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趋势。方法:选择1992/1996年(A组)和2002/2006年(B组)本院住院和门诊患者共367例,其中慢性胃炎(胃炎组)259例,消化性溃疡(溃疡组)108例,分别对两个时期的HP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不同时期,胃炎组HP感染率差异有显著性(χ^2=6.588,P〈0.05);溃疡组HP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χ^=0.858,P〉0.05)。结论:近10 a来慢性胃炎HP感染率下降;消化性溃疡HP感染率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
反流性食管炎185例临床特征及其与Hp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反流性食管炎(RE)临床特点,探讨其与幽门螺杆菌(Hp)的关系。方法:观察185例RE的临床特征;检测其Hp感染率。结果:RE食道损伤以A级、B级为主,部分病例消化道外症状突出;RE组Hp感染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E食道损伤较轻;重度损害多见于老年人,且均伴胃十二指肠疾病;Hp感染可减少RE发生,RE患者Hp感染的治疗应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3.
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凌  刘洋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5):6073-607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反流性食管炎(RE)的关系。方法:观察不同程度食管炎HP的感染率和不同程度食管炎HP感染部位的关系。结果:不同程度食管炎HP的感染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级RE食管和胃窦部黏膜HP感染有统计学差异(P〈0.05),Ⅱ级、Ⅲ级RE食管和胃窦部黏膜HP感染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程度食管炎的发生,应该与HP感染的部位和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4.
2005—01/2007—03我们对19例予以补铁及幽门螺杆菌根治治疗的缺铁性贫血(IDA)患者及19例仅予以补铁治疗的缺铁性贫血患者进行比较,旨在探讨Hp感染与IDA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健康体检人群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分析感染人群性别、年龄、职业因素与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在体检人群中以整群方式确定受检对象,统一采用14C-UBT进行尿素[14C]呼气试验。按尿素[14C]呼气试验要求对结果进行评判。结果:3 000例体检人群Hp总感染率为50.1%。Hp感染与性别有关(P〈0.001);30-39岁组与60-69岁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Hp感染情况与检测者职业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男性Hp感染率远高于女性,且感染率与年龄增高呈正相关,应加强本市人群的饮食卫生、消毒隔离等卫生保健知识教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检测幽门螺杆菌(HP)的临床应用。方法经胃镜确诊并利用^14C-UBT检测HP患者836例其中癌症36例,十二指肠溃疡158例,胃溃疡14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26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06例,正常胃黏膜127例。结果检测HP阳性率分别为94.4%、90.5%、72.6%、56.6%、27.4%、26.8%。结论 HP感染与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密切相关。^14C-UBT具有无创伤、无痛苦、无交叉感染、准确、简便、快速、经济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胃幽门螺杆菌(H.pylori,Hp)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原菌,也是引起胃癌的危险因子,世界卫生组织将Hp列为第一类致癌因子,故及时检出、积极治疗非常重要。本文通过对本院体检人群血清Hp抗体检测,分析Hp感染在不同性别、年龄分布的差异及意义。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HP)因其致病性及作用明确的致癌因素引起医学上的广泛关注。在我国人群中感染率高达60%,其中城市为50%,农村为68.8%。每年新感染病例超过1200万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唐山地区慢性胃炎儿童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状况。方法:对2005—09/2006—11来我院经纤维胃镜最后确诊为慢性胃炎的622例儿童,应用^14C-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结果:622.例样本中Hp阳性率45.34%(282/622),各年龄段随年龄增长Hp阳性率有上升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城乡儿童中Hp感染率差异有显著性。另外,有5例患儿的家庭成员中检测出Hp感染。结论:唐山地区慢性胃炎患儿中Hp感染仍处于一个较高水平,应及时正规根治,并防治成人的Hp感染,改掉不良生活习惯,教育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它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多项研究资料显示,慢性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笔者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情况及其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等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喻迪标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8):1410-141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根除失败的再治疗方法。【方法】70例HP感染根除失败患者随机分为A和B组,以雷贝拉唑、莫西沙星和克拉霉素组成方案,分为7d疗程组(A组,n=35)和14d疗程组(B组,n=35)进行对比研究。【结果】A组根除率为74.29%(26/35),B组为94.29%(33/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51,P〈0.05)。A和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29%(5/35),25.71%(9/35),两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1.4286,P〉0.05)。【结论】以雷贝拉唑、莫西沙星和克拉霉素组成方案作为HP感染根除失败的再治疗方案有较高的根除率,且用药14d的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检测幽门螺杆菌的临床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分析208例检测的数据。结果:Hp阳性率34%。用过药物的阳性率23%,没有用药的阳性率61%。40→15岁以及50→80岁的Hp感染率依次递增,女性检出率高于男性。阳性率还与饮食、疾病、操作的影响有关。结论:14C-UBT检测Hp要注意药物及嗜酒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不同疗程的雷贝拉唑(R)在含克拉霉素(C)和呋喃唑酮(F)三联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疗效。[方法]180例Hp阳性、内镜检查确诊为消化性溃疡、糜烂性胃炎患者随机均等分成RCF3d组、RCF5d组和RCF7d组,每天服药2次,疗程分别为3d、5d、7d。各组患者在治疗前一周内和治疗后d28分别行胃镜活组织学检查、^14C—UBT检测Hp根除率并评估溃疡愈合及总体症状缓解情况。【结果】168例完成全部治疗方案,12例失访。在Hp根除率及溃疡愈合率方面,按意图治疗分析(ITT)和试验分析(PP),5d组和7d组均显著高于3d组(P〈0.05);而5d组和7d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组总体症状缓解程度无显著差别。【结论】不同疗程的雷贝拉唑与克拉霉素、呋喃唑酮的三联疗法均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其中RCF5d疗法与RCF7d疗法的Hp根除率及渍疡愈合率相似,但均显著优于RCF3d疗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MC)在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例慢性胃炎患者,取胃窦黏膜进行HE染色及Hp检查,计算黏膜及黏膜下的完整和脱颗粒MC数。结果:Hp阳性组黏膜内MC脱颗粒者多于Hp阴性组(P〈0.01);MC计数在活动性炎症组高于非活动性炎症组(P〈0.01)。结论:MC可能在Hp相关性胃炎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一端有鞭毛的革兰阴性螺旋状细菌,1983年被澳大利亚学者Marshll和Warren发现,1994年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列为Ⅰ类致癌因子,从此受到医学界的广泛重视。全球约有半数的人感染HP,它是胃肠道感染最常见的病源菌,其感染途径、发病机制与众多疾病的关系尚不清楚,现已公认HP与上胃肠道疾病密切相关,与下消化道疾病的关系近年来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降低HP感染是否能减少肠道一些疾病的发病率?值得探讨。本文通过近年来国内外关于HP与下消化道疾病关系的研究情况,以及可能的发病机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晔  邓兰芳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12):2360-2361
【目的】分析幽门螺杆菌(H.pylori,Hp)感染与胃肠外疾病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UBT),对86例冠心病和71例非冠心病患者进行Hp检测。【结果】冠心病患者Hp感染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冠心病组Hp强阳性的比例亦高于对照组。【结论】Hp感染可能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病,认为Hp感染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由于其感染的可治愈性,可以为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检测Hp感染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脂、血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 CRP)的水平。探讨Hp感染与ACS的关系。方法:对368例ACS患者进行Hp检测,分为Hp(+)组和Hp(-)组,检测所有患者姐脂、Hey、hsCRP水平。结果:(1)ACS患者中Hp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Hp(+)组中CHO、LDI—TG、Hcy、hsCRP水平高于Hp(-)组,HDL水平低于Hp(-)组。结论:Hp感染可能通过影响血脂、Hcy、hsCRP水平而在ACS的发生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许剑  刘遂娥  刘琴 《医学临床研究》2006,23(10):1575-1577
【目的】观察埃索美拉唑和阿奇霉素联合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疗效。【方法】120例Hp阳性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给予埃索美拉唑20mg,阿奇霉素0.25g,均2;k/d,共7d;B组给予经典Hp根除治疗方案:奥美拉唑20mg,阿莫西林1.0g,替硝唑0.4g,均2;k/d,共7d;7d后分别继续单独使用埃索美拉唑或奥美拉唑20mg,1;k/d,连续7d。于用药前1d,用药后d1,d3,d7,按标准对上腹痛,反酸进行评分,其中上腹痛从严重程度和发作频率两个方面进行评估。记录患者有无出现不良反应。治疗结束后4周做^14C—UBT检查,了解Hp根除情况。【结果】A组上腹痛消失率用药d1为56.1%,d3为89.4%;B组用药d1为21.4%,d。为60.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反酸消失率用药d1为59.6%,d3为93.0%;对照组用药d1为19.6%,d3为64.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服药d7,A组上腹痛、反酸消失率分别为98.2%、98.2%,B组亦分别为96.4%、94.6%,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B组HP根除率分别为91.2%(52/57)、91.1%(51/56)(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分别为8.7%(5/57),10.7%(6/56),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埃索美拉唑和阿奇霉素二联疗法是一种高效、安全、经济的根除HP方案。  相似文献   

19.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与脑梗死的关系近年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本资料旨在研究抗Hp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及其对脑梗死复发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慢性糜烂性胃炎合并缺铁性贫血(IDA)患者最佳的补铁时机。方法选择HP感染的慢性糜烂性胃炎合并IDA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在根除HP方案(2周)结束时服多糖铁胶囊(0.15/d)治疗,对照组在开始根除HP方案时就补铁。8周后观察贫血改善(主要观察血红蛋白回升)及上腹不适症状缓解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贫血均明显改善,治疗组略逊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上腹不适症状的缓解治疗组较对照组快(P〈0.05)。结论 HP感染的慢性糜烂性胃炎合并IDA患者补铁宜选择在根除HP后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