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p16基因纯合缺失与端粒酶活性之间是否存在一定关系.方法采用端粒重复扩增法(TRAP,telomericrepeatamplificationprotoco1)和半定量多重PCR检测了15例正常人和58例ALL病人端粒酶活性与p16基因缺失情况.结果发现在ALL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58.6%(34/58),p16基因缺失率为39.6%(22/58).ALL病人端粒酶阳性组及端粒酶阴性组p16基因缺失率分别为55.9%、12.5%,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ALL中p16基因缺失与端粒酶活性之间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肺癌刷检脱落细胞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对30例中心型肺癌进行诊断,对比检测肺癌刷检脱落细胞中端粒酶活性、肺癌活检病理学检测、肺癌刷检涂片检查癌细胞3种方法对肺癌诊断阳性率的差异,为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30例中心型肺癌行肿瘤活检进行病理学检查、刷检以检测其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及刷检涂片癌细胞检查.端粒酶PCR-ELISA试剂盒进行端粒酶活性半定量测定.资料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30例患者肿瘤刷检脱落细胞端粒酶阳性率为86.7%(26/30),肿瘤组织刷检涂片查癌细胞及活检组织病理切片阳性率分别为90%(27/30)及80%(24/30),3者联合使用,肺癌诊断阳性率提高至100%.结论肿瘤刷检脱落细胞端粒酶检测、肿瘤组织刷检涂片查癌细胞及活检组织病理切片,3种检测方法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肿瘤刷检脱落细胞端粒酶检测可作为肿瘤活检及刷检结果的补充,为中心型肺癌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检测手段,以提高其诊断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端粒酶活性在滋养细胞肿瘤中的阳性率 ,探讨其在滋养细胞肿瘤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用端粒重复扩增 -聚合酶链反应 (PCR+ TRAP)法测定 3 1例绒毛膜癌标本、 3 7例侵蚀性葡萄胎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在 3 1例绒癌标本中发现 3 1例有端粒酶的活性表达 (10 0 % ) ,在 3 7例侵蚀性葡萄胎中发现 3 5例有端粒酶活性 (95% ) ,在 62例正常对照标本中发现有 2例端粒酶的活性表达 (3 % ) ,滋养细胞肿瘤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 ,差异显著 (P<0 .0 1)。结论 :端粒酶活化是滋养细胞肿瘤中的普遍现象 ,检测端粒酶活性对早期诊断滋养细胞肿瘤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胃癌及癌前期病变中端粒酶活性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该文探讨胃癌及癌前期病变中端粒酶活性及其临床意义。对96例胃癌患者及良性胃病在胃镜下嵌取病变部位胃黏膜5块,3块送活检,另2块则用端粒酶重复扩增法(TRAP)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表明胃癌的端粒酶阳性率为92.5%(37/40),癌前期病变的阳性率为14.2%(8/56),癌前病变中端粒酶活性随着胃黏膜发展而升高。认为端粒酶活性检测不仅可作为胃癌的特异性较强的肿瘤标记物,还可作为胃黏膜癌变的早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PRAP-PcR-ELISA和PAGE-银染色法对48例肺癌患者和48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的肺刷落细胞端粒酶活性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结果 小细胞肺癌饲肺刷落细胞端粒酶阳性率为100%,非小细胞肺癌饲肺刷落细胞端拉酶阳性率为79.4%,均明显高于肺癌对侧肺和肺部良性疾病的检侧结果.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肺刷落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检侧可为肺部肿瘤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改良TRAP法检测胃粘膜标本端粒酶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伍勇 《中国医师杂志》2000,2(12):723-724
为探讨端粒酶活性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本文以改良TRAP法对43例胃粘膜活检标本的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发现:胃癌的端粒酶阳性率为87%(20/23),萎缩性胃炎的端粒酶阳性率为28.6%(2/7),而中度胃炎与浅表性胃炎无一例阳性,它提示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对于胃癌的诊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观察端粒酶活性在子宫颈癌中的阳性率 ,探讨子宫颈癌发生过程中端粒酶被激活的关键点及其在子宫颈癌早期诊断及预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以 PCR为基础的端粒重复序列扩增 (TRAP)法测定 6 2例正常宫颈标本、6 8例宫颈上皮内瘤样变 (CIN) ,2 9例浸润性鳞状细胞癌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它在正常宫颈标本中发现 5例有端粒酶的活性表达 (8.1% ) ,在 6 8例 CIN中发现 2 7例有端粒酶活性 (39.7% ) ,在浸润性宫颈鳞癌中有 2 8例端粒酶活性表达 (96 .6 % ) ,正常组和 CIN组比较 ,差异显著 (P<0 .0 0 1) ,CIN 和 CIN 组比较 ,差异显著 (P<0 .0 1) ,宫颈浸润性鳞细胞癌和 CIN 比较 ,差异显著 (P<0 .0 1)。结论 :端粒酶活性随宫颈上皮内瘤样变的加重而阳性率增高 ,端粒酶的激活是宫颈癌发生过程中的早期事件 ,检测端粒酶活性对早期诊断宫颈癌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性肿瘤端粒酶活性与bcl-2和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卵巢肿瘤发生的关系.方法对88例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采用端粒酶活性原位检测法(ISLT法)检测端粒酶活性,S-P法免疫组化技术检测bcl-2和p53蛋白.结果 1.卵巢囊腺癌,交界性囊腺瘤,囊腺瘤及癌旁组织端粒酶检出率分别为92.3%,42.8%,0,0.囊腺癌组端粒酶阳性率与交界性囊腺瘤,囊腺瘤,囊腺癌癌旁组织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端粒酶活性强度与囊腺癌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2.卵巢囊腺癌,交界性囊腺瘤,囊腺瘤,囊腺癌癌旁组织中bcl-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38%,52.38%,26.66%,0.卵巢囊腺癌、交界性囊腺瘤与囊腺瘤、囊腺癌癌旁组织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端粒酶活性程度随bcl-2蛋白表达增强而升高(γ=0.91,P<0.01).3.卵巢囊腺癌,交界性囊腺瘤,囊腺瘤,囊腺癌癌旁组织中p5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69%,14.28%,0,0.卵巢囊腺癌与交界性囊腺瘤、囊腺瘤、囊腺癌癌旁组织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囊腺癌端粒酶活性程度与p53蛋白表达强度无明显相关性(γ=0.12,P>0.05).结论 bcl-2蛋白的过度表达可能与端粒酶激活有关,bcl-2可能通过激活端粒酶使卵巢上皮细胞恶性转化导致卵巢囊腺癌发生,而p53基因突变似对端粒酶的激活无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肺癌端粒酶活性和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评价端粒酶作为肺癌诊断标记物的可行性 ,初步探讨吸烟和端粒酶激活在肺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组织标本取自 2 0 0 0年 6月~ 2 0 0 1年 1月华西医大附一院胸外科住院手术病人 ,其中原发性肺癌 2 7例 ,结核瘤 2例 ,炎性假瘤 1例。用 TRAP- EL ISA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 :2 7例组织病理学确诊的肺癌有 81.4 8% (2 2 / 2 7)端粒酶活性检测阳性。在不同组织病理学分型中 ,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 SCL C (小细胞肺癌 )、鳞癌、复合性腺鳞癌、细支气管肺泡腺癌、腺癌。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癌旁 (P=0 .0 0 0 )和良性组织 (P=0 .0 13)。结论 :端粒酶是一种较理想的诊断性肿瘤标志物。吸烟可能通过端粒酶激活途径促发鳞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癌切除组织和支气管p53基因突变及端粒酶活性表达,并对肺癌切除后的效果进行了评价.方法用PCR-SSCP方法,检测60例肺癌和10例肺良性肿瘤手术切除标本的支气管切缘(切缘病理切片无癌细胞残留)的p53基因突变及端粒酶活性的表达.结果在60例肺癌中有16例(26.7%)肺癌支气管切缘和30例(50.0%)肺癌组织存在p53基因突变及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肺癌切除组织基因突变及端粒酶活性表达为小细胞癌(100%)最高,次为鳞癌(70%)、腺鳞癌(60%)、腺癌(40%).p53基因突变及端粒酶活性表达与TNM分期有关.Ⅲ期(72.7%)最高,其次为Ⅱ期(58.3%),Ⅰ期(25.5%).术后随访3~8个月支气管切缘p53基因突变及端粒酶活性表达,10例(62.5%)发生支气管残端复发转移.而p53及端粒酶阴性者术后无残端癌复发.肺癌组织p53及端粒酶阳者中有20例(66.7%)在随访中发现癌复发转移,而p53及端粒酶阴性者中未发现癌复发转移.结论检测支气管切缘p53基因突变及端粒酶活性表达,作为肺癌切除后的"分子边界",可作为早期预测肺癌术后残端复发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食管癌端粒酶亚基因表达及其与端粒酶活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端粒末端重复序列扩增技术检测29例食管鳞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正常组织、47例食管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组织的端粒酶活性;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端粒酶各亚单位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端粒酶活性阳性检出率、亚单位基因端粒酶逆转录酶(mTERT)mRNA表达在食管癌、不典型增生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端粒酶亚单位基因hTR或TP1mRNA在3种食管组织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05例食管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和不典型增生组织中hTERTmRNA表达与端粒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01);而hTR或TP1mRNA表达与端粒酶活性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端粒酶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关键性作用:hTERT与端粒酶活性密切相关;端粒酶有望成为食管癌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水平对卵巢癌化疗敏感性和预后的影响.方法:以TRAP-PCR-ELISA法检测卵巢癌组织中端粒酶的活性.结果:在34例卵巢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者30例.在16例端粒酶活性低于2U者中,15例化疗有效,仅1例出现复发,无死亡.在14例端粒酶活性高于2U者中,化疗有效9例,进展与复发或死亡5例.结论:随着端粒酶活性的增高,卵巢癌对化疗的敏感性下降,复发率增加.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及合并感染者的肝脏损害状况.方法 选取95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病例组)及9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检测两组HCMV-DNA含量,比较两组HCMV-DNA阳性率.应用FQ-PCR法检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HCV-RNA含量,进一步分析病例组中高病毒含量(>104拷贝/ml)患者和低病毒含量(≤104拷贝/ml)患者HCMV-DNA阳性率的差异.采用速率法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分析不同患者肝脏损害状况.结果 病例组HCMV-DNA阳性25例,阳性率为26.3%(25/95),对照组HCMV-DNA阳性5例,阳性率为5.3%(5/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29,P< 0.01).病例组中高病毒含量患者(43例)HCMV-DNA阳性21例,阳性率为48.8%(21/43),低病毒含量患者(52例)HCMV-DNA阳性4例,阳性率为7.7%(4/5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90,P<0.01).病例组血清ALT、AS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病例组HCMV-DNA阳性患者血清ALT、AST水平显著高于HCMV-DNA阴性患者(P<0.01).结论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更易合并HCMV的活动性感染;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合并HCMV活动性感染时,进一步加重肝脏损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端粒酶定量检测在上皮性卵巢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20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行实时定量端粒重复扩增PCR法(RTQ-PCR)定量检测患者肿瘤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20例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较良性卵巢肿瘤组织及正常卵巢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显著增高(P<0.001),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临床~期的端粒酶值(197.10±28.20)与临床~期(347.14±60.10)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端粒酶定量检测有助于卵巢癌的诊断及预后监测。  相似文献   

16.
四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卵巢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与三种血清肿瘤标志物即糖类抗原(CA125)、铁蛋白(SF)、人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联合检测在卵巢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5例恶性卵巢肿瘤患者、48例良性卵巢肿瘤患者及31例正常卵巢组织进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及其血清中肿瘤标志物CA125、SF、SIL-2R的水平检测。结果端粒酶活性与三种血清肿瘤标志物诊断卵巢恶性肿瘤的敏感性依次为端粒酶>CA125>SF>SIL-2R;特异性依次为端粒酶>SIL-2R>SF>CA125;四种肿瘤标志物进行平行试验的敏感性大幅提高(100%),进行系列试验的特异性显著提高(97.9%);其四种肿瘤标志物阳性检出率与病理分期明显相关(P<0.05)。结论端粒酶活性与三种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卵巢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高危人群的肿瘤筛查、病理分期及临床确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端粒酶活性、HPV 16/18感染及致癌基因与宫颈癌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HPV 16/18感染及致癌基因与宫颈癌的相关性。方法:对40例浸润型宫颈癌,11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 INⅢ32例、C INⅡ40例、C INⅠ38例)及30例正常者的宫颈新鲜组织,用TRAP—PCR检测端粒酶活性、用FQ—PCR检测HPV l6/18DNA、用PCR方法对HPV 16/18 DNA阳性组织作HPV 16型致癌基因E 6、E 7检测。结果:宫颈癌组中端粒酶阳性38例(95.00%)(HPV 16/18+39例,17例有E 6、E 7表达),端粒酶阴性2例(HPV 16/18+1例,无E 6、E 7表达):C INⅢ级中端粒酶阳性28例(87.5%)(HPV 16/18+30例,22例有E 6、E 7表达),端粒酶阴性4例(2例HPV16/18+);C INⅡ级中端粒酶阳性12例(30%)(HPV 16/18+16例,4例有E 6、E 7表达),端粒酶阴性28例(4例HPV 16/18+);C INⅠ级中端粒酶阳性3例(7.89%)(HPV 16/18+5例,无E 6、E 7表达):而30例正常宫颈组织仅有2例(6.67%)端粒酶活性表达,1例HPV也为阳性而无E 6、E 7表达。宫颈癌和癌前病变(C INⅢ)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频率(P<0.01)和HPV 16/18感染率(P<0.01)及其致癌基因表达(P<0.01)显著高于良性病变(C INⅠ和C INⅡ)和正常对照。结论:端粒酶活性在宫颈癌发生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在子宫颈损伤中端粒酶激活与HPV感染及其致癌基因的表达密切相关;对于探讨宫颈病变的进展和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食管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RNA原位杂交方法 ,对 110例食管、贲门癌及 2 0例正常食管、贲门组织及 30例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 ,并行统计分析。结果  110例食管、贲门癌中 ,90例端粒酶表达呈阳性 ,阳性率达 81.8% ,癌旁组织中 5例呈阳性 ,阳性率 4 5 % ,正常食管、贲门组织中阴性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端粒酶表达与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病理分级和预后显著相关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食管、贲门癌诊断指标之一 ,与其生存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三氧化二砷(As2O3 )对卵巢癌细胞株A2780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应用端粒酶多聚酶联反应-酶联免疫测定(PCR-ELISA)方法检测As2O3作用后卵巢癌细胞系A2780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变化并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TERT蛋白表达.结果 0.25μmol/ L As2O3 (24~72 h) 可抑制卵巢癌细胞系A2780的端粒酶活性及hTERT蛋白表达,抑制作用呈时间依赖性效应.结论 As2O3可以通过降低hTERT蛋白表达进而抑制卵巢癌细胞的端粒酶活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人巨细胞病毒(HCMV)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致病作用,并探讨其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09年12月至2012年4月诊治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34例(观察组),其中冠心病(CHD)患者102例,非CHD患者32例,将102例CHD患者根据HCMV检测结果分为HCMV感染组86例和非HCMV感染组16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HCMV-IgM. 结果 观察组HCMV阳性率为77.6%(104/13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7.5%(1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CHD患者和非CHD患者HCMV阳性率分别为84.3%(86/102)和56.2%(18/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MV感染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IMT为(1.31 +0.28) mm,显著高于非HCMV感染的(1.14+0.2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MV感染组患者心肌梗死和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发生率分别为39.5%(34/86)、43.0% (37/86),显著高于非HCMV感染组的25.0%(4/16)、18.8%(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稳定型心绞痛和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的发生率分别为26.7%(23/86)、22.1%(19/86),显著低于非HCMV感染组的43.8%(7/16)、56.2%(9/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中存在HCMV的高感染率,HCMV感染可能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