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MRI在椎间盘平面和椎体平面测量颈脊髓值差异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颈脊髓的矢状径测量简单易行,能直接反映脊髓在椎管中状态,但目前对颈脊髓矢状径的测量多局限于椎体平面,椎间盘平面的测量较少见.目的:通过MRI分别对颈椎椎间盘平面和椎体平面的脊髓矢状径进行测量,比较椎间盘平面和椎体平面各测量值异同.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分析,于2006-03/2007-04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完成.参试者:选取门诊招募的无颈脊髓的神经症状和体征志愿者120例,男48例,女72例;年龄17~71岁,平均41.4岁.方法:所有受试者行颈椎MRI检查,在MRI片上,对各节段(椎体平面和椎间盘平面)颈脊髓矢状径、颈椎管有效矢状径进行测量,并计算颈脊髓矢状径与颈椎管有效矢状径的比值.主要观察指标:椎体平面脊髓矢状径,椎间盘平面脊髓矢状径,椎体平面椎管有效矢状径,椎间盘节段椎管有效矢状径,同节段脊髓矢状径和有效椎管矢状径的比值.结果:椎体平面平均脊髓矢状径大于椎间盘平面平均脊髓矢状径(t=2.42,P<0.01);椎体平面平均椎管有效矢状径大于椎间盘平面平均椎管有效矢状径(t=2.67,P<0.01):椎体平面平均脊髓和椎管有效矢状径比值、椎间盘平面平均脊髓和椎管有效矢状径比值及全部节段的平均脊髓和有效椎管有效矢状径比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F=0.703,P=0.495).结论:椎间盘平面的脊髓矢状径和颈椎管有效矢状径与椎体节段是明显不同的,在测量中不能忽视椎间盘平面的测量;颈脊髓矢状径和椎管有效矢状径比值可作为评价颈脊髓病变的客观标准.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骨密度变化与椎体变形及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9-01/06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住院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2例,分为骨密度正常组20例,骨密度降低组22例,所有病例测量颈椎侧位片C3.8的椎管椎体矢状径比、椎体变形指数,并作两组之间临床表现的比较.结果:两组比较,骨密度降低组颈椎(C_3, C_4, C_5, C_6)椎管矢状径比值较骨密度正常组显著降低(P<O.05或P<0.01),而颈椎(C_3, C_4, C_5, C_6)椎体变形指数在两组之间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骨密度降低组临床症状与体征阳性率显著高于骨密度正常组(P<0.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骨质疏松会导致椎体骨质增生,椎管狭窄,而骨密度降低患者临床表现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量维吾尔族成人颈椎管矢状面直径及颈椎体矢状面直径X线正常值.方法:取44例不同年龄段维吾尔族正常成人的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颈椎管矢状直径(a)、颈椎体矢状直径(b),计算椎管率(a/b),分性别进行统计计算、分析.结果:男女之间颈椎管率在C2、C4、C7有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颈椎体矢状径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之间颈椎管矢状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测量结果可为维吾尔族正常颈椎的临床X线的解剖学和临床放射学诊断提供依据,对于颈椎管狭窄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用B型超声观测腰椎管,目的是探讨成人腰椎管斜矢状径的大小与超声对腰椎管的观测价值。方法观测对象为腰椎X线平片无异常者,部分查CT或MRI无异常者。超声探头沿脊椎棘突两侧(相当于骶棘肌处)以30~40°斜矢状径探测。结果L11445±151mm;L21514±181mm;L3155±173mm;L41611±165mm;L51659±182mm,上端最小者为115mm,下端最大者为20mm,这一上小下大结果与X线平片及CT测量相似。结论B超观测腰椎管是既经济实惠,又无创伤,既方便又无后遗症,既易于重复检查又易于普及的一种切实可行的诊察方法,故呼吁应广泛开展腰椎管的超声观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在成人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诊治中应用MRI检查手段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12月单县正大康复医院收治的60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MRI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对症治疗,分析治疗前后患者椎间隙的大小、椎管矢状径、椎间孔大小,统计对症治疗后总有效率。结果:MRI检出率为98.33%,颈型颈椎病治疗前后椎间隙存在显著差异(P <0.05),治疗前后椎管矢状径、椎间孔无显著差异(P> 0.05),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前后椎管矢状径与椎间孔存在显著差异(P <0.05);治疗前后椎间隙与椎管矢状径无显著差异(P> 0.05),椎动脉型治疗前后椎间孔存在显著差异(P <0.05);治疗前后椎间隙与椎管矢状径无显著差异(P> 0.05),脊髓型治疗前后各个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 0.05),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33%。结论:针对成人颈椎病患者,应用MRI检查手段,根据类型采取对症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胸腰椎爆裂骨折在椎弓根器械复位固定后观察指标为椎体基本形态的影像学检查,对于复位后椎管形态变化的研究鲜有报道。目的:分析胸腰段椎体骨折予以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复位治疗后椎管形态变化的规律。方法:对28例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予以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复位的患者进行治疗后随访,所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1年及治疗后2年拍胸腰椎正侧位X射线片,所有患者术前均行伤椎上下椎体的CT断层扫描,其中26例获得了治疗前、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1年左右的CT横断扫描影像资料,2例部分影像学资料丢失。先于胸腰椎侧位X射线片上辨别椎体后缘有无骨折块突入椎管,同时观察椎体形态变化;CT横断扫描影像资料上测量椎管正中矢状径表示椎管占位程度。结果与结论:28例侧位X射线片上可看出椎体后缘骨块突入椎管者治疗前有18例(64.2%),治疗后6例(21.4%),治疗后1年时2例(7.1%),至治疗后2年1例(3.5%);治疗前正中矢状径平均为42.6%(n=28)。有完整随访影像学资料的26例中治疗后CT片正中矢状径平均为75.2%(P〈0.05),治疗后1年平均正中矢状径为91.2%(n=26)。提示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及复位治疗后椎管占位复位作用明显,治疗后远期观察椎管形态基本可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7.
为了评价腹肌锻炼对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我们选了9例患者。并对治疗前后静态和动态肌力,椎管矢状径等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疗效优3例,良5例,差1例。治疗后腹肌肌力增强。治疗前、后椎管矢状径分别为(8.72±0.44)mm和(10.78±0.44)mm,有显著性差异(P<0.001)。所以,我们认为腹肌锻炼是腰椎管狭窄症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颈椎间盘突出MRI测量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仪  李加斌 《现代康复》2000,4(7):1054-1055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突出的磁共振成像(MRI)测量指标的科学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椎间盘突出的2个测量指数对MRI T2加权脊髓信号异常及信号正常的60例颈椎间盘突出进行了测量。结果:颈椎间盘突出测量T2加权脊髓信号异常及信号正常的矢状径和横径(STI)均数之间有明显的差异(P〈0.01),矢状径指数(SI)均数之间有非常显性差异,(P〈0.001)。结论:STI与SI指标作为衡量颈椎间盘突  相似文献   

9.
利用X线照片作颈椎椎管矢状径的测量,对某些颈椎或椎管内病变的诊断有一定帮助。国内尚未见有关此项测量的正常数值的报告,为提供这方面的材料,我们测量了我国正常成人180例颈椎椎管的矢状径,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正常成人正中矢状面MRI三个径线测量,同脑干胶质瘤,脑积水病人相对照,分析其相互关系,阐明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正常成人100例,脑干胶质瘤21例,交通性脑积水22例,用1.5TMRI机,5mm层厚,正中矢状面T1W图像直接光标测量计算。结果:①从鞍背顶点到小脑幕前缘连线,正常组男57±4mm,女56±4mm,导水管位于此线起点后,男30±2mm,女29±2mm;②导水管前后径<2mm;③从蝶鞍中心点到小脑幕后下缘附着点连线,男86±6mm,女84±3mm;四脑室位于此线起点后,男40±2mm,女39±3mm,脑干胶质瘤组,导水管及四脑室均明显后移(P<0.05),脑积水病人导水管扩张>3mm。结论:MRI正中矢状面测量不受以往方法的收缩指数及放大系数的影响,无伪影干扰。导水管及四脑室基本位于测量线的中点,便于记忆和应用,为诊断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1.
王子轩  单涛 《中国临床康复》2011,(48):8973-8976
背景:全椎间盘置换已应用多年,但国内鲜见对人腰椎间盘结构测量的大样本系统研究。目的:为中国人腰椎间盘假体置换手术和设计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选取中国成年尸体41具(男22例,女19例),解剖获得完整的腰椎标本。测量椎体软骨板断面厚度。随机抽取正常成年人标准腰椎正侧位X射线片157例(男89例,女68例)。测量椎体上/下横径、上/下矢状径和椎间隙高度。结果与结论:成年尸体及正常成年人标准腰椎正侧位X射线片显示腰椎间盘软骨板厚度、椎体上/下横径、矢状径和椎间隙高度均不存在性别差异(P〉0.05)。除L1/2相邻椎体矢状径、L3/4相邻椎体横径和L4/5相邻椎体矢状径外,其余椎间盘相邻椎体横径或矢状径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各径线实测数值之间差距均较小。腰椎间隙自L1/2至L4/5逐渐增宽,前缘高度大于后缘高度。L5/S1椎间隙与其他腰椎间隙存在较大差异,其相邻终板间夹角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探讨冠心病人S状室间隔及夹角形成机理。方法:应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X线胸片对42例有S状室间隔冠心病人和40例正常人对比分析。结果:42例S状室间隔冠心病人,室间隔与主动脉前壁夹角变小;舒张功能参数减低;心脏X线片主动脉结宽度、主动脉/胸廓横径比值增高,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001、001、005)。本组冠心病患者S状室间隔与主动脉前壁形成的夹角和主动脉结宽度、主动脉/胸廓横径比值有极好的相关性(γ分别为-088,-095,P<0001)。E/A比值与夹角的相关性稍差(γ=063),而与主动脉/胸廓横径比值相关性很好(γ=092)。结论:冠心病S状室间隔的形成及夹角变小,是在冠心病左室舒张功能减低的情况下,左室舒张末压力增加及主动脉增宽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颈椎矢状面形态特征与康复治疗后Cobb角的变化,分析不同颈椎分型对康复治疗疗效的影响,研究颈椎形态在脊柱侧凸康复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12月于上海新华医院康复医学科随访的67例女性AIS的基本信息及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测量其颈椎前凸角、颈椎矢状面形态、康复治疗前后的冠状面Cobb角,计算Cobb角改变量。根据颈椎矢状面形态,将患者分为颈椎前凸组和颈椎后凸组,比较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后Cobb角的变化量。以康复治疗后Cobb角变化量为因变量,女性AIS患者治疗前年龄、身高、体重、颈椎后凸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颈椎后凸与康复治疗后Cobb角变化量的关系。结果:67例女性AIS中47例(70.1%)存在颈椎后凸。康复治疗后,颈椎前凸组与颈椎后凸组的Cobb角改变量分别为﹣16.4°(﹣28.5°,﹣9.2°)、4.3°(﹣2.1°,9.0°),颈椎前凸组的Cobb角改变量较颈椎后凸组小,有显著性差异(P<0.05)。线性回归结果表明颈椎...  相似文献   

14.
脊髓型颈椎病早期诊断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早期诊断的指标。方法 对70例以颈臂麻、痛、和头晕为主诉,MRI检查都有脊髓或硬膜受压表现的患者,对其症状,低、仰头试验,动态病理反射,X线平椎管矢状径测定分的。结果 动态Hoffmann征阳性41例,低头试验阳性24例,仰头试验阳性36例,椎管矢状径小于12mm的20例。结论 低、仰头试验,动态Hoffmann征,X线平片矢状径测定,要以作为脊髓型颈椎病早期诊断的筛选指标。  相似文献   

15.
不同时期颈椎病患者颈椎骨密度变化与椎体变形关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通过对颈椎病患X线和颈椎骨密度的测量,探讨不同年龄段颈椎病患颈椎椎体变形与骨密度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分3组,正常组20例,平均年龄23岁;颈椎间盘突出症组(颈椎组)22例,平均年龄43岁,腰椎骨密度正常;骨质疏松合并颈椎管狭窄症组(疏松组)28例,平均年龄58岁,腰椎骨密度显示骨质疏松。所有病例测量颈椎侧位C3-C6的椎管、椎体矢状径比,椎体变形指数,C4-C6骨密度。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与正常组相比,颈椎组患仅在C5,C6椎体出现轻度椎管狭窄,椎体变形,骨密度无明显变化;疏松组则是颈椎高度减低,周径增宽,骨密度升高,3值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椎体骨质疏松的发展与颈椎病的自然发展病程具有明确的相关性,可能是颈椎开始退变进而发展为颈椎病的始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国人成人腰椎管的CT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CT测量求得国人成人腰椎管横径、矢径、关节突间距的数值以及相应的椎管指数,并探讨临床意义。方法:使用CT测量青岛地区100例(男女各50例)正常成人腰椎管L1~L5的径值。结果:腰椎管的横径平均径值性别间有显著差异(P〈0.001)。椎管矢径性别间无明显差异(P〉0.05)。关节突间距性别间有显著差异(L1~L3水平,P〈0.01;L4~L5水平,P〈0.001)。椎管横径与椎体横径的比值为0.52-0.55,关节突间距与椎管横径的比值为0.76-0.79,性别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T测量腰椎管可以得出相对准确的腰椎管径值,为临床提供相关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背景:有学者发现,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颈椎椎体骨小梁减少、变细、甚至穿孔,那么这种改变是否会导致颈椎椎体变形,又与颈椎病发病有哪些关系呢?目的:通过测量、比较骨质疏松症合并颈椎病后的颈椎形态学改变来探讨二者的关系.方法:以40例腰椎骨密度正常、无颈椎病的体检者为对照组,平均32.5岁;30例确诊的颈椎病为颈椎病组,平均43 6岁;46例颈椎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组为合并骨质疏松症组,平均58.6岁.116例受试者拍摄X射线片.测量椎体高度、椎体矢状径和椎体高度/矢状径比、椎管/椎体矢状径比.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骨质疏松合并颈椎病组的椎体高度下降、矢状径变长(P<0.05),椎管/椎体矢状径比变小(P<0.05),椎体变形以椎体高度下降与矢状径延长而变得扁平为主要特点.提示骨质疏松导致颈椎椎体变形,骨质疏松与颈椎病存在相关性,并可能是颈椎病进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骨密度对腰椎椎体矢状位力线及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影响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老年腰椎病患者的术前腰椎MRI资料,根据双能X线吸收仪(DXA)测量的左侧股骨颈骨密度结果将患者分为三组:骨密度正常组(17例)、骨量减少组(19例)和骨质疏松组(10例),从腰椎矢状位MRI上测量和比较各组患者的腰椎椎体前、中、后高以及各椎间盘的前、中、后高,记录和比较各组患者腰椎各椎间盘退变程度(采用Pfirrmann分级).结果骨质疏松组和骨量减少组腰椎各椎体高度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但都明显低于骨量正常组,其中椎体前高、中高的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骨质疏松组在下腰段椎间盘(腰3-4、腰4-5、腰5-1)中高有增加趋势,但骨质疏松组各椎间盘的后高都显著低于骨量减少组及骨量正常组(P<0.05).骨质疏松组椎间盘信号退变程度要明显优于骨量减少组及骨量正常组(P<0.05).结论 骨密度情况不仅对腰椎椎体矢状位形态产生影响,而且还对椎间盘矢状位形态和退变程度产生影响,骨质疏松症患者有椎间盘退变减缓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用B型超声观测腰椎管,探讨成人腰椎管斜矢状径的大小与超声对腰椎管的观测价值。方法 观测对象为腰椎X线平片无异常者,部分查CT或MRI无异常者。超声探头沿脊椎棘突两侧(相当于骶棘肌处)以30~40°斜矢状径探测。结果L1:14.45±1.51mm;L2:15.14±1.81mm;L3:15.5±1.73mm;L4:16.11±1.6mm;L5:16.59±1.82mm。上端最小者为11.5mm,下端最大者为20mm,这一上小下大结果与X线平片及CT测量相似。结论 B超观测腰椎管,既易于重复检查又易于普及,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诊察方法,故呼吁应广泛开展腰椎管的超声观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矢状位影像学变化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自2014年1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10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3~C7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测量患者颈椎侧位X线影像上颈椎矢状位序列参数,记录患者颈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改良日本骨科协会评分(mJOA)评分,比较手术前、后各参数的变化。Pearson相关性分析颈椎矢状位序列参数变化间的相关性及与颈椎功能状态评分(颈痛VAS、mJO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末次随访时,本组106例患者C1~C2 Cobb角、T1倾斜角(T1S)、C2~C7矢状垂线轴(C2~C7 SVA)均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2~C7 Cobb角、颈倾角(CERT)均较术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m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1~C2 Cobb角变化与C2~C7 SVA变化呈强正相关(r=0.632),与CERT变化呈弱负相关(r=-0.301);C2~C7 Cobb角差值与C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