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心房颤动与血清尿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住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247例,所有患者按有无心房颤动及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分为单纯冠心病组(90例)、冠心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组(85例)和冠心病合并持续性/永久性心房颤动组(72例).记录三组患者年龄、心血管相关病史、尿酸水平、心脏彩超情况及相关用药史,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冠心病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三组吸烟史、舒张压、体质量指数、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酐、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室间隔厚度、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用药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组和冠心病合并持续性/永久性心房颤动组年龄、收缩压、尿酸、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明显高于单纯冠心病组,左室射血分数则明显低于单纯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尿酸、高龄、LAD和LVEDD增大是冠心病患者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尿酸水平与心房颤动相关性最显著(P=0.001,OR=1.061,95% CI 1.026~1.096).结论 高尿酸水平可能是冠心病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患者的病因分布特点、临床类型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98例因心房颤动住院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心房颤动位居首位(31.6%).非风湿性心房颤动以冠心病与高血压为主.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16例(16.3%),持续性心房颤动20例(20.4%),永久性心房颤动62例(63.3%).结论 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病是房颤的三大主要病因,详细了解心房颤动病因及临床分型,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脑梗死再发的危险因素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将126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初发组72例和再发组54例,对两组的年龄、生活习惯(吸烟史、饮酒史)、既往病史(包括糖尿病、冠心病、心房颤动、高血压病史)、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高血压分级进行比较,颈动脉超声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回声强度、数量、部位等,并对上述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再发组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心房颤动病史与初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再发组高血压分级明显高于初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再发组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IMT 均明显高于初发组(P<0.01).初发组斑块检出例数为31例,占43.1%(31/72),总数为87个,平均(1.21±0.76)个,再发组斑块检出例数46例,占85.2%(46/54),总数为96个,平均(1.78±0.92)个;再发组斑块检出例数、平均斑块数量均明显高于初发组(P< 0.01).再发组斑块中以软斑为多(占61.5%,59/96),初发组以硬斑为多(占60.9%,53/8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分级、糖尿病病史、心房颤动病史、颈内动脉IMT、软斑数量是脑梗死再发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315、2.435、1.072、2.131、3.024、5.162,P<0.01或<0.05).结论 年龄、高血压分级、糖尿病病史、心房颤动病史、颈内动脉IMT、软斑数量是导致脑梗死再发的危险因素,在监测血压、血糖等常规指标的同时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部位、程度、斑块的性质可以对脑梗死的再发起到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AF)的发病原因,为预防心房颤动提供参考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2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心房颤动患者,依据年龄的差异分为中年组(≤60岁)和老年组(>60岁),分析两组患者的发病原因。结果两组患者中,高血压性心脏病占27.5%、冠心病占20%、糖尿病占11.7%、风湿性心脏病占12.5%、肺心病占10.8%、其他(如甲亢、贫血、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占17.5%。中年组患者中,风湿性心脏病及甲亢的发病率要高于老年组患者(P〈.05);中年组患者中,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肺心病的发病率要低于老年组患者(P〈0.05)。结论心房颤动(AF)的主要病因就是高血压和冠心病,及时的诊断和治疗高血压和冠心病能够有效的预防心房颤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脉病变及临床特点.方法观察冠心病合并Ⅱ型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的冠脉病变特点,结合临床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冠心病合并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冠脉3支病变和弥漫性病变发生率分别为55.56%,57.78%,较非糖尿病组患者(23.33%、20.0%)明显增多(P<0.01);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比例明显多于非糖尿病组患者(P<0.05).结论积极防治糖尿病、控制有关心血管危险因素如血糖、血脂、血压、体重等,将有助于预防、延缓冠心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老年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126例老年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初发组74例,复发组52例)作为病例组,选择6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年龄、生活习惯(吸烟史、饮酒史)、病史、体格检查、血液指标及颈部血管彩超检测结果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体质指数、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血脂病史、冠心病病史、心房颤动病史、脑卒中病史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老年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密切相关(P<0.01);复发组患者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血脂病史、冠心病病史、心房颤动病史及颈动脉IMT与初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结论 通过监测患者年龄、体质指数、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血脂病史、冠心病病史、心房颤动病史、脑卒中病史及颈动脉IMT,可对老年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及复发起到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春明 《现代保健》2011,(8):143-144
目的 对不同年龄组男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差异进行探讨,为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择1995年2月~1996年2月呼伦贝尔市医院住院心梗患者及1996年10月~2008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诊断的男性心梗患者共152例,其中青年组(年龄<40岁)7例,老年组(年龄≥60岁)145例(95.4%),对7例青年男性及145例老年男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青年组AMI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占42.9%,吸烟占100%,饮酒占85.7%,均明显高于老年组(P<0.01).老年组 AMI有高血压占87.7%,并发糖尿病者占52.4%,均明显高于青年组(P<0.05或P<0.01),两组患者高血压级别与AMI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早发冠心病家族史、大量吸烟、饮酒是青年Aml的主要危险因素,而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症是老年AMI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风湿性心脏病伴持续性心房颤动复律患者心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择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就诊的66例风湿性心脏病伴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1例).观察组复律前后均给予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对照组则仅给予相同剂量的胺碘酮,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药物复律成功率、12个月内窦性心律维持率及左房内径的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药物复律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2.9%(22/35)比58.1%(18/31)](P> 0.05).复律后1、6、12个月,观察组窦性心律维持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1.4%(32/35)比71.0%(22/31),77.1%(27/35)比51.6%(16/31),68.6%(24/35)比38.7%(12/31)](P< 0.05).观察组在随访的12个月期间左房内径增加不明显,对照组左房内径持续增加,从复律后3个月开始,两组左房内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两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对于风湿性心脏病伴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联合使用厄贝沙坦和胺碘酮,虽不能显著增加药物复律的成功率,但是可以更有效地维持风湿性心脏病伴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复律后的窦性心律,延缓左房扩大,预防心房颤动复发,改善心功能;同时未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1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的病因,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1999~20004年120例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0例患者中阵发性、持续性和持久性房颤分别占31例(25.8%)、24例(20.0%)、65例(54.2%);最常见为冠心病、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分别占31.7%、24.2%、18.3%;应用抗血栓治疗患者87例(72.5%),120例患者中发生动脉栓塞25例(20.8%),脑栓塞18例(15.0%)。阵发性房颤多采用复律治疗(62.6%),以胺碘酮为主(71.0%),心律平(19.0%);慢性房颤患者,试行复律者不足1/2,主要采用控制心室率治疗(87.0%),药物主要有地高辛(42.0%)、β-受体阻滞剂(38.0%)和钙离子拮抗剂(20.0%)。结论房颤常见病因是冠心病、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栓塞是其重要并发症,预防卒中,高危组需用华法林,低危组可用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颈动脉颅外段不稳定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共纳入208例行颈部彩色超声检查有颈动脉颅外段斑块形成的ICVD患者,根据超声表现分为不稳定斑块组(75例)及稳定斑块组(133例).所有患者均记录相关疾病病史及ICVD的传统危险因素.先以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再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颅外段不稳定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非条件Logi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与颈动脉颅外段不稳定斑块形成呈正相关(P<0.01或<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颈动脉颅外段不稳定斑块形成呈负相关(P<0.01);两组在冠心病病史、生活规律、家族高血压病史、饮酒、家族卒中病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及吸烟是颈动脉颅外段不稳定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33、7.16、6.15、2.28,P<0.01);而HDL-C是颈动脉颅外段不稳定斑块形成的保护因素(OR值为0.84,P<0.01).结论 ICVD患者颈动脉颅外段不稳定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是男性、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及吸烟.而HDL-C是ICVD患者颈动脉颅外段不稳定斑块形成的保护因素.对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必要的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心房颤动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甲亢、冠心病、心肌病等器质性疾病,但心脏查不出明显疾病的心房颤动(称为孤立性心房颤动)并不罕见。老年人的心房组织有退行性变化,也常有心房颤动。不能把老年人的心房颤动都盲目归因于冠心病。心房颤动分为阵发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病(DN)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肾病210例患者(DN组)的临床资料,并与单纯2型糖尿病154例患者(糖尿病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DN组患者的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糖尿病足、糖尿病眼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糖尿病组(P<0.05).DN组的糖尿病病程、脉压、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尿酸亦明显高于糖尿病组(P<0.05).DN组和糖尿病组患者在收缩压控制和患糖尿病后体育锻炼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糖尿病病程、高血压是DN的危险因素.结论 应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适当参加体育锻炼,积极控制血糖、血压,早期监测血脂,纠正血脂紊乱,早期健康教育和诊治对于提高DN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方式、多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进行干预,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发展.方法 对257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方式、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体质指数等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历时4年,定期监测、随访.结果 基线时,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情况为高血压68.09%,冠心病57.59%,脑卒中20.23%,急性心肌梗死8.17%.干预后,吸烟率下降54.88%,肥胖者减少14.74%(P<0.05);空腹血糖水平无明显变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和血压达标率分别由16.34%、15.95%、49.42%和37.74%上升至59.65%、65.79%、70.18%和60.09%,分别提高了265.06%、312.48%、42.01%和59.22%(P<0.01);脑卒中患病率下降68.71%,主要心血管事件减少54.88%(P<0.05).结论 生活方式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干预措施,能使糖尿病相关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减少,对预防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老年心房颤动者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自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于我院确诊为心房颤动的老年患者238例,患者患者的相关资料,并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记录是否发生脑卒中,以评价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随访时间2年,随访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为15.2%(36/238),﹥70岁老年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21.6%(25/116)明显高于﹤70岁患者9.02%(11/122),另外,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19.5%(29/149)明显高于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7.87%(7/89),合并糖尿病和血脂紊乱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26.0%(32/123)明显高于非糖尿病和血脂正常患者3.48%(4/11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吸烟史、饮酒史、高血脂、心力衰竭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115、1.065、1.543、1.347、1.324、1.465)。结论年龄、高血压、吸烟史、饮酒史、高血脂、心力衰竭是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对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 GFR)有否影响。方法应用横断面研究方法,连续入选2013年10月1日至2015年5月1日心内科住院心房颤动患者,按心房颤动情况分为持续性心房颤动(包括永久性心房颤动)、阵发性心房颤动,选取无心房颤动者为对照组,应用酶法测定血清肌酐,应用CKD-EPI方程计算肾小球滤过率,统计分析心房颤动与肾小球滤过率二者相关性。结果 (1)正常对照组、阵发性心房颤动组和持续性心房颤动组在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氨基末端钠尿肽(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吸烟、饮酒、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正常对照组、阵发性心房颤动组和持续性心房颤动组三者肾小球滤过率呈逐步减低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经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心房颤动与e GFR呈明显负相关,进一步校正年龄、性别、BNP、HB、吸烟、饮酒、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因素后,其相关性仍然存在(P0.05)。结论心房颤动可降低肾小球滤过率,是性别、年龄、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之外的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相关性.方法 共纳入115例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以及150例糖耐量异常诊断为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同时从门诊随机抽取131例无血糖异常的人群作为对照.详细记录所有受试者的基本信息.应用多因素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糖尿病发生的单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体质指数(BMI)≥24 kg/m2、高Hcy与糖尿病的发生呈正相关,生活规律与糖尿病的发生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糖尿病发生的多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BMI≥24 kg/m2、高Hcy是糖尿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糖尿病前期发生的单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高脂血症、BMI≥24 kg/m2、高Hcy与糖尿病前期的发生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前期发生的多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高脂血症、BMI≥24 kg/m2、高Hcy是糖尿病前期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血浆Hcy与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存在密切的相关性,是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工作中,对高Hcy患者需进行必要的干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人高血压、冠心病与血尿酸水平的关系.方法 测定80例高血压患者,60例冠心病患者及40例对照组(胆囊炎、胆石症术后)的血尿酸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老年人高血压、冠心病组血尿酸明显高于对照组,尤其以高血压组的升高更明显(P分别<0.01,<0.05).结论 血尿酸值的升高与高血压和冠心病有密切的关系,已成为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故降压治疗时要注意保护肾脏,同时应用降血尿酸水平的药物.  相似文献   

18.
17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基础疾病和危险因素、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类型、治疗措施和预后状况,为老年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2003-2008年、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在解放军总医院干部病房心内科住院治疗的17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分为保守治疗组与血运重建组,对其一般情况、基础疾病和危险因素、诊断治疗状况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老年冠心病患者普遍存在基础疾病和危险因素多、冠状动脉病变复杂的特点.在危险因素中,高血压(84.12%)、2型糖尿病(48.24%)和吸烟(35.88%)占主要比例.(2)需要入院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事件中,以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为主,占51.76%;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有相当比重,占31.18%;不稳定型心绞痛相对较少,占17.06%.(3)两组年龄和糖尿病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肾功能不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这3个因素是限制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血运重建治疗的主要原因.(4)24个月随访观察显示,保守治疗组与血运重建组患者的总体病死率分别为45.69%与37.04%,心源性病死率分别为64.15%与10.00%.结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基础疾病和危险因素多、冠状动脉病变复杂. NSTEMI为入院患者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主要类型.年龄、糖尿病和肾功能不全是限制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血运重建治疗的主要原因.全面、合理、个体化的治疗能够有效延长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生存周期,提高生活质量.早期诊断并进行治疗仍然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高龄脑梗死患者的院内肺部感染发生情况及其预后.方法 选择669例脑梗死患者,按75岁为界分为高龄组384例(≥75岁)和对照组285例(40~74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肺部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根据院内并发心脏病、神经功能缺损及院内死亡情况,分析高龄组患者预后.结果 高龄组女性、高血压、心房颤动、充血性心脏病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院内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糖尿病、吸烟患者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两组高血脂、缺血性心脏病、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吸烟是院内肺部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高龄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1~15分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33.59%(129/384)比25.96%(74/2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NIHSS评分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心源性栓塞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8,P< 0.05),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7,P< 0.05).高龄组院内心脏病并发症发生率、严重神经功能障碍(修正Rankin评分≥2分)患者比例、院内病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高龄脑梗死患者院内并发肺部感染更为常见,其相关预后可能也更差,预防和控制肺部感染对于高龄脑梗死患者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原发性高血压危险因素及不同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 测定21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和36例同期健康志愿者或因胸痛、胸闷,疑诊心脏神经官能症人院检查的患者(对照组)血清hs-CRP水平,比较原发性高血压合并不同疾病、受累靶器官的多少及不同受累靶器官之间血清hs-CRP水平的差异,并分析各变量与血清hs-CRP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高血压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99±0.34)mg/L比(1.10±0.26)mg/L](P<0.01).高血压合并冠心病者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者血清hs-CRP水平[分别为(2.39±0.24)、(2.10±0.18)mg/L]显著高于单纯高血压者[(1.85±0.30)mg/L],高血压合并冠心病者血清hs-CRP水平高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s-CRP水平与靶器官损害数目呈正相关(r=0.747,P<0.01).高血压合并不同靶器官损害者血清hs-CRP水平有差异,其中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者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肾损害及眼底病变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者血清hs-CRP水平与高血压合并肾损害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血清hs-CRP水平的主要因素为左室质量指数(LVMI)、年龄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其中与HDL-C呈负相关.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群,高血压合并不同疾病时炎性反应程度不同,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hs-CRP水平显著高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靶器官损害数目呈正相关;靶器官损害不同,炎性反应程度不同.影响hs-CRP水平的主要因素为LVMI、年龄和HDL-C,其中与HDL-C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