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比研究32例高龄冠心病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对血小板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利用血栓弹力图、流式细胞仪、血小板聚集仪三种检测方法,观察服用氯吡格雷前和服用7d后患者血栓最大幅度(MAthrombin、MAADP)、ADP诱导血小板抑制率、P选择素、活化GPⅡb/Ⅲa、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的改变。结果连续服用氯吡格雷7d后,血小板抑制程度显著增加,MAADP显著减少(P<0.01);血小板表面表达的P选择素、活化GPⅡb/Ⅲa明显减少(P<0.01);血小板聚集率明显减少(P<0.01)。结论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在服用氯吡格雷治疗后能够获得确切的抗血小板聚集效果。 相似文献
2.
氯吡格雷对高龄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研究32例高龄冠心病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对血小板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 利用血栓弹力图、流式细胞仪、血小板聚集仪三种检测方法,观察服用氯吡格雷前和服用7d后患者血栓最大幅度(MAthromhin、MAADP)、ADP诱导血小板抑制率、P选择素、活化GPⅡ b/Ⅲa、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的改变.结果 连续服用氯吡格雷7d后,血小板抑制程度显著增加,MAADP显著减少(P<0.01);血小板表面表达的P选择素、活化GPⅡb/Ⅲa明显减少(P<0.01);血小板聚集率明显减少(P<0.01).结论 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在服用氯吡格雷治疗后能够获得确切的抗血小板聚集效果. 相似文献
3.
4.
患者,女,66岁,反复四肢关节疼痛,活动不灵30余年,再发一周就诊于我站门诊。既往均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查体:T37℃,R20次/分,P72次/分,BP16/10kPa,全身皮肤粘膜无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无殊,腹平软,肝脾末及,双侧近端指间关节呈梭形肿胀,活动受限,双侧指间、腕、膝关节有压痛。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2.8×10~9/L,中性0.72,淋 相似文献
6.
谷维素常用于治疗各种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以及其他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病症,副作用较少,但我院应用谷维素引起血小板减少2例,现报道如下。例1女,36岁,因心悸、失眠烦热、乏力、周身不适于2004年5月8日来院就诊。诊断为:神经官能症,给予谷维素40mg每日3次口服,维生素B120mg每日3次口服,安定2.5mg睡前口服,连服1个月余,上述症状明显好转,但却出现牙龈出血,故来院复诊。既往无出血史,实验室检查:白细胞8×109/L,中性粒细胞0.70,淋巴细胞0.30,红细胞3.5×1012/L,两次检查血小板均为60×109/L。患者服药1个月前曾在我院检查血小板为130×109… 相似文献
7.
谷维素致血小板减少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维素常用于治疗各种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以及其他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病症,副作用较少,但我院应用谷维素引起血小板减少2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9.
10.
肾病综合征病人血小板聚集性增高,血小板在肾炎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人们应用抗血小板聚集方法干扰肾炎动物模型取得了明显疗效。本文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氯吡格雷(泰嘉)治疗肾病综合征病人,探讨抗血小板因素在治疗肾病综合征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讨论对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患者使用依达拉奉和氯吡格雷结合治疗的具体效果和实际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7年12月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根据入院先后将其均分为两组,每组25例,1组为对照组,使用氯吡格雷进行治疗;2组为观察组,在上述用药基础下给予患者依达拉奉。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神经功能评分和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神经功能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依次为96.00%和72.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依达拉奉和氯吡格雷结合治疗能显著改善其神经功能,整体治疗效果较好,可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卫生》2016,(12)
目的:评价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冠心病的效果及价值。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2月-2016年2月进入本院接受相应治疗的83例患者,将其分成对照、研究两组,对照组41例予以氯吡格雷展开治疗,研究组42例予以普拉格雷展开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及有关情况。结果:两组用药前,PRI值、MPA值没有显著差异(P0.05);用药后,研究组病例PRI值、MPA值情况优越于对照组,组间差异较大(P0.05)。研究组有40例总有效,占95.24%;对照组有31例总有效,占75.61%。两组的总有效率进行对比,研究组高过对照组,且差异较大(P0.05)。结论:服用普拉格雷治疗冠心病时,能取得较好的血小板抗凝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临床医学工程》2015,(11):1451-1452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单纯使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CRP水平及纤维蛋白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6%(P<0.05)。治疗后观察组Berghel评分及NIHSS指数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联合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可降低血清CRP水平及纤维蛋白原,其疗效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硫酸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小板聚集和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46岁~69岁,正常对照组15例,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45岁~59岁。治疗组用硫酸氯吡格雷片口服,治疗4周,用药前后分别作常规心电图及血小板聚集测定。结果:治疗组用药前血小板聚集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用药后治疗组较用药前有显著降低(P〈0.01)。心电图NST和∑ST也于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结论:硫酸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小板聚集率的降低,心肌缺血的改善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5.
79岁的老王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近20年.最近由于胸闷、气急,他做了冠状动脉造影.医生认为老王并不需要放支架,只需每天服阿司匹林100毫克+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毫克.这两种药物一起用就能预防心梗、脑梗再次发生吗?服药期间应该注意些什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都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通常用作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防.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将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服用氯吡格雷75mg,qd,与服用肠溶阿司匹林75mg,qd,作为对照组,服药前后记录斑块面积、颈动脉管腔直径(离颈内外动脉分叉1cm处的测量值、CCAD)、内中膜厚度(IMT)以及斑块性质。结果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缩小或消失,CCAD增加、IMT变薄,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与对照组相比,亦有显著性差异(P〈O.05)。结论氯吡格雷对颈动脉斑块有明显逆转作用。 相似文献
17.
抗动脉粥样硬化和抗血栓形成是冠心病防治中两项基本且最重要的治疗措施。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已作为指南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PCI)后,与阿司匹林共同预防血栓形成,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同时,随着各种治疗指南的不断完善,调脂、降糖、降压等药物也被列入冠心病治疗指南,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因此,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在冠心病治疗中非常普遍,这也增加了药物间相互作用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乙胺丁醇致血小板减少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抗结核病的药物易引起血液系统的不良反应。但乙胺丁醇(Ethambutol)致血小板减少者,临床报道不多,现将笔者发现1例报告如下。1 病历报告 患者吴×,男性,50岁。咳嗽,吐痰6个月,伴乏力、盗汗、食欲减退,身体消瘦。于1997年12月20日就诊。10 a前患肺结核,用3 HRS/9 HR化疗方案治愈。胸部 X线示:双肺上中野斑片状密度不均阴影,边缘模糊不清。左肺上野示 3×5cm~2大之簿壁透光区,内无液平。痰涂片检查:结核杆菌阳性(#),诊断Ⅲ(上°中)/(上中)涂阳进展期。 相似文献
19.
氯吡格雷(clopidogrel,CPG)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新型噻吩吡啶类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之一,其作用明显优于阿司匹林.有研究结果显示,CPG联合阿司匹林比起单用阿司匹林可使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终点事件明显下降.目前,CPG已广泛用于ACS等疾病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抗血栓治疗.然而,大量体外实验证实个体对CPG的反应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部分患者尽管长期服用常规剂量的CPG,但临床上仍不能有效地防止血栓事件的发生,且血小板功能检测证实血小板聚集不能被有效抑制,这种现象被称为CPG抵抗,亦称CPG无反应、CPG低反应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心脏再发缺血性事件与CPG抵抗有关.然而CPG抵抗的发生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因此CPG抵抗正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氯吡格雷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将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服用氯吡格雷75mg,qd,与服用肠溶阿司匹林75mg,qd,作为对照组,服药前后记录斑块面积、颈动脉管腔直径(离颈内外动脉分叉lcm处的测量值、CCAD)、内中膜厚度(IMT)以及斑块性质。结果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缩小或消失,CCAD增加、IMT变薄,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与对照组相比,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氯吡格雷对颈动脉斑块有明显逆转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