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比较两种吸痰方法防止脑卒中机械通气患者食物反流的效果。方法选取26例脑卒中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自身对照法,单日采用试验吸痰法,双日采用常规吸痰法,比较两种方法食物反流次数。结果试验吸痰法的反流率为7.0%,低于常规吸痰法的反流率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24,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机械通气患者采用试验吸痰法可以减少食物的反流率,从而减少吸人性肺炎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用口鼻腔灌洗法预防和减少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感染的效果。方法将60例气切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口鼻腔护理方法,及时吸取口鼻腔分泌物,每日口腔护理3-4次,鼻腔内滴或涂入合适药物。观察组病人去枕平卧,在气管套管气囊充盈状态,用开口器打开口腔,将配好的灌洗液(生理盐水250ml+庆大16万单位)分次缓慢鼻腔注入,根据鼻腔大小选择型号合适的吸痰管轻轻插入鼻腔,边抽边吸,负压〈13.3KPa,直到鼻腔内抽吸液清澈为止,同法灌洗另侧鼻腔及口腔,比较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口鼻腔内分泌物粘稠度、分泌物量、粘膜充血情况少于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采用口鼻腔灌洗吸痰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疗效确切,同时可减轻下呼吸道感染。 相似文献
4.
对清理呼吸道无效患者的吸痰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理呼吸道无效是指个体处于无法通过自主有效的咳嗽清理呼吸道中分泌物或阻塞物,以使呼吸道通畅的状态。临床上发生呼吸衰竭、建立人工气道行机械通气的患者、不能有效咳嗽、咳痰均属于清理呼吸道无效。为保持呼吸道通畅,以防止肺不张等并发症,吸痰是解除痰液阻塞,改善通气功能,以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的简单有效的护理措施。临床上常用常规湿化及经鼻吸痰法,对一些患者吸痰缺乏有效性。如何做好清理呼吸道无效患者的吸痰护理,是抢救成功的关键[1]。我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气道的湿化、排痰、吸痰时机的选择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新生儿呼吸道感染不同吸痰方法的效果。方法 对80例患有呼吸道感染且气道分泌物多的患儿采用一次性头皮针管经口腔和鼻腔及8号吸痰管经口腔和鼻腔4种方法吸痰,并对4种方法的效果进行观察及对比。结果 采用8号吸痰管经口腔吸痰和一次性头皮针管经鼻腔吸痰效果明显。结论 鼻鼾音明显的新生儿采用一次性头皮针管经鼻腔吸痰较经口腔吸痰有效,咽喉部痰鸣音明显采用8号吸痰管经口腔吸痰较经鼻腔吸痰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探讨吸痰用具对气管切开患者继发呼吸道感染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09年5月气管切开患者34例(下称第一阶段)与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气管切开患者30例(下称第二阶段)的资料,比较两阶段患者呼吸道感染致病菌及继发肺炎的差异。结果两阶段第1周感染多重耐药菌株(鲍曼不动杆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阶段第2周感染多重耐药菌株(鲍曼不动杆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阶段肺炎并发率明显低于第一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做好吸痰用具消毒隔离是降低气管切开患者肺部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留置吸痰管吸痰在高位截瘫肺部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26例高位截瘫并发肺部感染常规吸痰无效患者,在翻身、叩肺、雾化吸入基础上行气道内留置吸痰管吸痰.结果 26例留置吸痰管1次/2 d至3次/d,每次留置吸痰管时间6~150 min,平均26 min;置管吸痰后患者痰鸣音消失,脉搏氧饱和度≥95%;肺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管在预防与控制下呼吸道多重耐药菌(MDRB)感染中的作用与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间于本院ICU建立人工气道的178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890例使用普通吸痰管(开放式吸痰),实验组890例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比较两组患者下呼吸道MDRB感染率。结果实验组患者下呼吸道MDRB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检出菌株数也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使用密闭式吸痰管为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进行吸痰护理能有效降低下呼吸道MDRB感染率,并能预防MDRB感染的爆发与流行。 相似文献
11.
婴幼儿反复下呼吸道感染与胃食管反流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婴幼儿反复下呼吸道感染与胃食管反流的关系及防治。方法采用胃食管X线钡餐造影,如果5 min内有3次以上(含3次)反流即可确定存在胃食管反流。结果观察组(LRRI)胃食管反流阳性者为33例,占61.1%,对照组(非LRRI)为11例,占24.4%;经χ2检验,χ2=13.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幼儿胃食管反流是引起反复下呼吸道感染主要原因之一,防治胃食管反流可以有效减少婴幼儿反复下呼吸道感染。 相似文献
12.
严辉竹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2):87-90
目的探讨振动排痰法及密闭式吸痰在ICU呼吸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ICU收治的60例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采用人工排痰及开放式吸痰,观察组给予振动排痰法及密闭式吸痰,比较2组的气道护理效果、VAP发生率、预后以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在第7天的p(O2)、SpO2、SaO2均高于对照组,排痰量多于对照组,吸痰次数、时间均少于对照组,痰痂形成率、痰液喷出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VA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住ICU时间少于对照组,家属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振动排痰法及密闭式吸痰能够提高ICU患者呼吸道护理效果,减少VAP的发生,提高护理成效。 相似文献
13.
急性呼吸道梗阻时采用密闭式吸痰方式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道梗阻时采用密闭式吸痰的可行性研究。[方法]分别采用开放式和密闭式两种吸痰方式对急性喉梗阻实验犬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两种吸痰方式吸痰前收缩压(S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密闭式吸痰前后平均肺动脉压(MPA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呼吸道梗阻时选择密闭式吸痰对犬的血流动力学影响不大,临床可行性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在重症病人治疗中,为保持呼吸道通畅,往往需要进行吸痰,吸痰管的接头一直无固定安放的好方法,传统的就是在床头系一支玻璃消毒试管暂时放置,有的就直接插在一个瓶子里,还有的直接放在床底下的瓶子里,这些方法都不符合保持无菌清洁状态,给病人带来呼吸道感染的危险。按预防医院内感染原则,我们针对此情况,设计了吸痰接头保护固定器,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16.
气管切开患者食物反流性肺炎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管切开病人出现肺部感染,与病人年龄、原有基础疾病、意识障碍程度、侵入性操作、咽部细菌下移、气管护理用品细菌污染、吸痰技术不规范等原因有关。经我院对2000年8月~2004年8月收治的212例气管切开鼻饲营养病人的临床观察,昏迷病人行气管切开后经鼻饲胃肠营养的过程中,胃液反流误吸与肺炎有密切关系,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道梗阻时采用密闭式吸痰的可行性研究。[方法]分别采用开放式和密闭式两种吸痰方式对急性喉梗阻实验犬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两种吸痰方式吸痰前收缩压(S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密闭式吸痰前后平均肺动脉压(MPA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呼吸道梗阻时选择密闭式吸痰对犬的血流动力学影响不大,临床可行性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探讨痰培养对老年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及治疗的重要性。老年下呼吸道感染多缺乏典型的临床变化,故痰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治疗的重要依据。结论:老年性下呼吸道感染应正确地留痰标本,并对其培养结果做好正确地分析,以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住院患者呼吸道痰液梗阻的紧急救助措施和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常规吸痰法16例和改良吸痰法(一次性使用吸引连接管直接吸痰法)17例在呼吸道痰液梗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结果使用改良吸痰法吸痰有效例数17例(100%)、吸痰操作平均时间(132.82±9.34)s、吸痰后患者痰鸣音减少例数17例(100%)、吸痰后5 min患者血氧饱和度值为(95.18±2.07);使用常规吸痰法吸痰有效例数3例(18.8%)、吸痰操作平均时间(152.13±4.67)s、吸痰后患者痰鸣音减少例数3例(18.8%)、吸痰后5分钟患者血氧饱和度值为(83.81±7.92),两组观察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吸痰法吸痰在临床呼吸道痰液梗阻急救中效果优于常规吸痰法,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集束化吸痰护理管理对气管切开患者吸痰耐受性及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9月—2021年4月收治的92例气管切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20年9月—2020年12月,n=46)和观察组(2021年1月—2021年4月,n=46)。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护理管理,观察组采用集束化吸痰护理管理。比较实施干预后1 d、5 d、7 d两组患者的吸痰耐受性、吸痰次数以及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吸痰后的血氧饱和度更高,24 h内的吸痰次数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第5 d、第7 d的吸痰耐受性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呼吸困难、气管黏膜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集束化吸痰护理管理能够提高患者的吸痰耐受性,改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并降低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