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继发于鼻窦的眼眶肿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提高鼻窦源性眼眶肿瘤的早期诊治水平。方法:对73例侵犯眼眶的鼻窦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肿瘤性质及原发性部位、影像学检查结果和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3例患者中首诊眼科的42例,眼部症状以眼球突出为最常见占60.2%(44/73)、病理检查:良性肿瘤46例,恶性肿瘤27例,CT和MRI检查的定性结果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58.8%和72.2%,结论:鼻窦肿瘤易侵及眼眶,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多学科联合诊治,对提高鼻窦源性眼眶肿瘤的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水平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研究鼻科病变在CT检查中应用盐酸萘唑啉(滴鼻净)的前后变化,以揭示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收集106例术前鼻窦CT受检者,皆采用GE Hispeed CT/i扫描机进行薄层容积扫描,扫描体位为与听眦线垂直或接近垂直的冠状位:对3例拟诊为肿瘤患者进行强化扫描;选取30例拟诊为慢性鼻窦炎患者同时进行盐酸萘唑啉试验。结果:螺旋CT对病变组的正确诊断率为96.2%(102/106),冠状位、MPR、SSD及CTVE对病变组窦鼻道复合体(OMC)区炎性病变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95.9%(93/97)、96.9%(94/97)、67.0%(65,97)及71.1%(69/97);特异度分别为88.9%(8/9)、88.9%(8,9)、66.7%(6/9)及33.3%(3/9)。30例患者60侧鼻腔盐酸萘唑啉滴鼻后,32侧筛漏斗气道增宽,48侧窦口鼻道复合体区黏膜厚度变薄,45侧窦口潴留液减少。结论:CT扫描前进行盐酸萘唑啉滴鼻是一种有益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2003~2006年我院行CT检查并经病理或活检证实的鼻腔及鼻窦癌22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14例,女8例,年龄30~65(平均46)岁,其中鳞癌20例,腺癌2例。临床表现有:(1)鼻部20例:单侧鼻塞,脓鼻涕,鼻腔内可见新生物;(2)口咽部6例:牙齿松动、脱落,软腭肿块,牙神经痛;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鼻腔鼻窦神经鞘瘤CT及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鼻腔鼻窦神经鞘瘤患者,包括12例良性、1例恶性病变;13例均接受平扫、2例接受增强CT扫描;10例接受平扫、6例接受平扫及增强MR扫描;观察病灶CT及MRI表现。结果 13例均为单发病灶,平扫CT呈不均匀软组织密度(n=11)或稍低密度(n=2),5个病灶内见不规则低密度区;8例累及鼻腔及鼻窦,邻近骨质受压变形、吸收,5例局限于鼻腔内;增强CT显示2个病灶(2/2)均呈轻度不均匀强化。10例平扫MRI显示病灶信号不均匀,8个呈等T1WI、T2WI信号,2个呈低T1WI及稍高T2WI信号;9个病灶内见混杂斑片状低T1WI、高T2WI信号,其中5个内见斑点状、条状T1WI及低T2WI信号,6个病灶边缘见不连续T2WI低信号;增强MRI显示6个病灶(6/6)均呈渐进性不均匀强化,其内散在异常信号区呈轻度强化或无强化,4个病灶边缘轻度强化、1个明显强化、1个未强化。结论 鼻腔鼻窦神经鞘瘤CT无明显特异性表现,其MRI表现则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少见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80~2000年收治的30例鼻腔鼻窦少见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2例未分化癌,1例生存9个月,1例生存12个月;腺癌4例,2例生存15个月,1例生存18个月,1例生存37个月;肉瘤5例,3年以上生存率40%(2/5);7例恶性黑色素瘤,3年以上生存率57%(4/7);12例恶性淋巴瘤,5年生存率41.7%(5/12)。结论:鼻腔鼻窦少见恶性肿瘤误诊率高,治疗模式仍未确定,预后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鼻腔及副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鼻腔及副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检查资料。结果:本组19例鼻腔及副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基底部均位于中鼻道,仅位于鼻腔者4例,累及邻近副鼻窦者15例,其中1例侵及眶后间隙。肿瘤表现为略高密度软组织肿块,呈不规则结节状,匍行性生长,骨质改变以骨质破坏多见。15例患者进行随访,5例患者再次复发。结论:鼻腔及副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CT除能够对其进行较准确诊断外,还可明确判断肿瘤的解剖位置及其与邻近解剖结构的毗临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肠肿瘤28例的影像学检查进行分析,探讨影像学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 28例小肠肿瘤有20例行CT检查,8例行消化道造影检查,7例行ERCP检查,12例行内镜检查,2例行DSA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28例小肠肿瘤中有16例恶性肿瘤、12例良性肿瘤。恶性肿瘤以腺癌及平滑肌肉瘤为多,良性肿瘤以腺瘤及平滑肌瘤为多。其中CT术前诊断正确率为70%(14/20),消化道造影正确率为72%(6/8),ERCP为82%(6/7),内镜为86%(10/12)。结论 影像学检查是小肠肿瘤诊断的重要手段,多种检查方法的结合可提高诊断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近红外线扫描、彩超及钼靶摄片三种技术,比较其对乳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83例乳腺肿瘤患者,术前分别行近红外线扫描、彩超及钼靶摄片检查。结果 本组83例乳腺肿瘤患者术后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良性肿瘤44例,恶性肿瘤39例。近红外线扫描、彩超及钼靶摄片对良性肿瘤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6.4%(38/44)、90.9%(40/44)和88.6%(39/44),对恶性肿瘤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4.9%(37/39)、92.3%(36/39)和74.4%(29/39)。结论 三种检查技术各有所长,应该有选择的单独或联合使用,以便提高对乳腺肿瘤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9.
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特征,旨在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的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CT和MRI影像学资料。16例均行CT平扫,其中2例行CT增强扫描;16例中8例行MRI检查,其中1例行增强扫描。结果:单侧6例,双侧10例;肿瘤局限于鼻腔内4例,延伸至鼻腔外12例;肿瘤侵犯邻近结构13例,浸润鼻旁或面部皮下组织8例,伴骨质破坏9例。CT显示肿瘤呈软组织密度充填鼻腔并沿鼻黏膜蔓延,增强后轻到中度不均匀强化。MRI T1WI肿瘤呈等信号,信号强度类似或稍低于肌肉;T2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信号强度高于肌肉但低于鼻黏膜,增强后轻到中度不均匀强化。结论:鼻腔NK/T细胞淋巴瘤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可提示诊断、显示病变范围和程度,有助于临床准确分期。  相似文献   

10.
鼻腔鼻窦横纹肌肉瘤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横纹肌肉瘤(RMS)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证实的鼻腔鼻窦RMSl8例,均行横断面及冠状面CT扫描,其中15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主要临床表现为鼻堵及眼突。最常见部位为上颌窦。HRCT均表现为鼻腔及鼻窦内大的软组织肿块影,密度不均。3例伴有钙化。18例窦壁骨质破坏。12例肿瘤侵犯鼻窦周围脂肪间隙及邻近结构。病灶强化不均匀。结论 CT扫描能清晰显示病灶及其侵犯程度,对指导临床手术及其他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鼻及鼻咽部NK/T细胞淋巴瘤(NKTCL)的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组织学证实的鼻及鼻咽部NKTCL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 鼻腔病变为主者21例,其中14例鼻中隔受累,6例伴有鼻咽和(或)口咽受侵,2例软腭受侵.鼻腔病变者10例,鼻腔肿块呈铸型,肿块增强后密度同肌肉相仿;1例上腭受侵者及2例后鼻孔受累者病变密度不均可见气泡影.咽淋巴环为主者7例,5例显示增厚的咽壁管腔面毛糙、不光滑,1例显示表面气泡影.鼻腔病变为主者14例合并鼻旁窦窦腔透光度降低,6例鼻前庭皮肤受侵犯,12例显示骨质侵蚀破坏.28例中14例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结论 鼻及鼻咽部NKTCL 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2.
卵巢囊腺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CT对卵巢囊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的分析了27 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卵巢囊腺瘤, 其中浆液囊腺瘤13 例, 粘液囊腺瘤9 例, 交界性肿瘤5 例。全部病人均做了平扫后增强CT扫描。27 例共做了31 次妇产科US检查。我们着重分析各型肿瘤的CT表现特点, 并比较CT与US对本病的诊断效果。结果: 22 例浆液和粘液囊腺瘤, CT都诊断为良性卵巢囊腺瘤。31 次妇产科US检查, 28 次做了卵巢源性肿瘤的诊断。5 例交界性肿瘤, CT和US都未能做出准确的定性诊断。浆液囊腺瘤的平均大小为15cm, 平均CT值为12HU, 均为单房。粘液囊腺瘤的平均大小为19cm, 平均CT值为15HU, 9 例中7 例为多房。27 例中, 只有15 例CT定位诊断正确。31 次US检查, 28 次做出了准确的定位诊断。结论:CT是良性卵巢囊腺瘤影像诊断中十分可靠和有效的检查方法。但对于交界性肿瘤的定性诊断和体积较大肿瘤的准确定位诊断, CT仍有困难。  相似文献   

13.
陈伟 《上海医学影像》2004,13(3):178-179
目的 探讨Sono CT复合成像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对乳腺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8例乳腺肿块经SonoCT与CDF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肿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Sono CT与CDFI诊断38例肿块中良性26例,与手术病理对照检出率100%。恶性12例良恶性肿块除3例手术不符合外,总符合率92.1(35/38)。SonoCT与CDFI对乳腺血管彩色血流检出率74%(28/38),良恶性肿块的动脉血流阻力指数有显著差异(P<0.01)。 结论 SonoCT与CDFI对乳腺肿块的性质、良恶性鉴别方面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此检查方法可作为乳腺肿块诊断的首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分析的息肉的CT表现特点。方法 对55例鼻息肉病例进行了CT扫描检查。结果 鼻息肉在CT上表现为鼻腔内息肉样肿块,常合并有阻塞性副息窦炎表现,冠状位CT扫描水平位显示清楚。结论鼻息肉在CT上有比较特征性的表现,诊断明确,并能清楚显示鼻道解剖结构和病变本身特点,指导纤维内窥镜手术进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表现与病理诊断的关系及其诊断、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临床资料、CT表现及病理结果,并进行对照研究。结果:49例眼眶CT检查均显示为眼球内高密度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27例,不均匀22例,眼球内钙化45例(91.8%),眼球增大11例,视神经增粗8例,病变侵犯眶内6例、颅内2例。病理分型:未分化型28例,分化型21例。镜下见肿瘤细胞排列成菊花状或假菊花状,绝大部分肿瘤内可见钙化,部分肿瘤细胞出现变性、坏死。两型的CT表现在肿块密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CT定性诊断准确率95.9%(47/49例)。结论:CT可以显示肿瘤的形态、大小、内部特征及其累及范围,对定性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灰阶超声造影(CEUS)在肝细胞癌经导管动脉化疔栓塞(TACE)后的疗效判断中的心用价值。 方法经TACE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22例共28个病灶,在行TACE治疗后2~4周内分别对其进行CEUS和增强CT、检查,将其检查结果与病理、影像学随访等其他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以数宁血管造影(DSA)检查、病理检查、随访或CEUS和CT的一致判断作为临床判断结果,肿瘤的残留率为71.4%(20/28)。CEUS与增强CT显示肿瘤的残留率分别为75%(21/28),32.1%(9/28)。CEUS判断与临床判断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而增强CT判断与临床判断结果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 结论CEUS能很好的显示肝细胞癌TACE治疗后的血流灌注情况,是评价肝细胞癌TACE治疗效果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了82例翼腭窝病变的CT、MRI表现,发现该窝病变以继发肿瘤侵犯为主,其中多见于上颌窦癌和鼻咽癌。文内讨论了翼腭窝解剖,各疾病侵犯特点,指出横切CT检查应作为诊断该窝病变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CT在骨肿瘤定性诊断中的价值(附7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CT在骨肿瘤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骨肿瘤CT资料,其中恶性肿瘤50例,良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20例,部分病例与平片资料进行对照。结果:在有平片资料的56例骨肿瘤中,平片定性正确38例,定性正确率679%,CT结合平片定性正确49例,定性正确率875%。CT定性的价值在于:①病变检出率高。②显示病变内部结构和骨外软组织肿块清晰。③显示病变的膨胀性和皮质完整性佳。④增强扫描利于确定病变的成份和血供。结论:CT对骨肿瘤定性有其独到之处,与X线平片相结合能明显提高定性正确率。  相似文献   

19.
罗静  彭秋生  姚欣敏 《华西医学》2007,22(4):735-737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抽液和/或外引流在诊治急性胰腺炎局部并发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3月至2006年12月在我院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诊治的急性胰腺炎局部并发症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急性液体积聚6例、胰腺坏死3例、胰周脓肿6例、假性胰腺囊肿9例。检查穿刺液是否伴感染、含淀粉酶情况,随访临床症状、引流效果和影像学的改变。结果:共穿刺28例次,穿刺成功率100%,20/24例(83.33%)穿刺抽出积液后感局部胀痛缓解。可及时确诊感染性坏死,但引流效果差。2/6例(33.33%)胰周脓肿穿刺引流后治愈,4/6例引流效果差需开腹手术。5/9例(55.56%)假性胰腺囊肿经1.5~6月外引流后治愈拔管,4/9例(44.44%)转行内引流术。结论:CT引导下穿刺检查和外引流成功率高,并发症少。通过穿刺可明确是否伴有感染、了解引流物的性状,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可安全用于诊断和治疗一些急性胰腺炎的局部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鼻腔血管球瘤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巩丽  李艳红  张伟  赵建业  朱少君  李爱宁  苏勤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5,12(5):368-369,372,i0014
目的探讨鼻腔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发生在鼻腔的血管球瘤进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结果光镜下病变主要由片状、巢状排列的小圆细胞组成,核分裂罕见,血管比较丰富,部分区域呈乳头状;免疫组化结果提示瘤细胞表达vimentin、少数细胞表达SM-A。结论原发于鼻腔的血管球瘤很少见,发生于指末段时容易诊断,而发生于鼻腔时易误诊为其他肿瘤,如类癌、血管外皮细胞瘤及垂体腺瘤等,诊断时应综合分析,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