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背景雷帕霉素不仅具有抗菌作用,而且是一种良好的免疫抑制剂,可用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的治疗作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目的研究雷帕霉素对EAU的治疗作用,并观察雷帕霉素对EAU各免疫细胞群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25只Lewis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AU组(20只)和正常对照组(5只)。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RBP)R16肽段与完全氟氏佐剂充分乳化后于Lewis大鼠后足皮下注射以建立EAU模型,EAU模型鼠再按分层随机的原则分为模型对照组和雷帕霉素组,每组10只大鼠。雷帕霉素组造模后即应用O.2mg/(kg·d)雷帕霉素(0.4m1)腹腔内连续注射7d,模型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大鼠采用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进行腹腔内注射。造模后第4天开始每日裂隙灯下观察大鼠EAU的症状,造模后第14天制备大鼠视网膜切片,以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参照Caspi的标准对EAU症状及组织病理学分级进行评分。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中炎性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7(IL-17)的表达情况。结果造模后6d模型对照组大鼠EAU炎症评分逐渐升高,12d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雷帕霉素组大鼠EAU炎症评分变化呈现相同的趋势,但各时间点EAU炎症评分均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视网膜组织病理学研究表明,模型对照组大鼠视网膜结构紊乱,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组织病理学评分为3.30±0.48,而雷帕霉素组视网膜结构接近正常,组织学评分为0.90±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541,P〈0.01)。雷帕霉素组IFN-γ、IL-17在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量(A值)分别为21.16±4.23和49.86±6.59,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的62.14±7.32和124.85±6.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33.334、q=56.923,P〈0.01)。结论雷帕霉素通过抑制EAU视网膜中IFN-γ、IL-17等炎性因子的表达而对EAU发挥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Th1、Th17细胞群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龙胆泻肝汤(LXD)对Notch信号通路活化的抑制作用及其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大鼠Th1、Th2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将30只Lewis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EAU模型组和LXD干预组,其中EAU模型组、LXD干预组大鼠均诱导EAU,LXD干预组大鼠造模后使用LXD每天灌胃处理,EAU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干预后12 d分离三组大鼠的脾脏、淋巴结和眼组织,Q-PCR检测Rbpj基因的表达,ELISA检测Rbpj、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织中Th1、Th2细胞的表达水平,分析Th1/Th2细胞比例的变化。结果 干预后12 d,Q-PCR检测发现,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相比, Rbpj mRNA在EAU模型组大鼠脾脏、淋巴结和眼组织中均呈显著上调表达(均为P<0.001);与EAU模型组相比,LXD干预组大鼠脾脏、淋巴结和眼组织中Rbpj 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均为P<0.01)。ELISA检测结果发现,EAU模型组大鼠脾脏、淋巴结和眼组织中Rbpj和IFN-γ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IL-4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均为P<0.05);相比于EAU模型组,LXD干预组大鼠脾脏、淋巴结以及眼组织中Rbpj IFN-γ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IL-4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均为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EAU模型组大鼠脾脏、淋巴结和眼组织中Th1细胞水平均明显升高,Th2细胞水平均明显降低,Th1/Th2细胞比例失衡(均为P<0.05);与EAU模型组相比,LXD干预组大鼠各组织中Th1细胞水平均明显下降,Th2细胞水平均明显升高,两者细胞比例逐渐恢复均衡(均为P<0.01)。结论 LXD可通过下调EAU大鼠Notch信号通路转录因子Rbpj的表达水平抑制Notch信号通路的活化,显著促进EAU大鼠中Th1/Th2细胞比例恢复平衡并改善免疫微环境,从而达到治疗葡萄膜炎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抗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TNF-α MCAb)对于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炎(EAU)的治疗作用。方法 合成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RBP)R16多肽片段,联合免疫佐剂诱导EAU动物模型。按照注射次数不同将大鼠分为2组,分别于IRBP R16免疫后的第6天和第4、6、8天自大鼠尾静脉注入TNF-α MCAb,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其眼部临床表现,同时设未治疗组大鼠作为对照。于IRBP R16免疫后第13天测量迟发型超敏反应(DTH),并于第14天处死大鼠,取眼球行组织病理检查。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体注射后14 d 时大鼠血清中Th1类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Th2类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以及房水中IFN-γ水平。测量引流淋巴结细胞的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增生反应。结果 TNF-αMCAb治疗组大鼠的眼部炎症较未治疗组明显减轻,病理分级下降;房水和血清中IFN-γ水平降低,血清中IL-4增高;DTH反应下降;引流淋巴结细胞对IRBP R16多肽刺激的增生反应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单次注射相比,3次注射的治疗效果更显著(P<0.05)。结论 TNF-αMCAb能够有效减轻EAU大鼠眼部的炎症反应和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改变Th1/Th2细胞因子平衡;多次应用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可诱导的共刺激分子(ICOS)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炎(EAU)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Lewis大鼠28只,用视网膜S抗原(50 μg)和福完全佐剂免疫24只大鼠以诱导EAU模型(免疫组),另外4只作为正常对照。裂隙灯显微镜每日观察大鼠眼部变化。免疫组大鼠分别于免疫后第7、12、15、21天被处死,摘除其脾脏后制作冰冻连续切片并提取组织蛋白。使用多克隆抗ICOS抗体,用免疫组织化学细菌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在上述组织切片上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对提取的蛋白进行Western blotting检测。对照组大鼠在相应各时间点做同样处理。结果正常脾组织中可见少量ICOS阳性细胞;分别在免疫后第7、12 d,脾脏中ICOS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免疫后第15天时阳性细胞数量最多,21 d时阳性细胞数量减少,但仍显著高于正常组;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ICOS蛋白的动态变化与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的阳性细胞数量变化一致。结论脾脏ICOS表达升高出现于EAU发生之前,随炎症的出现和加重而升高,在EAU消退期其表达有所降低,提示ICOS参与EAU的形成、发展和消退,在EAU发病中有重要意义。(中华眼底病杂志,2005,21:114-117)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因子(SOCS)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炎(EAU)视网膜内的表达与意义.方法 随机对照实验设计方法.90只Lewis大鼠采用分层随机抽样进行分组,分别为未治疗组40只大鼠、治疗组40只大鼠及正常对照组10只大鼠.用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RBP)诱导EAU动物模型,治疗组从免疫后1~28 d,给予环孢素(CsA)灌胃,每天20 mg/kg体重,而未治疗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未给予免疫和治疗.分别于免疫后7、14、21、28 d按分层随机号抽取治疗组与未治疗组各10只大鼠进行相关枪测,观察大鼠眼部炎性变化,双眼取材,分别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视网膜内SOCS mRNA和蛋白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IL-12、干扰素γ(IFN-γ)的水平.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治疗组与未治疗组大鼠血清中细胞因子的浓度和视网膜内SOCS蛋白表达量进行对比分析,多重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异法;用Mann-Whitney两样本比较秩和检验进行治疗组与未治疗组大鼠炎性反应分值比较.结果 免疫后14 d,未治疗组可见明显的虹膜睫状体炎,房水闪辉阳性,虹膜后粘连,瞳孔不规则甚至前房积脓,炎性反应分值是1.5±0.5;而治疗组眼部炎性反应不明显,炎性反应分值是0.5±0.3.未治疗组的IL-12、IFN-γ及IL-4免疫后14 d达到最高峰(均P<0.05),免疫后28 d IL-12、IFN-γ下降到正常水平(均P>0.05),IL-4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IL-12、IFN-γ的动态变化不明显(均P>0.05),IL-4在整个病程中呈上升趋势(均P<0.05).SOCS1、含SH2结构的细胞因子诱导蛋白(CIS)mRNA免疫后14 d表达最高,未治疗组分别是正常对照组的3.41倍和3.36倍,治疗组分别为1.44倍和1.73倍;SOCS3和SOCS5mRNA在整个病程中逐渐升高,免疫后28 d表达最高,未治疗组中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的1.95倍和3.16倍,治疗组中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的1.59倍和3.58倍.未治疗组SOCS1和CIS蛋白在免疫后7、14、21 d时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二者免疫后14 d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两组中SOCS3和SOCS5蛋白在免疫后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结论 EAU发生过程中视网膜SOCS1升高与Th1型反应增强有关;在发病的不同阶段中CIS与SOCS3升高和Th2细胞反应增强以对抗Th1细胞反应,与缓解葡萄膜炎的发病强度有关;SOCS5水平升高在眼局部炎性反应发生过程中可能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白芍总苷(TGP)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大鼠肝脏中自然杀伤T(NKT)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45只Lewis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EAU模型组和TGP干预组,每组15只。EAU模型组和TGP干预组注射含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结合蛋白(IRBP1177-1191)的乳糜液以诱导出葡萄膜炎,正常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不含IRBP多肽的乳糜液。于免疫后每天对TGP干预组大鼠进行TGP灌胃给药,其余2组给予0.9%氯化钠溶液灌胃,并每天采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各组大鼠眼前节炎症反应,记录发病程度,并进行炎症评分。免疫后第12天分别提取3组大鼠的眼球制成病理切片,观察炎症反应。收集3组大鼠肝脏CD4+T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NKT细胞的表达水平,观察变化趋势;采用RT-PCR和ELISA分别检测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免疫后第12天,TGP干预组炎症评分和病理分级明显低于EAU模型组,但是高于正常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EAU模型组和TGP干预组NKT表达水平明显较高,且TGP干预组高于EAU模型组(P<0.05);TGP干预组大鼠肝脏中IFN-γ的mRNA表达显著低于EAU模型组(P<0.001);TGP干预组大鼠肝脏中IL-4mRNA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但明显高于EAU模型组(P<0.001);TGP干预组大鼠肝脏IFN-γ蛋白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低于EAU模型组(P=0.01);TGP干预组大鼠肝脏中IL-4蛋白表达高于EAU模型组(P<0.001)。结论TGP可通过调节EAU大鼠IL-4、IFN-γ基因的表达水平,增加EAU大鼠中NKT细胞的表达数量,达到治疗葡萄膜炎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和探讨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SOCS)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炎(EAU)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 类结合蛋白(IRBP)免疫100只Lewis大鼠诱导EAU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从免疫后第1天至第28天,给予环孢霉素A(CSA)灌胃,20 mg/(kg·d);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免疫前、免疫后7、14、21、28 d采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大鼠眼部变化并抽取其心脏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4、IL-12、干扰素(IFN)-γ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PBMC内SOCS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免疫后14 d 时炎症最明显。对照组可见明显的虹膜睫状体炎,治疗组前房轻微炎性渗出,但无虹膜后粘连及前房积脓。对照组血清中 IL-12、IFN-γ免疫后14 d达到最高峰,28 d下降到基础水平,治疗组在免疫后14 d达到高峰,但是升高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他时间点与免疫前比较无差异;IL-4在对照组中下降不明显,治疗组在整个病程中呈上升趋势。SOCS1、SOCS5 mRNA免疫后14 d表达最高,对照组分别是免疫前的4.05和3.83倍,治疗组分别为1.15和1.16倍;两组中含SH2结构的细胞因子诱导蛋白(CIS)与SOCS3 mRNA轻度升高,对照组较治疗组略明显。对照组中SOCS1、SOCS5蛋白在免疫后7、14、21 d时显著高于免疫前,CIS、SOCS3蛋白在免疫后14、21 d显著高于免疫前;治疗组中仅SOCS1蛋白在免疫后14 d显著高于免疫前,其他时间点较免疫前无明显改变。 结论 SOCS1、SOCS5水平升高与EAU发生过程中的Th1型反应增强有关,CIS、SOCS3水平轻度升高可能是存在着Th2细胞反应的增强以对抗Th1细胞反应,实现动态免疫平衡。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龙胆泻肝汤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uveitis,EAU)大鼠关键炎症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Lewis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EAU组(18只)和LXT组(18只).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结合蛋白(interphotoreceptor retinoid-binding protein,IRBP)免疫EAU组和LXT组大鼠,对照组大鼠注射等量不含IRBP的乳化液.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ELISA方法检测血液、淋巴结和脾脏中IFN-γ、IL-17、TNF-α和IL-10细胞因子在EAU大鼠体内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 LXT组大鼠全血中IFN-γ mRNA表达在第8天虽然高于对照组(P=0.000),但已显著低于EAU组(P=0.000);LXT组IL-17 mRNA在第12天达峰值,显著低于EAU组(P=0.000),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TNF-α mRNA仅在第12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但低于EAU组(p=0.000);IL-10 mRNA表达在第16天高于EAU组(P =0.042).LXT组大鼠淋巴结和脾脏中IFN-y、IL-17和TNF-α mRNA表达在第12天显著低于EAU组(均为P =0.000);LXT组淋巴结中IL-10 mRNA表达在第8天开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且在整个炎症期均维持在较高水平;LXT组脾脏IL-10 mRNA表达在第12天达峰值,且高于对照组和EAU组(均为P=0.000).LXT组大鼠血清中IFN-y、IL-17和TNF-α蛋白表达水平在第12天和第16天均低于EAU组(均为P<0.05);EAU组和LXT组血清中IL-10蛋白表达在第12天均高于对照组(均为P <0.05),第16天达峰值,但LXT组IL-10蛋白含量更高.结论 龙胆泻肝汤通过抑制IFN-γ、IL-17和TNF-oα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发挥其抗炎作用,促进IL-10的表达,加速自身免疫炎症的恢复.龙胆泻肝汤可通过多种途径在EAU的治疗中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龙胆泻肝汤(Longdan Xiegan decoction,LXD)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uveitis,EAU)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对血清中C4、MBL2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54只Lewis大鼠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EAU组和LXD组,其中EAU组、LXD组大鼠制备EAU模型,LXD组造模后使用LXD每天灌胃处理,EAU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免疫后12 d使用激光扫描检眼镜(scanning laser ophthalmoscope,SLO)观察三组大鼠眼底炎症,并取三组大鼠同侧眼球进行病理切片,观察视网膜组织病理学变化;分离三组大鼠的脾脏和淋巴结,收集T淋巴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细胞比例的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中C4、MBL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SLO检查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EAU组大鼠屈光间质不清,无法观察眼底视网膜及血管情况;LXD组大鼠眼底血管迂曲扩张,屈光间质混浊,视盘边界模糊不清,但较EAU组大鼠症状轻。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EAU组大鼠眼组织结构紊乱,视网膜全层破坏,视网膜内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LXD组大鼠视网膜仅表现为轻、中度炎性细胞浸润。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发现,EAU组大鼠脾脏、淋巴结中CD4+/CD8+比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LXD组大鼠的CD4+ T细胞表达水平下降,CD8+ T细胞表达水平升高,两者比例趋于平衡。ELISA检测结果发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EAU组大鼠免疫后12 d、16 d、20 d血清C4蛋白水平均显著升高,与EAU组相比,LXD组免疫后12 d、16 d、20 d血清C4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同时,EAU组各时间点血清MBL2蛋白水平明显降低,而LXD组较EAU组各时间点血清MBL2蛋白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结论 LXD可有效缓解EAU大鼠眼内炎症,改善脾脏、淋巴结中CD4+/CD8+细胞比例失衡,同时降低血清中补体C4蛋白表达水平,上调MBL2蛋白表达水平,促进补体系统恢复平衡,加快葡萄膜炎的炎症消退,从而达到治疗EAU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背景 研究显示Th17细胞是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发病的重要致炎细胞群,而白细胞介素17( IL-17)作为Th17细胞的标志性因子参与了EAU的发生与发展.间充质干细胞(MSCs)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对Th17具有抑制作用. 目的 研究MSCs对EAU的治疗作用以及对IL-17在大鼠视网膜表达的影响.方法 从10只SPF级Wistar大鼠股骨骨髓中分离、培养MSCs并进行传代,第3~5代细胞用于实验.54只SPF级6~8周龄Lewis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48只和正常对照组6只.光感受器间维牛素A类结合蛋白(IRBP)与含有结核杆菌素HR37a的2.5 g/L弗氏完全佐剂(CFA)等体积混合后行实验组大鼠单后足垫皮下注射建立EAU动物模型,然后按照分层随机原则分为模型对照组和MSCs治疗组,每组24只大鼠.MSCs治疗组于造模的同时行1 ml MSCs尾静脉注射(5×106个/ml),连续注射3d,模型对照组以同法注射等体积PBS.注射后每日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大鼠眼部炎症反应,并根据Caspi临床分级进行评分.分别于造模后9、12、15、20 d随机选取模型对照组和MSCs治疗组各6只大鼠制备视网膜切片,采用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大鼠视网膜形态学改变和炎症反应,参照Caspi组织学分级法进行评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造模后9、12、15、20d大鼠视网膜中IL-17的表达.结果 培养的细胞呈梭形生长,漩涡状排列,经流式细胞术鉴定CD29、CD44表达阳性,CD45、CD34表达阴性.MSCs治疗组造模后9、12、15、20 d眼前节炎症反应评分均低于模型对照组(U=2.815,P=0.005;U=2.768,P=0.006;U=2.900,P=0.004;U=2.855,P=0.004),视网膜组织学检测炎症评分均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U=2.345,P=0.019:U=2.559,P=0.011;U=2.166,P=0.030;U=2.373,P=0.01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MSCs治疗组造模后9、12、15、20d大鼠视网膜IL-17蛋白阳性表达的平均吸光度(A)值分别为26.47±5.68、77.78±9.65、47.02±6.68和26.59±5.94,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的45.34±4.63、105.95±10.74、64.11±9.76和37.02±6.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05,P=0.000:t=4.799,P=0.001:t=3.540,P=0.005;t=2.900,P=0.016).结论 MSCs能减轻EAU的程度并抑制EAU的进展,降低了1L-17在眼组织中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炎(EAU)大鼠CD4+T细胞抗原受体(TCR)Vβ8.3基因的表达。 方法 Lewis大鼠18只分为EAU、Freund完全佐剂及空白对照组。用Fmoc 化学合成法合成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RBP)R16多肽片段,以诱导EAU动物模型。利用磁吸附细胞分选法(MACS)分离大鼠脾脏CD4+T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MACS分选前后CD4+T细胞比例,监测细胞分选效果。通过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大鼠脾脏CD4+T细胞的TCR Vβ8.3基因片段的表达。 结果 IRBP R16 免疫Lewis大鼠稳定地诱导出EAU动物模型;MACS分选CD4+T细胞的纯度较分选前明显增高 (P<0.001);IRBP R16 诱导的EAU大鼠CD4+T细胞受体Vβ8.3基因的表达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 结论 在IRBP R16 诱导的EAU中存在着抗原特异性T细胞受体Vβ8.3基因的优势利用,为EAU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167-167)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的抑制作用,探讨其对活体内免疫机制的调节机制.方法 将18只Lewis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干预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6只.将浓度为1 mg/ml的人视网膜可溶性抗原第35号抗原决定簇多肽片段(HS-AgP35)溶液与完全福氏佐剂等体积混合,取0.2 ml分别注射至Lewis大鼠双侧后足垫内进行免疫.7 d后相同抗原剂量行第二次免疫制作模型组.造模当日将1 ml细胞数为2×106/m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经尾静脉注射干预组大鼠体内,观察时间为2周.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比较3组大鼠的眼部表现、组织病理学分级和血清内干扰素γ(IFN-γ)水平.结果 正常对照组大鼠的眼前节及眼底检查未见异常.模型对照组大鼠的眼部表现分级为1级1只、2级1只、3级3只、4级1只;干预组大鼠的眼部表现分级为0级2只、0.5级3只、1级1只.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大鼠眼部表现分级显著降低(P=0.015).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各层细胞排列整齐,细胞形态正常.模型对照组大鼠组织病理学分级为3级4只、4级2只;干预组大鼠组织病理学分级为0级1只、0.5级4只、1级1只.两组大鼠组织病理学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大鼠外周血中IFN-γ水平下降,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57 4,P=0.01).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EAU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大鼠血清内炎性因子INF-γ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血管生成抑制因子kringle4-5能否抑制氩激光诱导小鼠的脉络膜新生血管。 方法 通过氩 激光眼底光凝诱导C57BL/6J小鼠产生脉络膜新生血管,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各16只小鼠。在眼底氩激光光凝后立即对3组小鼠分别球后注射林格氏液、kringle4-5 20、50 μg。在光凝后7、14 d通过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nce angiography,FFA)评价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发生率。光凝后14 d将动物处死,行组织学检查及观察CD105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光凝后14 d各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的表达。 结果 对照组,光凝后14 d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发生率为64.3%,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发生率分别为51.2%(P<0.05)、44.1%(P<0.01)。组织学检查显示治疗组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范围小于对照组,与剂量呈正相关,高剂量组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P<0.05) ,而且CD105的表达,治疗组少于对照组(P<0.05)。VEGF及bFGF的表达在对照组与治疗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的意义。 结论 Kringle4-5对激光诱导小鼠的实验性CNV具有抑制作用,在此剂量范围,对VEGF及bFGF的表达无明显影响。(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201-268)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口服免疫耐受预防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炎(EAU)过程中血清以及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Th1类细胞因子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2和Th2类细胞因子IL-4、IL-10表达水平。方法 Lewis大鼠72只随机分为EAU组、口服视网膜S抗原10、100μg组和1、10 mg组、对照组,每组各12只大鼠。其中,EAU组用视网膜S抗原50μg和弗氏完全佐剂免疫诱导EAU模型,口服10、100 μg组和1、10 mg组,分别插管喂饲视网膜S抗原10、100 μg,1、10 mg和1 mg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混合液1 ml,隔日1次,共7次,然后按上述方法诱导EAU;对照组插管喂饲磷酸盐缓冲液和1 mg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混合液1 ml,隔日1次,共7次,然后诱导EAU。观察每组大鼠眼部EAU的临床表现。在EAU高峰期取大鼠眼球,进行病理分级。同时取大鼠血清,分离脾细胞,培养后取上清液,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以及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γ、IL-2、IL-4和IL-10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 100μg、1 mg组血清中Th1类细胞因子IFN-γ、IL-2浓度降低,Th2类细胞因子IL-4、IL-10的浓度增高,与EAU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1.9, 68.8, 35.7,7.5,P<0.01);10 μg、10 mg组血清中Th1、Th2类细胞因子与EAU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EAU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100 μg、1 mg组大鼠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h1类细胞因子IFN-γ和IL-2的浓度降低,Th2类细胞因子IL-4、IL-10的浓度增高,与EAU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7.1,15.6,33.1,167.7, P<0.01);10 μg、10 mg组大鼠脾细胞培养上清液血清中Th1、Th2类细胞因子与EAU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口服免疫耐受预防EAU过程中,Th1类细胞因子IFN-γ和IL-2的表达降低,而Th2类细胞因子IL-4、IL-10的表达增高。口服过高或过低剂量抗原不能预防EAU,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也无明显改变。提示细胞因子在口服免疫耐受预防EAU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背景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是葡萄膜炎常见的动物模型,自然杀伤(NK)细胞是一种强烈的致炎细胞,但其在EAU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仍有待研究. 目的 探讨EAU模型大鼠不同发病阶段视网膜组织中NK细胞的定位和分布及其机制.方法 将36只SPF级Lewis大鼠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和造模后第6、9、12、16、21天组,每组各6只.造模后第6、9、12、16、21天组大鼠采用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RBP)联合5 mg/ml结核杆菌和完全福氏佐剂(CFA)乳化液双后足垫皮下注射,然后腹腔内注射400 ng百日咳毒素免疫大鼠建立EAU大鼠模型.对照组大鼠双后足垫皮下注射生理盐水与等容量CFA乳化液,然后腹腔内注射400 ng百日咳毒素.造模后每天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大鼠眼前段炎症反应过程,根据Caspi方法进行眼部炎症症状评分.分别于造模后第6、9、12、16、21天摘取各组大鼠眼球,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炎症反应和组织结构形态学改变;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大鼠视网膜中NK细胞的分布及浸润情况.另取25只Lewis大鼠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造模后第0、3、6、9和12天组,每组5只大鼠,电动匀浆机破裂组织并匀浆为眼内液,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眼内液中NK细胞趋化因子CXCL10 mRNA和CXCL12 mRNA的表达. 结果 对照组大鼠眼前节未发现炎症反应.造模后第6天组大鼠虹膜血管扩张,随着造模后时间延长虹膜血管扩张明显,前房逐渐出现渗出或积脓,造模后第12天炎症反应达峰.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对照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结构排列整齐,各EAU模型组大鼠造模后随时间延长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结构排列紊乱,外核层细胞分离,层间组织松散,视细胞水肿且有炎性细胞浸润,以造模后第12天组最为严重.免疫荧光双标记显示对照组仅见蓝色标记的细胞核,视网膜各层细胞排列规则;造模后第6天组开始可见大鼠视网膜内层大量NK细胞浸润,呈红色荧光,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造模后第9天组NK细胞浸润达峰.造模后第9天组大鼠视网膜中CXCL10 mRNA相对表达量为34.298±16.689,明显高于造模后第3、6、12天组的1.390±0.660、3.359±2.581和4.711±1.3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各组大鼠视网膜中CXCL12 mRNA相对表达量的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851,P>0.05). 结论 EAU大鼠发病早期视网膜中NK细胞浸润,其严重程度和视网膜中CXCL10的表达动态与EAU炎症发展过程相吻合,提示NK细胞在EAU的早期炎症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CXCL10是NK细胞的主要趋化因子.  相似文献   

16.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炎中T-bet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炎(EAU)中T-bet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 Lewis大鼠28只,用视网膜S抗原与Freund完全佐剂免疫24只大鼠以诱导EAU模型,另外4只作为正常对照。免疫组大鼠分别于免疫后7、12、15、21 d被处死,取所有大鼠的眼球和脾脏,固定后制作眼组织平片和眼球及脾脏的石蜡连续切片。使用单克隆抗T-bet 和CD4的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细菌蛋白过氧化物酶法在上述组织平片及切片上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单染和双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计数阳性细胞,数据经SPSS 11.0统计学软件分析。 结果 正常眼和脾组织中均见少量T-bet阳性细胞;免疫后7 d,虹膜、视网膜及脾脏中T-bet的表达增加,免疫后15 d达高峰,免疫后21 d表达降低,但仍高于正常组。免疫组织化学双染色显示,T-bet阳性细胞中多数为CD4+。 结论 T-bet在EAU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辅助性T淋巴细胞1而实现的。(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172-174)  相似文献   

17.
We have developed nanoparticles (NPs), which are capable of targeting a specific lesion and gradually releasing the agent at the site over a prolonged time period after a single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In this study, we evaluated the effects of intravenously administered poly(lactic acid) nanoparticles encapsulating betamethasone phosphate (BP-PLA NPs) on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uveoretinitis (EAU) in Lewis rats. To determine the localization of NPs within the retina and choroid of rats with EAU, rhodamine (Rh)-encapsulated PLA NPs were injected intravenously and visualized by confocal microscopy. After the disease onset of EAU induced by S-antigen peptide in Lewis rats, either BP-PLA NPs, BP, or saline was injected intravenously, and the eyes were obtained 7 days following treatment and the histological score was determined. The clinical course of EAU was examined using pathological findings and the expression of the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rod opsin, and the surface markers of inflammatory cells (ED1 and pan T-cell) were immunohistochemically determined. Furthermore, T-cell proliferation and delayed-type hypersensitivity (DTH) to S-antigen were assessed. Intravenously injected Rh-PLA NPs accumulated in the retina and choroid of rats with EAU within 3 hr and remained over the succeeding 7-day-period. Furthermore, systemically administered BP-PLA NPs reduced the clinical scores of rats with EAU in 1 day, which were maintained for 2 weeks and decreased the histological scores. In addition, the ocular infiltration of activated T-cells and macrophages in addition to the hypertrophy of Müller cells were markedly reduced with this treatment. Meanwhile, T-cell proliferation and DTH of BP-PLA NPs-treated rats against S-antigen peptide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saline-treated rats. Systemically administered BP-PLA NPs inhibit the development of EAU due to the targeting and the sustained release of steroids in situ. The results of these studies suggest that the systemic administration of BP-PLA NPs may lead to a new therapeutic strategy in controlling intraocular inflammation.  相似文献   

18.
背景 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研究认为多种代谢通路参与其发病,其中包括氧化应激机制.研究表明虾青素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可有效抑制氧化应激损伤及脂质过氧化,但目前鲜见虾青素对糖尿病性白内障防治作用研究的相关报道. 目的 观察虾青素对1型糖尿病大鼠代谢性白内障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38只SPF级6周龄雄性SD大鼠纳入研究,其中30只大鼠用一次性腹腔内注射质量分数1%链脲佐菌素(STZ)方法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连续3d血糖值>16.7 mol/L者为造模成功,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造模成功的24只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模型组、低剂量虾青素组和高剂量虾青素组,正常对照组8只大鼠同法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低剂量虾青素组和高剂量虾青素组大鼠分别给予50mg/(kg·d)和100 mg/(kg·d)虾青素以及橄榄油和饲料混合物连续喂养3个月,糖尿病模型组大鼠以等容量橄榄油混合饲料喂养,正常对照组以正常饲料喂养.造模后用裂隙灯显微镜行眼前节照相并对晶状体混浊的严重程度分为1~5级;收集大鼠双侧眼球制备晶状体切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大鼠晶状体的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晶状体中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的阳性表达并进行定量分析;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各组大鼠晶状体内AGEs质量浓度、丙二醛(MDA)浓度、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以及谷胱甘肽(GSH)质量浓度.结果 造模后2、4、6、8、10和12周糖尿病模型组、低剂量虾青素组和高剂量虾青素组大鼠血糖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糖尿病模型组、低剂量虾青素组和高剂量虾青素组间大鼠血糖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对照组大鼠晶状体透明,为1级,糖尿病模型组晶状体混浊均为5级,不同剂量虾青素组大鼠晶状体混浊度多为3~4级.低剂量虾青素组和高剂量虾青素组大鼠晶状体匀浆内的AGEs质量浓度分别为(7.23±0.50) μg/ml和(7.01±0.37) μg/ml,MDA浓度分别为(1.43±0.22) mmol/L和(1.35±0.16)mmol/L,均低于糖尿病模型组的(7.61±0.45) μg/ml和(1.62±0.42)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剂量虾青素组和高剂量虾青素组大鼠晶状体中GSH质量浓度分别为(272.70±12.53) ng/L和(283.52±16.17) ng/L,SOD含量分别为(55.45±6.47)μmol/(min·L)和(56.73 ±5.12) μmol/(min·L),CAT含量分别为(2.91±0.41) μmol/(min· L)和(3.02±0.13) μmol/(min·L),均明显高于糖尿病模型组的(241.52±15.13) ng/L、(51.67±5.45) μmol/(min·L)和(2.72±0.27)μmol/(min·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剂量虾青素组大鼠晶状体中GSH质量浓度和SOD含量明显低于高剂量虾青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虾青素能够延缓1型糖尿病大鼠代谢性白内障的发生和发展,其作用机制与其抗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