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血小板补体C4d与阿司匹林抵抗(AR)的关系。方法:120例AIS患者服用阿司匹林(100mg/d)2周后测定血小板聚集率(PAG)。根据PAG将AIS患者分为AR组和阿司匹林敏感组(AS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组C4d阳性表达率。结果:120例AIS患者中16例(13%)存在AR(AR组),其余104例归入AS组,AR组C4d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AS组(75.0%,3.85%,P<0.001)。结论:血小板补体C4d可作为AIS患者阿司匹林治疗中早期识别AR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血小板活化(粘附、释放和聚集)的正常与否,在出血性疾病和血栓性疾病中起重要作用。对血小板激活机理的研究一直是热点问题,因为它在临床上与不少疾病,尤其是与常见的血栓性疾病的发病和病理过程有关,而且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中也是重要的研究对象。 60年代初发现ADP可以引起血小板聚集,开辟了研究血小板活化的新纪元。以后陆续发现了引起血小板聚集的ADP释放、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AF)3种途径。70年代随着生物化学发展和单克隆抗 相似文献
5.
有氧运动对补体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有氧运动对补体系统的影响,并介绍运动不同阶段的特点与要求。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80-01/2006-02与有氧运动和补体系统相关文章,检索词“complement,aerobicexercise”,“有氧运动,补体系统”,无论研究对象为动物还是运动员全部纳入,排除综述类文献。同时手工翻阅相关书籍。结果:补体系统有经典激活途径、旁路激活途径两个主要激活途径,有氧运动可以在通路的各个阶段发挥作用,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有氧运动初期(0~4周)补体含量减少,应在营养、情绪等方面进行积极调整,随着运动的继续(4~9周),补体含量恢复到原水平,随着运动的延长(9周以后),补体系统的调控对运动适应的进一步增加,免疫功能得到提高。结论:有氧运动可通过影响补体的激活通路,改变补体的活性,从而影响到机体的免疫功能。有氧运动不同时间段补体系统的免疫应答有不同的特点,设计运动处方时应考虑各种因素,给予调整。 相似文献
6.
7.
排斥反应影响着移植器官的功能和结局,近年来有关补体与器官移植的研究中发现补体广泛参与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移植受者在供者移植物抗原刺激下,可以产生各种抗体,这些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进而激活补体.而补体在序列活化过程中所释放出的一些递质及活性片段可直接破坏移植物.补体参与急性,慢性以及超急性排斥反应,其具体机制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并且为研究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9.
目的研究输注辐照血小板后患者体液免疫参数的变化以及这些免疫参数与血小板无效输注(PTR)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多次输血的恶性血液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输注γ辐照机采血小板和普通机采血小板,比较两组输注的有效率和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检测输血前后免疫球蛋白(IgG、IgM、IgA)、补体(C3、C4)、循环免疫复合体(CIC)、C反应蛋白的变化。分析发生无效输注患者的免疫参数特点。结果输注机采血小板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补体(C3、C4)、CIC在观察组变化差异不大(P〉0.05);在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两组输血后CRP均明显升高,IgA均无明显变化。观察组的输注有效率84.9%,与对照组56.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明显减低。对血小板无效输注(PTR)患者进行分析,输血前其血清(IgG、IgM)、补体C3、CIC水平异常者比例较高,PTR患者在输血后体液免疫指标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免疫球蛋白(IgG、IgM)和补体(C3、C4)、CIC、CRP可能参与了血小板无效输注,输注γ辐照机采血小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体液免疫反应,提高输注效率。 相似文献
10.
陶志华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1989,10(2):20-23
补体系统是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二十多种成分组成的多组分系统,包括各种补体成分,与旁路途径活化有关的因子群,具有生物活性的补体裂解产物及补体系统的调节因子等三大类。补体成分经经典和旁路途径激活后产生一系列裂解产物如C_(3a)、C_(3b)、C_(3c)、C_(5a)、C_(5b)等。补体裂解产物中有的还是过敏霉素(C_(3a)、C_(5a))和趋化因子(C_(3a)、C_(5a)、C_(?)),参与机体炎症和变态反应。故补体裂解产物检测不仅能反映补体系统活化程度,而且还能监测病情,协助诊断和治疗。近年来这方面研 相似文献
11.
补体及其抑制剂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肌缺血/再灌注可诱发导致心肌损伤的炎症状态。由于在临床上抗氧自由基和中性粒细胞激活治疗效果的不尽如人意,人们又把目光转向其他在临床上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更重要的致病因素,如补体、氧化剂和凋亡等。目前,补体系统已被证实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重要作用,并成为实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一个主要治疗靶点。在过去的十余年中,已经有几个补体抑制剂从实验室进入临床试验,并取得了一定成果。近几年,随着对补体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的不断深入,又有了一些新的发现。本文主要就补体及其抑制剂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及目前的新发现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酵母多糖A活化补体旁路对SD大鼠血小板形态的影响。方法:采集健康SD大鼠颈动脉血,制备富血小板血浆,分别加入(1.0、2.5、5.0)×10^-3g/L酵母多糖A,用血小板聚集仪测定血小板聚集曲线,电镜观察血小板的超微结构。结果:5.0×10^-3g/L酵母多糖A可引起血小板明显的变形和轻微的聚集。酵母多糖A在(1.0、2.5、5.0)×10^-3g/L范围内,血小板的变形幅度与酵母多糖A剂量对数呈正相关(r=0.7835,P〈0.01)。电镜观察见活化的血小板变形,有伪足样突起,胞质内颗粒减少或融合。结论:酵母多糖A可经补体旁路活化SD大鼠血小板,使血小板发生变形和释放胞质颗粒。 相似文献
13.
IgA肾病是全球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补体系统的异常调控和激活在IgA肾病的发病和进展中发挥关键作用。本综述从补体系统异常在IgA肾病中的作用、IgA肾病中补体的激活和调控机制及靶向补体的治疗三方面对IgA肾病中补体系统异常进行阐述,以期IgA肾病中补体系统的研究发现能为其发病机制和临床诊治带来进展和突破。 相似文献
14.
蛋白激酶CK2是一种高度保守的、在真核细胞中普遍存在的信使非依赖性丝/苏氨酸蛋白激酶。它由两个催化亚基(α和/或α′)和两个调节亚基β组成,参与了一系列细胞生理功能的过程。CK2与补体系统中的某些成分C1r、C3、C9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影响补体系统在杀灭、溶解细胞以及吸引吞噬细胞、调节吞噬作用等方面的生理功能。该文就近年来有关CK2对补体系统成分进行磷酸化的作用及其对补体生理功能方面影响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成年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免疫学检测特点。方法对131例已经确诊为ITP的成人患者临床资料、免疫学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成年患者外周血血小板(PLT)≤30×109/L90例(68.7%),PLT〉30×109/L 41例(31.3%),且以血小板相关抗体IgG增高87例(66.4%)为主,血小板相关抗体IgM和IgA增高者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补体C3、C4减低发生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但测定值并未出现明显降低;出现少数抗核抗体、可提取核抗原阳性患者,但相对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ITP患者免疫学指标的测定与统计分析对于完善发病机制、明确诊断、实施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AS),故常被用作AS的一般性研究,AS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免疫损伤可能是其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探讨补体系统和AS间的关系,我们检测了30例CHD患者的血清总补体溶血活性(CH_(50))、旁路途径溶血活性(AP-H_(50))、C_4活性与含量、B因子(BF)活性与含量、C_3含量,与42例献血员对比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1引言脑卒中,俗称脑中风,是由某些特定的危险因素及遗传因素共同导致的一种异质、多因素疾病〔1〕,主要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为主要表现,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可以引起脑血流循环障碍致脑组织功能或结构损害。主要分为出血性脑卒中及缺血性脑卒中,后者包括脑梗死、脑血栓形成。目前,脑卒中已位居发展中国家致死和致残最常见因素的第二位〔2〕,其中以缺血性脑卒中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8.
人类补体C3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类补体C3成分是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替代途径以及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途径三者的交汇点,是宿主防御机制中占据核心地位的特殊分子。补体C3与其裂解片段构成了人类补体系统的基础框架。现就近年来补体C3基因、蛋白、结合位点以及功能和应用相关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血清补体C3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补体C3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防治提供应用基础、实验依据。方法:选择2003-09/2004-12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的胸痛患者178例,男110例,女68例,平均年龄(65±10)岁。纳入标准:均通过冠状动脉造影确定血管狭窄程度,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有严重感染、结缔组织疾病的患者。①通过冠状动脉造影确定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病变血管分为冠状动脉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4支,同一血管多处病变以狭窄最严重处计算。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分级根据国外文献的标准,冠状动脉内径狭窄程度小于50%视为正常,评分为0分,1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大于或等于50%评为1分,依次如果有2支、3支或4支冠状动脉内径狭窄大于或等于50%则评为2分、3分或4分。②所有患者于住院后3d内清晨空腹采取静脉血,采用免疫沉淀法测定患者血清补体C3浓度,同时调查其他可能的危险因素,根据本院正常值水平补体C3>1.20g/L视为高补体C3。根据血清补体C3的水平分为高C3组和正常C3组,其中高C3组56例,正常C3组122例。③计量资料如果符合正态分布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如果不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M、max、min表示,采用秩和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将两支以上冠状动脉病变视为严重病变,赋值为1,将无明显冠状动脉病变赋值为0,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危险度分析,计算比值比和95%可信区间。结果:胸痛患者178例,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者。①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补体C3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值和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均显著低于正常补体C3患者。②相关分析显示:补体C3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补体C3与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低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③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补体C3对于严重冠状动脉病变比值比为0.197,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能进入回归方程,吸烟、年龄和C反应蛋白对于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比值比分别为21.301、1.211和1.112,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补体C3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但可能不是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乙型肝炎与补体C3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单向琼脂扩散法,检测了126例各型乙型肝炎患者病程中血清内补体C3的水平。结果表明,急性乙型肝炎患者早期C3水平高于组(P〈0.05),恨病后2-3周直至痊愈血清C3含量基本正常,慢性活动性乙肝炎及重症肝炎患者血清内C3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慢性迁延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C3含量基本正常,提示:用简便的简单向琼脂扩散法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C3含量的变化,有助于判断肝脏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