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从26年前首次应用于临床以来,对治疗冠心病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术后3~6mo再狭窄率高达30%~50%,支架植入后再狭窄仍高达10%~20%左右。所以,PTCA、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的发病机制、预防  相似文献   

2.
韦旭波 《医学综述》1995,1(10):433-435
冠脉成形术(PTCA)已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但PTCA术后冠脉再狭窄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大量资料证实:成功的PTCA可明显改善心肌血液供应,但术后再狭窄高达20~40%,再闭塞占20%,再狭窄和再闭塞多于6个月内发生。目前研究表明PTCA术后冠脉再狭窄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引起的。1 与血小板的关系PTCA后血管内皮表现为损伤性修复反应,血小板和血栓形成在新生内膜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血小板内含α颗粒(含有ADP、β-TG、PF4、PDGF等)和致密体(含有5-HT等)。当血小板活化时,这些物质即释放入血。β-TG是血小板体内激活的一个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冠脉内放射治疗预防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的即刻成功率大于90%,其病死率小于1%。但是术后3~6个月再狭窄发生率高达30%~50%。许多种技术(如旋切、激光、血管内支架等)和药物(如阿斯匹林、抗凝剂、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ACEI、鱼油、Ⅱb/Ⅲa受体阻滞剂、)都用来预防再狭窄。目前只有支架使PTCA术后的再狭窄率降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的抗血栓药物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家乐 《医学综述》1999,5(12):565-566
<正>虽然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tasty,PTCA)的成功率已达到90%以上,但在2%~10%的患者会发生急性再闭塞,且术后6个月内的再狭窄率高达30%~45%。1987年Sigwart等首次报道了冠脉内支架术。随着技术的发展,冠脉内支架术已成为治疗PTCA术后急性再闭塞,降低再狭窄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并普遍被人们所接受。然而,最近BENSTENT-I和STRESS试验却表明,冠脉内支架术后再狭窄率仍分别达到22%~31.6%。多数学者认为,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是导致  相似文献   

5.
王毅 《医学综述》2000,6(12):567-568
<正>自从1977年瑞士科学家Gruentzig率先采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coronary angioplasty,PTCA)治疗冠状动脉狭窄获得成功以来,PTCA被广泛接受,迅速推广,挽救了成千上万患者的生命。但是其术后再狭窄(restenosis)是影响远期疗效的主要因素,发生率高达30%~40%,需要进行再次PTCA或冠状动脉搭桥术。对PTCA术后可能发展成为再狭窄的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和预报有重要的预  相似文献   

6.
随着冠心病介入治疗研究的迅速进展,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冠脉支架植入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而PTCA是用球囊挤压的原理,使冠状动脉狭窄段病变内膜和粥样斑块撕裂,粥样斑块压缩、中层延长,使血管腔扩大。血管内金属支架的植入则起到支撑血管壁,防止PTCA术后血管急性闭塞、夹层形成和慢性再狭窄的作用。但经长期研究表明,PTCA并冠脉内金属支架植入术再狭窄率仍高达约20%。药物洗脱支架的开发和应用能有效降低再狭窄的发生,我院自2004年11月-2005年12月应用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对27例冠心病患者行介入治疗,经随访6个月无一例发生再狭窄,效果满意。现将其手术前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自瑞士科学家Gruentzing等人于1977年首次应用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percutaneous translum inal coronaryangioplasty,PTCA)并获得成功后,PTCA已被广泛地用于临床治疗冠心病。然而PTCA术中或术后短时间内血管的急性闭塞,尤其是后期较高的再狭窄率(半年内可达30%~50%),成为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制约因素。支架植入技术特别是药物涂层支架的出现和发展虽有效降低了再狭窄的发生率。但是随着接受支架植入的临床病例数的增加和随访时间的延长,  相似文献   

8.
PTCA术后再狭窄的预防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磊磊  龙明智 《医学综述》2003,9(9):528-531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自 1977年应用于临床以来 ,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但术后再狭窄发生率高达 30 %~5 0 % ,且主要发生于术后 3~ 6个月 ,严重制约了该治疗手段的推广应用。近年来 ,PTCA术后再狭窄的机制 ,预防及治疗成为冠心病介入治疗研究的焦点。1 PTCA术后再狭窄的机制1.1 内皮细胞 (EC)功能受损 ,亚急性血栓形成 支架机械性扩张刺激加深内膜损伤 ,致EC撕脱 ,EC局部功能障碍 ,内皮下基质与胶原暴露 ,血小板附着内皮下 ,产生单核细胞趋化因子和黏附分子 ,导致血管腔内附壁血栓形成。另外 ,EC功能受损其分泌抑制血管…  相似文献   

9.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是利用球囊导管系统扩张冠状动脉内径或同时植入支架,解除其狭窄,改善其对心肌供血的一种非外科手术方法.现已常规作为冠脉再通的一种治疗方法而应用于临床,并已部分取代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对使用负荷超声心动图(stress echocardiography,SE)评价PTCA术后疗效、检测再狭窄及使用SE预测存活心肌的功能恢复有广泛的研究.现对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调控与PTCA术后再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随着操作技术的不断完善,PTCA的成功率不断提高,急性并发症显著下降,但PTCA后半年内扩张部位再狭窄(RS)的发生率仍高达30%-50%。即使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ISI)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问题,但其再狭窄率仍高达20%-30%。研究表明,多种因素参与了RS的形成。但是关于RS的确切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仍是目前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对血管平滑肌细胞  相似文献   

11.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已被公认为治疗冠心病(CHD)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术中和术后易发生难以预测的急性血管闭塞致心肌梗死(MI)或猝死等重大并发症,术后再狭窄率高.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Stenting)可明显减少PTCA的并发症和术后再狭窄.本文报告20例安放30个血管支架的初步体会.  相似文献   

12.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PTCA)及支架植入(STENT)术,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和提高病人的寿命有一定疗效. 但PTCA STENT术后再狭窄的问题不容忽视.现就我院开展PTCA STENT术以来术后再狭窄病人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3.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广泛应用于冠心病患者,尽管初始疗效较好,但术后再狭窄率较高。本文从术后发生再狭窄的机制及其防治两个方面,总结了近几年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进展,指出新生内膜增生和冠脉重塑不良可能是发生再狭窄的主要机制;对于再狭窄的防治主要有药物、支架、基因、切割球囊PTCA和放射等方法,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李醒三  李浪 《广西医学》2004,26(12):1747-1749
1978年世界首例经皮冠状动脉扩张成形术(PTCA)开创了冠心病介入治疗(PCI)的里程碑。90年代初,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取代了单纯球囊扩张并极大地降低了PCI术后的再狭窄发生率(由40%~50%降至20%左右)。尽管随着冠脉支架设计工艺与技术的改进,金属裸支架(BMS)的再狭窄发生率已降至20%左右,  相似文献   

15.
一种简易制作大鼠颈总动脉再狭窄模型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和支架安置术是心肌梗死病人梗死心肌恢复血液灌注的有效方式之一 ,但PTCA术后 6个月内易发生再狭窄且发生率高达3 0 %~ 5 0 % ,因而影响了其远期疗效和临床运用[1,2 ] 。故PTCA术后再狭窄已成为心血管领域临床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制作血管再狭窄模型所使用的动物有大鼠、大白兔和狗等 ,所选用的血管有颈总动脉、胸主动脉、腹主动脉和髂总动脉等。与制备再狭窄模型其它动物相比 ,选用大鼠颈总动脉具有来源广、经济、操作简单等优点 ,且术后大鼠的死亡率明显降低 ,模型制作成功率可明显提高。1 材料和方法1 .…  相似文献   

16.
<正> 1977年9月Cruentzig和Turina在瑞士苏黎士进行了首例PTCA获得成功,开辟了冠心病非外科手术治疗的新纪元,之后随着器械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手术者经验的丰富和提高,PTCA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用于冠心病的治疗,然而,PTCA术后的再狭窄为制约其长期疗效的关键,现有资料提示其发生率在30%~50%之间,至今还没有一个能有效防治再狭窄的药物,本文从PTCA术后再狭窄的机制入手,就维甲酸对其防治的潜在作用作一综述。 PTCA术后再狭窄的机理 至今PTCA术后再狭窄的确切机制尚不清,但是动物模型证实再狭窄的形成从病理上可分为4个相互重叠的时期,其过程类似于伤口的愈合,血栓形成期和炎症反应期开始于PTCA  相似文献   

17.
随着 Grentzing首次将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用于治疗冠心病 ,目前 PTCA已成为公认的治疗冠状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但尚未下降的再狭窄率已成为目前的重要问题 [1 ]。PTCA术后 3~ 6个月的再狭窄率约 3 0 %~ 40 % ,虽然冠脉支架置入术、冠脉旋切术等的应用使再狭窄率有了一定下降 ,但再狭窄率仍在 15 %~ 2 0 % ,一些预防再狭窄的药物已不断试用于临床。目前仅报道血小板糖蛋白 b/ a受体拮抗剂、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和抗氧化剂有一定预防再狭窄作用 ,但效果均不理想 ,血管紧张素 型受体拮抗剂作为新型降压药物 ,其在预防 PTCA…  相似文献   

18.
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诊断冠状动脉再狭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 (DSE)诊断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后冠状动脉再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 5 0例行PTCA术冠心病患者 ,于PTCA术后 6个月行DSE ,观察试验前后室壁运动 ,并检测和计算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 (LVEDVI)、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 (LVESVI)、左室射血分数(LVEF)。室壁运动不变或降低诊断为再狭窄。 1周后行冠状动脉造影 (CAG) ,根据CAG结果分为再狭窄组和非再狭窄组 ,比较两组DSE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DSE检测冠状动脉再狭窄的敏感性为 81.3% ,特异性为 85 .2 % ,准确性为 84 %。与静息比较 ,再狭窄组LVESVI和LVEDVI明显升高 ,LVEF明显降低 (P <0 .0 5 ) ;与非再狭窄组比较 ,DSE后LVESVI明显升高 ,LVEF明显降低 (P <0 .0 1)。结论 :PTCA术后再狭窄患者DSE试验后心功能明显下降 ,DSE是一种较理想的简便易行诊断PTCA术后再狭窄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中药防治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 (PTCA)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方法 ,已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治疗 ,PTCA的即时成功率高达 90 %以上 ,但术后再狭窄 (RS)率高达 30 %~ 5 0 % ,严重影响了其治疗价值。1  PTCA术后 RS发生机制PTCA术后 ,冠状动脉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一般认为 ,PTCA后 RS的形成包括三个相对独立又互有联系的环节 ,即血栓形成、内膜增生及血管重塑。首先 ,PTCA使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受到破坏 ,导致内皮下基质暴露于血流中 ,血小板功能激活 ,引发血小板的聚集、粘附 ,继而形成富含血小板的血栓 [1 ] ,…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益心祛瘀冲剂对冠心病PTCA术后再狭窄和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冠心病PTCA患者114例,分为益心祛瘀冲剂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印例,疗程6个月,观察再狭窄表现和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血浆血栓素B2 (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结果益心祛瘀冲剂治疗组再狭窄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PTCA 术后TXA2和6-keto-PGF1α显著升高,益心祛瘀冲剂有逆转该过程的作用。结论益心祛瘀冲剂能有效减少冠心病PT- CA术后再狭窄的发生。逆转PTCA术后血小板的过度激活,是其预防PTCA术后再狭窄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