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修饰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预处理大鼠小肠移植受体后的外周血及移植肠浸润T细胞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用近交系F344/N和BN大鼠建立全小肠异位移植模型,实验分4组(每组24只):同基因移植组(BN-BN组)、异基因移植组(F344/N-BN组)、异基因移植+TGF-β1基因转染imDC组(F344/N-BN+TGF-β1组)和异基因移植+TGF-β1基因转染imDC+FK506组(F344/N-BN+TGF-β1+FK506组)。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3、5、7d各处死6只,获取大鼠静脉血和移植肠。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受体鼠外周血及移植肠CD4^+、CD8^+、CD25^+细胞和IL-4的表达。同时行移植肠组织病理学检查并观察大鼠生存情况。结果TGF-β1修饰的DC细胞能显著抑制外周血及移植肠浸润淋巴细胞CD4^+、CD8^+及CD25^+的表达,并提高IL-4的表达;显著延长受体大鼠的生存时间,但移植肠仍有排斥反应的病理组织学征象。结论TGF-β1修饰的DC通过影响受体外周血及移植肠浸润T细胞对大鼠小肠移植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郭晖  陈知水 《器官移植》2022,(3):307-316
小肠移植已经成为肠衰竭最为理想的治疗方式.现代临床小肠移植包括3种类型:单独小肠移植、肝小肠联合移植和腹腔多器官簇移植.移植小肠具有与其它实体移植器官显著不同的免疫学和解剖生理学特点,导致移植小肠出现显著的急性排斥反应、慢性排斥反应、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感染和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PTLD)等诸多独特且严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移植小肠黏膜的形态学改变规律,以对小肠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AR)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 对5例小肠移植受者术后324个肠黏膜活检样本进行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检查,并在电镜下观察.结果 5例移植后的肠黏膜组织学改变基本一致,均先后经历再灌注损伤、淋巴回流恢复、AR、肠功能改变等过程.术后0~3个月间3例发生移植肠黏膜活检病理学诊断为不确定(IND)级至轻度(1级)AR4次,术后3~6个月2例发生IND级至1级AR3次,术后7~12个月2例发生中度(2级)AR 4次,重度(3级)AR 2次.AR的一般形态学改变包括移植肠黏膜结构改变、隐窝上皮损伤、炎症细胞浸润等.结论 小肠移植后肠黏膜活检是监测AR比较可靠的手段,连续动态地观察可以有效地监测术后AR的发生、发展以及评价治疗效果.对于AR须进行综合性诊断,单一形态学改变不具备特异性.移植肠超微结构改变对判断黏膜屏障功能及确定病原微生物有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大鼠异位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期移植小肠病理学特点及意义。方法 实验分 4组 ,每组 6只。A组为非手术对照组 ;B组为异系移植组 ;C组为同系移植组 ;D组为异系移植加环孢霉素A治疗组。术后 3 ,5 ,7,10d取移植小肠进行病理学检查 ,测量黏膜厚度 ,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 ;并检测 3 ,5 ,7d移植小肠黏膜细胞凋亡。结果 A组小肠黏膜正常 ;B组移植小肠炎性细胞浸润、黏膜结构破坏程度和黏膜细胞凋亡数目明显高于C ,D组 ,随移植时间的延长黏膜细胞凋亡数目增加 ,黏膜结构破坏程度加重 ;C组移植小肠黏膜结构损伤程度较B组轻 ;D组仅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 ,间质轻度水肿 ,未见黏膜结构破坏。结论 炎性细胞浸润、黏膜细胞凋亡和黏膜结构破坏是移植小肠急性排斥反应损伤病理学变化的主要特点。动态观察移植小肠病理学变化和细胞凋亡 ,对诊断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和估计损伤程度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小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是一15 kd蛋白,占2%的小肠粘膜蛋白,在周围血中不能被检出,但当肠缺血和坏死等损害时可大量释入周围循环.肠移植排斥表现为肠粘膜损害,作者观察I-FABP能否作为肠移植排斥的检定标志.作Lewis(同种异体)或ACI(异种异体)鼠小肠移  相似文献   

6.
大鼠小肠移植排斥反应中细胞凋亡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小肠移植后排斥反应与细胞闻过则喜良心的关系以及雷帕霉素(RAPA)对移植后排斥及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 以SD大鼠为假移植组作对照(1组),其他各组采用Wistar→SD大鼠异位小肠移植模型,移植后随机分为排斥反应组(2组)、雷帕霉素2mg.kg^-1组(3组)和雷帕霉素4mg.kg^-1.d^-1组(4组),每组术后1、3、5、7d分别处死6只大鼠,获取移植肠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和细胞凋亡检测。结果 各组在术后1、3d均未发现排斥反应,2组术后5、7d分别出现I度和Ⅱ度排斥,3组仅在术后7d出现早期排斥迹象,4组枯术后一直未见排斥证据,小肠细胞凋亡数量在排斥反应前期和排斥反应时显著增加,不同强度的排斥反应,细胞凋亡数量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排斥反应中可出现大量的肠细胞凋亡,其始发时间早于排斥的组织学发现,凋亡细胞数量与排斥强度呈正相关,可作为小肠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另一种可信的标志物。雷帕霉素对排斥反应的抑制能力与剂量有关,并不能抑制肠细胞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小肠移植后肠道细菌移位的原因和防治方法。方法 综述小肠移植与肠道细菌移位的相关文献。结果 移植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免疫排斥反应 ,移植物抗宿主病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都会导致肠粘膜屏障功能损害 ,肠蠕动和运输功能紊乱 ,肠道内条件致病菌过度生长 ,细菌和毒素向肠外组织器官移位 ,引起受体感染。结论 小肠移植后肠道细菌移位的发生率较高 ,是引起受体感染 ,影响预后的一个主要因素。提高肠移植外科技能 ,缩短缺血保存时间 ,选择性肠道去污 ,改进营养支持和免疫抑制方案 ,有望减少肠移植后细菌移位 ,降低感染并发症 ,提高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8.
小肠移植是治疗小肠功能衰竭终末期的唯一确切手段.移植手术导致移植肠外源性神经去除,内源性神经连续性被破坏,产生肠功能障碍,成为影响术后移植肠功能恢复的原因之一.大量研究显示,失神经支配导致移植肠的运动,分泌,吸收功能均发生变化[1,2],影响移植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LA4Ig基因在移植小肠局部转染表达及表达产物对排斥反应的预防作用。方法大鼠小肠移植前,经肠系膜上动脉给供肠灌注脂质体包裹的CTLA4IgcDNA重组质粒,术后应用组织免疫学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移植小肠中CTLA4Ig转基因产物的表达,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同时设立无CTLA4Ig基因转染的对照组。结果对照组(n=8)的移植小肠在术后7~14d全部坏死;实验组(n=18)7只受鼠的移植小肠于术后56~90d坏死,11只受鼠的移植小肠于术后90d时仍存活良好。对照组移植物组织切片见单核细胞广泛浸润,肠壁肌层及黏膜出血坏死,绒毛及隐窝结构消失;实验组存活超过90d者组织切片仅见少量单核细胞浸润,黏膜轻度增厚,但无明显的肠绒毛缩短及隐窝细胞减少等改变。组织免疫学及RTPCR结果显示,在移植后28d内移植小肠中有CTLA4Ig转基因产物的表达,但第56d及90d则检测不到其表达。结论经肠系膜上动脉体外灌注脂质体包裹的CTLA4IgcDNA重组质粒可有效转染移植小肠,CTLA4Ig基因在移植小肠局部转染对术后的排斥反应具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0.
尽管对小肠移植排斥反应的某些病理特征已达成共识 ,但组织学上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评价和诊断排斥反应的标准[1] 。小肠移植排斥反应早期免疫过程包括 :抗原提呈、淋巴细胞和炎性细胞的浸润、激活、增殖、细胞因子的变化、细胞毒素的作用 ,均以短暂、局部、微量的方式发生作用 ,也早于移植肠出现典型的组织病理学及功能改变之前。因此 ,移植肠内的免疫指标的变化可反映早期排斥反应过程 ,监测移植肠内免疫指标的变化可直接反映排斥反应的免疫损伤过程 ,对诊断和预测早期排斥反应的发生是一个更直接的方法。本文对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过程中移…  相似文献   

11.
大鼠小肠移植要后浸润移植小肠的T细胞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远交系大鼠制作异位小肠移植模型,利用图像分析技术对浸润移植小肠的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连续定量测定,并与终期组织病理检查做比较,分析T淋巴细胞在排斥反应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未使用免疫抑制治疗的大鼠在术后其移植物均出现OX8+细胞浸润增多,而使用环孢素A的大鼠其OX8+和W3/13+细胞浸润逐渐减少;术后7-10天各组大鼠小肠移植物W3/25+细胞均呈上升趋势。本研究说明OX8+细胞亚群在排斥反应中起重  相似文献   

12.
三套管法建立大鼠原位全小肠移植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那些不能耐受肠外营养的终末期肠功能衰竭患者来说,小肠移植是最佳治疗方法。但是,由于肠道独特的生理特点使得小肠移植术后出现急慢性排斥、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及感染等问题较其他实质脏器移植更为突出。大鼠原位小肠移植模型的制备,为深入研究上述问题提供了良机。以往报道的大鼠小肠移植模型由于显微外科操作复杂、手术成功率低等因素限制了其广泛应用。我们利用三袖套法吻合血管,简化了操作,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大鼠小肠移植术后浸润移植小肠的T细胞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远交系大鼠制作异位小肠移植模型,利用图像分析技术对浸润移植小肠的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连续定量测定,并与终期组织病理检查做比较,分析T淋巴细胞在排斥反应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未使用免疫抑制治疗的大鼠在术后其移植物均出现OX8+细胞浸润增多,而使用环孢素A的大鼠其OX8+和W3/13+细胞浸润逐渐减少;术后7~10天各组大鼠小肠移植物W3/25+细胞均呈上升趋势。本研究说明OX8+细胞亚群在排斥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其浸润增多与移植物局部免疫损伤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大鼠旋转输液装置与异位小肠移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肠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肠功能衰竭最有效的方法[1].建立稳定可靠的近交系大鼠小肠移植模型是进行临床小肠移植相关研究的重要基础.以往由于成本高、操作困难、大鼠术后存活率低,使得小肠移植模型的建立更加困难.  相似文献   

15.
由于环孢素 A 的应用使小肠移植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小肠移植的排异和移植物抗宿主病仍是小肠移植的二大难题,本文复习了大鼠、犬和猪小肠移植术后普通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的变化,有助于实验及临床中从组织学诊断小肠移植的排异和移植物抗宿主病。  相似文献   

16.
小肠移植在实体膜器移植中是独特的,因为伴有大量淋巴组织,不仅可激起强烈的排异,而且可致移植物——宿主综合征(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也即 GVS)。以前尚无足以预防排异和 GV-HD 的免疫抑制药物,以致不能详尽地研究实验性小肠移植的长期功能。自环孢霉素(Cyclosporine CyA)出现以来,显著地增加了肾、心、肝移植物的存活期,CyA 也可能防止异体骨髓移植受者发生急性 GVHD,故 CyA可望防止小肠移植物的被排斥和受体的 GVHD。初步研究提示 CyA 可使移植的犬小肠和受体犬的存活均延长,但尚乏应用 CyA 后移植小肠粘膜的结构和功能的详尽研究,也无小肠移植后发生 GVHD 在细胞  相似文献   

17.
小肠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小肠功能衰竭的理想治疗手段。小肠属于人体内最大的淋巴库,含有大量免疫活性细胞,同时也是体内最大的细菌库,因此小肠移植后常因发生严重的免疫排斥反应和感染而导致手术失败。小肠移植不但有受者对供者的移植排斥反应,还有供者对宿主的反应。多数移植后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反应剧烈,严重妨碍了小肠移植的推广。  相似文献   

18.
当实质性器官如肾和肝脏的移植在上世纪70至80年代已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时,临床小肠移植治疗肠功能衰竭则刚刚起步,在保存技术和免疫抑制方案不成熟的早期临床尝试几乎都不成功,经数十年发展,临床小肠移植有了长足进步,据国际肠移植中心登记,已有33个医疗中心为260例病人作了273次小肠移植,一年成活率达60%,但与实质性器官移植相比结果并不令人满意,这与小肠移植自身的特点有关。小肠移植适应证小肠移植的适应证为不可逆性小肠功能衰竭,以全肠外营养(TPN)提供营养而生存,并尝试所有增加残肠适应功能失败的病人。目前小肠功能衰竭的定义是…  相似文献   

19.
用改良的Monchik和Russell法对近交系Wistar鼠行近段空肠异位移植,然后给予肠外营养10天,结果:加谷氨酰胺的实验组移植小肠的绒毛高度、粘膜厚度、腺窝深度和绒毛表面积值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实验组DNA倍体分布百分率与对照组明显不同.实验组移植小肠粘膜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基本保持完好.动态观察移植肠对~(15)N-苷氨酸的吸收率发现,实验组在各时间点的吸收率均大于对照组.结果提示:加谷氨酰胺的肠外营养能促进移植小肠粘膜增生,维持细胞超微结构的完整,并能改善其对氨基酸的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蛙皮素对大鼠小肠移植肠道免疫的影响。方法本实验通过建立大鼠小肠移植模型,术后3d应用FK506。皮下微量注射蛙皮素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移植肠肠黏膜的淋巴细胞的T细胞的亚型B淋巴细胞的含量和组成的变化,观察蛙皮素对小肠移植术后移植肠肠免疫的影响。结果黏膜固有层BBS+FK506组CD3+、CD8+、CD45RA+细胞较生理盐水+FK506组明显增加(P<0.05)。Peyerpatches淋巴结BBS+FK506组CD3+、CD8+、CD45RA+细胞较生理盐水+FK506组明显增加(P<0.05)。CD4+细胞两组改变不明显。结论BBS可以明显改善小肠移植和免疫抑制剂造成的移植肠非特异性免疫细胞的减少,而不特异性免疫细胞的减少无明显改善,有助于小肠移植术后感染的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