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不同液体复苏策略对严重骨盆骨折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严重骨盆骨折合并活动性出血的液体复苏方法.方法 分析我院近年救治的C型骨盆骨折合并休克的病例83例,分成常规快速液体复苏组和控制液体复苏组,比较两组24小时输血总量、死亡率、MODS发生率、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 控制液体复苏组24小时总输血量、MODS发生率、死亡率明显低于快速液体复苏组(P<0.05),凝血指标的变化明显小于快速液体复苏组(P<0.05).结论 严重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在出血未得到有效控制前,控制液体复苏可以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输血总量,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效果,以提高治愈率. 方法 总结2002年1月-2006年12月急诊收治的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96例,其中常规液体复苏组55例,限制性液体复苏组41例,对其创伤严重程度、休克程度、复苏开始时间、输入液量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 常规液体复苏组输液量为(3 432±1 156)ml,治愈率为64%,死亡率为36%;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输液量为(2 685±524)ml,治愈率为83%,死亡率为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失血性休克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救治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3.
高渗盐复合液治疗急性颅脑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溶液(以下简称高渗盐复合液)对外伤性颅内高压和脑水肿的治疗作用。方法:制作猫中型液压颅脑损伤模型,伤后3 h行高渗盐复合液、甘露醇和乳酸林格氏液治疗。比较伤前、治疗时、治疗后 30、60、90和120 min的颅内压及血钠变化。动物处死后测量脑组织含水量。结果:高渗盐复合液组和甘露醇组用药后动物颅内压均立即下降,维持时间上无明显差异(P>0.05);而乳酸林格氏液组颅内压无下降。3组动物受伤侧脑组织含水量无明显差别(P>0.05);高渗盐复合液组和甘露醇组的未损伤侧脑组织含水量差别不大,但均明显低于乳酸林格氏液组(P<0.05);高渗盐复合液组于用药后30、60、90 min时血钠明显升高。结论:高渗盐复合液具有与甘露醇同样的作用,可有效地降低颅内压和对未损伤侧脑组织脱水,从而为临床救治急性颅脑损伤提供一种有效的复苏液体。  相似文献   

4.
胸部创伤导致的失血性休克合并肺损伤是目前较为常见的生产和交通意外,失血性休克的院前及院内早期首要处理就是液体复苏,复苏液选择不当可能诱发或加重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l)/ARDS,加之肺部的直接损伤,使得失血性休克合并肺损伤更易发生ARDS,ARDS往往是失血性休克复苏后延迟死亡的首发和主要原因,因而选择具有肺部保护功能的复苏液体成为治疗失血性休克合并肺损伤的关注焦点之一.研究表明,高渗高胶液通过抑制炎症细胞的激活和减少炎症介质释放从而保护肺功能[1].笔者以林格液为复苏对照,探讨不同浓度高渗高胶液对失血性休克合并肺损伤兔肺功能及血浆炎症因子(IL - 1β 、IL -6、IL -8)表达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肝脾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术前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2011年11月本院急诊科救治的47例肝脾破裂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分为常规液体复苏组(A组23例)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B组24例),对比两组手术前输入液体量、血清乳酸含量、凝血酶原时间(PT)及红细胞比积(HCT)等指标,对比两组术后患者存活率、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腹腔间隙综合征(ACS)的发生率。结果 A组术后的死亡率、MODS发生率、ACS发生率均高于B组(P<0.05),B组红细胞比积明显高于A组,B组凝血酶原时间较A组无明显延长(P均<0.05),B组血清乳酸水平与A组相当(P>0.05)。结论限制性输液在肝脾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术前救治中取得良好的疗效,明显降低术后死亡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碳酸氢钠林格液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2020年10月—2021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外科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68例,男性44例,女性24例;年龄19~67岁,平均48.6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34例,高处坠落伤20例,钝器伤9例,其他5例。患者随机分为乳酸钠林格液复苏组(LRS组,n=33)和碳酸氢钠林格液复苏组(BRS组,n=35)。LRS组采用乳酸钠林格液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BRS组采用碳酸氢钠林格液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以收缩压在30min内达到80~90mmHg为复苏目标。比较两组间复苏前后的酸中毒情况、炎症指标、凝血功能、生存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BRS组复苏后的乳酸、pH水平较LRS组明显改善[(3.62±0.80)mmol/Lvs.(4.78±1.18)mmol/L、(7.362±0.073)vs.(7.285±0.088),P<0.05];BRS组复苏后的IL-6、TNF-α水平低于LRS组[(26.06±3.78)pg/mLvs.(34.87±3.79)pg/mL、(13.19±2....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剂量高渗盐液对失血性休克复苏的疗效。方法:将失血性休克48例随机分为两组。高渗盐液组24例,给予10%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平衡液组24例,给予复方林格液、羧甲淀粉等静脉滴注。结果:高渗盐液组血压5~10min开始回升,较平衡液组血压恢复时间快(P〈0.05)。两组尿量、输液量等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高渗盐液组治愈率较平衡液组高(P〈0.05)。结论:失血性休克早期应用小剂量高渗盐液进行复苏治疗可提高病人生存率,减少抢救的输液用量。  相似文献   

8.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特点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交通伤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 (HTS)的临床特点及其引发高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高危因素。方法 分析我院ICU和急诊科 14 3例HTS患者损伤严重度评分 (ISS)与死亡率、感染、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的关系及与此有关的预测指标。结果 本组交通伤致HTS患者平均ISS为 2 9.6 8,ISS≥ 2 5分者 88例 (6 1.5 4 % )。死亡 6 3例 (4 4 .0 5 % ) ,其中 ,入院 2小时内死亡 4 0例 (6 3.4 9% )。行心肺复苏 (CPR) 6 5例 ,死亡 4 9例 (75 .38% )。各ISS组死亡率相差显著 (P <0 .0 1)。器官功能障碍及感染的发生率与损伤严重程度和最初 2 4小时内输入的晶体液量有关。结论 交通伤致HTS病例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较高 ;大量晶体液的输入与高死亡率、感染及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有关  相似文献   

9.
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肺挫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肺挫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 163例肺挫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病人随机分成充分液体复苏(常规)组(84例)、限制性液体复苏(限制)组(79例)。常规组在止血前早期、快速、足量补液,维持收缩压≥90mmHg(1mmHg=0.133kPa),中心静脉压(CVP)≥5cmH2O(1cmH2O=0.098kPa);限制组在止血前限制液体输入,维持收缩压在80~90mmHg,平均动脉压(MAP)在50~60mmHg,CVP在2~5cmH2O。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输液量、病死率及存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平均输液量常规组为(2650±525)ml,限制组为(1780±310)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常规组死亡20例(23.81%),限制组死亡9例(11.39%),常规组的病死率明显高于限制组(P<0.05)。且常规组存活患者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及总并发症的发生率也均高于限制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降低肺挫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并降低存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3%高渗盐水(HS) 300 ml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宫外孕破裂出血重度休克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治疗43例宫外孕破裂出血重度休克患者临床资料,按复苏输入液体种类分为A组(n=20)和B组(n=23),两组均采用限制性复苏方式,目标血压控制平均动脉压(MAP)在50 ~ 60 mmHg,收缩压(SBP)在80 ~ 90 mmHg.监测两组输液前及之后10、30、45、60 min时血压、MAP、心率(HR)变化,对比治疗前后红细胞比容(Hct)、电解质(Na+、K+、C1-)、尿素氮变化,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计算总输液量、后期ARDS、MODS、病死率情况.结果 A组用药后10 min即可有效升压,治疗后各时间点血压均高于B组(P<0.05).A组HR在输液30 min时间点后有明显下降,同时间点与B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输液前后Hct、电解质、尿素氮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B组输液后Hct下降明显,与A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A组所需液体量为(1130±185) ml,B组为(1550±155) ml,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宫外孕破裂出血重度休克患者治疗中,早期液体复苏使用3% HS 300 ml可有效维持血压,减少输液量,使用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的方法,以提高存活率,降低死亡率和后期并发症.方法 收集本院急诊科2001年2月~2009年12月救治的85例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临床资料,分为常规液体复苏组A组(42例)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B组(43例),比较复苏4小时后其血清乳酸含量、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P...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和积极/正压液体复苏救治地震创伤未控制失血性休克(TUHS)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将62例地震创伤未控制失血性休克的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Ⅰ组,30例)和积极/正压液体复苏组(Ⅱ组,32例),均用平衡液和贺斯为复苏液(2∶1),分别按限制性液体复苏和积极/正压液体复苏方案进行液体复苏,随后进行手术止血.动态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中心静脉压(CVP),在复苏的4个时相点检测剩余碱、乳酸和肌酐.结果 两组MAP在充分液体复苏前各自稳定在50~70 mm Hg和70~90 mm Hg,心率在早期复苏后明显下降,CVP升高(组内P<0.01,组间T1P<0.01),且均在正常范围内变化.总输液量Ⅰ组明显少于Ⅱ组(P<0.01).两组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复苏后剩余碱值变化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两组乳酸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Ⅰ组变化更为显著,与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血清肌酐在复苏后均明显下降,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较于积极/正压液体复苏,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减少输液量的同时,能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增加组织氧供,改善微循环,保护肾功能,用于TUHS的液体复苏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张希国  刘小丰  苏嘉  张永 《武警医学》2013,24(9):804-806
 目的评估院前不同液体复苏方法对严重闭合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影响。方法76例符合诊断标准的严重闭合性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限制液体复苏组和常规液体复苏组,各38例。比较两组入院前后一般临床特征及治疗情况、住院期间器官衰竭、感染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院前两组比较,限制液体复苏组输液量较常规液体复苏组显著降低[(789.6±109.4)mlvs(2381.9±403.5)ml,P<0.01],院前复苏时间明显缩短[(59.3±15.5)minvs(80.1±17.4)min,P<0.01];院内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情况,限制液体复苏组血红蛋白(Hb)升高[(101.0±12.9)g/Lvs(92.1±11.8)g/L,P<0.01],凝血功能好转[(78.8±8.2)%vs(63.1±12.6)%,P<0.01],输入血制品减少[浓缩红细胞:(6.4±2.1)Uvs(7.5±4.6)U,P<0.01;冷冻血浆(5.1±3.0)Uvs(6.4±2.0)U,P<0.01];住院期间限制液体复苏组器官衰竭发生率(21.0%vs39.4%,P<0.01)和感染发生率(13.1%vs26.5%,P<0.01)等并发症降低。结论院前维持适量的液体复苏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休克期机体的氧供和凝血功能状态,并降低创伤后期器官衰竭和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诊抢救骨盆骨折并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09年1月—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51例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根据早期复苏方法分为限制性复苏组(27例)和常规复苏组(24例),通过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早期复苏输液量、复苏时间等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和疗效评估。结果限制性复苏组:ISS评分30.72,复苏输液量2 089 ml,复苏时间102.72 min,复苏后血红蛋白98.36 g/L;常规复苏组:ISS评分30.90,复苏输液量2 965 ml,复苏时间246 min,复苏后血红蛋白79.90 g/L。两组I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输液量、复苏时间、复苏后血红蛋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诊抢救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能使输液量更少,控制出血更好,复苏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不同方法液体复苏和护理干预对非控制性失血休克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1年6月—2016年6月手术治疗的855例非控制性失血休克胸腹多发伤患者。纳入对象分为两组:低压复苏组573例,术前限制性液体复苏,收缩压控制在80~85mm Hg,输液总量1 000m L;传统复苏组282例,术前强制性输液,输液总量2 000m L,收缩压维持在85mm Hg以上。比较分析两组血液和输液需要量、病死率、术后早期并发症和凝血象。结果总病死率9.2%(79/855),53.2%死于失血性休克并凝血病。存活病例治愈的主要并发症:凝血病131例、腹腔间隙综合征11例、过负荷补液71例、急性肺损伤70例、轻度心脏衰竭46例。低压复苏组与传统复苏组输血输液需要量、病死例数、术后早期异常指标并需要处理的例数、凝血象检查、ICU时间≥7d例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控制性失血休克采用"损害控制性复苏"即低压复苏和止血性复苏,可降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护理干预重点是掌握复苏压力、时间、方法和凝血因子全面及时补充;并发症护理重点为"致死三联征"即凝血病、低体温和酸中毒。  相似文献   

16.
控制性与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在失血已控制及失血未控制两种状态下常规液体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的效果,探索早期液体复苏对策.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2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8)、失血已控制休克组(CHS组,n=10)及失血未控制休克组(UHS组,n=10).CHS组及UHS组大鼠股动脉放血,使血压在15min内降至30mmHg,然后截断3组大鼠尾根部,对照组及CHS组立即结扎止血,UHS组不予处理使其自然流血.模拟战创伤实际情况,将动物分为院前期(30 ~ 90min)、医院救治期(90~ 150min)及康复期(150min~72h)3个阶段.院前期通过输液将大鼠血压维持在60mmHg;医院救治期结扎出血灶,输血、输液维持大鼠血压至90mmHg;康复期观察至72h.监测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功能、血气分析及血细胞比容(Hct)、血乳酸水平等,观察记录出血量、补液量及动物存活时间.结果 根据实验设计,通过液体复苏使CHS组及UHS组大鼠院前期及医院救治期MAP分别维持在60mmHg及90mmHg.CHS组及UHS组同一时相MAP及CVP均无显著差异.院前期UHS组大鼠Hct明显低于CHS组.自院前期开始,UHS组大鼠血乳酸水平即持续性升高,而医院救治期以后CHS组血乳酸水平升高不明显.从医院救治期开始UHS组心率及最大心室内压上升速度明显低于CHS组.液体复苏后CHS组动物酸中毒及低氧血症得到明显纠正,但UHS组仍持续处于低氧血症及酸中毒状态.CHS组院前期补液量(44.5±10.1ml/kg)明显低于UHS组(74.5±11.4ml/kg,P<0.01).CHS组及UHS组72h死亡率分别为30%及80%.结论 较失血已控制的休克而言,对失血未控制的休克进行快速复苏可导致出血量增加、血液稀释、心功能损害及死亡率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