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我院妇产科实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中,切口脂肪液化的有20例,经临床应用马应龙痔疮膏治疗,疗效好,愈合快,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研究对象年龄18~40岁,均为新式剖宫产腹横切口患者。皮下脂肪厚4~10cm,均为第一次剖宫产手术切口。1.2观察内容所有产妇于手术后3~10天切口出现较多黄色渗液,内混有脂肪滴和坏死组织,切口边缘无红、肿、热、痛;也有患者住院期间正常,拆线出院后出现渗液,切口渗液长度为切口的三分之一至全部切口,深度均为脂肪全层,组织较新鲜,渗液涂片镜检见较多脂肪滴,细菌培养阴性。1.3治疗方法拆除渗…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特点,以期早期诊断与防治。方法对72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的病理特点和诊治经验。结果本组患者切口脂肪液化均于术后3~6d发生,且具有独特的发生规律,经及时对症处理腹部切口渗液少、范围小者术后7~12d切口愈合;切口渗液多、范围广者术后14~20d切口愈合。结论重视早期诊断,有利于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是指切口处脂肪细胞受到损害,细胞组织产生破裂、坏死以及液化的过程. 脂肪崩解后会产生大量不饱和脂肪酸,其熔点低、流动性大且呈液态,造成皮下积液,进而发生无菌性炎症反应. 切口处多表现为较多渗液,内含有少许脂肪滴及坏死组织,呈黄色,切口边缘处无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漂浮的脂肪滴,渗液涂片镜检见红细胞和较多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1].脂肪液化多发生在术后5 d~7 d,其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属于与切口愈合不良有关的并发症范畴,严格来说属于切口感染的特殊类型[2]94-97. 临床研究发现,肥胖、糖尿病、创伤、术后咳嗽、多次手术、高频电刀应用不当、切开及缝合技术、切口暴露时间较长、自身愈合能力低下,如合并贫血、低蛋白、术后血糖控制不佳等都是引起切口脂肪液化的高危因素[3]. 如果处理不当可引发切口感染,继而出现全身症状,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我院收治1例贲门癌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通过湿性愈合理论干预, 腹部右侧肋缘下切口渗液得以控制,未发生感染,促进了腹部切口愈合. 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骨科手术后切口出现脂肪液化的原因,探讨相应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观察23例手术后出现切口脂肪液化病例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结果本组病例切口于术后9~37 d愈合,平均17.3 d,均未发生感染.结论体型较肥胖、术中使用高频电刀及过度牵拉、术前软组织损伤等可能为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谨慎使用电刀、切口尽量避开损伤软组织及缝合后皮下置橡皮片引流等可有效预防脂肪液化的发生.发生切口脂肪液化后根据切口愈合情况及渗液的多少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可预防感染及促进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骨科手术后切口出现脂肪液化的原因,探讨相应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观察23例手术后出现切口脂肪液化病例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结果本组病例切口于术后9~37d愈合,平均17.3d,均未发生感染.结论体型较肥胖、术中使用高频电刀及过度牵拉、术前软组织损伤等可能为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谨慎使用电刀、切口尽量避开损伤软组织及缝合后皮下置橡皮片引流等可有效预防脂肪液化的发生.发生切口脂肪液化后根据切口愈合情况及渗液的多少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可预防感染及促进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6.
赵五煜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9):2520-2521
目的探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治疗对策。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10月我院各种腹部手术后发生脂肪液化的患者共42例,分析出现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根据切口渗液情况确定治疗方法。结果导致切口液化的原因与肥胖、高频电刀使用、手术技巧及患者体质有关。渗出液较少的患者在采取治疗措施后8 d~15 d伤口愈合,平均(11.8±1.7)d;渗出液较多的患者采取治疗措施后3 d~5 d出现新鲜肉芽组织后行Ⅱ期缝合,均在14 d~25 d内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20.3±2.5)d。所有患者均无伤口感染现象发生。结论提高对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认识,早诊断及对症处理是预防和治疗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诊治与预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莫瑞祥  陈延林 《华夏医学》2008,21(1):108-109
目的:探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诊治和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普外科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62例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62例患者脂肪液化的切口经处理均痊愈。其中切口渗液较少的30例患者切口愈合时间为术后10~14d,平均为12d;切口渗液较多的32例患者切口愈合时间为术后16~24d,平均为18.6d。结论:切口脂肪液化原因复杂,注意对糖尿病的治疗,及时有效地引流,正确地手术操作,合理地使用电刀,对预防和减少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有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骨科手术后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原因,探讨相应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 观察15例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病例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结果 本组病例切口于术后12~25天愈合,平均18.5天,均未发生感染.结论 体型肥胖、糖尿病、营养不良,使用电刀,暴露时间长短,缝合技巧及术前软组织创伤等成影响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的主要因素.谨慎使用电刀、切口尽量避开损伤软组织及缝合后皮下置引流管引流、控制血糖、加强营养等可有效预防脂肪液化的发生.发生切口脂肪液化后,根据切口愈合情况及渗液的多少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可预防感染及促进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9.
切口脂肪液化是腹部手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发生切口脂肪液化后,患者切口疼痛、愈合时间延长,住院天数增加,易继发感染,切口瘢痕明显,从而加重了患者及亲属精神和经济双重负担,并可由此引发医疗纠纷。近年来,随着肥胖、高龄手术患者比例的增加及高频电刀的普遍使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有明显增多趋势[1,2]。因此,提前预防、及早发现和恰当处理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是普外科临床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个课题。我科1999年4月始,在常规处理基础上,局部加用高渗糖-胰岛素液治疗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1999年4月至2007年3月,我科各种腹部手术后共发生切口脂肪液化43例,表现为术后3~7d切口出现较多淡黄色渗液,内混有脂肪滴、积血及坏死组织,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切口边缘无红、肿、热、痛;渗液涂片镜检见红细胞和较多脂肪滴,连续3次革兰染色未检出细菌。剔除5例糖尿病患者,余38例患者中男17例,女21例,年龄14~78岁,平均52.1±15.1岁;所有患者体型均较肥胖,其中29例使用高频电刀。随机选择其中2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采用在常规处理基础上局部加用高渗糖-胰岛素液治疗;另18例患者作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治疗外科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新方法.方法:60例患者均为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腹部切口手术患者,患者年龄22-35岁,术前均无明显并发症,手术方式为剖宫产,术后出现切口脂肪液化.对60例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随机为两组,分别采用渗液吸收贴治疗和普通外科换药,进行治疗效果比较.两组均要掌握充分引流、及时换药,并注意严格无菌操作原则.结果:采用渗液吸收贴治疗外科手术切口脂肪液化较传统换药愈合时间短.结论:泡沫敷料使用简单易行,降低由于每次换药给患者造成的痛苦,也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可用于外科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及预防,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28例脂肪液化患者根据切口渗液情况分为A、B 2组,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观察2组切口愈合情况。结果 A组术后2 d~4 d愈合,无需Ⅱ期缝合;B组一般换药3 d~5 d后可行Ⅱ期缝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4 d~28 d.2组患者切口无1例发生院内感染。结论切口脂肪液化原因复杂,肥胖、营养不良、糖代谢紊乱、是否使用电刀、暴露时间长短、缝合技巧、术后切口观察处理等成为影响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的主要因素。皮下液化腔放置负压硅管引流的方法可以减少瘢痕面积,缩短切口愈合时间,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医疗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郑雯娜  张瑗  孟玉春 《吉林医学》2014,(6):1178-1179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有效处理方法。方法:选择脂肪层厚度≤4 cm 100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术后第3天皮下联合注射2 ml庆大霉素加1 ml地塞米松加1 000 U糜蛋白酶。对照组采用常规换药方法。结果:治疗组2例出现脂肪液化,切口Ⅱ期缝合后愈合,其他均5~7 dⅠ期愈合。对照组20例出现切口脂肪液化,经切口Ⅱ期缝合后切口愈合,其他7~15 dⅠ期愈合。结论:庆大霉素、地塞米松、糜蛋白酶皮下联合应用处理剖宫产切口脂肪液化切口愈合率高,愈合时间短,可减少住院时间,患者乐于接受,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王瑞军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3):3008-3009
目的 分析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探讨其处理方法.方法 42例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根据切口渗液的多少分为A组和B组,根据临床病情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结果 所有患者脂肪液化切口经过相应处理后均痊愈,A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为术后10 d~14 d,平均愈合时间为12.1 d;B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为术后16 d~24 d,平均愈合时间为18.4 d.结论 及时有效的引流、合理地使用电刀、积极治疗糖尿病、正确的手术操作,可以预防和减少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将病人分为两组,A组50例,均为肥胖患,B组50例,均为非肥胖患,比较两组病人中出现切口脂肪液化的比例,再将这100例中腹部切口出现脂肪液化的49例患分为两组,切口渗液较少,部分愈合不良的30例为A组,采取拆除部分缝线,内置优锁尔纱条引流;切口有大量渗液,全层均不愈合的19例为B组,采取拆除全部缝线,以呋喃林纱布湿敷,然后行Ⅱ期缝合,结果:A组中有45例出现切口脂肪液化,出现率为90%,B组中仅有4例出现切口脂肪液经,出现率为8%。A组患切口于术后11-15天愈合,平均13.7天,B组患切口于术后16-22天愈合,平均18.3天。结论: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与体型肥胖,并与术中是否使用高频电刀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有关,治疗应根据切口愈合情况及渗液的多少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特点、使用幼砂糖治疗的效果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临床特点、症状和体征、处理方法、愈合情况等临床资料,总结经验并提出预防措施。结果:13例脂肪液化患者中,只有1例切口少量渗液、无裂开,予挤压切口换药处理愈合。其余12例均裂开成一空洞或全层裂开见筋膜层,经幼砂糖换药治疗后,切口均于3-10天全部愈合。结论:使用幼砂糖治疗腹壁切口脂肪液化,操作简单,费用低廉,效果好,值得推广;提高手术操作技巧、重视围手术期处理是预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妇产科手术中,下腹部手术居多。虽然横切口在愈合方面有很大优势,但是许多患者因为病理产科、急重症、再次手术粘连、剖腹探查有可能扩大切口等需要采用纵切口。下腹部纵切口张力大、皮下脂肪厚、脂肪液化和刀口愈合不良成为腹部纵切口面临的重要问题。脂肪液化是外科手术切口愈合过程中发生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的原因与肥胖、感染、电刀的使用有关。脂肪液化一旦发生,处理起来较为棘手。为了解决刀口液化延期愈合的问题,对肥胖患者下腹部纵切口采取皮下筋膜上放置自制引流管的做法,可以起到引流切口渗血渗液的作用,促进腹部刀口愈合,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临床上并不少见,多发生于术后5-7天。切口出现较多的黄色渗液,切口愈合不良。渗液涂片镜检,可见较多的脂肪滴。我院自2000年3月-2003年3月采用50%高渗糖纱布条治疗脂肪液化11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有效诊治措施。方法脂肪液化程度较轻的患者与脂肪液化程度较重的患者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并观察疗效。结果腹部切口渗出液较少患者进行处理后1,0~15 d切口愈合,且均未进行Ⅱ期缝合处理;对腹部切口出现大量渗出液,且腹部切口出现全层均不愈合、皮下组织游离的患者,一般进行治疗3~5 d后实施Ⅱ期缝合处理,患者平均愈合时间为14~20 d。所有妇产科腹部手术患者腹部切口均未发生院内感染现象。结论对妇产科腹部手术并发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应根据其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程度采取不同治疗方法,可以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对可能发生脂肪液化的患者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提高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对于胸腰椎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脊柱后路切口为常规手术入路。后路短节段脊椎内固定手术切口一般为10 cm左右,传统切口缝合浅层方式为分层间断缝合。较短的胸腰椎切口部位皮肤、皮下脂肪、深筋膜组织在植入内固定后张力明显增加,容易出现切口局部炎性反应和皮下脂肪组织液化坏死,进而造成脊柱后路切口愈合延迟,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痛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剖腹产术后脂肪液化的原因、处理及预防.方法 根据切口渗液及愈合情况不同将32例脂肪液化病人分为A、B两组,分别换药处理.结果 A组病人切口手术后7~10 天愈合,B组病人切口手术后10~15 天愈合.无一例行Ⅱ期缝合,未发生院内感染.结论 减少腹部手术的切口脂肪液化,能进一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轻病人的痛苦和减少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