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硬膜下血肿是颅脑外伤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我们分析了颅脑外伤经 CT 检查诊断为硬膜下血肿者420例,CT 对于外伤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准确性很高。  相似文献   

2.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T平扫对高、低及混杂密度的硬膜下血肿 (SDH)易于分辨 ,而对等密度硬膜下血肿 (ISDH)容易漏诊或误诊 ,造影增强扫描可以提高其诊断率。本文对我院 6 8例ISDH的CT诊断作一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经CT诊断为ISDH 6 8例 (均经手术及临床随访证实 ) ,其中男 5 4例 ,女 14例 ;年龄 38~ 84岁 ,5 5岁以上者5 8例。有明显头部外伤史者 37例。从出现症状到CT检查相隔 3天~ 6个月。 6 8例ISDH患者中 ,头痛 48例 ,视力下降 6例 ,一侧肢体偏瘫或双下肢无力 5 7例 ,混合性失语 3例。1.2 检查方法 CT检查取…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外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CT扫描图像与预后的相关性进行探讨。方法 选出入院对头部CT扫描图象显示单发急性硬膜下血肿的病例与其出现的病人治疗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头部CT扫描图象显示急性硬膜下血肿所伴发脑损伤类型与预后有明显相关性,而且血肿量与血肿部位与预后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急性硬膜下血肿其CT扫描图象对估计患者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慢性硬膜下血肿CT诊断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硬膜下血肿CT诊断的探讨李平①张殿波②邢金国①本文搜集慢性硬膜下血肿58例,均作过CT检查且资料较完整,通过复习文献,对慢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进行分析探讨,以期提高慢性硬膜下血肿CT诊断的水平。1资料与方法58例中男50例,女8例,年龄12~84...  相似文献   

5.
6.
硬膜下血肿是颅脑外伤中常见的一种类型。亚急性硬膜下血肿(SSDH)指伤后4天~3周的血肿,是急性向慢性发展的过渡阶段。3周以后则为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CSDH临床并非少见,常易造成漏诊或误诊。现将我们经钻孔冲洗引流血肿术证实为SSDH或CSDH,现将38例的诊断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及临床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料与方法本文收集82例86个慢性硬膜下血肿,男68例,女14例。年龄13~70岁,平均41.5岁,30岁以下者5例,31~40岁者9例,41~50岁20例,51~60岁者40例,61~70岁者8例。症状以颅内压增高及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有明显外伤史者45  相似文献   

8.
慢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余晓龙,陈瑞官,段早辉(武警江西总队医院CT室南昌330001)本文回顾性分析12例慢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以期进一步提高诊断水平。1资料分析1.1临床资料12例中有外伤史者10例,无明显诱因者2例。就诊时病程均...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98例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急性、亚急性及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方法:搜集了我院1997年至2003年经手术证实的硬膜下血肿98例,其中急性硬膜下血肿50例,亚急性及慢性硬膜下血肿48例,10例病人作增强扫描,88例为平扫。结果:早期(通常在3天以下)为高密度,随时间延长逐渐成为混合或等高密度影后为低密度影;其它因素影响血肿的密度,如血红蛋白量和蛛网膜的完整性等,形态为新月形和双凸形。等密度硬膜下血肿表现:①病侧脑沟消失和病侧蛛网膜下腔闭塞,脑室系统向对侧移位;②脑沟和脑灰、白质界面内移;③增强扫描时脑凸面血管向内移位。结论:硬膜下血肿的密度与血肿的期龄有关,期龄越短,血肿密度越高,反之,血肿密度越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与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总结30例慢性硬膜血肿性瘤痴呆,主要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新月状阴影,血肿密度与其期龄有关,随时间推移分别表现为等密度,混合密度和低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性痴呆好发部位多见于额颞顶部颅骨内板,其血肿体积常常大于一般外伤性硬膜下血肿,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进行性精神障碍,结论:慢性硬膜下血肿性痴呆的早期症状易被临床医师忽视,CT检是早期发现慢性硬膜下血肿性痴呆有效且方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诊断外伤性特殊部位硬膜下血肿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莎车县人民医院2020年2月—2023年2月收治的76例外伤性特殊部位硬膜下血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应用CT影像检查,分析CT影像结果。结果:76例患者的CT影像检查结果显示,单侧血肿者46例,双侧血肿者30例。其中,22例患者为脑挫裂伤后引发脑内血肿,并伴有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7例患者为大脑镰及小脑幕血肿,且合并颅脑凸面硬膜下血肿;12例患者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并伴有大脑镰及小脑幕血肿;13例为大脑镰及小脑幕血肿;11例为单纯小脑幕血肿;11例为单纯大脑镰血肿。CT影像可见有小脑幕硬膜下血肿,形状为片状或新月形,显示条索状、条带状高密度影。通过CT影像检查确诊者71例,诊断准确率为93.42%。结论:CT影像检查外伤性特殊部位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准确率较高,临床可用于鉴别大脑镰及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硬膜下血肿在CT下可呈等密度 ,与脑皮质密度相近且界限不清。临床常无严重外伤史 ,容易漏诊及误诊 ,本文回顾分析我科 32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 ,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本组 32例 ,男 2 6例 ,女 6例 ,年龄 2 2~ 81岁 ,临床表现多为头痛 ,伴恶心、呕吐 2 0例 ,偏瘫及肢体无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寻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征象特点,对本病作出及时、准确的诊断。材料与方法:对11例无明显外伤史的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平扫及增强征象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为单侧或双侧颅骨内板下新月形、半月形的高、低、等密度影。结论:CT检查对慢性硬膜下血肿可以作出及时而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冯骏  冯亮 《上海医学影像》1992,1(1):31-31,48
自CT使用以来,对外伤性颅内血肿的诊断,已有不少报道。但对发生于同一部位的急性硬膜外、硬膜下血肿(下简称混合血肿),国内尚未见有专题的报告。本文分析了27例经CT检查并经手术证实的混合血肿,藉以提高对本病CT表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对我院左侧硬膜下积液漏诊右侧慢性硬膜下血肿1例分析如下. 1 病历摘要 男,70岁.于入院前1个月出现头闷胀不适,能耐受,无其他症状,曾外院以脑缺血病口服药物治疗,近10 d来出现双下肢乏力伴头晕,且反应稍迟钝,无恶心及呕吐,二便正常.其1 a前有腔隙性脑梗死史,否认高血压和糖尿病史.  相似文献   

16.
许华权 《临床医学》2003,23(12):66-67
收集 1994年 10月~ 2 0 0 3年 3月间 2 1例ISDH的CT资料进行分析 ,并结合文献 ,以提高对ISDH的形成机制及CT表现的认识。1 材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2 1例ISDH手术证实为硬膜下血肿 ,全部为男性病例 ,年龄最小 43岁 ,最大 81岁 ,平均年龄 61 5岁 ,60岁以上 14例。临床症状 :头痛、头胀不适 15例 ,对侧肢体乏力 13例 ,以下肢乏力 2例 ,意识含糊、言语不清 5例。 8例有轻微外伤史 ,其余患者无明确外伤史。CT扫描机为东芝TCT3 0 0s ,以OM为基线向头顶侧扫描 ,层厚与层距为 10mm ,平扫 15例 ,平扫加增强 6例 ,增强行静脉快速…  相似文献   

17.
18.
慢性硬膜下血肿并不少见,临床上常常因症状不典型而被误诊。我院自1965年1月至1991年1月住院病人中资料较完整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有328例,其中95例(29.0%)误诊,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9.
自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收治无手术指征的硬膜下血肿80例,其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40例与同期西医治疗的对照组比较,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多种多样,形态各异,并且密度高低不均,厚度不一。它与外伤时间、过渡阶段、血肿期龄密切相关。CT扫描是当今诊断血肿的最有效方法。本文强调,CT图象出现异常时,应详细追问病史,密切结合临床,以防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