差,给病人身心造成很大痛苦;同时也增加了临床医生工作的难度。本文对5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了多项临床因素检测,旨在探讨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为防治进展性脑梗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及血浆D-二聚体动态变化.方法 选择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102例,随机抽取同期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以及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分别检查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颈动脉彩超,了解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硬化程度,比较3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观察进展组与非进展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动态变化.结果 进展组、非进展组、健康体检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值依次降低(P〈0.01),进展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非进展组(P〈0.01),随着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D-二聚体水平有升高趋势;进展组与非进展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治疗前、治疗第7天时均有明显差异(P〈0.01),第14天时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D-二聚体参与了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与病情进展密切相关,结合颈动脉彩超检查,更进一步预测病情,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PIS)的相关危险因素,为PIS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52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对PIS中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发生PIS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糖尿病史、有高血压史、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比例在进展组显著高于非进展组(P<0.05);入院时血糖值、NIHSSS评分、纤维蛋白原水平在进展组也显著高于非进展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有糖尿病史、有颈动脉粥样硬化、入院时血糖值高是PIS发生的危险因素(OR分别为3.796、1.251、3.883、P<0.05).结论 有糖尿病史、有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入院时血糖值高是PIS发生的危险因素,对这些危险因素加以重点评估和合理控制对于防治PIS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progressive ischemic stroke,PIS)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选择本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神经内科收住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并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标准将患者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入选患者均行头颅MRI及颈内血管超声检查,记录血压、血糖、体温,分析2组患者高血压病、糖尿病、发热、动脉硬化发病率及影像学特征。结果 入组的120例患者发生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29例(24.2%),进展组中患者的高血压病、糖尿病、发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远高于非进展组,侧脑室体旁及分水岭梗死的发生率最高。结论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可能与高血压病、糖尿病、发热、颈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因素有关,侧脑室体旁以及分水岭梗死可能更容易出现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同型半胱氨酸与进展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60例为实验组,同时期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均通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狭窄程度,同时测定血清Hcy水平。结果 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颈动脉IMT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颈部血管斑块检出率及不稳定斑块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组,实验组颈部血管狭窄发生率及重度狭窄率均显著高于非进展组,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进展性脑梗死相关,且与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将进展性脑梗死组116例高血压史、糖尿病史、脑彩超、颈动脉粥样硬化、血压、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发热、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完全性脑梗死110例比较,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进展性脑梗死收缩压水平下降,血糖增高,存在大脑中动脉、椎动脉狭窄、颈动脉粥样硬化,甘油三酯、胆固醇、发热、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等显著高于完全性脑梗死组。结论收缩压水平下降,高血糖,大脑中动脉、椎动脉狭窄,颈动脉粥样硬化,甘油三酯、胆固醇、发热、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是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8.
进展性脑梗死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进展性脑梗死是指卒中发生后24~72小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仍不断发展,在3~5天达高峰,临床常规处理难以逆转其病程,是一种难治性脑血管病。其病死率和致残率较一般卒中为高,提示我们应对其致病原因给予更多关注。本文分析了本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并结合其经颅多普勒(TCD)及颈部血管超声结果,对进展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寻找进展性脑梗死的常见危险因素并加以预防。方法对89例进展性脑梗死的一般情况、基础病及发病诱因进行分析。结果89例患者中.男49例,女40例,男/女=1.2:1;年龄48.6~89.4岁,平均68.8岁;基础病中糖尿病68例,原发性高血压病53例.颈部彩超示血管粥样斑块37例,纤维蛋白原〉5g/L18例,大量嗜烟、酒15例,冠心病房颤14例,有TIA发作史10例,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2例;早期应用降压药且血压降低〉20%的29例,脱水药应用不适宜20例,腹泻、饮食不佳14例,合并肺部、泌尿系感染6例,心功能不全5例。结论基础病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病、大动脉粥样斑块等与医源性处理不当(急性期过分积极地降血压、血糖调节不当及过早或过量使用利尿脱水剂、液体量补充不足)均为进展性脑梗死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临床中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比浊法和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对8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98例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测定、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与90例健康体检者作比较。结果进展性脑梗死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及颈动脉IMT最高,对比非进展性脑梗死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进展性脑梗死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与颈动脉IMT呈显著正相关(r=0.6183,r=0.5862,P<0.01)。结论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越高,颈动脉粥样硬化越重,容易促使梗死进展加重。  相似文献   

11.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将7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应用疏血通注射液14d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2.1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血通对急性脑梗死所致神经功能缺失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马来酸桂哌齐特在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11-03-2013-03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按不同治疗方式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辅以血栓通)和实验组(常规治疗辅以马来酸桂哌齐特),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8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0%(P<0.05);实验组治疗14 d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经治疗14 d后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及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时C反应蛋白的变化,评估C反应蛋白在ACI的预后及并发MODS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30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和82例ACI患者(ACI组)出现首发症状7天以内血清CRP的含量,其中腔隙性脑梗死20例(LCI)组,ACI并发MODS患者(MODS)组32例,急性脑梗死30例(SACI组,即非LCI并且未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结果 (1)30例健康者全部CRP<10 mg/L,ACI组CRP>10 mg/L的阳性率达97.5%;(2)SACI组及MODS组CRP水平与LCI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MODS组CRP水平较SACI组明显增高;(3)血清CRP<30mg/L时,MODS的发生率为0,血清CRP水平>30mg/L时,随着CRP水平的升高,ACI发生MODS的发生率逐渐增高.结论血清CRP水平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MODS的发生率呈正相关,CRP是判断ACI预后和并发MODS的一个有效实验指标.  相似文献   

14.
东菱迪夫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东菱迪夫(DF-521)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平行、设立对照组对照试验,选择发病48h内的ACI患者61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30mg静滴,2次/d,共10d,DF-521 10U、5 U、5U静滴,分别于第1、3、5d应用,共3次;依达拉奉组给予依达拉奉30mg静滴,2次/d,共10d,阿司匹林150mg口服,1次/d;对照组给予步复迈250ml静滴,1次/d,共10d,大剂量盐酸纳洛酮2 g静滴,1次/d,共10d,阿司匹林150mg口服,1次/d。根据脑卒中病人临床疗效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4周后治疗组NIHSS及AD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纤维蛋白原(FDP)较前明显下降,而血小板、红细胞比积、出凝血时间及肾功能无明显改变;并且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东菱迪夫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依达拉奉、巴曲酶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04年4月 ̄2006年1月广东省普宁华侨医院80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应用依达拉奉、巴曲酶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对照组应用巴曲酶和阿司匹林治疗;评价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d、7d、14d、28d、90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90d后疗效。结果治疗组基本痊愈率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起效快,不增加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巴曲酶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比巴曲酶和阿司匹林治疗效果更好,且较安全。  相似文献   

16.
谷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6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谷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5年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给予谷红注射液20ml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ml静滴,1次/d;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ml静滴,1次/d。2组患者均给予脱水剂、脑细胞活化剂等基础治疗,2组疗程均为15d。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谷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尤瑞克林治疗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神经营养药物、抗血小板凝聚药物治疗,并开展早期神经康复及对症处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静滴尤瑞克林。观察2组NIHSS、BI评分等各项疗效指标的变化,记录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35.0%、65.0%;实验组分别为60.0%、87.5%。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颅底椎基底血流速度、NIHSS、BI评分更优,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尤瑞克林治疗效果确切,安全性较高,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18.
外源性磷酸肌酸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外源性磷酸肌酸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9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磷酸肌酸钠1·0g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100ml静滴,30~45min内滴完,2次/d,共10d。治疗组和对照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0d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10d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9·3±5·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5·1±6·9)分(P<0·05);治疗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50·1%和88·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4·3%和71·2%(P<0·05)。结论外源性磷酸肌酸可促进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起病48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n=53)和对照组(n=25)。实验组给予尤瑞克林0.15PANU,1次/d,对照组给予丹红20ml,1次/d,两组疗程均为14d。两组同时针对性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病因治疗及神经康复治疗。在用药前和用药7d、14d分别进行NIHSS评分和ADL评分,监测血尿常规、肝功、肾功、血糖、血脂,详细记录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在用药第7、14天的NIHSS评分和ADL评分较用药前均显著改善,(实验组7d:P〈0.05,14d:P〈0.01;对照组14d:P〈0.05;ADL),实验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全部P〈0.05)。结论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