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评价各种成像技术(传统消化道钡餐、CT、血管造影)诊断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的价值,提高对小肠恶性肿瘤的认识。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3例经手术证实的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影像资料。结果:病变包括腺癌17例,平滑肌肉瘤6例,淋巴瘤20例。消化道钡餐主要X线表现为胸腔狭窄,肠腔内充盈缺损,管壁僵硬,粘膜破坏,环状皱壁消失,肠梗阻或肠套叠,肠管扩张及溃疡形成。CT检查11例,均确诊为小肠恶性肿瘤。血管造影2例,均拟诊为小肠血管畸形。结论:凡临床疑有小肠恶性肿瘤通常首选胃肠造影法,若诊断不明或为手术前进一步明确病变的范围宜用CT检查,对不明原因反复发生的上消化道出血血管造影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小肠肿瘤X线及CT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原发性小肠肿瘤的X线及CT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肠肿瘤28例的临床资料和小肠钡剂造影及CT表现.28例均行数字化小肠气钡追踪造影,2例行小肠灌肠造影,7例行多层螺旋CT扫描.结果原发性小肠肿瘤小肠气钡造影表现包括充盈缺损、管腔狭窄、黏膜破坏或受压、管壁僵硬、龛影、肠梗阻或肠套叠.CT扫描表现为软组织块影、管壁增厚及肠管受压或狭窄.结论原发性小肠肿瘤X线表现具有一定特征,结合临床表现可明确诊断,与CT检查相结合可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各种成像技术(传统消化道钡餐,CT,血管造影)诊断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的价值,提高对小肠恶性肿瘤的认识。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3例经手术证实的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影像资料,结果:病变包括腺癌17例,平滑肌肉瘤6例,淋巴瘤20例,消化道钡餐主要X线表现为肠腔狭窄,肠脸内充盈缺损,管壁僵硬,粘膜破坏,环状皱壁消失,肠梗阻或肠套叠,肠管扩张及溃疡形成,CT检查11例,均确诊为小肠恶性肿瘤,血管  相似文献   

4.
结肠恶性肿瘤继发肠套叠CT诊断:附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肠恶性肿瘤继发肠套叠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分析5例结肠恶性肿瘤继发肠套叠CT平扫及增强表现。结果:平扫5例患者肠套叠近头端为偏心性靶征,头端为结肠实质肿块。4例伴有肠管壁不规则增厚。增强扫描肿块均明显强化,4例结肠腺癌呈不均匀强化,1例恶性淋巴瘤呈均匀性强化。套叠肠管内均见肠系膜脂肪及肠系膜血管,增强扫描肠系膜血管明显强化。结论:肠套叠近头端偏心性靶征及套叠肠管内见系膜脂肪和血管是结肠恶性肿瘤继发肠套叠的特征性CT表现。CT检查是结肠恶性肿瘤继发肠套叠较理想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5.
小肠原发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小肠原发性肿瘤的CT和消化道造影诊断及鉴别诊断。资料与方法:40例全部作消化道钡餐造影,其中28例进行CT扫描检查。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消化道造影见肠腔狭窄20例,充盈缺损19例,肠梗阻13例,管壁僵硬、粘膜破坏及环状皱襞消失主要见于恶性肿瘤。CT扫描发现腹内肿物28例。结论:消化道钡餐造影对小肠原发性肿瘤有良好的显示,还可以发现CT所不能显示的粘膜面,仍是小肠原发性肿瘤简便的首选检查方法,CT为重要的补充检查,恰当地结合应用可以提高小肠原发性肿瘤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肠胃肠道间质瘤血管造影(DSA)表现与病理特点。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小肠胃肠道间质瘤血管造影资料,并与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做对照。结果:肿瘤发生于空肠6例,回肠5例,其中良性6例,潜在恶性2例,恶性3例。DSA造影表现11例肿瘤供血动脉增粗,2例可见静脉提前显影。良性肿瘤周围血管呈抱球状;恶性间质瘤:可见异常血管、呈乱发状,失去正常的血管分布规则,周围部分血管边缘模糊。病理及免疫组化:肿瘤多为梭形和上皮细胞,CD117(+)100%,CD34(+)72.7%。结论:小肠间质瘤的血管造影征象具有一定的特征性,DSA定位较准确,对肿块诊断及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7.
人体小肠道的长度,虽占胃肠道总长度的70%~80%,但小肠肿瘤的发病率则很低,仅占胃、结肠、直肠肿瘤发病率的5%。而在胃肠道的恶性肿瘤中小肠肿瘤的发病率更低,仅有1%~2%来源于小肠[1]。因原发性小肠肿瘤在临床上少见,临床表现又无特异性表现,故易误诊、漏诊,从而延误手术治疗。我院于2002/2007年经手术、病理证实9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现将有关误诊的问题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5例,女4例,年龄30~71(平均50)岁。本组有间歇性隐痛、胀痛、阵发性绞痛6例,腹部肿块2例,出血3例、肠梗阻5例,贫血消瘦3例,发热2例。1.2治疗方法良性肿瘤均行小肠部分肠段切除,恶性肿瘤行小肠部分肠段切除、肠系膜、淋巴结切除。2结果本组除2例术前诊断为小肠肿瘤外,其余7例均为手术后病理检查才明确诊断,误诊率达77.8%。其中良性3例,恶性6例。其中空肠3例,回肠6例。病理分类:平滑肌瘤1例,脂肪瘤1例,良性间质瘤1例,恶性间质瘤1例,恶性淋巴瘤5例。本组9例中有2例在术前行全胃肠道造影(气钡造影),手术前诊断为小肠肿瘤。其余7例中有2例术前诊断为急性阑尾炎,1例术前诊断为慢性阑尾炎,1例术前诊断为粘连性肠梗阻...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16层螺旋CT后重建技术在诊断小肠肠梗阻(SBO)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6年9月经手术证实的小肠肠梗阻患者52例。所有手术前均实施腹部X线片及16层螺旋CT检查,且CT检查后对图像数据实施薄层重建及多平面图像重建(MPR),统计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判定小肠肠梗阻存在情况、定位诊断情况,并诊断小肠肠梗阻病因。结果:16层螺旋CT检查后重建技术诊断为小肠肠梗阻准确率为100%(52/52),明显高于腹部X线平片诊断准确率69.23%(36/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909,P0.05);16层螺旋CT后重建技术定位准确率为96.15%(50/52),明显高于X线平片梗阻定位准确率44.23%(23/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3.502,P0.05);16层螺旋CT后重建技术诊断小肠肠梗阻病因准确率为92.31%(48/52)。结论:16层螺旋CT后重建技术可较准确判定小肠肠梗阻分布位置、梗阻原因,具有较高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与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小肠造影诊断小肠肿瘤性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2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70例小肠肿瘤性疾病患者,对患者实施多模态MR小肠造影检查、CT小肠造影检查,以手术及内镜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多模态MR小肠造影、CT小肠造影对小肠肿瘤的定性诊断结果,分析在小肠肿瘤定性诊断中多模态MR小肠造影、CT小肠造影检查结果与手术及内镜病理诊断结果间的一致性,并比较多模态MR小肠造影、CT小肠造影对不同部位小肠肿瘤的诊断符合率。结果:在70例小肠肿瘤中,经手术及内镜病理诊断,确诊50例小肠恶性肿瘤、20例小肠良性肿瘤。根据诊断金标准,在小肠肿瘤定性诊断中,多模态MR小肠造影、CT小肠造影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小肠肿瘤定性诊断中,多模态MR小肠造影、CT小肠造影检查结果与手术及内镜病理诊断结果间的一致性均为高度。多模态MR小肠造影与CT小肠造影对十二指肠、空...  相似文献   

10.
小肠机械性肠梗阻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小肠机械性肠梗阻病因的CT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 对53例小肠机械性肠梗阻的CT表现与手术、病理和临床随诊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53例小肠机械性肠梗阻病因中,肠粘连18例,炎症10例,肠肿瘤8例,腹外疝6例,腹内疝3例,异物4例,肠套叠3例,肠扭转1例,CT诊断小肠机械性肠梗阻病因的符合率5%(49/53)。结论 CT对小肠机械性肠梗阻病因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良性10例,恶性5例,交界性1例。位于胃部10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2例,回肠2例;肿瘤位于腔内5例,腔外11例,均为单发肿瘤。CT表现:良性GIST(含交界性1例)肿瘤最大径均小于4cm;恶性GIST肿瘤最大径均大于5cm。(1)平扫:良性GIST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整,密度较均匀;恶性GIST呈分叶状,部分边缘不清,瘤内密度不均,呈囊实性改变;1列回肠恶性GIST显示肿瘤细蒂与肠管壁相连,2例见点状及小斑片钙化。(2)增强:良性GIST多呈均匀性强化;恶性GIST呈不均匀性强化,实性部分强化,瘤内见不规则无强化坏死区,瘤内可见不规则扭曲异常强化血管影。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检查有助于肿瘤的定位及肿瘤良恶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在原发性小肠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总结38例小肠病变患者18F-FDG PET/CT的显像资料,均经手术或活检(37例)以及3年内随访(1例)证实,将18F-FDG PET/CT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评估18F-FDG PET/CT的诊断价值。结果 :38例患者,FDG高摄取病变33例(另外2例SUVmax分别为1.6、2.3,在小肠生理性低摄取的背景下亦能准确发现病灶),其中肿瘤性病变占87.9%(29/33),良恶性病变代谢SUVmax值无统计学意义。CT以小肠新生物为肿瘤性病变最主要征象,包括肠管的局限性增厚(17/31)和软组织肿块(20/31)。3例假阳性(均有明确高代谢病灶,均发生肠梗阻)和1例假阴性(新生物及高代谢均不明显),18F-FDG PET/CT全身显像诊断原发性小肠病变的敏感度96.8%(30/31),特异度57.1%(4/7),假阳性率42.9%,假阴性率3.2%,准确度89.5%(34/38)。结论 :18F-FDG PET/CT对原发性小肠肿瘤具有很高的诊断效能,但对于部分代谢较高的良性病变和代谢较低的恶性肿瘤易误诊,需引起相关诊断工作人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小肠间质瘤32例的临床特征及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SISTs)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措施和预后。方法对2003年3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2例SISTs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SISTs常见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大多为:腹痛、腹部包块、肠梗阻、胃肠道出血及体重下降;但血清肿瘤学指标如癌胚抗原(CEA)、癌抗原199(CA199)等无明显异常。术前18例行消化道气钡双对比造影检查,10例检出病变,均未提示间质瘤可能。32例行CT检查,全部检出小肠病变或肿瘤,定性诊断准确21例;32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病理结果为SISTs,其中良性间质瘤7例,潜在恶性11例,恶性14例。结论 SISTs无特异性临床症状,消化道气钡双对比造影诊断率低,CT检查具有一定的特征,两种检查互相配合,结合临床具有较高的定位定性诊断价值。CD117及CD34有助于诊断SISTs。早期诊断对改善SISTs的预后十分重要,积极手术切除和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可以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肠梗阻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急腹症,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病史以及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以往腹部X线平片为临床诊断肠梗阻的首选检查方法。CT尤其MSCT可显示梗阻的原因、部位并可判断肠管血运状况,可为肠梗阻的诊断提供更加明确的诊断信息,提高肠梗阻的检出率。本文对MSCT及其多种后处理技术在诊断肠梗阻方面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肠梗阻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X线腹部平片和CT检查在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搜集近年来514例肠梗阻病例,其中46例经手术治疗,平均年龄51.6岁,对x线腹部平片及CT影像学表现进行比较:分析梗阻是否存在、梗阻部位、病因的推断、梗阻程度的判断及有无绞窄性梗阻。结果46例经手术证实病例中,机械性梗阻45例(含绞窄性梗阻12例),误诊3例。其中小肠梗阻23例,结肠梗阻21例,2例伴有肠穿孔:结论x线腹部平片与CT是诊断肠梗阻的有效方法,CT检查对梗阻病因、部位、类型的判断有其明显优势,尤其是绞窄性梗阻时肠系膜的变化有其较明显特征,是减少误诊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肠梗阻的CT诊断价值探讨(附25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肠梗阻CT表现及CT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和临床随访证实的肠梗阻25例。结果小肠梗阻13例,结肠梗阻8例,大小肠同时梗阻4例。其中胆囊结石一十二指肠瘘1例,肠套叠3例,小肠淋巴瘤3例,小肠异物1例,粘连性肠梗阻2例,绞窄性肠梗阻3例,结肠癌8例,克隆氏病2例,小肠平滑肌瘤2例。结论CT检查在获取影像信息方面明显优于X线腹部平片和钡餐检查,能较好地显示肠梗阻部位及梗阻性质,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SPECT/CT融合显像对脊柱单发放射性浓聚影“热区”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对131例常规99Tcm-MDP SPECT/CT全身骨显像时脊柱单发放射性“热区”同时行断层显像、CT图像以及后两者的同机融合图像。由2名核医学科医生共同阅片,作出最终诊断。结果:131例脊柱单发放射性“热区”,34例诊断为肿瘤骨转移,占总病例数的26.0%;94例诊断为良性病变,占总病例数的71.7%;3例诊断为原发骨肿瘤,占总病例数的2.3%。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不仅解决了常规骨显像对阳性病灶精确解剖定位难的问题,同时也显示脊柱单发病灶的良恶性与病灶的位置、形状密切相关。明显降低了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的假阳性率,对诊断骨转移的类型也有一定的价值。结论: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检查对脊柱单发放射性“热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8F标记的脱氧葡萄糖(18F—FDG)符合线路正电子显像(hPET/CT)在恶性肿瘤诊断和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0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了174例次的18F—FDGhPET/CT检查。结果18F—FDGhPET/CT显像使得56例患者分期改变,其中分期升级50例次(28.7%),分期降级6例次(3.4%),26例次(14.9%)的治疗策略发生了改变。65例次评价放疗和/或化疗者,18F—FDGhPET!cT检查提示肿瘤活性完全受抑者29例次(44.6%),部分受抑者14例次(21.5%),复发或进展者22例次(33.9%)。12例检查目的为寻找原发灶,8例(66.7%)找到了原发灶,4例(33.3%)未找到原发灶。4例18F—FDG代谢显像为假阴性。结论18F—FDGhPET/CT在恶性肿瘤早期诊断、临床分期、疗效评价以及对患者临床治疗决策、预后判断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