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缩短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术前禁食禁水时间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110例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按人院顺序分成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56例.对照组手术前晚正常进食,手术当天早晨开始禁食水.观察组手术前晚正常进食,手术当日早晨仍可进食半流质饮食,进食量为平日的70%.2组术后进食水的时间相同.比较2组术前口渴、饥饿、低血糖、腹部不适的发生情况,及术中误吸、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前口渴、饥饿、低血糖、腹部不适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中误吸、术后恶心呕吐等情况2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对于择期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患者,术前2 h仍可进半流饮食,可减少低血糖、消化性溃疡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心脏介入术前饮食管理方法,评估术前一餐(早、中、晚任一餐)正常适量饮食的可行性.方法 实验组712例心脏介入患者术前一餐正常适量饮食、饮水(以半流质清淡饮食为宜);对预计餐后1~2 h内手术者饮食量可为平日量的70%~80%;对预计手术距进食时间超过3h者,于术前1.5h左右给予适量流食或果汁饮品.对照组605例心脏介入患者术前常规禁食6~8 h、禁饮4h.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口渴、饥饿、心率、低血容量、低血糖、低血压、呕吐及误吸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口渴、饥饿、心率、低血容量、低血糖、低血压、呕吐及误吸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两组均无误吸病例.结论 心脏介入术前一餐正常适量饮食、饮水,可减少患者不良反应,且不增加误吸的危险,在临床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缩短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术前禁食禁水时间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观察者54例患者术前2 h可进食水,进食量为平日的70%.对照组56例患者术前禁食禁水6 h.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饥饿,口渴,腹部不适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术中的恶心呕吐、误吸的发生率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择期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术前2 h仍可进食半流食物,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这种方法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缩短围术期禁饮食时间对乳腺癌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某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乳腺癌择期手术患者1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99例;对照组接受乳腺癌围术期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缩短乳腺癌患者围术期禁饮食时间;比较两组术前饥饿、口渴及术后恶心、呕吐情况。结果:干预组术前饥饿、口渴分级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恶心、呕吐分级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缩短围术期禁饮食时间能缓解乳腺癌患者术前饥饿、口渴及术后恶心、呕吐程度。  相似文献   

5.
缪滔  潘佰灵  李永连  程瑶琴 《护理研究》2008,22(16):1450-1452
[目的]探讨无痛胃镜检查后早期进食的可行性.[方法]实验组150例病人于检查结束后30min进食温凉流食或软食,对照组150例病人于检查结束后2h进食温凉流食或软食,比较两组进食后发生呛咳、误吸、恶心、呕吐、腹痛、出血情况以及进食前口渴、饥饿、焦虑的程度.[结果]两组进食后发生呛咳、误吸、恶心、呕吐、腹痛、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验组禁食禁饮时间较对照组缩短,口渴、饥饿、焦虑程度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无痛胃镜检查的病人在检查后30min进食温凉流食或软食是安全可行的,早期进食有助于减轻口渴、饥饿、焦虑感,较检查后2h进食的方案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前控制性饮食与常规禁食相比,对患者手术效果及围术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科拟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3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观察组采取改进的术前控制性进食方法,由责任护士给予个体化饮食指导。对照组按照传统术前禁食6h、禁饮4h,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临床表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的各项临床表现及并发症观察指标比较,对照组均高于观察组(P<0.05),但两组均无误吸病例。结论通过术前控制性饮食,可明显减少患者术后口渴、饥饿、低血压、低血糖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患者舒适度,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全麻术后患者首次进食时间提前的可行性。方法:将入院后在全麻下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的3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60例。观察组术前禁饮食8 h,术后1 h即开始进食评估,合格者即给予少量饮水,适应者由少到多、由细到粗慢慢过度至医嘱饮食。对照组为常规方法,术前禁饮食8 h,术后禁饮食6 h。术后6 h观察两组口渴、饥饿、恶心、呕吐及患者自身总体舒适情况;术后3 d观察两组急性胃痛发生率及术后7 d便秘发生率情况。结果:两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口渴、饥饿、不适感、便秘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急性胃痛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子宫肌瘤全麻术后患者在进食评估安全的前提下提前首次饮食时间,可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8.
无痛胃镜检查后早期进食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无痛胃镜检查后早期进食的可行性。[方法]实验组150例病人于检查结束后30min进食温凉流食或软食,对照组150例病人于检查结束后2h进食温凉流食或软食,比较两组进食后发生呛咳、误吸、恶心、呕吐、腹痛、出血情况以及进食前口渴、饥饿、焦虑的程度。[结果]两组进食后发生呛咳、误吸、恶心、呕吐、腹痛、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验组禁食禁饮时间较对照组缩短,口渴、饥饿、焦虑程度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无痛胃镜检查的病人在检查后30min进食温凉流食或软食是安全可行的,早期进食有助于减轻口渴、饥饿、焦虑感,较检查后2h进食的方案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护理干预管理对腹腔镜胆囊切除(LC)手术患限时择时禁食、禁饮并发症如口渴、饥饿、低血糖反应、焦虑等的影麻响.方法 根据不同禁食、禁饮时限随机将LC手术病人按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在术前仅给予常规的术前指导,观察组根据手术时间安排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管理措施,观察组术前禁固体食物(不包括油炸食物和肉类)8h,禁半流质饮食6h,两组均在术后2d进行问卷调查,收集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对照组比观察组术前禁食、禁饮的时间长,两组患者均无术中误吸、术后恶心、呕吐发生,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护理干预管理,索取新的禁食、禁饮方案,强化了LC病人对术前禁食、禁饮的正确认识,提高了病人术前的舒适度及手术的耐受力和围手术期的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两种术前禁食禁饮方案对择期剖宫初产妇围术期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在该院住院择期行剖宫产的30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实验组(快速康复)采用术前禁食6h、禁饮2h方案,对照组(常规禁食禁饮)采用传统常规的术前禁食12 h、禁饮4 h标准.观察并记录两组初产妇围术期低血糖反应、术前和术中残余胃液量、术前舒适度、术中呕吐和麻醉误吸、术后情况(术后恶心、呕吐、口渴、饥饿和肺炎)及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排便时间,并对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实验组低血糖反应发生率、术前残余胃液量和术前口渴、饥饿、心慌疲乏无力、焦虑及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排便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均无1例初产妇发生术中呕吐、麻醉误吸;两组术中残余胃液量及术后恶心、呕吐、口渴、饥饿和肺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适当缩短术前禁食禁饮时限是安全可行的,不仅降低了围术期的低血糖反应发生率,提高了术前舒适度,并未增加术中、术后风险和并发症,还利于剖宫初产妇术后胃肠功能的提早、快速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和椎体后凸成形作为两种微创治疗技术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方面的应用多年,但争议颇多,且各有利弊。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方面的疗效。 方法:纳入100例患者,其中40例患者选择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手术,60例患者选择经皮椎体成形手术。治疗前按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评定患者的疼痛程度;术后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为术后1周。并摄X射线片测量测量椎体前缘与后缘比。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目测类比评分都有明显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椎体高度恢复较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但矫形效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并发症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经皮椎体成形组为35%,经皮椎体后凸成形组为12.5%,两组比较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经皮椎体成形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均可显著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疼痛;经皮椎体成形组通过术前术中使脊椎过伸可部分恢复椎体高度,经皮椎体成形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两组矫形效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与保守治疗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8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观察组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对照组行保守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1周、3个月,两组患者的VAS及ODI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椎体压缩率、骨钙素、骨密度、CTX-1水平均降低,脊柱后凸角均减小,但观察组骨钙素及骨密度高于对照组,椎体压缩率、CTX-1水平低于对照组,脊柱后凸角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效果确切,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伤椎功能及骨相关指标。  相似文献   

13.
背景:伴真空裂隙征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后的骨水泥分布模式对疗效是否有影响,国内尚未见相关报道。目的:观察伴真空裂隙征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后两种骨水泥分布模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1年11月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61例伴真空裂隙征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测量椎体高度恢复、后凸角矫正情况,记录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分布及邻近椎体骨折等并发症情况,以目测类比评分评估腰背部疼痛的程度,Oswest功能障碍指数评估活动功能受限程度。结果与结论:根据椎体内骨水泥分布的X射线或CT表现分为团块状组29例和海绵状组32例。团块状组骨水泥注射量(5.20±0.62)mL,海绵状组骨水泥注射量(4.80±0.66)mL,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患者均获得16个月以上的随访,两组治疗后3d及末次随访时目测类比评分、Oswest功能障碍指数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海绵状组同期疼痛缓解明显优于团块状组(P〈0.05)。两组治疗后3d及末次随访时前缘及中线椎体高度、后凸角较治疗前明显恢复(P〈0.05),团块状组同期在影像学指数恢复上优于海绵状组(P〈0.05)。继发相邻椎体骨折发生率团块状组为14%,海绵状组为6%,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漏渗率方面团块状组为17%,海绵状组为25%,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可见海绵状骨水泥分布比团块状分布模式更能有效稳定地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漏渗率更高。团块状分布模式比海绵状分布模式更能恢复椎体的高度,治疗后继发相邻椎体的骨折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14.
背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技术和经皮椎体成形技术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方面均为有效安全的微创治疗方法,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技术在长期缓解疼痛、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恢复椎体高度、远期减小后凸角方面较经皮椎体成形技术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不能完全否认经皮椎体成形技术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中的效果。目的: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技术,经皮椎体成形技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全面性Meta分析。方法:计算机搜索PubMed,Web of science,Ovid medline,Embase,Cochrane central database,CNKI等数据库,搜集建库至2013年5月份发表的所有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技术、经皮椎体成形技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对照研究,2名作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再次独立进行筛选文献,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2(5.2.5版本)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共12个研究,1 081例患者被纳入。Meta分析结果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技术、经皮椎体成形技术在短期内缓解疼痛差异、短期及远期改善患者功能障碍的差异、相邻椎体骨折发生率的差异、短期内减小后凸角差异、手术所需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种治疗方法在长期缓解疼痛差异、骨水泥渗漏发生率的差异、治疗后椎体高度恢复差异、治疗后远期改善后凸角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可见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技术在长期缓解疼痛、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恢复椎体高度、远期减小后凸角方面较经皮椎体成形技术有优势,且均为安全及有效的治疗方式,因原始研究缺乏更多的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论证,建议临床上慎重选择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术前体位干预训练对预防经皮肾镜手术体位综合征的效果。方法:将2011年1月~2013年6月我院200例经皮肾镜手术患者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前访视时,利用图片和现场指导的方法对试验组患者进行体位训练,对照组施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变化、对体位的耐受性及术后肌肉疼痛情况。结果:试验组的患者术中生命体征波动小,手术及体位并发症少,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进行体位训练,可有效地减少患者躁动、呼吸困难及血压异常波动等经皮肾镜手术体位综合征发生,对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和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均可有效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但具体采用哪种方法,国内外仍存在争议。 目的:比较球囊后凸成形与经皮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Springer 以及万方等数据库,手工检索相关的中英文骨科杂志。按照既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查找有关后凸成形术与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进行比较的文献。利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10篇,其中随机对照研究1篇,前瞻性队列研究9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种方法操作时间、治疗后长期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与经皮椎体成形组相比,椎体后凸成形组可以更好地增加椎体前缘高度,降低骨水泥渗露的发生率,以及减小远期后凸角。表明与经皮椎体成形相比,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可以更好地减小远期后凸角,增加椎体前缘高度,降低骨水泥渗露率。  相似文献   

17.
背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显著,具有创伤小、出血与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大部分老年患者可以耐受等特点,但其只是一种治疗手段,并不能有效预防老年患者术后再次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目的:评估经皮椎体后凸成形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急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急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137例(198个治疗椎体),其中女111例,男26例,年龄(75.55±6.96)岁,行椎体内注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治疗后连续3个月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3个月检查目测类比评分、骨折椎体高度恢复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Cobb角,同时记录并发症发生率及椎体压缩性骨折再发生率。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治疗后1周、治疗后3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骨折椎体高度恢复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Cobb角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0.7%,3个月随访期间未再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表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可有效治疗急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术前强化呼吸锻炼对改善肺功能的效果.方法 将80例拟开胸行肺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观察组患者,术前2周进行强化呼吸锻炼,对照组接受常规围手术期护理.观察比较观察组锻炼前后肺功能的变化,并与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出现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锻炼后血氧分压(PaO_2)、血氧饱和度(SpO_2)、时间最大通气量(MVV)、肺总量(TCL)、时间肺活量(FEV)较锻炼前明显改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 强化呼吸锻炼对改善开胸根治术肺癌患者肺功能,提高对开胸手术的耐受力及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着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背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作为一种微创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证明是有效的,其具有简便的手术操作,安全的模式,能迅速缓解疼痛,明显恢复椎体高度。但目前对于单侧与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果还存在争议。目的:利用Meta分析对于国内外应用单侧与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的对照试验进行荟萃分析,在样本量较大的前提下比较和评价两种治疗方案的有效性与优越性。方法:收集PubMed、Web of Knowledg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医学数据库、超星数据库关于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与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的对照文献进行Meta分析,纳入语种包括中文、英文,时限设定在2000至2014年,其中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为试验组,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为对照组;疗效及差异评价指标以加权均数差和95%可信区间(CI)、RR值表示,运用Review Manager5.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共收集到国内外7篇随机对照试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组病例目测类比评分均降低,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RR=-0.08,95%CI(-0.05,-0.21),P=0.21];Cobb角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RR=-0.07,95%CI(-0.16,-1.47),P=0.93];椎体平均高度恢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RR=-1.76,95%CI(-4.21,-0.69),P=0.16];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的手术时间较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短[RR=-23.99,95%CI(-26.01,-21.97),P〈0.00001]。提示与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相比,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能有效减少手术操作时间;但在目测类比评分、Cobb角变化、椎体平均高度恢复方面两者在统计学范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